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兒科常見疾病(1 / 3)

第四章兒科常見疾病

窒息如何引起的?

僅有不規則、間歇性、淺表呼吸者,則可斷定為新生兒窒息。

【發病原因】

1母體因素如妊娠高血壓綜合征,低血壓,休克,嚴重貧血,慢性心、肺、腎疾病,糖尿病,急性發熱性疾病、吸煙等。

2胎盤胎盤早剝,子宮出血,低置胎盤,前置胎盤,過期產的胎盤功能障礙等。

3臍帶臍帶脫垂、受壓、打結、繞頸、扭轉等。

4胎兒因素母子血型不合的同族免疫性溶血、宮內生長發育遲緩、胎心頻率和節律異常、早產、過期產等。

5產時因素麻醉劑、鎮靜劑應用不當。急產、產程延長、宮縮過強、骨盆狹小,手術產、剖腹產等。

6產後因素產後窒息乃由於新生兒本身呼吸、循環或神經係統疾病所引起。

【臨床表現】

胎內缺氧,首先表現為胎兒心率增快,漸次變慢、不規則,最後胎心停止搏動。胎心率如每分鍾超過160次或在100次以下,均為胎內缺氧的症狀,提示胎兒娩出後有窒息的可能。胎兒缺氧早期,胎動劇烈,以後正常胎位者,羊水中有胎糞汙染,即提示胎內缺氧(臀位產正常兒亦可在產時排出胎糞)。

胎兒娩出後,如有窒息者可根據其皮膚顏色判斷輕重程度。若皮膚青紫稱青紫型窒息(或輕度窒息),其心音、肌張力、反射等多正常,病情較輕。膚色灰白者稱蒼白型窒息(或重度窒息),其心音弱、肌張力極低、反射消失或遲鈍,兆示病情嚴重。

【治療與預防】

發現新生兒窒息時應及時處理:保持呼吸道通暢,可作人工呼吸、供氧等。多數患兒處理後情況能迅速好轉,呼吸轉為正常,但仍應仔細觀察其呼吸及一般狀況,並注意保暖,大部分孩子日後發育不受影響;但如窒息程度嚴重,經搶救後麵色仍蒼白,並遲遲不能出現正常的呼吸,四肢鬆弛,這類小兒存活率低,存活者常留有不同程度運動或智力障礙。

預防新生兒窒息要做到孕婦定期接受產前檢查以及時發現異常並予以適當的治療。胎心異常提示胎兒缺氧,應及時給產婦吸氧,並選擇適當的分娩方式。臨產時產婦情緒要穩定,因過度換氣後的呼吸暫停可使胎兒的氧分壓降至危險水平。此外,產婦用麻醉劑、止痛劑、鎮靜劑時一定要嚴格掌握指征及劑量。

肺炎有哪幾種?

1新生兒感染性肺炎

感染可以發生在出生前、娩出時及出生後,所以發病的時間不一。患兒的反應差,食欲不佳、吸吮無力、口吐泡沫,常有呼吸艱難、青紫等表現。有的患兒有咳嗽症狀,有的則出現呼吸暫停。大部分患兒肺部有細水泡音,但有部分小兒並無明顯體征,需經X線檢查才被證實。除根據病原體選用抗菌藥物外,氣急、青紫者尚需供氧,營養維持和保暖亦很重要。大部分患兒要住院治療。母親臨產有感染或羊膜早破者,可酌情給新生兒用抗生素預防,新生兒有上呼吸道感染時應及時治療。

2吸入性肺炎

是由於吸入羊水或胎糞引起的肺炎。胎兒在宮內或娩出過程中如缺氧會出現呼吸運動以致吸入羊水或帶有胎糞的羊水。足月小兒及過期產兒相對較易發生這種情況。一般在出生後即有氣急、青紫等症狀,肺部聽診可聞及水泡音。胎糞吸入者較易並發氣胸。病情輕者1~2天內症狀即可減輕,重症會導致呼吸衰竭。避免宮內缺氧是預防本病的關鍵,若已有羊水或胎糞吸入,在剛娩出時應盡量將吸入物吸出。

黃疸是怎麼回事?

新生兒黃疸是因血清膽紅素升高而引起皮膚及鞏膜黃染,分生理性和病理性兩種。

(1)生理性黃疸的特點:

1在生後第2~3天起出現並逐漸加深,在第4~6天為高峰,第2周開始黃疸逐漸減輕。2黃疸有一定限度,其顏色不會呈金黃色。黃疸主要分布在麵部及軀幹部,而小腿、前臂、手及足心常無明顯的黃疸。若抽血測定膽紅素,足月兒在黃疸高峰期不超過12毫克/分升,早產兒不超過15毫克/分升。3足月兒的生理性黃疸在第2周內消退。4小兒體溫正常、食欲好、體重漸增、大便及尿色正常。

(2)病理性黃疸的特點:

1生後24小時內即出現黃疸。2黃疸程度重,呈金黃色或黃疸遍及全身,手心足底亦有較明顯的黃疸或血清膽紅素大於12~15毫克/分升。3黃疸持久,出生2~3周後黃疸仍持續不退甚至加深,或黃疸減輕後又加深。4伴有貧血或大便顏色變淡者。5有體溫不正常,食欲不佳、嘔吐等表現者。

出現病理性黃疸時應引起重視,因為它常是某種疾病的一種臨床表現,應積極尋找病因。此外未結合膽紅素濃度達到一定程度時會通過血腦屏障損害腦細胞,引起死亡或有腦性癱瘓、智能障礙等後遺症。所以一旦懷疑小兒有病理性黃疸,應立即就診。

出血症如何防治?

本病又稱為新生兒低凝血酶原血症,是由於維生素K依賴凝血因子顯著缺乏所致的一種自限性疾病。多在出生後2~4天發病,以消化道出血為最常見症狀。一般病情較輕,嚴重者可引起死亡。

【病因】

(1)新生兒初生時腸道無菌,奶量不足,影響維生素K的合成。(2)肝酶係統不成熟。(3)母親缺乏維生素K及胎兒肝內維生素K貯存不足。(4)膽酸含量低:新生兒尤其是早產兒膽汁中膽酸的含量較低,影響維生素K的吸收。

【臨床表現】

本病可發生於正常的新生兒,多在出生後2~4天發病,出血很少發生在生後20小時以內或5天以後,但早產兒可晚至生後2周以內發病。如由母親服用藥物(雙香豆素、苯妥英鈉等)則多在生後第1天發病。出血可急可緩,或自然出現或經輕傷引起。程度可不同,輕微滲血常被忽略而自愈,嚴重者較少見,但也可發生致命性大出血。最常見的是胃腸道,可吐血及便血,吐出物呈棕色,便血輕者隻有2~3次黑便,形成胎便。重者有黑便或鮮血便,甚可導致貧血、休克、死亡。其次是皮膚出血;也可自取血及注射部位、輕度外傷及術後傷口等處繼續滲血不止。臍部出血與臍帶結紮無關,輕者為滲血,重者則出血不止。

本病一般預後良好,多於生後10天內止血,不再複發。但如出血過多,治療不及時可致死。

【防治措施】

維生素K的最小需要量是每公斤體重05~1毫克。新生兒出生後早期喂牛奶也有預防作用。

如遇出血過多時,應輸血10~30毫升/公斤/次,輕者可輸庫存血漿以補充凝血因子。早產兒因肝功能不成熟,最好輸新鮮血或庫存血漿。

敗血症如何防治?

本症是嚴重的全身性的細菌感染。由於細菌進入血液循環,不斷繁殖及產生毒素而致病,也可以同時停留在某些髒器上,發生轉移病灶。

新生兒容易發生敗血症,一方麵因經過分娩過程時有感染機會,另一方麵新生兒本身免疫能力差,皮膚嫩薄,皮下血管豐富等,所以細菌比較容易進入血液循環,尤其當臍部未愈合或發炎時,更易導致細菌侵入。

【臨床表現】

未成熟兒表現為厭食、拒奶、溢奶、虛弱、麵色蒼白、口周發青、體重不增長。體溫不恒定,可以發熱,正常或不升高。

足月兒(生後2~4周),多表現發熱、精神反應差、吃奶不好、煩躁不安、皮膚老化等。

重症患者可出現不規則的體溫、甚至高熱、有明顯中毒症狀、麵色蒼白、發青或發灰、安靜時出現心律增快、黃疸加重、可發生高膽紅素血症。新生兒敗血症常並發肺炎,可見呼吸增快、不規律、嗆咳、嗆奶,並伴有腹脹、腹瀉和嘔吐。有時可發生彌漫性血管內凝血,引起嘔血、便血或因肺出血而死亡。早期病例往往局部病灶不明顯,隻表現為全身症狀。因此,當局部症狀不重,難以解釋全身中毒症狀時,應考慮敗血症。

【防治措施】

雖然新生兒容易發生敗血症,但了解細菌入侵途徑後,還是可以預防的。

孕母要做好產前檢查,保證孕期健康和接生時無菌操作。對出生嬰兒應每日清潔全身皮膚,大小便後清潔臀部,臍帶未脫落前,要防止大小便汙染,包臍帶的紗布應消毒,臍部如有少許滲出或膿性分泌物可用3%雙氧水清潔臍部後塗1%龍膽紫,如處理無效應到醫院就診。避免用布擦口而損傷口腔粘膜。室內需保持空氣新鮮。孕母如有感冒,喂奶時須帶口罩。嬰兒如有皮膚感染、感冒、腹瀉等,須及時治療。

為什麼會引起結膜炎?

嬰兒娩出過程中,如果產婦陰道內的病菌侵入嬰兒眼中,便可發生新生兒結膜炎。倘胎膜早破,胎兒在宮內也可受到細菌的感染而發病。出生後往往也可由於母親或護理人員的手指和毛巾汙染而發病。常見病原菌為肺炎球菌、葡萄球菌、大腸杆菌和巨細胞包涵體病毒等。

【臨床表現】

一般在出生時或生後2~3天出現症狀,兩側眼瞼紅腫,有膿性分泌物。由於巨細胞包涵體病毒所致的結膜炎常發生在溫暖季節,發病緩慢,於出生後5~10天出現症狀,以結膜下穹為顯著,球結膜亦可受到波及,如不予及時治療,經過1~2周後易遷延成慢性,可長達1年之久,偶可引致脈絡膜視網膜炎及視神經萎縮。

【防治措施】

治療用025%氯黴素或05%卡那黴素點眼,1日4次,每次點眼前清除兩眼分泌物,直到痊愈為止。一般治療1周左右即可。

如何預防新生兒臍炎?

新生兒臍炎是一種急性臍蜂窩組織炎,可因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杆菌或溶血性鏈球菌等侵染臍部所致。

新生兒臍帶脫落後,傷口延遲不愈,且有溢液,即為受染的最初症狀。其後臍的四周皮膚紅腫,深及皮下。或限於臍部,或蔓延至大部分腹壁,更有繼發腹膜炎者。因此病程長短不一。

預防宜注意臍帶無菌處理。臍肉芽腫常會妨礙臍創愈合,可用硝酸銀棒燒灼後,敷以油膏,每日細致觀察,更換敷料,直到創愈為止。如有發熱、臍部紅腫,應給以青黴素或其他廣譜抗生素。化膿後應予排膿。

硬腫症有哪些臨床表現?

本病主要表現為皮下脂肪硬化和水腫。隻硬不腫者稱新生兒皮脂硬化症。單純由於受寒所致者,稱之為新生兒寒冷損傷綜合征。

新生兒由於體溫調節及代謝功能尚不完善,皮膚表麵積相對較大,皮膚嫩薄,皮下血管豐富,致使身體的熱量容易散失,尤其剛生下時,身體表麵潮濕,周圍環境溫度遠遠低於母親體內溫度,更容易使熱量喪失。此外,因新生兒具有特殊產熱功能的棕色脂肪,在早產兒含量少,如再伴有其他疾病或饑餓等,將更能抑製產生熱量,如此造成新生兒體溫很低。因新生兒脂肪成分在體溫下降時易凝固,因此發生皮下脂肪硬化和水腫。

新生兒硬腫症多發生在寒冷季節,但由於早產、感染等因素引起者亦可見於夏季。絕大多數於生後不久或生後7~10天內發生。其症狀為體溫低至31~35℃,甚至26℃左右,哭聲低下或不哭,不能吸吮,少動作。皮膚暗紅色或伴黃疸,嚴重者蒼白或青紫。四肢或全身冰冷,脈弱。皮膚和皮下組織變硬,嚴重者似按硬橡皮樣,可伴有水腫。常先發生在小腿、大腿外側,以後整個下肢、臀部、麵頰、上肢也受累,甚至波及全身,因胸腹硬腫而發生呼吸困難。心率常先快,以後變慢。尿少甚至尿閉。可伴酸中毒。終末時,肺部出現細濕羅音,以後口鼻流鮮血樣液體,發生肺出血。

如患兒一般反應正常,吸奶佳,硬腫範圍小而不發展,僅單純因受冷而引起的,病情容易恢複,但仍需采取保暖、喂養、藥物、輸血等綜合治療措施。

為預防本病,產前應做好孕母保健工作,盡量避免早產、難產等;產室做好保暖工作,準備好幹熱的軟毛毯,小兒一出生給予包裹及擦幹身體;出生後盡量避免感染,注意保暖,對於體弱早產兒可與母親貼身同睡,以維持其身體熱量,此外還應早期開奶,避免饑餓等。

低血鈣症有哪幾種?

當新生兒血鈣總量在70毫克/分升以下或遊離鈣在25~35毫克/分升以下,稱為低血鈣症,這是新生兒驚厥的重要原因之一。

新生兒低血鈣發病因素有多種,其發病時間也有不同。

1早期低血鈣是指出生後72小時以內出現的低血鈣症。由於暫時性甲狀旁腺功能受抑製所致,因在妊娠後期鈣經胎盤主動輸入胎兒的量增加,以致胎兒血清鈣增高,抑製了甲狀旁腺功能。本症多發生於出生低體重兒,患窒息、呼吸窘迫綜合征的嬰兒及母患糖尿病的嬰兒,因他們的甲狀旁腺功能比正常嬰兒差,鈣的儲備量少,腎排磷功能低,故易出現低血鈣症。

2晚期低血鈣指出生後72小時至第3周末發生的低血鈣症。多見於人工喂養者,因牛乳,黃豆粉製的代乳品和穀類食品中含磷高,超過腎髒廓清能力,於是血磷增加,致使血鈣降低。

3出生後3周後發生的低血鈣。見於維生素D缺乏或先天性甲狀旁腺功能低下的嬰兒。這種低血鈣持續時間長,多超過新生兒期。由於先天性者,低血鈣可為暫時性或永久性。

新生兒低血鈣症的臨床表現輕重不一,主要表現有不安、驚跳、震顫、驚厥,偶可出現喉痙攣和呼吸暫停。發作期間小兒一般情況良好,但肌張力稍高,腱反射增強。

為本症患兒補充鈣劑可有特效。如出現驚厥者用10%葡萄糖酸鈣2毫克/公斤/次,緩慢靜注,注射過程中要注意心率保持在80次/分以上,還要注意不使鈣劑溢出靜脈外,因可發生組織壞死和鈣質沉著。驚厥停止後改為口服鈣劑,服鈣時間根據病情而定。口服氫氧化鋁乳劑可減少磷在腸道的吸收。3周後發病者除口服鈣劑外,同時每天口服維生素D10000~25000國際單位,口服雙氫速固醇(AT10)005~01毫克/天,亦可收到療效。

何為麻疹?

麻疹是小兒的一種常見傳染病。傳染性強,可呈流行性,俗稱出疹子。實際上小兒時期出疹性疾病有數種,如風疹、猩紅熱和幼兒急疹都是小兒時期常見的出疹性疾病。麻疹隻是其中的一種。

【發病原因】

麻疹為一種病毒感染性疾病,經呼吸道傳染。病人打噴嚏或在說話時病毒隨唾液散布在空氣中,小兒將病毒吸入呼吸道則受感染。受病毒汙染的玩具、衣物等也可感染小兒。

小兒對麻疹病毒易受感染。在麻疹疫苗應用以前常呈流行性發病。多見於7個月至5歲小兒。冬春季發病率高。自從小兒普遍采用麻疹疫苗預防以來,小兒麻疹發病明顯減少。但近年來可見成人出麻疹。

病毒進入人體在體內繁殖,約6~18天開始出現症狀。醫學上稱這段時間為潛伏期。在潛伏期的末期已具有傳染性。

【病狀表現】

症狀開始有發熱、眼紅、怕光、流淚、流鼻涕、咳嗽。有的孩子有嘔吐、腹瀉、厭食、煩燥等症狀。發熱2~3天後可見口腔內頰部粘膜及下唇內側散在沙粒白色小點,周圍紅暈,醫學上名為科氏斑,為本病有診斷意義的體征。發熱3~5天後皮膚始出疹,先自耳後、頸部,漸及麵部、軀幹和四肢。大約3天疹出齊。出疹時高熱、流淚、流涕,咳嗽均更加明顯。疹出齊後依出疹順序皮疹逐漸變暗,以後漸消退。同時體溫漸下降至正常,全身症狀明顯減輕。整個病程約10~14天。皮疹退後皮膚留有棕褐色色素班。可有小量脫皮。

病重時,部分患兒要並發喉炎、支氣管炎或肺炎。喉炎表現聲音嘶啞,吸氣性呼吸困難,嚴重病例麵色發紺,呼吸困難十分嚴重,喘憋明顯。支氣管炎和肺炎都表現咳嗽、氣喘、呼吸困難。嚴重肺炎循環不良時疹子出的不透,或疹子沒有出齊就隱退,同時喘憋明顯,口周發紺,應立即請醫生診治。

【治療方法】

麻診患兒應隔離至出疹5天,合並肺炎時應隔離10天,以避免傳染其他孩子。

患兒應臥床休息,保持室內空氣新鮮。室溫不可太高。注意保持患兒口鼻清潔,多喂水,給少量易消化食物。體溫下降病情恢複時,應及時添加富有營養的飲食,以期早日恢複健康。

【注意事項】

急性期可用適當的退熱藥,但又不能把體溫降的太低,同時給止咳化痰藥及清熱解毒透疹藥等以減輕症狀。如有聲音嘶啞、呼吸困難或喘憋,應及時請醫生診治。

一般家長總認為孩子出疹子怕風、怕冷,喜歡穿的暖暖的,蓋的厚厚的,這是不合適的。穿蓋過多不利於小兒退熱。孩子出汗多則易著涼,同時也不利於皮疹出透。因此穿戴適當即可,千萬不要太熱。單純出麻疹沒有危險,家長不必慌張,按醫生囑咐細致護理,一般可順利恢複健康。

何為猩紅熱?

猩紅熱是由乙型溶血性鏈球菌感染所致的一種細菌性傳染病。多見於2~8歲兒童。

【發病原因】

冬春季發病較多,由於這種細菌含有紅疹毒素,所以得病後皮膚出紅疹。

【病狀表現】

感染後2~3天出現症狀,發燒,數小時後全身皮膚猩紅,滿布細小紅疹,有時如雞皮樣。在皮膚皺折處皮疹密集同時有咽痛、頭痛、嘔吐,也可能有腹痛,並有全身不適。檢查可見患兒咽部紅,扁桃腺腫大,有膿性滲出物。舌質鮮紅,舌乳頭肥大突出如楊梅狀,稱為楊梅舌。持續2~3天體溫下降,皮疹逐漸消退。疹退後皮膚無色素沉著。2周左右可有脫皮。一般多為細屑樣,嚴重病例可有大片脫皮。

學齡前兒童和學齡兒童受乙型溶血性鏈球菌感染後,可能並發變態反應性疾病,常見的是急性腎小球腎炎,往往發生在猩紅熱2周以後。輕症隻在尿常規化驗發現有少量蛋白和紅、白血球。重症可有水腫、少尿和血尿,也可有血壓升高。因此對猩紅熱患兒在發病2周時,應作尿常規化驗,以便早期發現,及時治療。此外也可並發化膿性損害,多見於體弱兒和幼兒。常見如頸部淋巴腺炎,表現發燒、頸部淋巴腺腫大疼痛、全身不適等。也可發生化膿性中耳炎。

【治療方法】

患兒要隔離以防止傳染別人,同時也減少再感染其它疾病,臥床休息。在發熱期間宜給清淡易消化食物,多喝水。燒退後可恢複正常飲食。一般患兒不必住院治療。可用青黴素注射、紅黴素口服或其它抗生素治療。用藥後1~2天體溫可下降,皮疹消退。這時不可停藥,因體內細菌未完全殺滅。一般應治療5~7天,症狀完全消失,咽部紅腫消退才可停藥。經過正規足量抗生素治療7天,無症狀體征者可解除隔離。

【注意事項】

集體兒童發生猩紅熱時,部分小兒可能隻表現化膿性扁桃腺炎而沒有皮疹,其傳染性相同,同樣應隔離治療。同班孩子和其他密切接觸者應服預防藥,常用複方新諾明,每天025g~05g,連服3天。

何為風疹?

風疹是兒童常見的一種急性呼吸道疾病。它和麻疹是兩種不同的疾病,得了麻疹仍會得風疹,反過來也一樣。風疹的特點為全身症狀輕,有特殊的皮疹,並伴有耳後、頸部及枕部淋巴結腫大。

風疹是由風疹病毒所致。病毒存在於病兒出疹前5~7天的唾液及血液中,但出疹2天後就不容易再找到。風疹病毒在體外生活力很弱,所以傳染性較麻疹小。一般可通過咳嗽、談話、噴嚏時的飛沫傳染他人。風疹多見於1~5歲兒童,6個月以下的嬰兒因有來自母體的抗體而獲得抵抗力,所以很少發病。一次得病後,大多不再第二次感染。本病多見於冬春季節。

從接觸感染到症狀開始,一般要經過14~21日。初起1~2日症狀很輕,有低熱或中度發熱,輕微咳嗽、乏力、胃口不好、咽痛、眼發紅等輕微感冒現象。病人口腔頰粘膜光滑,無充血及粘膜斑,耳後、枕部淋巴結腫大,並伴輕度壓痛。通常於發熱1~2日後即出現皮疹,皮疹初見於麵頸部,在24小時內蔓延到全身。皮疹初為稀疏的紅色斑丘疹,以後麵部及四肢的皮疹可以融合,類似麻疹。出疹第二天開始,麵部及四肢皮疹可變成針尖樣紅點,如猩紅熱樣皮疹。皮疹一般於3天內迅速消退,留下較淺的色素沉著。在出疹期體溫不再上升,小兒常無疾病感覺,飲食嬉戲如常。年長兒童患風疹後,個別並發關節炎。當皮疹隱退2~3天後,患兒又出現發熱、暫時性關節疼痛,但無關節紅腫;膝、踝、肘關節均可受累,一般在5~10天內自行緩解。

患風疹小兒應予隔離,直到出疹後第5天;並臥床休息,給予維生素及富有營養易消化食物如麥乳精、菜末、肉末、米粥等。皮膚瘙癢時可用1%氧化鋅溶液塗擦,同時應注意皮膚清潔衛生,防止細菌的繼發感染。風疹的合並症很少,但少數病人可有支氣管炎、肺炎、中耳炎、腦膜腦炎、亞急性硬化性全腦炎、關節炎和出血等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