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3周後發生的低血鈣
見於維生素D缺乏或先天性甲狀旁腺功能低下的嬰兒。這種低血鈣持續時間長,多超過新生兒期。
新生兒低血鈣症的臨床表現輕重不一,主要表現有不安、驚跳、震顫、驚厥,偶可出現喉痙攣和呼吸暫停。發作期間小兒一般情況良好,但肌張力稍高,腱反射增強。
為本症患兒補充鈣劑可有特效。如出現驚厥者用10%葡萄糖酸鈣2毫克/公斤/次,緩慢靜注,注射過程中要注意心率保持在80次/分以上,還要注意不使鈣劑溢出靜脈外,因可發生組織壞死和鈣質沉著。驚厥停止後改為口服鈣劑,服鈣時間根據病情而定。口服氫氧化鋁乳劑可減少磷在腸道的吸收。3周後發病者除口服鈣劑外,同時每天口服維生素D10000~25000國際單位,口服雙氫速固醇(AT10)005~01毫克/天,亦可收到療效。
新生兒濕肺症的治療
濕肺症又名新生兒暫時性呼吸增快:較多發生於足月兒或過期產兒。出生時有窒息史或剖腹產的小兒較易發病。
小兒在出生後2~5小時出現呼吸急促:呼吸60次/分以上,有時伴青紫和呻吟,但一般情況尚佳。本病為一自限性疾病,一般在2~4天內恢複正常,有氣急、青紫時可給氧氣吸入並及時住院治療。
新生兒出血症的治療
本病又稱為新生兒低凝血酶原血症,是由於維生素K依賴的凝血因子顯著缺乏所致的一種自限性疾病。多在出生後2~4天發病,以消化道出血為最常見症狀。一般病情較輕,嚴重者可引起死亡。
發病原因
(1)新生兒初生時腸道無菌,奶量不足,影響維生素K的合成。(2)肝酶係統不成熟。(3)母親缺乏維生素K及胎兒肝內維生素K貯存不足。(4)膽酸含量低:新生兒尤其是早產兒膽汁中膽酸的含量較低,影響維生素K的吸收。
臨床表現
本病可發生於正常的新生兒,多在出生後2~4天內發病,出血很少,發生在生後20小時以內或5天以後,但早產兒可晚至生後2周發病。如母親服用藥物(雙香豆素、苯妥英鈉等)則多在生後第1天發病。出血可急可緩,或自然出現或經輕傷引起。程度可不同,輕微滲血常被忽略而自愈,嚴重者較少見,但也可發生致命性大出血。最常見的是胃腸道處,可吐血及便血,吐出物呈棕色,便血輕者隻有2~3次黑便,重者有黑便或鮮血便,甚可導致貧血、休克、死亡。其次是皮膚出血;也可自取血及注射部位、輕度的外傷及術後傷口等處滲血不止。臍部出血與臍帶結紮無關,輕者為滲血,重者則出血不止。
本病一般預後良好,多於生後10天內止血,不再複發。但如出血過多,治療不及時可致死。
防治措施
維生素K的最小需要量是每公斤體重05~1毫克。新生兒出生後早期喂牛奶也有預防作用。
如遇出血過多時,應輸血10~30毫升/公斤/次,輕者可輸庫存血漿以補充凝血因子。早產兒因肝功能不成熟,最好輸新鮮血或庫存血漿。
新生兒敗血症的治療
本症是嚴重的全身性的細菌感染。由於細菌進入血液循環,不斷繁殖及產生毒素而致病,也可以同時停留在某些髒器上,發生轉移病灶。
新生兒容易發生敗血症,一方麵因經過分娩過程時有感染機會,另一方麵新生兒本身免疫能力差,皮膚嫩薄,皮下血管豐富等,所以細菌比較容易進入血液循環,尤其當臍部未愈合或發炎時,更易導致細菌侵入。
臨床表現
未成熟兒表現為厭食、拒奶、溢奶、虛弱、麵色蒼白、口周發青、體重不增長,體溫不恒定,可以發熱、正常或不升高。
足月兒(生後2~4周)多表現發熱、精神反應差、吃奶不好、煩躁不安、皮膚老化等。
重症患者可出現不規則的體溫,甚至高熱,有明顯中毒症狀,麵色蒼白、發青或發灰。安靜時出現心律增快、黃疸加重、可發生高膽紅素血症。新生兒敗血症常並發肺炎,可見呼吸增快、不規律、嗆咳、嗆奶,並伴有腹脹、腹瀉和嘔吐。有時可發生彌漫性血管內凝血,引起嘔血、便血或因肺出血而死亡。早期病例往往局部病灶不明顯,隻表現為全身症狀。因此,當局部症狀不重,難以解釋全身中毒症狀時,應考慮敗血症。
防治措施
雖然新生兒容易發生敗血症,但了解了細菌入侵途徑後,還是可以預防的。
孕母要做好產前檢查,保證孕期健康和接生時無菌操作。對出生嬰兒應每日清潔全身皮膚,大小便後清潔臀部,臍帶未脫落前,要防止大小便汙染,包臍帶的紗布應消毒,臍部如有少許滲出或膿性分泌物可用3%雙氧水清潔臍部後塗1%龍膽紫,如處理無效應到醫院就診。避免用布擦口而損傷口腔粘膜。室內需保持空氣新鮮。孕母如有感冒,喂奶時須帶口罩。嬰兒如有皮膚感染、感冒、腹瀉等,須及時治療。
新生兒溶血症的特點
新生兒溶血症是由於母子血型不合而引起的免疫性溶血病。即胎兒從父親一方遺傳顯性抗原,而母親自身缺少這種抗原,遺傳來的抗原通過胎盤進入母體,刺激母體產生相應的抗體,抗體經胎盤進入胎兒血循環,致使胎兒紅細胞凝集、破壞,發生溶血,胎兒因此而死於子宮內。即使胎兒出生是活的,也會因先天性溶血所產生的大量膽紅素來不及排出而滲入腦細胞內,引起核黃疸。
核黃疸一般在出生後5天出現,早期表現為嗜睡、拒食、肌張力低下、表情淡漠,隨黃疸加重神經症狀也加重,哭聲尖,握拳伸臂,頭向後伸,直至呼吸衰竭。核黃疸預後不良,即使搶救成活,也往往有智力低下、腦性癱瘓、聽力減退等後遺症。
因此,對新生兒溶血症應以預防為主,早期診斷及治療。
新生兒溶血症的預防
對於有多次原因不明流產、早產、死胎及新生兒黃疸的孕婦,應警惕新生兒溶血症的發生,早做預防。
首先夫婦雙方應測知血型。血型不合者定期做有關血清學檢查和必要的羊水檢查。於孕6個月前每月查效價一次,7~8個月每2周查一次。此外采取預防治療,可口服中藥,也可在妊娠24、30、33周左右各進行10天的綜合治療,包括25%葡萄糖加維生素C1000毫克,每日靜脈推注一次;吸氧每日3次,每次20分鍾;口服維生素E30毫克,每日3次。
在妊娠36周後,若抗體效價Rh不合達1:32以上,ABO血型不合達1:512以上,既往有溶血兒死亡,以及胎動發生改變等情況時,可提前結束妊娠。
胎兒娩出前後應做好搶救胎兒準備,對於出生的新生兒,應予嚴密觀察,隨時發現異常給予救治。
中醫預防性治療有很好的效果,妊娠時給予:茵陳9克、大黃45克、黃芩9克、甘草9克、益母草10克、赤芍9克、木香6克、川芎6克,每日一劑,水煎服或為藥丸服,直到分娩。
新生兒膿皰病的危害
膿癌病俗稱黃水瘡,是由化膿性細菌引起的急性傳染性皮膚病,致病菌為葡萄球菌和鏈球菌。
膿疤瘡多在小兒生後1周左右出現,好發於皮膚皺褶處。皰大小為2~3毫米,略高出皮膚,基底微紅。膿皰繼續增大,膨隆到一定程度,疤內含有透明或稍混濁的液體時,可自行破裂,破裂後形如灼傷,此種稱作天皰瘡。病情輕者,體溫稍有升高,皰瘡1~2周可獲痊愈;病情重者,感染迅速蔓延全身,可先有小的天皰瘡,繼而出現表皮脫落。更甚者正常皮膚一擦即破,此時為剝脫性皮炎,常出現一係列中毒症狀,如拒食、發燒、嘔吐、腹脹及休克,偶見黃疸,可於2~3日內危及生命。如有幸度過危險期,脫屑漸止,於1周後皮膚逐漸恢複。
新生兒膿皰病的治療
新生兒膿皰病又稱天皰瘡及剝脫性皮炎。新生兒皮膚防禦功能差,較易發生傳染性膿皰病,並往往形成流行。
病原大都為金黃色葡萄球菌或溶血性鏈球菌。病症重者發生大皰,內含混濁液體,但不發生化膿和結痂,稱為新生兒天皰瘡,更重者由於表皮和真皮聯係薄弱,水皰破後發生全身的表皮剝脫,則稱為剝脫性皮炎。
臨床表現
單純性膿皰病
新生兒表皮柔嫩,易受感染而出現細小的膿皰,患處大都位於皮膚皺褶處。皰的直徑約2~3毫米,較周圍的皮膚微高,基底微紅,大都在生後第1周出現。但在流行時卻發病較晚,甚至2周後才顯著。
天皰瘡
膿皰較大者自05至3~4厘米。皰內含有透明或微濁的液體,當膨脹至相當程度時,即行破裂。破裂後形如灼傷。嚴重者可有全身症狀,並出現脫水及休克。輕者僅有微熱或體溫正常。經治療約需2周可痊愈。
剝脫性皮炎
病重者皮膚感染迅速蔓延全身。先為皮膚發紅,隨即大片脫落,偶可先有少許天皰瘡,然後出現表皮剝脫。剝脫處紅濕如火灼。往往出現一係列全身中毒症狀,如拒食、發熱、嘔吐、腹脹及休克,偶見黃疸,可於2~3日內發生性命危險。若幸免死亡,脫屑漸止,於1周後皮膚逐漸恢複原狀。
治療方法
病的初期隻有少數小膿皰時,宜將表皮穿破,吸去液體,然後用2%硝酸銀溶液點於患處,使患處皮膚變幹,或塗2%龍膽紫溶液,(溶於水內,或溶於25%酒精內),或塗上新黴素05%油膏,或杆菌肽油膏(每克內含400~500單位)。患處四周的正常皮膚,應每隔2~3小時用50%酒精塗抹,以減少自體接觸感染的機會。若表皮已大塊剝脫,則應住院治療。
新生兒預防出現破傷風
新生兒破傷風俗稱鎖口風、臍風、七日風、四六風,是由破傷風杆菌侵入機體引起的一種急性傳染性疾病,多見於舊法接生的嬰兒。
破傷風杆菌是一種不喜歡空氣的細菌(醫學上稱為厭氧菌)。此菌廣泛存在於自然界,分布甚廣,在土壤中可存活繁殖,產生外毒素。在接生時,如用汙染了破傷風杆菌而未嚴格消毒的用具來處理臍帶,或在護理時不注意清潔,使破傷風杆菌進入臍帶,也可能因用未消毒的棉花或舊布包裹臍帶而引起。新生兒臍帶不久便壞死,局部含氧量低,有利於厭氧細菌的生長和繁殖。破傷風杆菌產生的毒素侵害神經組織,因而產生各種症狀。患兒出現牙關緊閉,不易塞進乳頭,多哭鬧,易被驚動,口吐白沫,四肢肌肉強直,麵部肌肉痙攣形成苦笑麵容。嚴重者咽喉肌肉痙攣,全身缺氧引起青紫窒息。發病初時不發熱,以後體溫在38~40℃之間,痙攣發作越頻繁,抽搐時間越長,病情就越重,如搶救不及時往往引起死亡。
破傷風杆菌侵人體內不立即發病,當杆菌繁殖到一定數量,產生一定量的毒素才開始發病,這段發病前的準備時間醫學上稱為潛伏期,一般為3~14天,以4~6天時發病最多,潛伏期越短,病死率越高。
破傷風杆菌侵入機體產生新生兒破傷風必須要具備兩個條件:第一,必須有皮膚傷口;第二,必須有缺氧環境。因此,新生兒破傷風是完全可以預防的。嚴格消毒,無菌操作,重視臍部清潔及護理,實行新法接生。對於來不及消毒的緊急接產應及時注射破傷風抗毒素,已經發生破傷風者,應立即護送醫院治療。
新生兒破傷風的特點
新生兒破傷風是由破傷風杆菌引起的,多由接生時未嚴密消毒或臍部護理不當所引起。其潛伏期一般4~14天,以4~6天為多見,俗稱“四六風”,最短僅24小時發病。潛伏期愈短,死亡率愈高。按臨床表現可分為三期。
1)早期:小兒拒食、好哭、不安,哭聲低弱,有蹙眉、口角上提、口唇厥起等苦笑麵容,下頜強直,不能張口或牙關緊閉,吸乳困難。
2)痙攣期:一般為1~4周,陣發性抽搐,四肢、軀幹均強直,頭後仰,腹肌緊張,軀幹向後彎,兩下肢伸直,足後屈,形成角弓反張。有時喉肌、呼吸肌也出現痙攣,引起青紫窒息、呼吸停止和心力衰竭而死亡,此期容易合並肺炎,敗血症等。
3)恢複期:肌肉張力逐漸減輕,牙關緊閉、苦笑麵容、四肢強直等症狀均有減輕,發作時不再引起窒息,口能輕輕張開,不影響吸吮,發作次數逐漸減少,肌張力恢複需2~3個月。
新生兒破傷風的治療
本病是由破傷風杆菌感染傷口所致。破傷風杆菌廣泛地生存於泥土、塵埃、水、人類和畜類糞便中。
新生兒破傷風可通過臍部傷口感染而得,主要是在接生斷臍時消毒不徹底,通過接生員的手,或各種用具(包括剪刀、紗布和繃帶等),將破傷風杆菌帶到新生兒的臍部傷口,細菌在臍部傷口繁殖生長,不斷放出毒素,毒素和神經結合後,通過神經傳到腦部和脊髓。
新生兒破傷風的起病時間多在嬰兒出生後第4~6天,所以俗稱“四六風”。發病時間越早,病情越重,則預後越差。早期症狀有哭鬧、煩躁、張口困難、不會吸吮奶頭等。進一步發展,便可出現新生兒破傷風的典型表現,如“苦笑麵容”,表現為牙關緊閉,麵部肌肉痙攣,眉毛上抬,額紋明顯,口角向外牽引,一張似笑非笑,似哭非哭的痛苦麵容,全身肌肉呈強直性抽動。此外,外界刺激如微不足道的聲、光、輕觸、喂水、換尿布等,都能誘發患兒抽動。所以,要使周圍環境安靜,並立即送醫院治療。
本病多因使用未消毒的剪刀斷臍及汙染的繩線結紮臍帶,破傷風杆菌從臍部侵入所致。故預防應做到1強調新法接生。2若遇急產、臍帶未適當處理後,宜重新處理,可用無菌操作剪剪去一段,另行結紮。也可肌內注射青黴素及破傷風抗毒素1500單位預防。
新生兒硬腫症的治療
本病主要表現為皮下脂肪硬化和水腫。隻硬不腫者稱新生兒皮脂硬化症。單純由於受寒所致者,稱之為新生兒寒冷損傷綜合症。
新生兒由於體溫調節及代謝功能尚不完善,皮膚表麵積相對較大,皮膚嫩薄,皮下血管豐富,致使身體的熱量容易散失,尤其剛生下時,身體表麵潮濕,周圍環境溫度遠遠低於母親體內溫度,更容易使熱量喪失。此外,因新生兒具有特殊產熱功能的棕色脂肪在早產兒體內含量少,如再伴有其他疾病或饑餓等,將更能抑製產生熱量,如此造成新生兒體溫很低。因新生兒脂肪成分在體溫下降時易凝固,因此易發生皮下脂肪硬化和水腫。
新生兒硬腫症多發生在寒冷季節,但由於早產、感染等因素引起者亦可見於夏季。絕大多數於生後不久或生後7~10天內發生。其症狀為體溫低至31℃~35℃,甚至26℃左右,哭聲低下或不哭,不能吸吮,少動作,皮膚暗紅色或伴黃疸,嚴重者蒼白或青紫。四肢或全身冰冷,脈弱。皮膚和皮下組織變硬,嚴重者似硬橡皮樣,可伴有水腫。常先發生在小腿、大腿外側,以後整個下肢、臀部、麵頰、上肢也受累,甚至波及全身,因胸腹硬腫而發生呼吸困難。心率常先快,以後變慢。尿少甚至尿閉。可伴酸中毒。終末時,肺部出現細濕羅音,以後口鼻流鮮血樣液體,發生肺出血。
如患兒反應正常,吸奶佳,硬腫範圍小而不發展,僅單純因受冷而引起的,病情容易恢複,但仍需采取保暖、喂養、藥物、輸血等綜合治療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