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疾病預防3
新生兒出現便秘的處理
一直每天大便兩、三次的新生兒從生後半個月開始,如果每天隻便一次,那麼快一個月的時候就不會一天便一次了。而當兩天或者三天便一次時,母親就會擔心是否是便秘而帶著新生兒去看醫生。
提起擔心便秘,最普通的就是怕新生兒吃不飽而陷入饑餓狀態,因此才排不出便來。
用牛奶喂養新生兒時,每次喂多少是很清楚的。若每次喂100毫升,一天喂6~7次的新生兒是不會饑餓的。實際上,便秘的新生兒大都是吃牛奶的新生兒。
用母乳喂養時,新生兒每次吃母乳的量無法弄清,所以要綜合考慮是否是由於母乳不足而引起便秘的。這隻要量一下新生兒的體重就很容易弄清。在發生便秘之後,如果以前是每天體重增加150克,而現在卻不到100克左右,就可以斷定是母乳不足了。
引起母親煩惱的並不是吃不飽引起的便秘,而是要帶著每天都吃得飽飽的(母乳或牛奶)、體重也增加隻是便秘的新生兒去看醫生。在此,必須要解決的一個認識問題:便秘是否有害?一點也不排便確是可怕的。那一定是腸子的什麼地方堵住了,或者是大便結成了異常的硬塊塞住了腸子,這是不得了的。
因便秘而帶去看醫生的新生兒並非不能排泄。而是完全能夠排便,隻是排便間隔長一點而已。如果等兩、三天就會自然排便,而是母親卻等不得,這種情況去看醫生就很沒必要,事實上並沒有每天必須要排便的規定。宣傳什麼積蓄的大便會放出毒氣串遍全身,而對身體有害等等的人,隻是出售“泄藥”廣告上的用詞,並沒有得到證實。
有的從新生兒時起就每天排一次便,到長大後就形成了規律,即使上了小學也不會改變,身體也很健康。當發現這個孩子的兄弟姐妹也是如此時,就可認為這是該家族的個性。說一天便五、六次是個性的話,3天便一次的也是個性吧。
雖然兩天或3天才便一次,但排便並不困難,而且大便也不硬,也不會把肛門撐破,新生兒精神也很好,體重也增加的話,就沒有理由把這種“便秘”說成是病。隻要母親接受了醫生所說的兩天排一次大便不是病的說法後,所謂“便秘”的一半就不是病。
“便秘”是一種個性,一般不容易改變。如果母親是一位“便秘有害論”的頑固信仰者的話,看到不管給新生兒吃藥還是打針都不會好轉,這時會越來越著急,無論睡覺還是醒來都想著新生兒解大便的事。這樣倒不是新生兒病了,而是母親得了“便秘恐怖症”了。
便秘究竟對新生兒有無害處,隻要在照料中注意一下就知道了。新生兒每次排便時非常用力,而且由於排出硬便使肛門破裂時就不要耽誤,要馬上想辦法把便弄出來。
母乳喂養的新生兒,最好在洗完澡後先喂點白糖水,白糖水沒有效果時,可將2~3克的麥芽精溶在20毫升的開水中喂新生兒。如果還不行,可將果汁加水一倍喂20毫升。在喂牛奶時可加2~3克的麥芽精試試看。開始一天加一次,沒有效果可一天加兩、三次。還沒有效果,就可一天加3次果汁試試看。
上述辦法還不成的話,可以換用刺激肛門的辦法。最安全的是灌腸。可用小兒用的無花果灌腸器。沒有小兒用的,成人用的也可以。
灌腸時注意不要把新生兒的肛門弄破。使用玻璃製品灌腸器時,要在尖端安上硬膠皮管。無花果灌腸器的尖端較短可直接使用。插入肛門裏的部分無論是用硬膠皮管,還是用無花果灌腸器都要塗上油質雪花膏使之滑潤。
具體做法是:打開新生兒尿布,露出下半身,再用左手握住新生兒的雙腳提到最高處,把灌腸器從肛門向著肚臍的方向插入。插進兩厘米左右時注入液體(一半甘油一半清水)。注完後拔出灌腸器,同時把藥棉塞入肛門。然後放下腳,蓋上尿布,待兩、三分鍾後大便就排出來了。如果過了10分鍾仍排不出來時可再灌一次。
也有人喜歡在肛門裏插紙撚兒。但紙撚難以保證在無菌的條件下製成,一旦腸的入口處受傷就要化膿,因而以不用為宜。有許多人擔心灌腸是否會成為一種習慣,但是並沒有因為在生後一個月裏天天灌腸就終生離不開灌腸的人。
隻是做為個性而兩天排一次便的這種類型的人,不管想不想灌腸,這一個性有的會延續終生。實際上,生後一個月左右出現的便秘一般到三、四個月時就會自然痊愈。等到能吃蔬菜和水果之後就會有更大的好轉。
不要給新生兒用泄藥,因為很可能導致腸的異常蠕動而引起腸套疊。當新生兒“便秘”時,也可以參照新生兒體操部分,每天進行3次腹部按摩試試看。
新生兒發燒的治療
人體的正常體溫為374℃,腋下體溫達374℃以上稱為發熱。有時也會因劇烈運動,過厚的衣被的原因而使體溫暫時性的超過374℃。這種情況屬於正常,不必擔心。發熱是身體保護性的全身反應,能使心率加快,循環旺盛,白細胞增加,吞噬病毒,衝淡毒液,並產生抵抗疾病的抗體,促使疾病痊愈。在寶寶發熱時,應先檢查一下寶寶當時的具體情況,確定是否引起疾病,發熱後最好讓醫生先檢查一下,再做適當治療。
由於寶寶的神經係統還未發育成熟,在39℃的高熱(燒)時易出現抽風反應,即肌肉不能控製地收縮和意識臨時障礙。在寶寶發熱時,家長應防止出現抽風。可采取下列措施:
降溫
應用冷水或冰袋敷頭,使寶寶頭部溫度降低。
擦浴
若寶寶身體發燙全身又無汗,這種情況可用溫水或60度白酒或75%酒精加溫水一倍輕擦四肢和胸背,尤其是腋下、肘部、頸部、大腿根部以及窩處等血管豐富的部位。
雙足保暖
若寶寶雙足發涼表示身體血液循環不良,可用熱水袋或37℃~38℃的溫水浸泡雙足,讓血液流通以利於腦部降溫而防止抽風,並及時送醫院治療。途中保暖但不可穿得過多,以防體溫上升。
注意保暖
若寶寶發熱時身上出大汗,口唇發紫,此時不可冷敷降溫或擦浴,而應用熱水袋、喝熱糖水保溫,若寶寶發抖時也應保溫,但同時應做好抖後降溫的準備,因為抖後體溫會升更高。
抽過風的寶寶在下次發熱時也容易抽風,所以應預防感冒等疾病,此外,若寶寶低血鈣,可能在體溫不太高時就抽風,尤其是患佝僂病的寶寶一定要注意。對抽風的寶寶應檢查血鈣,以考慮補鈣,防發熱抽風。
寶寶在發熱時應保持呼吸通暢,多喝開水,應多喂清淡多湯汁的食物,少食多餐。此外,在寶寶發熱時也不要隨意晃動寶寶以免加重抽風。
新生兒發熱的治療
發熱是小兒疾病中最常見的症狀之一,也是家長帶孩子看病的一個主要原因。
人體不斷地進行新陳代謝,產生熱量,又不斷從皮膚和呼吸道散熱。在人的腦子裏有一個體溫調節中樞來調節體溫,使其相對穩定。正常人腋下溫度在36℃~37℃之間(試表調節時間5分鍾為準)。喂奶或飯後,運動、哭鬧、衣被過厚、室溫過高都可使小兒體溫暫時升高達375℃左右。新生兒、小嬰兒更容易受上述條件影響,有時甚至可達38℃以上。所以,一般認為375℃以上為發熱。(體溫在375℃~38℃稱為低熱,381℃~39℃稱為中度熱,39℃~41℃以上為高熱)
發病原因
小兒發熱主要是由於細菌、病毒或其它病原微生物感染引起的。如常見的流行性感冒、肺炎、敗血症、痢疾等都常引起發熱。發熱還可由於非感染性疾病引起,如藥物過敏、中暑、脫水、嚴重燒傷、創傷等。計劃免疫疫苗接種後也可有短暫發熱。
病狀表現
發熱既是疾病的一種症狀,也是機體與疾病作鬥爭的結果。一些身體非常衰弱的孩子或早產兒即使有嚴重感染也可能不發熱,甚至體溫低於正常。所以,不能單純以發熱高低判斷病情輕重。發熱時除體溫升高外還可以伴有四肢發涼、臉紅、呼吸急促、脈搏心跳加快、煩燥不安、消化功能紊亂如腹瀉、嘔吐、腹脹、便秘等症狀。少數幼兒可以發生高熱驚厥。發熱時心跳加快、血循環旺盛、白血球增高,抗體產生增加,這些都利於機體與疾病作鬥爭。
注意事項
在病因不明時不能急於用大量退熱藥退熱,這樣既抑製了機體防禦疾病的能力,又可能把熱型搞亂,影響疾病的診斷和治療。任何疾病都有一定的發展過程,即使診斷明確,用藥及時,也可能要持續2~3天才能退熱,有些病毒感染或較嚴重的細菌感染要持續3~5天甚至1周以上。對於高熱39℃以上的孩子,尤其有高熱抽風史的,要及時給予退熱。還有一些孩子對某些退熱藥過敏,用藥後起了皮疹、誘發哮喘等。退熱藥都有一定副作用,故切勿濫用。
治療方法
1發熱時,患者食欲明顯減退,應少量多餐,可口、清爽、少油膩。
2小兒發熱,需注意高熱驚厥。體溫超過395℃,應采取退熱措施。
3物理降溫方法:
(1)降低環境溫度,利用風扇、空調,通風換氣均可。
(2)利用冰塊、冷濕毛巾置於大血管處,比如頸部兩側、腋窩、腹股溝。降低血液溫度,但注意防止凍傷。置於頭部、前額降低顱內溫度。
(3)用40%~50%酒精,進行擦浴,加速散熱。禁用部位,胸前區、腹部、頸後,因可引起反射性的心率減慢,腹瀉等不良作用。
4藥物退熱,阿司匹林、撲熱息痛等應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
新生兒出血的防治
新生兒凝血係統和纖溶係統發育不完善,所以機械損傷、飲食原因或疾病都可引起出血。早產兒更容易發生。
有些新生兒於生後數小時至3天內,皮膚出現出血點,多見於頭頸部及前額部。少數也可見於軀幹及下肢。新生兒出血點的發生是在新生兒血液凝血因子不足和毛細血管脆性增加的基礎上,因局部淺表靜脈受壓導致毛細血管壁缺氧,滲透性增加而形成。如急產時,子宮收縮力強,對胎兒壓力過大,或產程延長,可致胎兒局部受壓時間延長,臍帶繞頸發生青紫,使頭麵部靜脈壓增高等情況,均可發生新生兒出血點。新生兒出血點一般在一周左右自然消退,不需做特殊治療。
新生兒的維生素K貯存最低,加之胃腸道菌群尚未建立,以及乳汁中攝取的維生素K量不足,出生後最初10天內容易產生維生素K缺乏,出現新生兒自然出血。病情輕重取決於維生素K缺乏的程度。嚴重時新生兒在生後第2~3天發生胃腸道粘膜和周身皮膚出血,出現嘔吐物呈咖啡色樣,大便呈柏油樣等改變。
有先天性凝血因子缺陷,新生兒血小板減少,也可出現新生兒出血。
缺氧、酸中毒、細菌性和非細菌性感染導致新生兒彌散性血管內凝血時,可造成新生兒嚴重出血。
對新生兒出血應采取止血、補血及針對病因進行治療,存在感染症狀者應給予抗生素治療。
新生兒顱內出血預防
新生兒顱內血管的破裂和出血叫做顱內出血,是新生兒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這在早產兒尤為多見,發病原因是與缺氧或產傷有關,可因產前、產程中或產後因素所致。臨床表現以窒息和中樞神經係統興奮或抑製症狀為主,預後嚴重,其發病有內在因素和外在因素。
內在因素:新生兒生後一周內凝血功能不全,如肝髒合成凝血因子功能低下,血漿中凝血酶原及凝血因子功能低,有生理性凝血因子下降,加之血管壁彈力纖維發育不健全,血管壁脆弱,均易於發生出血。在缺氧窒息或產傷等病理條件下更易發生顱內出血。早產兒體重越輕,其肝髒合成凝血因子功能越低下,血管壁發育更差、更脆弱,因此,出血情況也更多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