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疾病預防2(1 / 3)

第三章疾病預防2

新生兒臉上長疙瘩與臀部糜爛處理

在出生10天或15天裏,大部分新生兒都會在臉上的某一部分長出疙瘩。或者在眼眉上長有象頭皮那樣的東西,或者在前額的發際上開始長出兩、三個酒刺,或者在臉蛋上長出三、四個小疙瘩。過熱或是曬了太陽時,就突然增多,由此把母親嚇了一跳。若同老人住在一起,老人會說是“胎毒”。

一說是“毒”,就把家人嚇壞了。但是這與性病沒有關係。確定妊娠後,由於每位母親都從保健所領取了母子手冊並進行了血液檢查,所以說新生兒梅毒是根本不存在的。血清中有梅毒反應的母親在妊娠中就治好了,所以胎兒是不存在先天性梅毒的。

無論是母乳喂養還是人工喂養的新生兒,臉上都會長疙瘩,這就是濕疹。

濕疹的特點是以各種形式發生的。有的是在手指、腳趾丫上,以及腳底上長出直徑為一毫米的丘疹(好象是從皮膚上長出來的小顆粒)和小水泡。看到這一現象時,神經質的母親就翻閱家庭醫學書上新生兒的疾病處,當看到“患有先天性梅毒的新生兒在足心和手掌上有水泡,鼻子也不通氣”後,就形成了梅毒恐懼症。在領取母子手冊的血液檢查即便為陰性的母親也會感到不安,開始擔心是不是在檢查以後於不知不覺中接觸了梅毒病人摸過的東西。但是,在丈夫品行端正的家庭裏,是不會從血液檢查呈陰性的孕婦懷裏生出有先天性梅毒的新生兒來的。另外,象在腳心或手掌長出大水泡那樣嚴重的先天性梅毒現在已經沒有了。

在這個時期裏出現的濕疹可以不去管它。如果要搽點什麼的話,可以一天搽兩次優樂散(Eurax),如果好了就不必再搽。為了安全起見不要使用Betnevate和Flucort。因為上述兩種軟膏是含有氟(F)的副腎皮質激素,效果雖好,但副作用也大。

但是,也有很少一部分會轉成慢性濕疹,一直持續到幼兒期。‘最好能在3個月之前新生兒還不能用手來撓時想方設法將其治愈。到了四、五個月,新生兒就會自己用手來撓或者在枕頭上路頭部,這樣就不容易治愈了。

濕疹的原因尚不清楚。即使在同樣條件下生活的新生兒,有的會出濕疹,有的則不。這大概與體質有關,並不是因為缺乏某種維生素引起。因而注射維生素進行治療就不對症了。不管怎樣,把還不到一個月的新生兒帶到病人集中的醫院去是不明智的,這容易接受疾病的傳染。

臉上容易出濕疹的新生兒,大便次數多時,臀部、大腿根的褶痕裏經常發生糜爛而紅腫(間擦疹)。這時用含有副腎皮激素的塗藥就很有效。不要長時間地裹著濕尿布,也不要用塑料包布。要盡量保持通風。洗尿布時要把肥皂洗掉。達到不留下肥皂味的程度。

夏天每天可洗兩次澡,保持臀部清潔。如果打肥皂會加劇糜爛處疼痛的話,就不要用肥皂。洗澡後可上點塗藥。

如果是冬季,電腳爐不要太熱。平時用兩個熱水袋的,得了濕疹後可拿掉一個,過熱反而不好。

新生兒預防身上長“痣”

有的孩子生下來就有許多黑色痣,是由於色素細胞異常而形成的大黑痣。一般呈黑褐色,表麵上長有毛。治療的話要切除,並要用身體其它部位的皮膚來進行植皮。如果是長在臉上,一般都想做手術。到了青春期以後,在經常受到摩擦的地方上長的黑痣有的會惡化而變成癌。如果是在腰帶常接觸的腰部或者是領子經常摩擦的頸部、外陰部等處長有黑痣的話,為了預防惡變可勸其切除。萬一黑痣突然改變了顏色變得更黑了時,就有惡化的可能性。

紅糖,是由血管擴展產生的。從皮膚表麵突出出來的好象草莓果表麵那樣坑窪不平的海綿狀血管瘤,在新生兒出生時,幾乎注意不到。但過了一、兩個月就可以發現,並且逐漸變大而令人吃驚。其大小一般如紅小豆乃至櫻桃那麼大,也有更大的。不管多大,在五、六個月之後顏色逐漸變淡,象枯萎了似地,在5——10歲左右消失。有的經X線照射一、兩次後漸漸變小。同樣是紅痣,有的卻不突出皮膚表麵,而是一種呈葡萄酒色的單純性血管瘤,常長在臉上。它不能自然消失,治療隻有切除。最近,由於化妝技術的進步,可不用手術而用化妝來掩蓋。

新生兒硬腫症的防治

新生兒生後一周全身或局部的皮膚出現浮腫、發硬,捏按像硬橡皮一樣,是由受寒、早產、感染、窒息等多種原因引起局部或全身血液循環障礙,使得局部脂肪凝固的一種新生兒硬腫症。

新生兒硬腫症除皮膚腫硬外,還可能出現不吃、不哭、不動、體溫不升、體重不增,病情嚴重者可並發肺炎、肺出血、心力衰竭。

預防硬腫症應從產前著手,做好產前保健工作,盡量避免早產,防止產傷。

嚴冬季節出生小兒應注意保暖,包裹新生兒的衣服、尿布。棉毯等要預先溫熱。新生兒出生後一定要包得暖和,如果腳還涼,可加用熱水袋。但要包好隔開,防止燙傷。室溫盡量保持在16~22℃。如果條件不夠,把嬰兒抱在懷裏,用大人的體溫溫暖孩子,也能預防硬腫症的發生。要精心喂養,供給足夠的熱量和水分。此外要注意預防感染。

如果發生了硬腫症,應該積極住院治療。治療重點是保暖。複溫,可采用遠紅外線溫箱、熱水袋,但采用複溫一般要逐漸進行,不能操之過急,要有一個適應的過程。若體溫上升過快,外周血管擴張,心髒功能跟不上需要,可引起抽痙或肺出血,造成突然死亡。

其次可運用中藥溫陽活血,用抗生素及抗凝劑治療。

新生兒乳房腫大原因

有些新生兒,不論男女,出生後3~5天,乳房逐漸脹大,甚至有少量乳汁分泌,8~10天時最明顯,爾後逐漸消退,2~3周以後恢複原狀。這種現象的出現常令父母感到詫異,更使父母感到不安。

形成新生兒乳房腫大的原因是他們出生時體內有一定量的雌激素、孕激素及生乳素,而雌激素與孕激素在一定程度上抑製了生乳素的作用。由於雌激素與孕激素來自母體,出生後這類激素來源中斷,濃度很快下降,而生乳素在出生後一個月內仍維持在相當濃度,直到6周左右才降至很低的水平。因此,新生兒乳房腫大,是由於母體雌激素和孕激素對小兒的影響中斷,使生乳素的作用能夠呈現出來。多數新生兒經過2~3周消退,少數要延續一個月以上。這類乳腺腫大並非病態,無須做任何處理。切勿按摩、擠壓,以免皮膚破損而引起感染。如果腫大的乳房出現發紅或局部發熱的現象,要及早送醫院診治。

新生兒的青記、紅斑、血管瘤

在不少新生兒的臀部、腰背部骶尾部往往可看到暗藍色或淡紫色斑塊,有的是圓形的,有的是不規則形態,邊緣較明顯,用手指壓它,顏色不改變,醫學上稱之為胎痣或胎兒青記。這是由於皮膚深層有色素細胞沉著而形成的,一般到五、六歲後便會自行消退。

有些新生兒由於受到光線、空氣、溫度以及機械等外界刺激,臉上、腦後的皮膚尤其是眼皮上出現淡紅色的斑點,仔細觀察還可見其內有許多細小的血管影,這叫新生兒紅斑。紅斑與紅斑之間有正常皮膚,持續二三天後將自行消退,新生兒紅斑是正常現象,不必特殊處理。

如果皮膚上紅斑呈團塊狀、蜘蛛狀,色澤鮮紅,壓之褪色放鬆後又恢複原狀,此種紅斑稱為“血管援’或“血管瘤”,屬先天性。小的血管瘤無須治療,如果長大或長在重要部位可以等長大後再進行治療。

新生兒紅屁股的治療

新生兒“紅屁股”醫學上稱為“尿布皮炎”或尿布疹,其表現輕者僅尿布區皮膚發紅,逐漸出現小水泡,甚至發生潰爛,嚴重者,尿布疹繼發感染形成皮下壞疽,甚至繼發敗血症等重症感染性疾病。

尿布皮炎的發生主要由於護理不當,大小便汙染的尿布未能及時更換,造成細菌分解大小便中的尿素而生成氨刺激新生兒細嫩的皮膚引起的。此外,尿布粗糙,腹瀉稀便中含有較多脂肪酸,或因奶粉喂養者糞呈堿性,都易使肛門周圍發生皮炎。

預防尿布皮炎的措施主要有:一是選擇質地柔軟的棉質布料做尿布,如家中的舊的棉毛衫進行洗燙曬幹後做尿布就很合適。二是勤換尿布,隨濕隨換。三是大便後用溫水將臀部洗淨,毛巾要柔軟,洗後撒爽身粉,保持幹燥。四是換下的尿布要洗滌幹淨,並注意漂清殘皂。若嬰兒已發生皮炎,可塗爐甘石洗劑及慶大黴素混合溶液,或塗龍膽紫,嚴重的應去醫院診治。

新生兒預防化膿性腦膜炎

新生兒化膿性腦膜炎與敗血症密切相關,多由於同類致病菌引起,也可以說是敗血症的一個合並症。由於新生兒血腦屏障功能不健全,在敗血症血行感染的情況下,病菌很容易通過血腦屏障,發生化膿性腦膜炎。此病死亡率高,後遺症多。

新生兒患化膿性腦膜炎,早期常出現哭聲改變、尖叫,易激怒,易驚,隨即哭聲變弱,甚至不哭轉為嗜睡。嘔吐(為噴射性嘔吐)。頭後背發直。兩眼凝視或斜視。全身伴有抽搐等症狀。有經驗的大夫一觸摸囟門,感覺飽滿。張力增高,就要考慮做腰椎穿刺,進行腦脊液檢查。此病預後較差,病死率高達50%左右,可並發腦積水、硬腦下積液、肢體癱瘓、智力障礙等症。

新生兒預防患乳腺炎

新生兒的乳房是飽滿的,偶爾有乳汁樣液體分泌物流出,這是正常生理現象。這種現象是由於母親體內孕激素對新生兒產生刺激造成的,不用處理,以後會自然消失。

有的家長,對女嬰的乳頭進行擠壓,認為不擠出乳頭中的小硬物,會影響孩子成人後的哺乳。其實這是錯誤的認識。這種擠壓往往造成新生兒乳腺炎的發生。新生兒乳腺炎的症狀表現為乳房紅腫,有熱感,孩子感覺疼痛,逐漸出現局部化膿。還可以出現發熱、厭食、吐奶等症狀。

新生兒發生乳腺炎,可用熱毛巾敷局部,孩子皮膚嬌嫩,小心造成燙傷;用中苗如意金黃散外敷也很有效,同時還要注射青黴素來控製感染。如已化膿,則影響乳頭與乳腺的發育。炎症較重的,還有可能引起全身感染,出現敗血症。

新生兒預防脫水熱

如果孩子生後2~4天時,出現溫度升高,體溫達38℃~40℃,並伴有無原因煩躁,啼哭不止,體重降低,尿量減少的情況,但其他情況良好,無感染中毒症狀,就要注意新生兒脫水熱的問題。

新生兒脫水熱主要是由於新生兒體內水分不足而引起的。造成這一原因的因素主要是:產婦做月子中怕受涼,門窗關得很嚴,使環境氣溫過高,室溫高,給孩子穿蓋過多,在高溫的情況下,小兒呼吸增快,呼出的水分增多,皮膚蒸發的水分也增多,從而加重脫水。另外,母親產後3~4天內,乳汁分泌量較少,不能滿足新生兒生理需要。這些都可造成新生兒體內水分大量丟失,使小兒發熱。

出現這種情況時主要是注意給新生兒補充適量的水分。可喂些溫開水或5%~10%的葡萄糖水液,每2小時一次,每次10~30毫升。如口服液體困難時,也可靜脈輸液補充5%葡萄糖液,加入總量1/5的生理鹽水。經過上述處埋,熱度會隨即降至正常。

此病在預防上隻要注意給孩子補充水分,並給孩子以適當的保暖,不要給孩子造成一個高溫的環境就可以了。

新生兒預防患肺炎

肺炎是新生兒時期常見病之一。早產兒更容易得此病。新生兒肺部感染可發生在產前、產時或產後。產前,如果胎兒在宮內缺氧,吸入羊水,一般生後1~2天內發病。產時,如果早期破水,產程延長,或在分娩過程中,嬰兒吸入汙染的羊水或產道分泌物,亦可使胎兒感染肺炎。孩子出生後,如果孩子接觸的人中有帶菌者,很容易受到傳染。另外,也可能由敗血症或臍炎、腸炎通過血液循環感染肺部。

新生兒肺炎一年四季均可發生。夏天略少,新生兒肺炎與大孩子肺炎在症狀上不完全一樣,一般不咳嗽,肺部濕羅音不明顯,體溫可不升高。主要症狀是口周邊發紫、呼吸困難、精神萎靡、少哭、不哭、拒乳、嗆奶、口吐泡沫。輕度的肺炎在門診可以治療,吃點抗生素或打幾針青黴素就好了。重症肺炎必須住院治療。孩子在患病期間,一般食欲較差,吃得很少,可以靜脈點滴輸液來補充熱量。

預防新生兒肺炎要治療孕婦的感染性疾病;臨產時嚴密消毒避免接生時汙染。孩子出院接回家後,應盡量謝絕客人,尤其是患有呼吸道感染的人,一定避免進入小兒房內,產婦如患有呼吸道感染必須戴口罩接近孩子。

新生兒預防低血糖

低血糖在新生兒期較為常見。原因是新生兒出生後頭幾天內,能量的主要來源是糖,而在胎兒期肝內儲藏糖源較少,特別是出生低體重兒、早產兒、雙胎兒,生後如不提早進食很容易發生低血糖。另外,如患有顱內出血、窒息、缺氧、新生兒硬腫症、嚴重感染敗血症等疾病的患兒,以及母親患糖尿病或妊娠高血壓綜合征所生的新生兒都易發生低血糖。

低血糖可在嬰兒生後數小時至1周內出現。開始症狀表現為手足震顫、陣發性發紺、嗜睡,對外界反應差,吸吮差。哭聲小,繼而麵色蒼白、心動過速、驚厥、昏迷,若經靜脈注射葡萄糖後症狀迅速消失,即可考慮本病。

對低血糖的患兒,輕症可給予白糖水或葡萄糖水口服,重者可給予靜脈點滴葡萄糖注射液。

新生兒黃疸的治療

新生兒黃疸是因血清膽紅素升高而引起皮膚及鞏膜感染,分生理性和病理性兩種。

生理性黃疸

1在生後第2~3天起出現並逐漸加深,在第4~6天為高峰期,第2周開始黃疸逐漸減輕。2黃疸有一定限度,其顏色不會呈金黃色。黃疸主要分布在麵部及軀幹部,而小腿、前臂、手及足心常無明顯的黃疸。若抽血測定膽紅素,足月兒在黃疸高峰期不超過12毫克/分升,早產兒不超過15毫克/分升。3足月兒的生理性黃疸在第2周內消退。4小兒體溫正常、食欲好、體重漸增、大便及尿色正常。

病理性黃疸

1生後24小時內即出現黃疸。2黃疸程度重,呈金黃色或黃疸遍及全身,手心足底亦有較明顯的黃疸或血清膽紅素大於12~15毫克/分升。3黃疸持久,出生2~3周後黃疸仍持續不退甚至加深,或黃疸減輕後又加深。4伴有貧血或大便顏色變淡者。5有體溫不正常,食欲不佳、嘔吐等表現者。

出現病理性黃疸時應引起重視,因為它常是某種疾病的一種臨床表現,應積極尋找病因。此外未結合的膽紅素濃度達到一定程度時會通過血腦屏障損害腦細胞,引起死亡或留有腦性癱瘓、智能障礙等後遺症。所以一旦懷疑小兒有病理性黃疸,應立即就診。

新生兒低血鈣的治療

當新生兒血鈣總量在70毫克/分升以下或遊離鈣在25~35毫克/分升以下,稱為低血鈣症,這是新生兒驚厥的重要原因之一。

新生兒低血鈣發病因素有多種,其發病時間也有不同。

早期低血鈣

是指出生後72小時以內出現的低血鈣症。由於暫時性甲狀旁腺功能受抑製所致,因在妊娠後期鈣經胎盤主動輸入胎兒的量增加,以致胎兒血清鈣增高,抑製了甲狀旁腺功能。本症多發生於出生低體重兒,患窒息、呼吸窘迫綜合症的嬰兒及母患糖尿病的嬰兒,因他們的甲狀旁腺功能比正常嬰兒差,鈣的儲備量少,腎排磷功能低,故易出現低血鈣症。

晚期低血鈣

指出生後72小時至第3周末發生的低血鈣症。多見於人工喂養者,因牛乳、黃豆粉製的代乳品和穀類食品中含磷高,超過腎髒廓清能力,於是血磷增加,致使血鈣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