嘔吐在新生兒期也是常見現象。嘔吐與漾奶不同,是由於消化道和其他有關髒器受到某種異常刺激而引起的神經反射性動作,嘔吐時奶水多是呈噴射性從嘴裏湧出。
新生兒嘔吐與其他年齡的小兒不同,是與新生兒消化道解剖、生理特點有很大關係。新生兒胃容量小,呈水平位,胃的入口賁門括約肌發育較差,而出口的幽門括約肌發育較好,造成出口緊而入口鬆,奶水容易近流引起嘔吐。遇到喂養不當,如喂奶次數過多,量過大,或奶瓶喂奶時奶頭孔過大,流速過急,或剛喂奶後平臥過多,過早翻動嬰兒,都容易引起嘔吐。這種嘔吐可在改進喂養方式後而停止。如果依然嘔吐不止,就應去醫院進行檢查及治療。
新生兒舌帶短的處理
在舌下方舌體根部正中與口腔底之間有一條上下縱行的粘膜皺襞,叫作舌係帶,俗稱“舌筋”。當張口向上卷舌尖時,即可見舌係帶,如係帶過短,會限製舌尖的正常運動,使之不能伸出或向上卷曲困難,不能觸及上齶。如果向口外伸出困難,或明顯受限,舌尖呈W形缺口狀,就表示舌係帶過短,往往影響吸吮力,小寶寶因吃不到足夠的奶量就會疲乏。此症若不及時治療,不但影響小寶寶的營養,還會導致乳牙和語言發育方麵的障礙,例如發音不清、吐字困難等,所以應當及早進行手術矯治。有的可在嬰兒室進行簡單的手術矯治,也可在口腔科門診進行手術,手術沒有太大痛苦。
新生兒口中出現小白斑的處理
新生兒出生一周左右,啼哭時,會偶然發現在新生兒的臉頰內側或牙床上有象乳渣那樣的白色小斑點。與乳渣不同,喝水也衝不掉。這是由於沾上了一種黴菌。據說有20%的產婦的產道裏都有這種黴菌,是在出生時帶出來的。
在許多健康的新生兒中都有這種黴,所以用不著擔心。以前叫鵝口瘡,認為是營養不好的新生兒才得的。實際上健康的新生兒也有。健康的新生兒過半個月或一個月會自然消失。當然也有搽龍膽紫來治療的。每天抱著一周左右的新生兒去醫院治療是不太好的,但也不能在家中隨便給新生兒上藥。應盡量避免不斷用龍膽紫那樣的色素把新生兒嘴裏塗得滿滿的。
這種黴如果是在給新生兒用抗生素治療中出現的話,要馬上報告給醫生。因為這是抗生素的一種副作用。要對膠皮奶頭、牛奶瓶進行嚴格消毒,以防再次感染。
未成熟兒吃牛奶的量越來越少,而且口中又出現了這種白色的黴時一定要請醫生。這時,不吃牛奶要比口中長黴更為嚴重。因而,這時的新生兒也應繼續吃奶。
新生兒馬牙的預防
出生後3-5天的嬰兒,母親在給孩子喂奶時會偶然發現嬰兒口腔內牙床上或上齶(天花板)兩旁有像粟米或米粒大小的球狀白色顆粒,數目不一,看上去很像剛長出的小牙,其實,這並不是牙齒,而是在牙齒發育過程中,口腔內上皮細胞剩餘堆積形成的灰白色小顆粒,俗稱“馬牙”。它往往會由於進食、吸吮的摩擦而自行脫落,不需要進行任何處理。這些白色顆粒有時會持續3-4個月,心急的家長看到“馬牙”久久未長高,就用針挑刺或用粗布擦洗,這樣就很容易損傷黏膜,造成口腔黏膜感染,嚴重時甚至可引起全身感染。
新生兒螳螂牙的預防
嬰兒出生時,上下前部的牙床是不接觸的,兩側後部各有一個隆起,上下能接觸到的脂肪墊,俗稱“螳螂齒”。這對該年齡的嬰兒來說,是一種正常現象。在嬰兒吸奶時,前部用舌頭和口唇部膜、頰部粘膜抵住奶頭,這時後部的脂肪墊關閉,幫助增加口腔中的負壓,有利於嬰兒吸奶。有些人錯誤地認為該脂肪墊是多餘的,常用刀割“螳螂齒”,這是很危險的,不但影響嬰兒吸奶,還可引起口腔破潰、感染,甚至還可引起全身的敗血症嚴重的可致嬰兒死亡。隨著乳牙的萌出,此高出的脂肪墊就會漸漸變平。
新生兒鵝口瘡的處理
新生兒鵝口瘡是一種黴菌(白色念珠菌)引起的口腔粘膜感染性疾患。患兒口腔內布滿白色物質,形狀如“鵝口”,因此叫“鵝口瘡”。
孩子患這種病,主要是奶頭、食具不衛生,使黴菌侵入口腔膜。長期服用抗生素的孩子也容易患此病。
鵝口瘡比較容易治療,可用製黴菌素研成末與魚肝油滴劑調勻,塗搽在創麵上,每4小時用藥一次,療效顯著。用1%龍膽紫藥水塗搽療效也不錯,但因用藥後口唇周圍染色,影響觀察並汙染衣物,故臨床上用得很少。
新生兒兔唇與齶裂的處理
唇裂俗稱為兔唇,是一種較為常見的口腔頜麵部先天性畸形。其表現為孩子生後即見其上唇的一側出現缺裂,且該缺裂多位於一側鼻孔的中央直下方。少數情況下,孩子可出現雙側唇裂。偶見唇裂發生在下唇。唇裂的大小不一,大者可至鼻孔,從而會影響鼻軟骨、鼻中隔及齒槽的正常結構。
齶裂為孩子口腔中上齶部分出現的缺裂,俗稱狼咽。輕者僅為上齶的前部出現缺裂。重者缺裂可達整個上齶,甚至齒槽及鼻孔或鼻中隔。齶裂的發生率較唇裂較低,但孩子發生齶裂時,多伴有唇裂現象。單純唇裂一般對孩子沒有大的影響,而齶裂則可影響孩子的吃奶及發育。
唇裂、齶裂是怎樣發生的呢?在胚胎的第四周至第八周這一階段,是孩子麵部逐漸構形完整的過程。如母親在此時期遇到風疹或其他病毒的感染,或受到放射線的損害,以及出現較嚴重的營養缺乏、精神緊張等情況時,均可使胚胎期頜麵部的發育受到影響,從而導致唇裂或齶裂的發生。另外,唇裂及齶裂皆有家族傾向,即與遺傳因素有關,在患兒的直係或旁係親屬中,往往有同樣的畸形現象。
患有唇裂或齶裂的孩子出生後,一定會令其父母感到不安。尤其是對齶裂的嬰兒,父母往往不知該如何喂養和護理。一般來說,孩子患有單純性唇裂時多不會影響其進食等功能。並且在生後6個月以內,甚至生後2周左右即可施行修補術。手術方法較為簡便,其效果亦大多會令人滿意。所以,做父母的不必過於擔心。但如果嬰兒患有齶裂,尤其是嚴重的齶裂,則一般須待孩子一歲以後,三歲以前方能進行修補手術,且常須施行數次手術方能完成。在此前後,合理喂養孩子及加強對孩子的語音訓練,十分重要。齶裂對嬰兒進食的影響為,孩子在吃奶時易嗆奶和吸吮無力。反複經常發生嗆奶,較容易引起吸入性肺炎的發生;而吸吮無力將會導致孩子進食量少而影響其生長發育。父母在給孩子喂奶時,應注意將孩子放正,喂奶速度不要過快。奶中可加入適量米湯,使得奶液稍稠些而不易發生嗆咳。待孩子稍大,則可增加半流質或固體食物的成分。如孩子生後一喂就嗆,則應用滴管喂養,即用滴管吸取奶液後一滴滴地滴入孩子的口中,采取此方法時,應注意保持滴管的清潔,並耐心地給予足量喂養。患有唇裂的孩子可同時存在其他的骨骼畸形,並較易發生扁桃體及增殖體肥大、中耳炎和慢性鼻咽炎等疾病,所以,應加強對孩子的保健措施,按時去保健機構實行體格檢查,並在上述炎症發生時,采取及時有效的治療措施,以保證孩子的正常發育和身體健康。
新生兒半陰半陽的處理
新生兒剛生下來看看性器官就知道性別了。但是也有分不清是男是女的所謂“半陰半陽”的情況。這時該怎麼辦呢?有經驗的醫生在某種程度上都能予以區別,但並不是都能夠根據性器官區別。這時可把新生兒的細胞作組織培養,檢查一下其染色體就可以作出決定。要盡量用這種方法在報戶口之前檢查出準確的性別。在戶口上留下了性別變化的記錄,孩子以後是會發現的。在已知的半陰半陽者中有“女性半陰半陽”的。實際上是女性,但是陰蒂很大,看上去象個男孩子似的,沒有陰囊,尿道好象是陰莖的根部。(這與男孩子同時患有單丸症和尿道下裂症時的情形很相似。)可是做為女性特征的卵巢、子宮、陰道都有。這是由於先天缺乏製造副腎皮質激素的酶,周圍的雄性激素過剩而使外陰部在胎內就男性化了。對這樣的新生兒隻要經常使用副腎皮質激素,並對外生殖器進行手術,就能長成一個正常的女人。當然,這種手術最好在孩子還不懂得自己是男是女的兩歲以前進行。
也有並非先天性異常,而是由於母親在妊娠初期為防止流產而注射雄性激素引起的“女性半陰半陽”。這隻要做手術就可以了。
若在報戶口時報了個與外觀接近的性別,但是不久就發現報錯了。這時應認真想想是否馬上改報。改變性別,要在有結婚、生孩子的充分把握後再更改為宜。
新生兒的胸鎖乳突肌損傷
乳鎖乳突肌損傷多發生於臀位分娩時,由於過度牽引兒頭;或者頭位分娩時,胎頭過低過屈,致胸鎖乳突肌損傷。
怎樣知道是胸鎖乳頭肌損傷了呢?於出生幾天及十幾天,新生兒頸部可觸及活動性硬塊,像圓錐形,無彈力;因胸鎖乳突肌短縮,不能向對麵一側伸展,即出現歪頸。出現這種現象在早期即產後數月內,須使受傷肌肉休息,避免按摩。十幾天後可理療或按摩,將頭向另側轉動,6~12個月不能恢複者,應考慮手術。
新生兒意外事故的預防
一個月裏的新生兒不會自己做什麼,隻要大人們注意,是可以防止許多不該發生的事故發生的。
最常見的是燙傷。大的燙傷幾乎全發生在把新生兒放在大盆裏洗澡的時候,由於父母不注意碰倒了放一邊的熱水容器,而使熱水灑出來燙傷了新生兒。另一個原因是因為保暖的熱水袋塞子不緊,熱水溢流出來把新生兒的腳或臀部燙傷。
除此之外,因煤氣的廣泛使用,經常發生的就是一氧化碳中毒。因此,在嚴實的小房間裏不要整夜點著煤油爐或煤氣爐,也不要用沒有煙筒的蜂窩煤爐子。
用母乳喂養新生兒的母親不能摟著新生兒喂奶,因為母親會在不自覺中睡著,從而使乳房壓住新生兒的鼻口,容易使之窒息。
對於經常吐奶的新生兒特別要注意,吐出來的乳塊能夠堵塞氣管。若單獨把愛吐奶的孩子放在家時,要讓新生兒側身躺著睡覺。
新生兒也有被豬或者老鼠咬的時候。在野豬出沒的地方不能隨便開著窗子;另外,新生兒臉上下巴上沾有奶粉能夠引誘動物,所以一定要記住把新生兒的臉和手洗幹淨,以免發生意外。
“胎記”不需要治療
孩子落生乃至以後一段時間裏,可以見到身上有青色的斑塊,這就是俗稱的“胎兒青記”。胎記多見於孩子的背部、骶骨部、臀部,少見於四肢,偶發於頭部、麵部,形態大小不等,顏色深淺各有差異。這種青色斑是胎兒時期色素細胞堆積的結果,對身體沒有什麼影響,隨著年齡的增長,到兒童時期逐漸消退,不需要治療。
預防克汀病的方法
克汀病是由於小兒體內缺少甲狀腺素而引起的一種病。甲狀腺素是人體生長發育中必不可少的內分泌激素。小兒缺乏這種激素,就會影響小兒腦細胞和骨骼的發育。若在出生後到1歲以內不能早期發現與治療,則會造成孩子終身智能低下和身體矮小。
克汀病主要病因有兩種,一是某些地區缺乏微量元素碘,缺碘的婦女懷孕後,供給胎兒的碘就不足,導致胎兒期缺乏甲狀腺素。二是孩子先天甲狀腺功能發育不良。
怎樣早期發現克汀病呢?母親應注意,在新生兒期,如果孩子黃疸持續不退,吃奶不好,反應遲鈍,愛睡覺,很少哭鬧,經常便秘,哭聲與正常孩子不一樣,聲音嘶啞,便應請醫生檢查。如果延誤診斷,到2~3個月時會發現更多的症狀,例如舌大且常伸出口外,鼻梁塌平,脖子短,頭發幹而黃,且稀疏,皮膚幹燥粗糙,肚子相對較大,這時便不可再耽誤,一定要盡早請醫生診治。
治療克汀病,必須爭分奪秒,早一天給孩子用上甲狀腺素治療,孩子的智力發育就要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