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疾病預防2(3 / 3)

為預防本病,產前應做好孕母保健工作,盡量避免早產、難產等;產室做好保暖工作,準備好幹熱的軟毛毯,小兒一出生就給予包裹及擦幹身體;出生後盡量避免感染,注意保暖,對於體弱早產兒可與母親貼身同睡,以維持其身體熱量,此外還應早期開奶,避免饑餓等。

新生兒結膜炎的治療

嬰兒娩出過程中,如果產婦陰道內的病菌侵入嬰兒眼中,便可發生新生兒結膜炎。倘胎膜早破,胎兒在宮內也可受到細菌的感染而發病。出生後往往也可由於母親或護理人員的手指和毛巾汙染而發病。常見病原菌為肺炎球菌、葡萄球菌、大腸杆菌和巨細胞包涵體病毒等。

臨床表現

一般在出生時或生後2~3天出現症狀,兩側眼瞼紅腫,有膿性分泌物。由於巨細胞包涵體病毒所致的結膜炎常發生在溫暖季節,發病緩慢,於出生後5~10天出現症狀,以結膜下穹為顯著,球結膜亦可受到波及,如不予及時治療,經過1~2周後易遷延成慢性,可長達1年之久,偶可引致脈絡膜視網膜炎及視神經萎縮。

防治措施

治療用025%氯黴素或05%卡那黴素點眼,1日4次,每次點眼前清除兩眼分泌物,直到痊愈為止。一般治療1周左右即可。

新生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的治療

本病一般發生在體重低於2500克的早產兒,於出生時曾發生過窒息,或出生後曾患過呼吸困難,敗血症或腹瀉等疾病的早產兒更易引發本病。

本症的發病原因,可能和腸壁缺氧及腸道細菌感染關係密切,因缺氧時機體調整血流分布,為了使重要器官得到較多氧氣,腸壁缺氧顯得更重,再因腸壁受損,腸道細菌乘機侵入,可引起腸粘膜壞死,重者腸壁各層都可能壞死,甚至並發腸穿孔。

本症無明顯季節性,男女發病率大致相同。有窒息、換血等誘因者,發病多在生後2周內,以2~10天為高峰。因腹瀉、敗血症或無誘因而發病的嬰兒則起病年齡較晚,在出生後3~4周甚或7~8周發病。

本病症狀以腹脹、腹瀉、嘔吐、便血為主,可分輕症和重症兩種。輕症僅有輕度和中度腹脹,以腹瀉和嘔吐、便血為主,腹瀉和嘔吐次數不多,每日1~3次,大便稀薄,可有少量血液,有時大便顏色深,呈血陽性。重症者腹脹明顯,甚至腹壁發亮,可看到腸型,腹瀉和嘔吐次數可多可少,便血量多,成為果醬樣便或黑糞。嘔吐物呈咖啡狀或吐鮮血。嚴重者腹壁紅腫並伴有肌緊張。全身症狀有發熱或體溫不升,出現神誌萎靡,心率減慢、呼吸不規則或呼吸暫停,有的病例可並發腸穿孔和腹膜炎,有的並發敗血症。

治療期間應嚴格禁食,停止一切喂輔5~10天,禁食期間從靜脈滴入葡萄糖液、生理鹽水和營養液,有時需輸血或血漿,待症狀消失後開始喂糖水和喂奶,均從少量到多量,逐漸增加。為控製腸道細菌感染需用抗生素治療如用慶大黴素、卡那黴素和氨苄青黴素等。

新生兒肺炎的治療

新生兒感染性肺炎

感染可以發生在出生前、娩出時及出生後,所以發病的時間不一。患兒的反應差,食欲不佳、吸吮無力、口吐泡沫,常有呼吸艱難、青紫等表現。有的患兒有咳嗽症狀,有的則出現呼吸暫停。大部分患兒肺部有細水泡音,但有部分小兒並無明顯體征,需經X光線檢查才被證實。除根據病原體選用抗菌藥物外,氣急、青紫者尚需供氧,營養維持和保暖亦很重要。大部分患兒要住院治療。母親臨產有感染或羊膜早破者,可酌情給新生兒用抗生素預防,新生兒有上呼吸道感染時應及時治療。

吸入性肺炎

是由於吸入羊水或胎糞引起的肺炎。胎兒在宮內或娩出過程中如缺氧會出現呼吸運動以致吸入羊水或帶有胎糞的羊水。足月小兒及過期產兒相對較易發生這種情況。一般在出生後即有氣急、青紫等症狀,肺部聽診可聞及水泡音。胎糞吸入者較易並發氣胸。病情輕者1~2天內症狀即可減輕,重症會導致呼吸衰竭。避免宮內缺氧是預防本病的關鍵,若已有羊水或胎糞吸入,在剛娩出時應盡量將吸入物吸出。

新生兒臍炎的危害

當發現臍根部有膿性分泌物,有臭味,臍周皮膚發紅,說明臍炎已經發生。感染沿未閉合的臍血管蔓延,可引起膿毒性血栓性靜脈炎,表現為臍輪輕微紅腫,臍輪上方沿臍靜脈方向的周圍暗紅,感染繼續上行擴散,有可能發展為腹壁蜂窩組織炎、膿胞、皮膚壞死,甚至向內發展引起腹膜炎。

臍部是細菌侵入新生兒機體的重要途徑,不但能造成局部炎症,表現出局部症狀,也可由此引起敗血症,出現全身症狀。患兒可發燒、精神萎靡、拒食、吐奶、黃疸加重。

新生兒臍炎的防治

正常的新生兒一般在娩出1-2分鍾內結紮臍帶,將其與胎盤斷離。位於孩子臍部的臍帶殘段多在4-8天自行脫落,在此前後,孩子臍部可略有潮濕,偶可見淡清色或少許血液,這屬正常現象。如孩子臍部有黃色滲液,臍周的皮膚出現紅腫,應考慮發生了臍炎。

發生臍炎時,初起僅表現為臍周皮膚紅腫和臍部有黃色液體滲出,可用1%龍膽紫及消炎藥膏塗臍,臍周有膿性分泌物,應給予青黴素抗感染。如病情繼續發展,孩子可有哭鬧、煩躁不安、食欲減退及排便功能紊亂現象,如繼發腹膜炎、敗血症等嚴重感染時,孩子可表現為哭鬧拒食,體溫不升或高熱腹脹及吐瀉等異常情況,應立即送醫院請醫生診治。

預防臍炎發生的措施:一是在接生時對臍帶處理過程中,要嚴格遵循無菌操作的原則。二是孩子出生後應保持臍部的幹燥和清潔,新生兒娩出後臍帶斷端用碘酒、酒精消毒後覆以無菌紗布再包紮好,在臍帶未脫落前,要注意根部衛生,不要弄濕弄髒紗布,亦不應隨便將其打開,更不要讓尿液汙染臍部,洗澡後應及時將臍部輕輕擦幹,如果臍帶包布被汙染或尿濕,要立即更換,先用消毒棉花蘸25%碘配塗臍帶及其斷端,再用75%酒精擦去塗抹的碘酊,然後取無菌紗布覆蓋包紮。

新生兒臍疝的防治

新生兒臍疝屬先天性疾病,發病率相當高,是由於臍部未完全閉合,腸管通過臍環疝出至皮下而成,其表現為臍部有一球形或半球形囊性腫物。多數不大,直徑為1~3厘米,個別可達4~5厘米或更大,用手輕壓可使腸管還納入腹腔,此時可摸到未閉的臍環,一般直徑05~1厘米,腸管還納過程中可聽到腸鳴音。臍疝很少出現嵌閉,而且有自愈傾向,多數無須任何治療。所以對臍疝患兒,家長不必擔心。較小的臍疝,出生後3個月內可自愈,即使臍疝較大,絕大多數2歲以內也能愈合。隻有少見的嵌頓疝或2歲後仍未愈合的臍疝才考慮手術治療。

對於臍疝患兒,為了減少腸管跡出,促進臍跡愈合,應設法降低患兒腹壓。可采用束帶膠布或繃帶包紮等辦法壓迫疝環,阻止腸管疝出。另外,要盡量減少患兒哭鬧,預防和及時治療喘咳病症,防止患兒出現便秘等。需注意的是,要防止臍部受壓引起臍炎等並發症。

新生兒腹股溝斜疝防治

腹股溝斜疝多見於男嬰,早產兒發生率高,常與睾丸下降不全有關。約於出生後1周在腹股溝處見到小軟包塊,時消時突,其原因為腹膜鞘突在出生時仍未閉合,腹內容物進入其中形成疝囊。

新生兒腹股溝斜疝,一般不需特殊處理,隻要盡量減少哭鬧,用尿布如腹帶樣包裹局部,輕輕加壓,多能自然閉合。如已經形成疝且逐漸增大,可在6個月到1歲左右治療,如發生嵌頓時應及時送急診手術。

新生兒肺透明貘病預防

肺透明膜病是由於相對性的肺泡表麵活性物質缺乏,肺泡張不開,而張開的肺泡表麵還會形成一層透明的膜,影響呼吸。新生兒出生後12小時內就會出現進行性的呼吸困難,青紫及呼吸衰竭,嚴重者可導致死亡。此病是造成新生兒,尤其是早產兒死亡的主要疾病。病理檢查以肺泡壁及細支氣管上附有嗜伊紅性透明膜和彌慢性肺萎陷為特征。

肺泡表麵活性物質是一種脂蛋白,但也含蛋白質和糖類,它的主要功能是降低肺泡表麵張力,使肺泡張開保留一定量的殘氣,在呼氣時不致完全萎陷。如果缺乏這種物質,則呼氣時肺泡就會出現萎陷,而要使肺泡再度張開進行吸氣,完成氣體交換,則需要很大的胸內負壓,以至每次吸氣建立高負壓,才能使肺泡完全張開。如此反複產生的進行性肺萎陷,則出現吸氣性呼吸困難。

新生兒肺透明膜病的發生與肺成熟有關,胎兒肺成熟才能維持其生存。早產、胎兒宮內缺氧、窒息、母親患糖尿病以及肺氣腫等均可幹擾肺表麵有關活性物質的酶係統或幹擾其表麵活性作用而引起發病。因此,作為孕期保健預防早產,防止發生窒息,及時清理新生兒呼吸道中的分泌物,均可降低新生兒肺透明膜病的發生率。

人類胚胎在20~24周時方可測知有肺泡表麵活性物質,直到35周以後隨著妊娠月份增加,肺泡表麵活性物質合成增多,胎兒肺日趨成熟。為正確估計胎兒肺成熟度,可在產前測定羊水中卵磷脂和鞘磷脂的比例,若比值大於2,則表示肺已成熟,若比值小於15,則表示肺發育尚不成熟。早產兒由於肺發育不成熟,缺乏肺表麵活性物質,因此更易發生肺透明膜病。

皮質醇能作用於胎兒肺組織的特殊受體,從而影響合成肺表麵活性物質的有關酶係統,可促進胎兒肺組織的成熟。有早產可能的孕婦分娩前1~7天,服用皮質醇類藥物如:地塞米鬆等可降低肺透明膜病的發生率。

一旦發生肺透明膜病,應盡快控製缺氧及酸中毒,注意維持心髒功能,保暖,供給適當營養,維持水電解質的平衡,同時使用抗生素,預防繼發性感染。

新生兒消化不良的預防

隻喂母乳的新生兒在快到一個月時常常會由於“消化不良”而輾轉求醫。對新生兒來說再沒有比這更麻煩的事了。

母乳營養最好,因為是理想的營養,所以有的人就認為嬰兒排出的大便也應該是理想的。母親認為理想的新生兒大便應該是金黃色的、粘糊狀的、均勻的“有形便”。這是一種偏見。再沒有比母乳喂養的大便更難看的了。顏色不一定是黃色的,常常是綠色的多。也很少看到均勻的便,大多是混有白色的塊狀或白疙瘩。不僅如此,有時還混有透明狀的線條狀粘液。象打碎的雞蛋黃那樣沒有任何形狀的“拉肚子便”也是屢見不鮮的。一看到這種便,小兒科醫生就會知道是用母乳喂養的新生兒。

懷有新生兒理想大便的母親,當看到所謂“拉肚子便”後,除了吃驚以外,還有一種把“拉肚子便”當做病的看法。在開始的兩周裏,大便次數是一天兩、三次,後來突然一天增加到7~8次。這是因為一般的母親在開始時母乳並不十分充足,而到了這個時期後就漸漸地充足起來的緣故。吃的量增加了,便的量也就相應地增加了。隻要量量體重就清楚了,體重也一定急速地增加了。

如果身旁有一位用母乳喂大了幾個孩子的老人,那她看了這種大便後就一定會說是正常的。但現在的家庭一般是隻有年輕夫婦,因而會馬上請教鄰居大嫂,如果她是第一次看到用母乳喂養的新生兒大便,那麼她認為是拉肚子,這也是很自然的。

而吃牛奶的新生兒一天頂多便2~3次。但母乳喂養的新生兒一天便7~8次,這是常見的。母親往往由於看到大便混有粘液,次數又多就認為一定是“消化不良”而去找醫生看,當對醫生說了每天大便7~8次而且混有粘液時,如果是位專門治小兒病的醫生就會說看看大便吧。小兒科醫生是不會輕易相信母親所說的“消化不良”的。

醫生堅信母乳無菌,不會引起消化不良。實際上,即使從事了30年的兒科醫生也沒有遇到在生後半個月到一個月內有需要治療的腹瀉。兒科醫生一定會讓母親在換尿布時把大便留點看看。當醫生一看到大便時,就會說這是用母乳喂養的新生兒大便,不必擔心。假如這位醫生不太忙,還會量量新生兒的體重,並且會告訴說“與出生時相比增加了這麼多,就不用擔心了”。

不幸的是有些不專門看兒科的醫生不親眼看看大便,隻是聽憑母親的口述就說,如果是那樣的話,就開點消化藥吧。於是就給了消化藥。又因為大便是綠色的,擔心是“小兒維生素缺乏症”,就又給注射了維生素B1。

假若母親能相信說這不是病的醫生的話,那問題就解決了。新生兒會照舊一天便數次這種“消化不良的大便”,體重不斷增加,精神也好。

萬一母親不相信醫生所說的“不要擔心大便”的話,由於總希望新生兒排“理想大便”,於是就相信第二位醫生的話,經常去找這位醫生看病。可是這本來是一種生理性的“腹瀉”,即使吃藥或注射維生素B1也不會便出“理想的大便”。這樣一直到孩子長大些,由於母乳不足而補充了牛奶時所排出的“好便”為止,這期間就總得跑醫院找醫生看病。而那些等不到排“好便”的母親又會換醫生。

母親們應注意我們是在養育新生兒,不是在培養大便。新生兒是不是正常成長,隻要量量體重就清楚了。母親評價一位醫生就要看他是否親眼看了新生兒的大便,是否在每次去看病時都要給量量體重。

記住新生兒健康的臉色就要在這個時候起作用。假如新生兒精神很好、臉色很好、很健康,就不要去想什麼“消化不良”了。

新生兒腹瀉的預防方法

新生兒腹瀉也是一種常見症狀之一。表現為大便稀薄,水分多,呈蛋花樣或綠色稀便。嚴重者為水樣便,糞質很少。同時排便次數增多,每日5~6次甚至多達10餘次。

腹瀉的原因很多:病毒或細菌感染,喂奶量或乳汁含糖量過多,受涼,對牛奶過敏或腸道缺乏消化、吸收乳精的酶。腸道外感染,如上感、腦膜炎、肺炎、中耳炎、肝炎和腎盂腎炎也可伴有腹瀉。新生兒腹瀉後果非常嚴重,病兒很容易發生類休克狀況,產生嚴重脫水、代謝性酸中毒,其中新生兒流行性腹瀉常常因為其症狀重,病程長,並在兒群中形成流行,則被認為是最嚴重的一種新生兒腹瀉。這種腹瀉多由致病的大腸杆菌、沙門氏菌、輪狀病毒及腺病毒等引起,因輪狀病毒多發生在秋季,所以也叫做新生兒秋季腹瀉。

在腹瀉急性期,一般不能耐受乳汁,需禁食6~12小時,給補充高濃度葡萄糖、電解質溶液。禁食時間不宜太長,以免影響新生兒營養,好轉後可逐漸喂以母乳。新生兒體液占體重比例高,當腹瀉嚴重時,容易發生脫水、酸中毒,所以必須要注意補充熱能、水和電解質,迅速糾正水和電解質紊亂,同時要選用有效的抗生素治療。

年輕的父母一定要把住病從口入關,注意飲食衛生,加強對孩子的護理和營養,使寶寶能健康的生長。

新生兒大便有血的原因

在正常情況下新生兒大便不應混有血。遇小兒排幹硬便時,常常在排便中混有幾滴或少許鮮血,這可能是因肛門裂傷引起的;有直腸息肉時,往往大便中也混有鮮血。上述兩種情況,應請小兒外科醫生檢查明確診斷。如肉眼觀察血便或血便與粘液混合,糞質少,患兒陣陣哭吵,應注意是否腸套疊。如果是血水樣或果醬樣大便伴發熱、腹脹、嘔吐,應考慮出血性壞死性小腸結腸炎。

也有的早產兒大便肉眼觀察為黑綠色便,經化驗有隱血,這與毛細血管通透性強有關,或為維生素K缺乏所造成的新生兒出血病,這種情況下有時還有上消化道嘔血等情況出現。綜合上述情況,遇有大便中混有血,應到醫院做全麵檢查,明確診斷,早期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