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內科常見疾病(1 / 3)

第一章內科常見疾病

何為急性支氣管炎?

急性支氣管炎是由於細菌和病毒感染,物理或化學因素刺激以及過敏反應等因素所引起的支氣管粘膜的急性炎症,是一種常見的呼吸係統疾病。多發於寒冷季節,以老年、幼兒及體弱者患病較多。本病屬中醫“咳嗽”範疇。

【臨床表現】

1初起有不同程度的上呼吸道感染症狀如鼻塞、噴嚏、咽痛咽癢、聲音嘶啞、頭痛、周身不適或肌肉疼痛,輕度畏寒、發熱等。開始時咳嗽不明顯或輕度刺激性咳嗽,無痰或少痰,1~2天後咳嗽加重,痰量增多,由粘液轉為粘液膿性痰,較重時呈陣發性咳嗽或終日咳嗽。

2如伴發支氣管痙攣時可有氣急和哮鳴。

【治療方法】

1西醫藥治療

〈1〉止咳化痰:複方甘草合劑10毫升,1日3次;或咳必清25~50毫克,1日3次;或沐舒痰30毫克,1日3次。兼喘者,茶堿控釋片01克,1日2次;或舒喘靈24~48毫克,1日3次。

〈2〉抗感染治療:口服:阿莫仙膠囊05克,1日3次;或交沙黴素04克,1日3次;或希刻勞05克,1日3次。肌注:青黴素160萬單位,1日2次;或克林黴素600毫克,1日2次。

〈3〉發熱者,給於APC或百服寧治療。

2中醫藥治療

〈1〉風寒襲肺:咳嗽聲重,咯痰稀薄色白,常伴鼻塞,流清涕,頭痛,肢體酸楚,惡寒,發熱,無汗,舌苔薄白,脈浮或浮緊。

治法:疏風散寒,宣肺止咳。

中成藥:通宣理肺口服液。

〈2〉風熱犯肺:咳嗽頻劇,氣粗或咳聲嘎啞,咽痛,痰粘色黃或黃白相兼,常伴鼻流黃涕,頭痛肢楚,惡寒發熱,口渴,舌苔薄黃,脈浮數或浮滑。

治法:疏風清熱,宣肺化痰。

中成藥:羚羊清肺丸,百部止咳衝劑。

〈3〉風燥傷肺:幹咳少痰,連聲作嗆,喉癢咽痛,唇鼻幹燥,口幹,或伴鼻塞,頭痛,惡寒發熱,苔薄白或薄黃,脈浮數。

治法:疏風清肺,潤燥止咳。

中成藥:止咳橘紅丸、二母寧嗽丸。

〈4〉痰熱蘊肺:咳嗽氣急聲粗,痰多色黃質粘,麵赤身熱,口幹欲飲,舌質紅、舌苔黃膩,脈滑數。

治法:清肺化痰,肅肺止咳。

中成藥:雙黃連口服液、祛痰靈。

〈5〉肺熱陰傷:幹咳,痰少粘稠或痰中帶血,聲音嘶啞,口幹咽燥,或午後潮熱顴紅,手足心熱,夜寐盜汗,舌紅少苔,脈細數。

治法:養陰清熱,潤肺止咳。

中成藥:養陰清肺膏。

【注意事項】

1注意氣候變化、避免受涼。

2患感冒後及早治療。

3多飲水、忌煙酒及辛辣之物。

何為慢性支氣管炎?

慢性支氣管炎是支氣管粘膜及其周圍組織的慢性炎症、纖維變化及萎縮變化由感染或非感染等多種原因引起。臨床以咳嗽、咯痰、喘息為主要症狀。早期症狀輕微,多在冬季發作,晚期症狀加重,可長年存在。疾病進展可並發肺氣腫、肺源性心髒病。本病是一種常見多發病,老年人多見,吸煙、寒冷地區及環境汙染較重地區發病率高。本病屬中醫“咳嗽”、“喘證”範疇。【臨床表現】

1反複發作的咳嗽、咯痰或伴有喘息為主要表現,一般咳嗽、咯痰以晨起為著,呈白色泡沫狀粘液痰。

2在急性呼吸道感染時,症狀迅速加劇,痰量增多,呈白粘痰或黃膿痰。

3隨著病情的反複發作和進展,終年咳嗽、咯痰不停,冬秋加劇,並發生喘息。

4患者有反複發作的咳嗽、咯痰或伴有喘息病史,並除外由心、肺腫瘤、結核等其他可導致咳嗽、咯痰、喘息的病症。

5每次持續發展最少為3個月,並連續發病2年以上者。

6肺底可聽診到幹、濕羅音,喘息型可聞及廣泛哮鳴音。

【治療】

1西醫藥治療

〈1〉抗感染治療:口服:阿莫仙膠囊05克,1日3次,或希刻勞05克,1日3次;或安美汀375毫克,1日3次。肌注:青黴素160萬單位,1日2次;或丁胺卡那黴素02克,1日2次;或克林黴素600毫克,1日2次。靜脈滴注:青黴素320萬單位,1日3~4次,或環丙沙星200毫克,1日2次,或西力欣150毫克,1日3次。

〈2〉解痙平喘:口服:茶堿控釋片01~02克,1日2次;或全特寧8毫克,1日2次;或複方氯喘1~2片,1日3次。噴霧吸入:喘康速、必可酮、愛喘樂氣霧劑等。肌注:喘定025~05克,喘甚時肌注1次。靜脈注射或滴注:氨茶堿025克入40%葡萄糖注射液注射,或氨茶堿05克、或喘定05克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毫升中,1日1次。激素治療:氫化考的鬆200毫克,靜滴,1日1~2次,喘息減輕後減量停藥或改為強的鬆口服,維持治療。

〈3〉止咳化痰:複方甘草合劑10毫升,1日3次;或沐舒痰30毫克,1日3次;或強力稀化粘素300毫克,1日3次;或蒸餾水40毫升、α糜蛋白酶5毫克、慶大黴素4萬單位霧化吸入,1日2次。

2中醫藥治療

〈1〉風寒襲肺:咳嗽聲重,或有氣急喘息,咯痰稀薄色白,兼有頭痛,惡寒,發熱,無汗,舌苔薄白,脈浮緊。

治法:宣肺散寒,止咳平喘。

中成藥:通宣理肺口服液。

〈2〉風熱犯肺:咳嗽聲粗,氣粗或咳聲嘎啞,痰粘色黃,咽痛,或有惡寒發熱,頭痛肢楚,舌苔薄黃,脈浮數或滑。

治法:疏風清熱,宣肺化痰。

中成藥:羚羊清肺丸。

〈3〉表寒裏熱:咳嗽喘息,咯痰粘稠,惡寒發熱,煩悶,身痛,口渴,舌質紅、苔薄白或黃,脈浮滑數。

治法:宣肺清熱,止咳平喘。

中成藥:射麻口服液。

〈4〉痰熱蘊肺:咳嗽喘息,氣急粗促,痰粘色黃,胸脅脹滿,煩熱口渴,便秘尿赤,身熱有汗,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

治法:清肺化痰,止咳平喘。

中成藥:氣管炎咳嗽痰喘丸。

〈5〉痰濁阻肺:咳嗽喘息,胸滿窒息,痰多粘膩,胸脘痞悶,納呆嘔惡,舌苔白膩,脈濡滑。

治法:健脾燥濕,降氣化痰。

中成藥:二陳丸。

〈6〉肺虛咳喘:咳聲低弱,喘促短氣,氣怯聲低,咯痰稀薄,自汗畏風,或嗆咳痰少粘稠,煩熱口幹,顏麵潮紅,舌質淡紅、苔少剝落,脈細數無力。

治法:益氣養陰,定喘化痰止咳。

中成藥:生脈飲口服液,玉屏風顆粒。

〈7〉腎虛咳喘:咳喘日久,動則喘甚,氣不得續,形瘦神疲,汗出肢冷,麵青唇紫,舌淡苔白,脈沉細弱,或喘咳,麵紅煩躁,口咽幹燥,舌紅少苔,脈細數無力。

治法:補腎納氣。

中成藥:金匱腎氣丸、麥味地黃丸。

【注意事項】

1忌辛辣肥甘飲食及煙酒。

2加強體質鍛煉,提高抗病能力。

3氣候變化時預防受寒。

4怡情悅誌,避免情誌過極。

5於緩解期經常食用具有補肺益腎的藥、食物如紅棗、核桃肉、百合粥、黑豆等。

如何防治支氣管哮喘?

支氣管哮喘是由肥大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和T淋巴細胞等參與的慢性氣道炎症,在易感者可引起反複發作的喘息、氣促、胸悶和咳嗽等症狀,多發於夜間或淩晨,氣道對多種刺激因子反應性增高。主要激發因素有特異性或非特異性吸入物、感染、食物、氣候改變、精神因素、運動及藥物因素等。臨床症狀可自行或經治療後緩解。本病以12歲以前開始發病者居多,以秋冬季節發病最多,春季次之,夏季最少。本病反複發作可並發慢性支氣管炎、阻塞性肺氣腫、肺源性心髒病。本病屬中醫學的“哮證”、“喘證”範疇。

【臨床表現】

臨床典型的支氣管哮喘,發作前有先兆症狀如打噴嚏、流涕、咳嗽、胸悶等,如不及時處理,可出現哮喘,甚則端坐呼吸,幹咳或咯白色泡沫痰,甚至出現紫紺。雙肺可聞及散在或彌漫性的以呼氣期為主的哮鳴音。哮喘急性嚴重發作後,經一般平喘治療仍不能緩解在24小時以上者,稱哮喘持續狀態。

【治療方法】

(1)西醫藥治療

〈1〉激素治療:氫化考的鬆200毫克靜滴,1日1~2次,哮喘緩解後減量停藥;或強的鬆30毫克,早晨頓服,逐漸減量;必可酮氣霧劑,每次2噴,每日3次。

〈2〉控製感染:合並呼吸道感染時,應及時使用抗生素(參照慢性支氣管炎內容)。

〈3〉通暢呼吸道:祛痰藥:複方甘草合劑10毫升,1日3次;或沐舒痰30毫克,1日3次;或強力稀化粘素300毫克,1日3次;蒸餾水40毫升、α糜蛋白酶5毫克、慶大黴素4萬單位,霧化吸入,1日2次;體位引流排痰。

(2)中醫藥治療

發作期治療:

1寒哮:呼吸急促,喉中痰鳴,胸滿如窒,咳嗽,痰少稀薄或咯吐不爽,麵色青灰或蒼白,形寒怕冷,舌苔白滑,脈弦緊或浮緊。

治法:溫肺散寒,化痰平喘。

中成藥:射麻口服液、咳喘膠囊。

2熱哮:氣粗息湧,喉中痰鳴,胸高息脹,咳嗆陣作,痰白粘稠或痰黃,煩悶,汗出,口渴,麵赤身熱,舌苔黃膩,脈弦滑或滑數。

治法:清熱宣肺,化痰定喘。

中成藥:氣管炎咳嗽痰喘丸。

緩解期治療:

1肺虛:自汗怕風,易感冒,每因氣候變化而誘發,喉中常有輕度哮鳴音,咯痰清稀,或形瘦,口幹,舌質淡紅、苔薄白或少苔,脈細弱或細數無力。

治法:益氣養陰,補肺固衛。

中成藥:玉屏風顆粒,生脈飲口服液。

2脾虛:納少脘痞,倦怠乏力,氣短懶言,便溏腹瀉,舌質淡,苔薄白膩,脈細弱無力。

治法:健脾化痰。

中成藥:人參健脾丸。

3腎虛:氣短息促,動則為甚,吸氣不利,心慌,腰酸膝軟,或畏寒肢冷,麵色蒼白,或顴紅煩熱,舌淡紅少苔,脈沉細或沉細數。

治法:補腎納氣,陰陽雙補。

中成藥:百令膠囊,麥味地黃丸。

【注意事項】

1防寒保暖,防止受涼感冒。

2忌煙酒、辛辣、生冷之物。

3避免接觸刺激性氣體。

4防止過度勞累,保持情誌舒暢。

什麼是支氣管擴張?

支氣管擴張是指支氣管及其周圍肺組織的慢性炎症損壞管壁,導致支氣管擴張和變形。支氣管擴張多見於兒童和青年,以慢性咳嗽、咯大量膿痰及反複咯血為主要症狀。本病屬中醫“咯血”,“咳嗽”、“肺癰”範疇。

【臨床表現】

1患者多為童年時有麻疹、百日咳、支氣管肺炎病史,日後反複發作呼吸道感染。

2本病的典型症狀為慢性咳嗽、咯吐大量膿痰及反複咯血。

3幹性支氣管擴張僅表現為反複大量咯血。

【治療方法】

1西醫藥治療

〈1〉控製感染:有條件時可進行痰培養及藥敏試驗以選擇抗生素(用藥參見慢性支氣管炎節)。

〈2〉排痰、通暢呼吸道:複方甘草合劑10毫升,1日3次;或沐舒痰30毫克,1日3次;或強力稀化粘素300毫克,1日3次。霧化吸入促進排痰;體位引流拍背,協助排痰。

〈3〉咯血的治療:安絡血5毫克,1日3次;或止血敏4~6克入500毫升液中靜脈滴注,1日1次;或垂體後葉素10~20單位,加入500毫升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鹽水中緩慢靜脈滴注,1日1次。

2中醫藥治療

〈1〉風熱犯肺,入裏化熱:咯血,咳嗽,胸悶,身熱口渴,鼻燥咽幹,或有惡寒發熱,舌紅苔薄黃,脈浮數。

治法:解表清熱,宣肺止咳。

中成藥:止咳橘紅丸。

〈2〉痰熱蘊肺:咳嗽氣急,咯痰色黃或膿痰,咯血,胸痛胸悶,心煩口幹,麵紅目赤,便秘尿赤,舌紅苔黃,脈滑數。

治法:清熱化痰,瀉火止血。

中成藥:二母寧嗽丸,雲南白藥。

〈3〉氣陰兩傷:麵色?白或顴紅,氣短乏力,幹咳少痰,口幹咽燥,自汗盜汗,舌淡紅少苔,脈細數無力。

治法:益氣養陰,潤肺止咳。

中成藥:養陰清肺膏。

【注意事項】

1預防受涼感冒。

2忌煙酒、辛辣之物。

肺氣腫如何防治?

肺氣腫是指終末細支氣管遠端部分(包括呼吸性細支氣管、肺泡管、肺泡囊和肺泡)膨脹,並伴有氣腔壁的破壞的一種病理狀態。是由於大氣汙染、吸煙和肺部慢性感染等因素誘發慢性支氣管炎,進一步發展而成。支氣管哮喘、肺纖維化也可逐漸演變為本病。本病屬中醫學“喘證”之“虛喘”範疇。

【臨床表現】

1有多年的咳嗽、咯痰史,症狀多在冬季加重。隨著病情發展,逐漸出現氣短、氣促、胸悶,勞累後加重。

2合並急性呼吸道感染時,咳嗽、咯痰、氣急明顯迅速加重,並可出現呼吸困難、紫紺及肺動脈高壓症。

3病情進展至後期,可導致呼吸衰竭和右心衰竭。

440歲以上中老年人,有慢性咳嗽、喘息病史、伴見氣促、呼吸困難、紫紺等逐漸加重的體征。

5胸廓呈桶狀胸,肺部叩診呈過清音,肝濁音界下降,呼吸音及語音減弱,呼氣延長,雙肺有時可聞及幹、濕羅音。心濁音界變小,心音低鈍遙遠。【治療方法】

1西醫藥治療

〈1〉提高免疫功能:核酪口服液10毫升,1日2次;或轉移因子1單位,皮下注射,1周2次;或胸腺肽5毫克肌注,1日1次。

〈2〉呼吸訓練:每日做呼吸操、鍛煉腹式呼吸:吸氣時用鼻吸入,呼氣時作吹口哨用口呼出,腹部內收。

〈3〉氧療:低流量吸氧。

〈4〉平時用少量解痙祛痰藥:茶堿控釋片01克,1日2次;或酮替芬1毫克,1日3次;或複方甘草合劑10毫升,1日3次。

2中醫藥治療

〈1〉肺脾腎氣陰兩虛:喘促氣短、動則加甚,氣不得續,咳嗽,痰少粘稠,口幹,手足心熱,自汗盜汗,舌淡紅苔少,脈細數無力。

治法:補肺健脾滋腎,益氣養陰。

中成藥:麥味地黃丸,生脈口服液。

〈2〉肺脾腎陽氣虛損:喘促日久,呼長吸短,動則加重,咯痰清稀,畏寒神疲,腰酸膝軟,麵浮肢腫,唇麵青灰,舌淡苔白,脈沉細無力。

治法:補肺健脾溫腎,納氣平喘。

中成藥:百令膠囊,金匱腎氣丸。

【注意事項】

1積極進行體育鍛煉及呼吸訓練。

2避免受涼感冒及情誌刺激。

3忌煙酒肥厚飲食及接觸刺激性氣體。

4紅棗、山藥、百合、核桃仁煮粥,經常食用。

肺膿腫怎樣引起的?

肺膿腫是由肺組織壞死而產生的局限性有膿液的空洞,同時伴有周圍肺組織的炎症。病理過程以肺組織壞死為其主要內容。如果是由厭氧菌感染引發的肺膿腫,則表現為腐敗性惡臭痰,而由需氧菌感染引發的肺膿腫,則表現為非腐敗性痰液。但以咯吐大量膿液痰為顯著特征。本病多發生於青壯年,且男性多於女性。屬中醫“肺癰”範疇。

【臨床表現】

1起病大多急驟,周身不適、畏寒、寒戰,高熱可達39℃以上,咳嗽帶痰,精神萎靡,食欲不振,可伴有胸痛。

2發病持續一周左右,即開始咯吐大量膿性痰,每日痰量可多達數百毫升。體溫下降。

3如遷延日久,發展為慢性消耗性病變,仍有咳嗽,咯膿痰,但痰量時多時少,且有反複咯血及不規則發熱,消瘦等,症重者出現貧血。

【治療方法】

1西醫藥治療

〈1〉抗生素治療:青黴素,每日200~1000萬單位,靜脈滴注。對青黴素不敏感者,可選用林可黴素或克林黴素,每次600毫克,每日3次,靜脈滴注。隻有在X線檢查肺部病變完全消失後,方可停用抗生素。

〈2〉對症治療

補充體液:高熱者予以退熱藥物。

排痰:沐舒痰30毫克,每日3次;或必嗽定30毫克,每日3次。采用藥物霧化吸入或用纖維支氣管鏡衝洗吸痰。采取體位引流,促進痰液排出,每日2~3次。

2中醫藥治療

〈1〉初期(溫邪襲肺):發熱微惡寒,咳嗽,胸痛,咯吐白色粘痰,口幹而渴,舌紅苔薄黃,脈浮數而滑。

治法:疏風清熱,宣肺化痰。

中成藥:羚羊清肺丸。

〈2〉成癰期(熱邪壅肺):高熱不退,咳嗽氣急,咳痰量增多,咯吐黃稠膿痰,氣味腥臭,胸痛,口幹咽燥,煩躁不安,舌紅苔黃厚膩,脈滑數。

治法:清熱解毒,化瘀消癰。

中成藥:清開靈口服液。

〈3〉潰膿期(熱毒傷肺、成癰潰膿):熱勢漸退,咳吐大量膿性稠濁痰液,腥臭異常,咳嗽氣喘時胸痛,心煩麵赤,口幹渴,舌紅絳,苔厚黃膩,脈滑數。

治法:清熱解毒,排膿。

中成藥:犀黃丸。

〈4〉恢複期(虛邪留戀、氣陰兩傷)身熱漸退,咳嗽減輕,膿痰日漸減少,胸部隱痛,氣短,易出汗,神疲乏力,盜汗,口咽幹燥,舌紅偏絳而幹、苔黃,脈細數。

治法:益氣養陰,清除餘邪。

中成藥:養陰清肺膏。

【注意事項】

1平素體弱者,注意避免受寒,忌煙酒及辛辣之物。

2病後注意清淡及富於營養飲食。

什麼是胸膜炎?

胸膜炎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胸膜壁層和髒層的炎症。大多為繼發於肺部和胸膜的病變,也可為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現。胸膜炎有多種類型,但以結核性胸膜炎較為多見。本病屬中醫“咳嗽、懸飲、肋痛”範疇。

【臨床表現】

1主要臨床表現為胸痛、咳嗽、胸悶、氣急,甚則呼吸困難,感染性胸膜炎或胸腔積液繼發感染時,可有惡寒、發熱。

2不同病因所致的胸膜炎可伴有相應疾病的臨床表現。

【治療方法】

1西醫藥治療

〈1〉抗生素治療

抗結核藥物治療:適用於結核性幹性或滲出性胸膜炎的治療。異煙肼每日300毫克、或利福平每日450毫克、或乙胺丁醇每日075~1克,一次頓服,連續服藥3個月。鏈黴素每日075~1克,肌注,1~2個月,與口服藥交替使用,總計療程6~9個月。

化膿性胸膜炎或結核性膿胸伴感染者:青黴素G每日160~320萬單位,分4次肌注,並可於胸腔內再加注80萬單位。

〈2〉緩解疼痛:口服阿斯匹林06克或消炎痛50毫克,1日3次;或可待因15~30毫克,1日3次。

〈3〉胸腔穿刺抽液:適用於滲出性胸膜炎胸腔大量積液,有明顯呼吸困難,或積液久治仍不吸收者。每次抽液量不宜超過1000毫升,每周2~3次。〈4〉激素治療:與抗結核藥物聯用,對消除全身毒性症狀,促進積液吸收,防止胸膜增厚粘連,有積極的治療作用。可用強的鬆15~30毫克,分3次口服,待全身症狀改善,積液明顯吸收減少時,可逐漸減少藥量,一般用藥4~6周。

2中醫藥治療

〈1〉邪犯胸肺:惡寒發熱,咳嗽痰少,胸脅刺痛,口苦咽幹,舌紅苔薄,脈弦數。

治法:和解清熱,理氣通絡。

方藥:柴胡15g、黃芩10g、瓜蔞30g、半夏10g、枳殼10g、桔梗10g、赤白芍各15g、桑白皮10g、甘草6g、貓爪草30g。

〈2〉飲停胸脅:咳唾引痛,呼吸困難,咳逆喘息不能平臥,舌苔白膩,脈沉弦。

治法:逐水祛飲。

方藥:葶藶子15g、桑白皮10g、瓜蔞15g、蘇子10g、陳皮10g、半夏10g、椒目10g、茯苓15g、薤白10g、橘紅10g、百部30g、甘草6g。

〈3〉痰瘀互結:胸痛胸悶,呼吸不暢,遷延經久不已,舌紫暗、苔白,脈弦。

治法:化痰活血,理氣和絡。

〈4〉陰虛內熱:嗆咳少痰,口幹咽燥,潮熱盜汗,五心煩熱,顴紅,形體消瘦,舌紅少苔,脈細數。

治法:滋陰清熱。

【注意事項】

1注意休息,增加高蛋白及高維生素飲食。

2治療應堅持、徹底。

什麼是肺結核?

肺結核是由結核分支杆菌引起的慢性肺部感染性疾病,痰中排菌者稱為傳染性肺結核病。排菌病人為本病的傳染源,主要由患者咳嗽排出結核菌經呼吸道傳播,在人體抵抗力低下時,容易感染本病。本病以青壯年居多,男性多於女性,近年來老年人發病有增加趨勢。本病屬中醫“肺癆”範疇。

【臨床表現】

1結核中毒症狀

〈1〉發熱:一般為長期低熱,一日中從午後或傍晚開始,次日淩晨降至正常。

〈2〉倦怠乏力、食欲減退、夜間盜汗、體重減輕等。

2呼吸係統症狀

〈1〉咳嗽咯痰:幹咳無痰或少量粘液痰,繼發感染時,可有膿性痰。

〈2〉咯血:為痰中帶血或單純咯血,呈鮮紅色。

〈3〉胸痛:部位不定的胸痛。疼痛固定,如隨呼吸、咳嗽加重者,是胸膜受累的表現。

〈4〉氣急:為慢性進行性呼吸困難,甚至出現紫紺。並發氣胸及大量胸腔積液時,可出現急性呼吸困難。

【治療方法】

1西醫藥治療

〈1〉化療方法

常規化療:異煙肼、鏈黴素,對氨水楊酸鈉聯用12~18個月。

短程化療:異煙肼、利福平等聯用6~9個月。

間歇用藥:有規律地每周3次用藥。

兩階段用藥:強化階段:每天用藥,1~3個月。鞏固階段:強化階段後每周3次用藥。

〈2〉化療方案

初治方案:前2個月強化期用乙胺丁醇,每天075~1克,異煙肼每天03克,利福平每天045~06克,吡嗪酰胺每天15~20克,每日1次;後4個月繼續用異煙肼和利福平,每日1次。或全程間歇用藥:前2個月乙胺丁醇、異煙肼、利福平和吡嗪酰胺,每周3次用藥;後4個月用利福平和異煙肼,每周3次用藥。或用常規化療方法:強化期1個月用異煙肼、鏈黴素,鞏固期11個月,每周用藥2次。

複治方案:前2個月乙胺丁醇、異煙肼、利福平和吡嗪酰胺每日1次,後6個月異煙肼、利福平每日1次,痰菌仍未轉陰者,鞏固期延長2個月。初治方案失敗,可采用:前2個月異煙肼、利福平、吡嗪酰胺和乙胺丁醇每周3次用藥,後6個月異煙肼、利福平、乙胺丁醇每周3次用藥。

對症治療

〈1〉毒性症狀:毒性症狀嚴重或胸腔積液不能很快吸收時,在有效抗結核治療同時,加用強的鬆30毫克/天,分3次服用,症狀控製後逐漸減量停藥。

〈2〉咯血

垂體後葉素10單位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毫升中緩慢靜滴。或立止血1ku靜脈注射,每日1~2次。或安絡血5毫克,1日3次。

咯血嚴重者可行纖維支氣管鏡下用腎上腺素海綿壓迫,填塞於出血部位。

手術治療:

適用於大於3厘米的結核球與肺癌鑒別困難者,複治的單側纖維厚壁空洞,長期內科治療痰菌未轉陰,反複咯血或繼發感染,單側的毀損肺伴支氣管擴張者。

2中醫藥治療

〈1〉肺陰虧損:幹咳少痰或痰中帶血,色鮮紅,潮熱盜汗,口幹咽燥,胸痛,舌邊尖紅,脈細或細數。

治法:滋陰潤肺。

〈2〉陰虛火旺:嗆咳氣急,痰少質粘,咯血鮮紅,骨蒸潮熱,五心煩熱,心煩口渴,胸脅掣痛,形體消瘦,舌紅絳、苔黃剝落,脈細數。

治法:滋陰降火。

〈3〉氣陰耗傷:咳嗽無力,氣怯聲低,痰中帶血,色淡紅,午後潮熱,麵色?白,顴紅,舌淡紅、苔薄或少苔,脈細數無力。

治法:益氣養陰。

〈4〉陰陽兩虛:咳嗽喘息,氣短乏力,痰中帶血,色暗淡,潮熱盜汗,形寒自汗,大肉脫形,舌光紅少津或淡胖邊有齒痕,脈沉細數而無力。

治法:滋陰補陽。

【注意事項】

1有傳染性的活動期病人,應進行隔離治療。

2傳染性病人應避免接觸健康人。

3既病之後,需耐心堅持治療,使治療徹底,避免複發。

4注意休息,高營養飲食。

5忌煙酒。

肺炎如何防治?

肺炎是指肺泡腔和間質組織在內的急性肺實質感染性病變。按病因分類可分為病毒、支原體、立克次體、細菌、真菌等。成人最常見的病因是細菌感染,如肺炎鏈球菌、厭氧菌、金葡球菌等,而肺炎支原體是年齡較大兒童和青年人的常見感染病因。嬰兒和兒童的主要肺炎病原體是病毒,包括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等。本病屬中醫“風溫咳嗽”範疇。

【臨床表現】

1細菌性肺炎:發病之前常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狀,起病急驟,通常有高熱,體溫在數小時內可上升至39~40℃。胸部刺痛,隨呼吸和咳嗽加劇。咳嗽,咳鐵鏽色或少量膿痰。常伴有惡心、嘔吐、周身不適和肌肉酸痛等。

2病毒性肺炎:起病緩慢,頭痛、乏力、肌肉酸痛、發熱、咳嗽、幹咳或少量粘痰。流感病毒肺炎開始為典型的流感症狀,12~36小時內,呼吸增快,進行性呼吸困難、紫紺,可發生呼吸衰竭及休克,兩肺可聞及濕羅音或哮鳴音。

3支原體肺炎:最初症狀類似於流感,有周身不適,咽喉疼痛和幹咳,隨著疾病進展,症狀加重,可出現陣發性咳嗽,且咳嗽時有粘液膿性或有血絲的痰液。本病發展緩慢。急性症狀一般持續1~2周,隨即逐漸恢複。但少數病人嚴重時可引起成人呼吸窘迫綜合征。

4真菌性肺炎:症狀類似急性肺炎,發熱畏寒,咳白色粘液痰,有酵母臭味,亦可呈膠凍狀,有時出現咯血、氣促等症狀。

5吸入性肺炎:為液體、顆粒性物質或分泌物進入下氣道所致。多見於久病臥床的病人。如吸入量大,可引起急性肺損傷或阻塞遠端的反複感染。出現急性呼吸困難,呼吸急促及心動過速或發熱、咳嗽、咳痰等類似細菌性肺炎的症狀。

【治療方法】

1西醫藥治療

〈1〉抗感染治療:抗生素種類的選擇應根據藥敏試驗製定。

一般肺炎球菌性肺炎用青黴素G40~80萬單位,2~4次/日,肌注;重症患者可用大劑量靜滴,療程一般7~10天,或於體溫降至正常後3天停藥。亦可選用紅黴素12克/日,林可黴素12克/日,頭孢唑啉4克/日,交沙黴素12克/日,以上藥物分次注射或口服。

葡萄球菌性肺炎:使用苯唑青黴素(新青II)6~10克/日。亦可選用頭孢類抗生素,常用為頭孢噻吩(先鋒黴素I)或頭孢孟多2克,靜脈注射4~6小時1次,氯林可黴素600毫克靜注,每6~8小時1次。

鏈球菌性肺炎:常用青黴素G50~100萬單位靜脈注射,每4~6小時1次,亦可選用頭孢菌素、紅黴素及氯林可黴素。大量胸腔滲液可胸腔穿刺或閉式引流治療。

克雷白杆菌及其他革蘭氏陰性杆菌肺炎:一般選用頭孢菌素類和氨基糖甙類抗生素聯合用藥,如頭孢類可選用頭孢噻肟2克,靜脈注射,12小時1次;頭孢他定2克,靜脈注射,每12小時1次;頭孢曲鬆1~2克,靜脈注射,每12小時1次;氨基甙類可選擇慶大黴素或妥布黴素17毫克/公斤,靜脈注射,每8小時1次;或丁胺卡那黴素5毫克/公斤,每8小時1次。

病毒性肺炎:金剛烷胺對治療及預防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的肺炎有一定效果,成人200毫克/日,分2次口服,兒童一般劑量為每日4毫克/公斤,1日2次或3次口服。對有單純皰疹、帶狀皰疹或水痘的肺部感染者,一般主張用無環鳥苷,成人5毫克/公斤,每8小時1次,兒童250毫克/m2體表麵積。金剛烷乙胺副作用較少。白細胞幹擾素也有一定的療效。

支原體肺炎常用藥物是紅黴素,成人500毫克口服,每6小時1次;8歲以下兒童每日30~50毫克/公斤。亦可選用羅紅黴素。

真菌性肺炎治療藥物可選擇二性黴素B、米康唑、酮康唑、氟康唑、伊曲康唑等藥物治療。

〈2〉對症治療

讓病人臥床休息,增加飲水,進食易消化的食物或半流質飲食。

祛痰止咳:痰稠不易咳出時,可服氯化銨03~06克或必嗽平8~16毫克,每日3次;幹咳無痰者可用複方甘草片3片,或咳必清25毫克,每日3次,口服。

高熱時給予物理降溫,氣急或發紺時以鼻導管給氧。

2中醫藥治療

〈1〉風熱犯肺:發熱,惡寒,頭痛,全身疼痛,咳嗽,無汗或少汗,口幹咽痛,舌紅苔薄黃,脈浮數。

治法:疏風清熱,宣肺止咳。

中成藥:羚羊清肺丸。

〈2〉邪熱壅肺:高熱,咳嗽,咳痰色黃,氣急,胸痛,咽幹口渴,汗出,便秘尿赤,舌紅苔黃,脈滑數。

治法:清熱解毒,宣肺止咳。

中成藥:雙黃連口服液,清開靈口服液。

〈3〉熱入營血:高熱咳嗽,煩躁不安,神昏譫語,麵青肢冷,舌紅絳、苔黃或少苔,脈細數。

治法:清營透熱開竅。

中成藥:安宮牛黃丸、紫雪散。

〈4〉餘邪留戀:氣陰兩傷、餘熱不退或午後潮熱,幹咳少痰,口咽幹渴,神疲乏力,自汗盜汗,舌幹紅少苔,脈細微數。

治法:甘寒生津,滋養肺胃。

中成藥:養陰清肺膏、升脈口服液。

【注意事項】

1搞好個人衛生和環境衛生,居室應保持清潔,空氣新鮮。

2冬春季節,年老體弱者應避免去公共場所,以防感染各種時行疾病。

3對老弱體衰和免疫機能減退者如糖尿病、慢性肝病、脾切除者,注射肺炎免疫疫苗。

4恢複期應避免淋雨、受寒、醉酒等誘發因素。

什麼是急性胃炎?

急性胃炎是由不同病因引起的胃粘膜,甚至胃壁(粘膜下層,肌層、漿膜層)的急性炎症。本病的主要病因為細菌和毒素的感染,理化因素的刺激,肌體應激反應及全身疾病的影響等。根據病因的不同可以分為急性外周性胃炎(包括急性單純性胃炎、急性腐蝕性胃炎、急性糜爛性胃炎)和急性內周性胃炎(急性感染性胃炎、急性化膿性胃炎)。臨床一般以急性單純性胃炎較為常見。本病屬於中醫的“胃痛”、“嘔吐”、“惡心”等病症範疇。

【臨床表現】

本病的常因病因不同而表現各異,常見的症狀是上腹部不適、疼痛、惡心、嘔吐、吐血、便血等。

【治療方法】

1西醫藥治療

〈1〉一般治療:首先去除外因,即停止一切對胃有刺激的飲食和藥物,並酌情短期禁食,或進流質食物。急性腐蝕性胃炎除禁食外,還應適當禁洗胃、禁催吐,立即飲用蛋清、牛奶、食用植物油等。再去除內因,即積極治療誘發病,如急性感染性胃炎應注意全身疾病的治療,控製感染,臥床休息等。

〈2〉抗菌治療:急性單純性胃炎有嚴重細菌感染者,特別是伴有腹瀉者可用抗菌治療。常用藥:黃連素03g口服,日3次;氟呱酸01~02g口服,每日3次;慶大黴素8萬u,肌注,每日2次。急性感染性胃炎可根據全身感染的情況,選擇敏感的抗菌素以控製感染。急性化膿性胃炎,應予大量的有效的抗菌素治療。急性腐蝕性胃炎亦可選用抗菌素以控製感染。

〈3〉糾正水、電解質紊亂:對於吐瀉嚴重及脫水的病人,應增加病人飲水,或靜脈補液等。

〈4〉止血治療:急性胃炎導致的消化道出血者屬危重病症,可予冷鹽水洗胃,或冷鹽水150mL加去甲腎上腺素1~8mg洗胃,適用於血壓平穩,休克糾正者。對出血量較大者,適量輸血。

〈5〉對症治療:腹痛者給與解痙劑,如顛茄8mg,或普魯本辛15m,1日3次。惡心嘔吐者,可用胃複安5~10mg,或嗎叮林10mg,1日3次。

2中醫藥治療

〈1〉外邪犯胃:發熱惡寒,胸脘悶滿,甚則疼痛,惡心嘔吐,或大便瀉泄,苔白膩,脈濡緩。

治法:疏邪解表,化濁和中。

中成藥:藿香正氣軟膠囊。

〈2〉飲食停滯:脘腹脹滿拒按,噯腐吞酸,得食愈甚,吐後症減,瀉下臭穢,舌苔厚膩,脈滑實。

治法:消食導滯。

中成藥:加味保和丸。

〈3〉痰熱內阻:脘痞惡心,吐瀉頻作,其氣臭穢,心煩口渴,還可伴發熱,舌苔黃膩,脈滑數。

治法:清熱利濕,和中止瀉。

中成藥:加味香連丸。

〈4〉瘀血阻絡:胃脘疼痛頻作,持續不減,或痛如針刺,痛有定處,嘔血黑便,舌質紫暗或有瘀癍,脈弦澀。

治法:活血化瘀,理氣止痛。

中成藥:雲南白藥。

【注意事項】

1生活有節,起居有常,調暢情誌,避免暴飲暴食,過度煙、酒、茶、油膩、粗糙及刺激性食物。

2患病後應及時診斷,及時治療,調治結合。

什麼是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是一種常見的胃病,是由於胃粘膜受到各種致病因子的持續侵襲而發生的一種慢性、非特異性、炎症性或萎縮性病變。本症一般分為慢性淺表性胃炎、慢性萎縮性胃炎和胃萎縮、慢性糜爛性胃炎和慢性肥厚性胃炎四種。

慢性胃炎的誘發病因常與下列因素有關。1長期進食或服用刺激性食物、藥物。2細菌感染。3中樞神經功能失調,使胃粘膜的保護功能低下及營養障礙,導致慢性炎症。4膽汁返流,可破壞胃粘膜屏障而引起炎症。5免疫因素可能是萎縮性胃炎的主要致病原因。本病多屬於中醫“胃痛”、“胃痞”、“反酸”、“嘔吐”等病證範疇。

【臨床表現】

進食後上腹部不適或疼痛,亦可有無規律的陣發性或持續性上腹疼痛。並可伴有食欲不振、惡心、腹脹及噯氣等。慢性萎縮性胃炎除上述症狀外,可伴有疲乏、痞滿、貧血、腹瀉、舌炎、指甲脆弱等。一般有上腹部輕微壓痛,萎縮性胃炎可有消瘦、皮膚粘膜蒼白及舌光滑等。

【治療方法】

1西醫藥治療

〈1〉一般治療:飲食療法是慢性胃炎的必要治療措施,飲食宜易於消化的食物,避免刺激性,進食應細嚼慢咽以達到少刺激、易消化的目的。停服刺激性藥物、戒除煙酒、治療口咽部慢性感染等也是必要的治療措施。

〈2〉對症治療:腹痛時可給予抗膽堿能藥物,如阿托品03mg,每日3次;或普魯本辛15mg,每日3次。返酸、胃酸分泌較高者可用堿性藥物,如氫氧化鋁凝膠10mL或碳酸鈣05g,每日3次。消化不良、胃酸分泌缺乏者可服用1%稀酸鹽3~5mL,每日3次,或胃蛋白酶合劑10mL,每日3次。貧血時可口服鐵劑及肌注維生素B12。胃鏡下有膽汁返流時可用胃複安(滅吐靈)10mg,每日3次。

〈3〉抗菌治療:適用於有局灶性感染或幽門螺杆菌檢查陽性者。慶大黴素2萬u,日4次;鏈黴素025g,日4次;痢特靈01g,日3次;甲硝唑025g,日3次;呋喃唑硐01g,日3次。可選擇其中1~2種服用。

2中醫藥治療

〈1〉脾胃濕熱:胃脘脹痛明顯,噯氣,嘈雜,口中粘膩,或口苦口臭,大便不暢,胸悶痞塞,納差,食後脹痛痛甚,舌質稍紅,苔黃厚膩,脈弦滑。

治法:清熱泄濁,和胃消痞。

方藥:蒼術10克、厚樸10克、藿香10克、木香10克、檀香3克、砂仁3克、白豆蔻5克、半夏10克、陳皮10克、甘草3克。

(2)肝胃蘊熱:胃脘灼痛,痛勢急迫,連及兩脅,煩躁易怒,泛酸嘈雜,口幹口苦,舌紅苔黃,脈弦數。

治法:疏肝和胃,泄熱止痛。

中成藥:牛黃清胃丸。

〈3〉肝胃氣滯:胃脘脹滿攻撐作痛,痛連兩脅,胸悶噯氣,善太息、嘔吐,有時泛酸或苦水,心煩易怒,大便不暢,或便溏或便秘,舌質淡紅,苔薄黃或薄白,脈弦。

治法:疏肝理氣,和胃止痛。

中成藥:舒肝和胃丸,左金丸。

〈4〉脾胃陰虛:胃脘隱隱灼痛,煩渴思飲,口幹咽燥,胃中嘈雜灼熱,大便幹結,食少、納呆,乏力,苔少或薄黃,脈弦細或細數。

治法:養陰益胃。

中成藥:麥味地黃丸。

〈5〉胃絡瘀血:胃脘刺痛或痛有定處,按之痛甚,日久不愈,大便色黑,舌質暗紅或紫暗,有瘀斑,脈弦澀。

治法:活血通絡,化瘀止痛。

方藥:炒五靈脂10克、當歸10克、川芎6克、三七5克、柴胡10克、赤芍6克、烏藥6克、元胡6克、甘草6克、香附6克、紅花10克、枳殼6克。

〈6〉脾胃虛寒:胃脘隱隱作痛,綿綿不斷,喜暖喜按,得食則減,嘔吐清水,納少,神疲乏力,手足不溫,大便溏薄,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弱。

治法:益氣溫中,健脾和胃。

中成藥:附子理中丸。

【注意事項】

患者應保持精神愉快,生活起居要有規律。避免進食生冷辛辣之物,不酗酒,不暴飲暴食,多吃易消化有營養價值的軟食,多吃新鮮蔬菜及水果。

肝硬化怎樣引起的?

肝硬化是多種肝髒損傷的終末期,並以肝纖維化為其最初特征。任何破壞肝髒內環境穩定的過程,尤其是炎症、毒性損害、肝血流改變、肝髒感染(病毒、細菌、螺旋體、寄生蟲),先天性代謝異常的物質累積疾病,化學物質和藥物如酒精、異煙肼、甲基多巴、乙胺磺呋酮,長期膽汁阻塞和營養不良,均為本病發病原因。其中慢性肝炎及長期酗酒是發病的最常見病因。本病屬於中醫的“脅痛”、“黃疸”、“積聚”、“臌脹”的範疇。

【臨床表現】

常有肝區不適,疼痛,全身虛弱、厭食、倦怠和體重減輕,也可以多年沒有症狀。若膽流受阻可出現黃疸、瘙癢、黃斑瘤等。營養不良常繼發於厭食、脂肪吸收不良和脂溶性維生素缺乏。更常見症狀是門靜脈高壓引起痔、食管胃底靜脈曲張導致消化道出血,亦有表現為肝細胞衰竭,出現腹水或門體分流性腦病。

【治療方法】

早期肝硬化在一定意義上可以逆轉,肝硬化的晚期通常不可逆轉,多以對症治療為主。

1西醫藥治療

〈1〉一般治療:原發病病因治療,停用毒性藥物,禁酒,注意營養(包括維生素的補充),處理並發症。適當補充血白蛋白,可用量20~40ml,以5%葡萄糖稀釋為5%溶液靜點,每周2次。

〈2〉藥物治療

抗脂肪肝藥物:膽堿、甲硫氨基酸、肌醇或維生素B6。其它葡萄糖醛酸內酯有解毒作用;維丙胺有促使肝細胞新生的作用。

抗肝硬化或肝纖維化藥物:皮質類固醇激素,具有降低前膠原MRNA水平和抗炎作用。可用強的鬆20mg/日或強的鬆龍10~15mg/日。

對於肝功能嚴重障礙,一般情況較差者,可用促進代謝的藥物,如用ATP20mg,輔酶A50單位,胰島素12單位及10%氯化鉀10ml共同加入10%葡萄糖液500ml中,靜脈滴注,每日1次,2~4周為1個療程。

2中醫藥治療

〈1〉肝鬱脾虛:脅痛走竄,脅下痞塊,胸脘痞悶,體倦乏力,納呆,麵色蒼白,便溏,舌淡苔薄,脈弦緩。

治法:舒肝健脾,益氣和中。

中成藥:加味逍遙丸,肝脾康膠囊,和絡舒肝膠囊。

〈2〉濕熱困脾:脅痛,肢體困呆,乏力納呆,粘膩口苦,苔黃膩,脈滑數。

治法:清化濕熱,滲濕解毒。

方藥:蒼白術各10克、厚樸6克、陳皮10克、甘草6克、豬苓15克、澤瀉15克、茯苓10克、龍膽草10克、雞骨草10克。

〈3〉氣滯血瘀:胸脅脹滿,走竄痛疼,右脅痞塊,刺痛拒按,舌紫暗有瘀斑,脈細澀。

治法:活血化瘀,理氣散結。

中成藥:大黃?蟲丸。

〈4〉寒濕困脾:腹大脹滿,如囊裹水,胸腹滿悶,神倦乏力,溲短便溏,口幹不欲飲,苔白,脈緩滑。

治法:溫中運脾,化濕和中。

方藥:厚樸10克、白術10克、車前子10克、木瓜10克、木香10克、大腹皮10克、製附子10克、茯苓15克、澤瀉10克、幹薑10克、甘草6克。

〈5〉濕熱蘊結:腹大堅滿,煩熱口苦,尿赤而短,大便秘結,或麵目身悉黃,舌紅苔黃膩,脈弦數。

治法:清熱利濕,解毒退黃。

方藥:厚樸10克、枳實10克、黃連6克、黑白醜10克、茯苓15克、豬苓15克、澤瀉10克、白術10克、炙甘草6克、茵陳15克、梔子6克、大黃6克、生薏仁10克、赤芍10克。

〈6〉脾腎陽虛:腹部脹滿,脘悶納呆,神疲怯寒,尿少肢腫,腰膝酸軟,舌淡體胖有齒痕,脈沉細。

治法:溫補脾腎,化氣行水。

中成藥:附子理中丸,人參健脾丸,參苓白術丸。

【注意事項】

積極預防病毒性肝炎,戒酒並注意營養的合理調配,使用對肝髒有損傷的藥物時需定期觀察肝髒情況,消滅血吸蟲等寄生蟲病。

脂肪肝怎樣引起的?

脂肪肝是由於過量脂肪在肝內持久積聚所致的疾病,主要由酗酒、肥胖、糖尿病、妊娠、肝炎及藥物(如皮質激素)或毒物損傷肝髒所致。本病屬於中醫學“積聚”範疇。

【臨床表現】

肝髒腫大,肝區疼痛或不適,食欲減退,脘腹痞脹,溏便,少數可有輕度黃疸。

【治療方法】

1西醫藥治療

〈1〉一般治療:祛除病因,如酒精引起脂肪肝需戒酒,藥物毒性引起脂肪肝停止使用毒性藥物,同時注意原發疾病的治療。

〈2〉抗脂肪肝藥物:利肝能粉劑02~36g/日,或1~3片每日口服或1~3ml肌注,阿卡明02g/次,每日3次口服。甲硫氨基酸10g/日口服。肌醇05~10g/日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