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疾病預防3(2 / 3)

外在因素:凡在分娩中能引起缺氧或產傷的因素,均可導致顱內出血。常見的缺氧原因為胎盤早剝,前置胎盤,臍帶打結,臍帶脫垂;或孕婦患心髒病、血液病、妊娠高血壓、急性傳染病或感染性疾病;或在產程中濫用催產素、大劑量鎮靜劑等。新生兒窒息時,由於中樞神經係統缺氧,血管運動中樞對血管的收縮及舒張調節失常,使血管擴張、靜脈瘀血,血管壁營養發生障礙,隨之血管的滲透性增加,像篩子似地使血液從血管中漏出,輕者引起顱內血管點狀出血,嚴重者可造成大片出血。缺氧時可引起腦組織充血、水腫和肝髒合成凝血因子功能降低而加重出血。

產傷是胎頭受擠壓、牽拉、變形過度,常因母子頭盆不稱,產鉗助娩、胎頭吸引、臀位助產等使胎頭受壓變形;急產時胎頭所受壓力變化過速,均可使顱內血管發生撞擊或牽扯破裂造成新生兒顱內出血。

缺氧和產傷可同時存在,並能相互影響。當分娩時,胎兒若僅有輕微產傷,而未出現顱內出血症狀,到出生數天,可因凝血因子下降而加重出血,臨床症狀也漸趨明顯。

此外,還可由於輸液不當,如輸入比較高滲溶液或高鈉溶液也可引起顱內出血。少見的出血性疾病如血小板減少性紫瘢或新生兒出血性疾病均可引起中樞神經係統的出血。

顱內出血症狀多在出血時出現,但也可能於出血後過一個階段才出現。常見的症狀以呼吸障礙、窒息、陣發性呼吸暫停與神經興奮、痙攣或抑製狀態相繼出現為特征。與其他新生兒疾病相仿,表現常不典型,需仔細觀察才能發現。一般根據出血部位與出血量不同,其臨床表現及嚴重程度也不同。頭顱超聲波檢查,同位素腦部掃描、腦CT檢查都有助於顱內出血的診斷。

對於顱內出血的患兒的護理要特別仔細。必須保持安靜,護理與治療措施盡量集中,以減少擾動防止加重出血。讓患兒抬高頭肩部,右側臥位,以防唾液吸入氣道。注意保暖,耐心喂養。喂奶時不要抱起患兒,必要時可用滴管喂奶或鼻飼喂養。喂奶時間應推遲到一般情況好轉後開始,並予靜脈緩慢滴液以補充基礎代謝所需要的液體及熱量。及時清除口腔內嘔吐物或呼吸道分泌物,缺氧時應給予吸氧。

新生兒陰囊水腫的處理

男新生兒在生後半個月或一個月時,母親就發現其一側的睾丸腫起,表皮顏色沒有變化,觸摸也不痛,漸漸變大,到一個月或一個半月時大都比另一側的睾丸大兩、三倍。醫生會診斷為“陰囊水腫”。並會向你解釋說是裏麵積存了水分。若有疝氣,好好揉揉腸子,睾丸就會恢複原狀;而陰囊水腫即使擁壓也不會變小。陰囊裏麵裝的是腸子,不象水那樣透明。醫生大概會用手電照射陰囊,並把透明的地方指給你看。這是由於睾丸外層積存了水,並不是睾丸本身發生了故障。

這是常見的,並非是奇病。不用管它,過兩、三個月後會自然吸收而不留痕跡。吸收慢的也不會超過一年。

一般不要用注射器把裏麵的水抽出來。能自然痊愈的就不用注射器抽也是會好的。同時,在半個月至一個月的期間裏,即使抽出來還會馬上積水。在多次抽水的過程中,由於消毒不徹底反而會引起化膿而弄巧成拙。即使不化膿也會使睾丸與之相連接的地方發生粘連。一旦有粘連,需要做手術時就會困難,而且會傷著睾丸。

象這種陰囊水腫在一側的比較多,也有兩側都有的。若等到一年還不消失時,可再行考慮手術。還沒有碰到過由於積存了水使睾丸受壓迫而引起故障的。

在陰囊水腫的同時,也有在同一側發生疝氣的。這也不要著急做手術,要等一等看。當疝氣一直不好時可進行手術。在手術的同時也就解決陰囊水腫了。

同時發生陰囊水腫和血氣時,決不能用針插進去,這樣會紮傷腸子。生後過一年時發生的陰囊水腫,不容易自愈。若在半年以後不好的話,可手術。

新生兒斜頸的治療

小兒斜頸是頭向一側偏斜的病症,一般指先天性肌性斜頸,由一側胸鎖乳突肌攣縮造成,本病的直接原因是胸鎖乳突肌的纖維化引起攣縮與變短。

小兒斜頸可在生後即存在,也可在生後第2~3周出現,症狀為頭向病側偏斜,下頦轉向對側。觸診時可發現硬而無疼痛的梭形腫物,與胸鎖乳突肌的方向一致,在2~4周內逐漸增大,可達到成人拇指末節那麼大,然後開始退縮,在2~6個月內逐漸消失。部分病人不遺留斜頸;但不少病人若未經治療,肌肉為纖維索條所代替,頭部可因攣縮肌肉的牽拉而發生斜頸畸形。頭與麵部可因不正常的位置而產生繼發性畸形,肌肉短縮側的麵部自上而下的長度變短,麵部增寬。隨著骨骼的發育,麵部的不對稱將加重。患側眼外眥角至口角間的距離比對側變短。

發現小兒斜頸後,如不及時糾正,患側麵部軟組織可隨體格生長而進一步變短,頸深筋膜攣縮變厚,斜角肌變短,頸動脈鞘與血管攣縮,最後顱骨發育不對稱,頸椎甚至上胸椎出現脊柱側彎畸形。

治療原則應在小兒斜頸確診之後即采取措施。早期可對腫脹部位作手法輕柔按摩,伸展攣縮的胸鎖乳突肌,每次伸展肌肉時間維持2~3秒。這種伸展動作每天4~6回,每回作10~20次。以上按摩應教給父母來完成。另外,喂奶時,睡眠的枕墊以及用玩具吸引病兒注意時,都應重視姿勢的糾正。

如采取上述治療措施後未見症狀好轉或被誤診的1歲以上病兒,則需手術治療,切斷或部分切除攣縮的胸鎖乳突肌的胸骨頭與鎖骨頭。

新生兒頭不正的矯正

在新生兒快到一個月時,就會發現一到睡覺時新生兒的臉總是朝著一個方向躺著。仔細看看時,就會看到新生兒頭部的左側和右側的圓形程度不等。總是朝右側睡的新生兒右側的後頭部四下去,而總是朝左側睡的新生兒,其左側後頭部凹陷,在不知不覺中新生兒睡出了一個偏頭。

於是善良的母親就受到斥責,“你光讓朝一麵睡所以才使底下那麵頭睡扁了”,其實這是冤枉了母親。

新生兒頭部在生後一個月裏比人生的其它任何時候都長得快。從生下來到滿一個月,新生兒頭的周長大了3厘米。頭骨在迅速成長過程中並不一定左右均勻地成長。左右成長的不同不在於外部的壓力而是由內部的力量決定的。當左右不等發展到一定程度時,新生兒總是向著一個方向睡,這就是為了保證新生兒的頭部平衡。當發現新生兒的頭部總是向著一個方向睡時,就已經到了左右不等的定型期了。這時讓頭向右側睡的新生兒朝左側睡也是白費力。過了兩個月後,由於新生兒頭部能自由活動,就更難強迫朝哪一側睡了。

想要新生兒的頭部長得對稱就必須在生後一個月裏,經常觀察新生兒的頭部,當發現哪一側稍有凹陷時就把這一側墊起來不讓其承受重量。實際上這樣做起來是非常困難的。

無論怎樣注意校正,也有左右頭部不對稱的新生兒,所以沒有必要就新生兒的頭形去花費更多的精力。這是因為無論是誰,頭部都多少有些不正。即使是嚴重的歪頭,在誕生的時候也並不明顯。另外,現在的男孩幾乎沒有留禿頭的,所以就是兩側不一樣也不會影響美。

新生兒嘔吐的治療

新生兒由於嘔吐調節中樞發育不完全,胃容量小而呈水平位,胃入口(賁門)處括約肌較鬆,所以,容易發生嘔吐。

剛生下不久,還未開奶就開始嘔吐,吐出物像泡沫樣或含少許咖啡樣物,但全身情況尚好,胎糞排出正常,無腹脹,分娩時有產程過長或窒息者,可能因吞入過多羊水所致,待羊水吐盡後嘔吐自然停止。少數嘔吐嚴重者可用導管抽出胃內容物,並用生理鹽水洗胃,症狀便可緩解。對於因難產、高位產鉗、吸引助產等引起分娩損傷的和有窒息的小兒發生嘔吐,需注意顱內出血,這時常伴有嗜睡、突然尖叫、抽痙、前囟飽滿等神經係統症狀,全身情況亦較差。

出生不久,或剛開奶,一吃即嘔吐,無胎糞排出或排出量極少時,常常有可能為胎糞粘稠引起梗阻,或消化道畸形所致的梗阻。由胎糞粘稠引起的,灌腸後大便通暢即能解除。消化道畸形可有食道閉鎖、十二指腸閉鎖、腸旋轉不良、無肛等,除嘔吐和無胎糞(或極少)排出等共有症狀外,如梗阻位置較高,則嘔吐頻繁,腹脹不明顯,或上腹脹而下腹空虛;梗阻在十二指腸以下的,嘔吐物含膽汁;梗阻位置低的,嘔吐發生較晚,嘔吐物中可有糞便,腹脹明顯。對這類畸形的患者,盡量爭取早日手術治療。

出生1~2周後發生嘔吐,全身情況很好的常常因喂養不當所致。當小兒食量已增加,而母奶不足或牛奶過稀,小兒饑餓,吸奶時咽下大量空氣,或人工喂養時奶頭開孔過小、過大,牛奶不充滿奶頭,都可以讓小兒吞入空氣,當咽入的大量空氣從胃內排出時便發生嘔吐。此外,牛奶過熱、過冷、量過多或吸奶後翻動小兒等也會引起嘔吐,有時嘔吐可呈噴射狀。隻要注意喂養方法,吸奶後豎抱起小兒輕拍背部,待至噯出吞入的空氣後再半臥,就不會發生嘔吐。如果胃出口(幽門)處肌肉痙攣,乳汁不易通過,也會發生嘔吐,吸奶前給予解痙藥物能有效。因新生兒的胃遊離度和活動度大,進食後會發生胃扭轉而嘔吐,可於吸奶後取身體稍抬高右側臥位以預防。對於小兒喂飽後不久吐出小量乳汁,一般情況良好,食欲正常,吐後不啼哭,亦不伴有其他任何症狀和體征的,通俗稱為“溢奶”,這是屬於正常現象。

如出生2~3周後開始嘔吐,每天數次,逐漸頻繁並發展為噴射性,每次進食後半小時左右就發生劇烈嘔吐,吐出量有時比進入量還要多,吐出物無膽汁,吐後食欲仍正常,並因長期持續嘔吐而逐漸消瘦的,可能為先天性幽門肥大性狹窄,本病在男嬰多見,進食時在腹部可見到胃蠕動波,有時在右上腹可摸到像橄欖大的硬塊是肥大的幽門,一般需要手術治療。

新生兒在胎內、出生時、出生後都很容易感染生病,如敗血症、肺炎、腦膜炎等,嘔吐可以為這些疾病的症狀之一,因此,新生兒任何時期出現嘔吐,伴有這些疾病的相應症狀,或全身情況差時,應及時就診治療。

新生兒肝炎綜合症的處理

新生兒肝炎綜合症是一種以持續性黃疸、血清膽紅素增高、肝或肝脾腫大及肝功能不正常為主的疾病症候群的總稱。是由多種致病因素引起的,其主要病因是病毒感染。除乙型肝炎病毒之外,其他多種病毒均可以通過胎盤感染胎兒,從而使胎兒的肝髒致病,並連累其他髒器器官。除了病毒感染外,多種細菌感染,部分先天性代謝缺陷疾病的肝髒病變,肝內外的膽道閉鎖及膽汁粘稠綜合症所致的肝髒損害等,均屬於新生兒肝炎綜合症範圍。

新生兒發病的初期表現為黃疸顯現,起病緩慢,一般在出生後數天至數周內出現,並持續不退,病情較重,伴有吃奶不好、惡心、嘔吐、消化不良、腹脹、體重不增、大便淺黃或灰白色、肝脾腫大等。出現上述症狀要及時治療,一般情況下,孩子會很快恢複健康。

新生兒口腔的保健

口腔、牙齒的疾病與孩子的全身健康有著密切的聯係,而如何育兒所體現的全身健康狀況又直接影響到口腔、牙齒的健康。

口腔具有多種非常重要的功能:它能夠攝取食物、咀嚼吞咽、語言、呼吸,而這些功能的執行又與牙齒的作用息息相關,共同維持人體生命的各種需要。有的媽媽驚喜地發現,剛出生的孩子就具有吸吮、吞咽的能力,但這僅僅是一種原始反射的最初表現,隨著孩子的不斷生長發育,其口腔功能也將日趨完善,所以從現在開始家長就必須關注孩子的口腔、牙齒的保健,幫助孩子邁出口腔健康管理的第一步。

新生兒的漾奶預防

新生兒漾奶,是指喂奶後隨即有1~2口奶水返流入口中而從嘴角邊漾出。有少數嬰兒在喂奶後片刻因改變體位(常見於喂奶後不久即換尿布)而引起漾奶。除漾奶外,小兒的一般情況良好,不影響生長發育,所以可視為正常現象。隨著年齡的增長,多於出生後6個月內自然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