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痘怎樣傳播的?
水痘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感染而引起的呼吸道傳染病。臨床以皮膚丘疹、皰疹、結痂三種皮損同時存在為特征。水痘傳染性較強,冬春季多發。感染後可獲得持久免疫力。成人期感染多發為帶狀皰疹。
【病因】
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存在於患者皰疹的皰漿、血液和口咽分泌液內。病毒能被乙醇滅活,它在體外的生存能力很弱。
1傳染源水痘患者為主要傳染源。易感兒接觸帶狀皰疹亦能發生水痘。從發病前1~2天至結痂為止,都具有很強的傳染性。
2傳播途徑主要通過空氣飛沫經呼吸道傳播。接觸傳播的機會不多。
3人群易感性人群對水痘普遍易感,且傳染性很強,易感者接觸後80%可發病。90%的患兒為10歲以下小兒,高峰在6個月至3歲。病後可獲持久的免疫力。
【臨床表現】
潛伏期10~21天。
前驅期約1~2天,往往先見皮疹,可有輕微發熱,體溫375~385℃,精神不振,食欲減低等。多數患兒無此期表現。
皮疹皮疹分布特點為向心性,以軀幹、頭、腰及頭皮部多見,四肢較稀少,偶見於足心、手掌,尤在受壓受刺激的部位如腰、臀或紮襪帶之下,皮疹往往比較密集。皮疹初為丘疹或紅色小斑疹,稀疏分散;數小時至1日後大多轉變成橢圓形的、表淺而有薄膜包圍的、四周還有紅色浸潤的“露珠”狀皰疹。其大小不等。幾天後,皰疹逐漸變幹,中心微凹陷,然後結痂。再經數日至1~3周脫落,不遺留疤痕;如經過搔破或汙染,以後可留輕度凹痕。皮疹輕重不一,輕者可隻見10個左右的小皰疹,重者範圍很廣,可在起病後3~6天陸續出現,一般2~3批,多達5批者偶見。
粘膜部位也可出疹,如口、咽、結膜,早期出現小紅丘疹,以後很快變成皰疹,破裂後成潰瘍,很快愈合。
【防治措施】
(1)發熱時臥床休息,必要時給退熱劑。
(2)保持皮膚清潔,防止因抓破痘疹發生感染。如有感染,可局部塗2%龍膽紫或抗生素軟膏。
(3)疹癢時可用5%碳酸氫鈉溶液或爐甘石洗劑。
(4)重症病例可考慮用丙種球蛋白。
(5)可試用維生素B12005~01毫克/次,肌肉注射。
(6)應用激素患兒減少激素至維持量,水痘全部愈後再恢複至原劑量。
如何預防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又稱流感,是由於流行性感冒病毒導致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傳播力強。主要臨床表現為突發高熱、頭痛、全身酸痛、乏力及呼吸道炎症等。
本病患者為主要傳染源。健康帶病毒者排病毒少而短暫,故在流感傳播上不起很大作用,但輕型患者卻起重要的傳播作用。可從患者呼吸道分泌物排出病毒,經飛沫直接傳染,如飛沫汙染手、用具、衣物等亦可發生間接傳染,但因流感病毒在空氣中存活不超過30分鍾,故以直接傳染為主。
本病患者以兒童及少年為多,5~20歲發病率最高,而4~5個月以下的嬰兒極少受到傳染。
潛伏期約數小時至1~2日。起病急驟,可有高熱、畏寒、頭痛、背痛、四肢疼痛、疲乏等,不久即出現咽痛、幹咳、流鼻涕、眼結膜充血、流淚,以及局部淋巴結腫大、肺部出現粗羅音。偶有腹痛、腹瀉、腹脹等消化道表現。在嬰幼兒則臨床表現每與其他呼吸道病毒感染相似,炎症涉及上呼吸道、喉部、氣管、支氣管、毛細支氣管及肺部。常突發高熱,伴全身中毒症狀及流清鼻涕,常見嘔吐、腹瀉等消化道症狀,偶見皮疹及鼻衄。體溫可在38~41℃,高熱時可出現驚厥。幼小嬰兒還可出現嚴重的喉、氣管、支氣管炎伴粘稠痰液,甚至發生呼吸道梗阻現象。
流感常發生並發症,最重要的是繼發或附加的細菌感染如中耳炎、化膿性鼻竇炎和肺炎的為較常見。
本病尚無確切有效的治療方法,應著重一般護理和並發症的防治。患兒宜臥床休息直至體力恢複,應嚴密隔離以防繼發細菌感染或傳染他人。嬰幼兒尤須注意合宜的喂養。有高熱、煩躁不安時應給以對症治療。高熱病人一般采用乙酰水楊酸、非那西丁及氨基比林等藥品。並發細菌感染時須及早給以抗菌藥物。
如何預防流行性腮腺炎?
腮腺炎是由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以腮腺的非化膿性腫脹及疼痛為主要特征。
腮腺炎的流行見於世界各地,而以冬春季為流行高峰,夏季則流行較少,一年四季不斷有散發病例。大多數發生於學齡前及學齡兒童,2歲以下特別是1歲以下很少發病。
本病傳染源為病人及隱性感染者。患者的唾液、血液、尿液及腦脊液中均可含有病毒。自腮腺腫大前數日至整個腮腺腫大期間均有傳染的可能性。傳播途徑主要為唾液飛沫吸入。人體對腮腺炎病毒具有普遍的感受性,一次感染後,可獲得終身免疫。
【臨床表現】
部分患者在腮腺腫大之前的1~2日內,可有發熱、倦怠、肌肉酸痛、食欲不振、嘔吐、頭痛、結膜炎、咽炎等不同症狀。
發病期間,腮腺腫脹且多為兩側性,一般先見於一側,1~2日後波及對側,兩側同時腫脹者亦可見。腫大的腮腺以耳垂為中心,向周圍蔓延,使下頜骨後溝消失,2~3日達高峰,上緣可達顴骨弓,後緣達胸鎖乳突肌,下緣延至頜骨下而達頸側,以致臉麵變形。腫脹為非化膿性,局部有疼痛及過敏感覺,張口或咀嚼時更顯著,表麵灼熱,有彈力感及觸痛。腺腫整個過程約1~2周。腺腫最初3~5日內可伴有發熱、乏力、頭痛、食欲減退等症狀。
腮腺炎易並發腦炎、睾丸炎,以腦炎為最常見。腦炎一般於腮腺腫脹後3~10天出現症狀,也可在腮腺腫大前1~2周或遲至腮腺腫大後2~3周發病。也可與腮腺腫脹同時發生。其主要症狀為發熱、頭痛、頸強直、嘔吐、嗜睡、譫妄。
【防治措施】
隔離患者,直至腮腺腫脹完全消退為止。急性期應臥床休息。注意口腔清潔,可應用含漱劑。飲食可進食流質或軟性食物,應避免酸性食物,保證有充足液體攝入。可內服板藍根衝劑或注射板藍根製劑。方劑以普濟消毒飲為主。局部可用紫金錠或金黃散醋調外敷。
如何預防流行性乙型腦炎?
乙型腦炎是由乙腦病毒引起的急性中樞神經係統傳染病,經蚊蟲媒介傳播流發於夏秋季節,具有典型的季節性,尤以兒童多見。臨床特征為高熱、意識障礙、驚厥、腦膜刺激征、腦症狀等,重者引起呼吸衰竭。人對乙腦普遍易感、感染後可獲持久的免疫力。各年齡段均可發病,主要在10歲以下,尤以2~6歲兒童發病率為最高。
乙腦患者的病程可分為以下4個時期:
(1)初熱期(發病開始的3~4日內)相當於病毒血症期,起病急驟,一般無明顯的前驅症狀,表現為發熱,體溫驟升到39℃左右,伴有頭痛、嗜睡、嘔吐、精神萎靡及食欲不振等。
(2)極期(病程4~10日)表現為高熱、嗜睡、昏睡或昏迷、驚厥、肢體痙攣、錐體束征、不自主的運動、不對稱的肢體癱瘓。多數患者在發病7~10日左右,體溫開始下降,病情逐漸改善,進入恢複期。
(3)恢複期本期多數患者能在2周後順利恢複,體溫逐漸正常,各種神經、精神症狀好轉、消失而痊愈。昏迷的患者常經過短期的“精神呆滯”的階段而逐漸清醒。嚴重的病例因腦部病變較重,常恢複較慢,可有神智遲鈍、癡呆、精神或行為異常、失語、吞咽困難、肢體癱瘓或不自主的運動等表現,約需1~3個月以上的過程逐漸恢複正常。
(4)後遺症期少數患者在發病半年後,仍留有意識障礙、癡呆、失語、癱瘓、錐體外係等後遺症。如堅持調養及適當的治療,部分患者仍能恢複。
預防乙腦的關鍵是作好滅蚊及疫苗注射的工作、動物宿主的管理。
乙腦病人的病情發展較快,需住院治療,多采用中西醫結合的綜合性治療方法來及時處理,合理用藥。
百日咳有哪些特點?
百日咳是由百日咳杆菌引起的一種急性呼吸道傳染病,主要由飛沫傳染。細菌侵入人體呼吸道生長繁殖,呼吸道粘膜發生炎症,產生大量粘稠分泌液。百日咳流行較廣,一年四季都可發生,以冬末春初多見。任何年齡的兒童都可患百日咳,但以1~6歲為多。
百日咳的臨床特點是陣發性、痙攣性咳嗽,常伴有深長的雞啼樣吸氣聲。病人是唯一的傳染源。傳染期長,從潛伏期末的1~2天,至病初的2~3周,均有極強的傳染性,這正是集體兒童中易流行此病的原因之一。
新生兒也可感染,5歲以下兒童占發病人數的85%。城市中春夏季易流行,潛伏期平均7~14天(最長21天),病程2~6周,重者可長達2個月以上。百日咳病程長,恢複慢,會給孩子帶來許多痛苦。如因劇烈咳嗽會使小嬰兒舌係帶發生潰瘍,還可並發肺炎、中耳炎等症。
百日咳患者因為咳嗽嚴重可產生多種並發症,肺炎是最常見的一種,除咳嗽外,還可出現高燒、氣急等症狀。過於劇烈咳嗽可使毛細血管破裂而引起出血,最多見的是眼結膜下出血,眼睛周圍皮膚出現出血點,也有鼻出血、腦出血等。原有肺結核的小兒患百日咳後,常使病灶擴散,引起粟粒性肺結核或結核性腦膜炎。
百日咳雖能自行痊愈,但因病程較長,影響小兒健康。因此必須盡早積極地給予適當治療,以縮短病程。
首先必須及早隔離患者,不使與其他小兒接觸,防止傳播。病兒不需要臥床休息,多在戶外新鮮空氣環境中活動,往往可使咳嗽減輕。盡量避免哭吵、煙塵等誘發咳嗽的不良刺激。飲食宜少吃多餐,嘔吐後適當補充一些食物。痙咳明顯的患兒,應及時去醫院就診,可用氯黴素或無味紅黴素治療,較大兒童可服用禽膽片(百日咳片)或中草藥治療。夜間咳嗽嚴重的,可服用鎮靜紅,年幼百日咳嬰兒,如發生青紫、窒息或抽搐,必須及早住院治療。
結核病怎樣發生的?
結核病是由結核杆菌引起的一種慢性傳染病。小兒時期以原發性肺結核為多見。小兒抵抗力弱,致使結核病變容易播散,可發展為粟粒性肺結核或擴散到身體其他器官,如腦、腎、腸、骨骼等,引起結核性腦膜炎、腎結核、腸結核、骨或關節結核等。
【發病原因】
結核病主要由結核杆菌通過飛沫、痰液和灰塵經呼吸道傳染,也可以通過與患者同進飲食、共用食具或飲用含結核杆菌的牛奶經腸道而傳染。結核杆菌在人體侵入處產生原發病變,但多數人在受感染後並無症狀。原發病灶經過一定時間後可完全被吸收,而機體對結核菌素產生陽性反應,隻有在機體抵抗力降低的情況下才能發病。如果小兒平日缺乏鍛煉、營養不良、或密切接觸結核病患者,都是發生結核病的重要因素。
小兒結核病常見類型如下:
原發性肺結核患兒有不規則發熱,一般呈低熱,伴有輕微咳嗽,食欲減退,多汗,略顯消瘦,有密切的結核病接觸史。肺部體檢常無異常體征,X線檢查可見肺門淋巴結腫大,肺部有時可見初期病灶陰影,且“OT”試驗陽性。
原發性肺結核一般預後良好,多數患兒經過治療,6個月至1年後逐漸痊愈,但如不及時徹底治療,特別是年齡小,營養差,或同時患麻疹、百日咳等傳染病時,結核病變可能播散全身。
粟粒性結核由體內大量的結核杆菌侵入血液所致,起病可急可緩,急者多突然高熱,且持續不退;緩者表現不規則發熱,患兒精神萎靡,食欲不振,明顯消瘦,咳嗽頻繁,有時出現氣急,青紫,頸淋巴結和肝髒、脾髒常常腫大。肺部體征不明顯,且因病灶細小,透視時常不易發現,但攝片可見兩肺滿布如粟米大小的點狀陰影。
結核性腦膜炎起病一般比較緩慢,開始時有低熱,食欲不振,便秘、嘔吐,年長兒常訴頭痛。小兒脾氣忽然變得很壞,容易激怒,恐懼、睡眠不安,半夜哭叫,或者相反地忽然變得呆滯,對玩耍不感興趣,終日想睡覺。1~2星期後,患兒神誌恍惚,眼睛常向遠方凝視,感覺過敏,頸部強直,嬰兒則囟門飽滿。至晚期,熱度升高,出現抽筋,且反複發作,神誌進入昏迷。常有一側肢體癱瘓,嚴重者全身強直,呼吸不規則。
結核性腦膜炎是一種嚴重的疾病,必須早期診斷,及時治療。當小兒有神誌改變,不明原因的低熱和嘔吐時,應考慮到結核性腦膜炎的可能,可作腰椎穿刺,檢查腦脊液以明確診斷。
應該明白,結核病是一個可以預防的疾病,小兒出生後即應接種卡介苗,此後還應定期作體格檢查。
結核病是一種慢性全身性疾病,必須堅持長期治療。病情比較嚴重,有發熱、咳嗽、盜汗、高度衰竭的小兒應臥床休息,病情較輕的可作適當活動。住室要經常通風換氣。常到戶外接觸新鮮空氣,鼓勵患兒多進飲食,食物要富於營養。抗癆藥物的應用是治療的關鍵,輕者可單獨用異煙肼,療程半年至1年。重者與鏈黴素聯用2~3個月。患粟粒性結核或結核性腦膜炎時,異煙肼應加大劑量,療程約1年半至2年。
蛔蟲病應如何防治?
蛔蟲病是小兒常見的腸道寄生蟲病,影響小兒的食欲和腸道功能,妨礙小兒的生長發育。其並發病較多,有時可危及生命,所以必須積極防治。
蛔蟲卵主要通過手和食物感染。人生吃瓜果不洗燙,飯前便後不洗手,喜吃生涼拌菜和泡菜,喝不潔生冷水,特別是河水,都是感染蛔蟲的重要因素。小兒玩物不潔,吮指,喜用嘴含東西,也能帶進蛔蟲卵。
蛔蟲寄生在體內主要以小腸內乳糜液為食物,不但掠奪宿主營養,同時又分泌對胃蛋白酶、胰蛋白酶、胰凝乳酶及組織蛋白酶E等的抑製劑,影響宿主對蛋白質的消化和吸收。
腸道蛔蟲可無任何症狀,或有食欲不佳和腹痛,疼痛一般不重,多位於臍周或稍上方,痛無定時,反複發作,持續時間不定。痛時喜人揉按腹部,多無壓痛,亦無肌緊張。個別患兒可有偏食或異食癖,喜吃爐渣、土塊。也易發生惡心、嘔吐、輕瀉或便秘。大量蛔蟲寄生不僅消耗營養,而且妨礙正常消化與吸收,即使患兒食量較大,也常造成營養不良、貧血、甚至生長發育遲緩、智力發育較差等現象。
小兒蛔蟲病的另一特點是易出現精神、神經係症狀。由於蟲體代謝產物或崩解物被吸收後較易引起低熱、精神萎靡或興奮不安、頭痛、易怒、睡眠不好、磨牙、易驚,甚至反複嘔吐等。
蛔蟲有遊走鑽孔的習性,當蛔蟲過多或於小兒高熱、消化不良、驅蟲不當時均可使蛔蟲產生騷動,引起嚴重的臨床現象。常見的並發症有蛔蟲性腸梗阻,膽道蛔蟲症,蛔蟲性膿腫,蛔蟲性闌尾炎。
【防治措施】
應教育兒童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保持手的清潔,常剪指甲,不吸吮指頭。年長兒無症狀的感染,不必急於治療,除非發生再感染,一般於1年內蟲體可自然排出。對於感染較重或症狀明顯的,給予治療。
(1)枸椽酸呱嗶嗪:療效較高,副作用少。劑量為160毫克/公斤/天,每天總量不超過3克,分2次口服,連服2天。一般無需服用瀉劑,便秘者可同時服輕瀉劑。蟲卵陰轉率約70%。驅蛔蟲糖漿適用於兒童,1毫升含派嗶嗪160毫克,其劑量為1毫升/公斤/天,每次最大不超過20毫升,體弱者用量酌減。用藥前必須充分搖勻,以免服藥不均引起嚴重消化道反應。對於嚴重感染的,1周後再重複用2天。
(2)左旋咪唑:又名驅鉤蛔,劑量為15~20毫克/公斤/天。晚睡前1次頓服,也可於清晨空腹頓服,副作用小。
如何防止佝僂病發生?
佝僂病是因缺乏維生素D引起的一種常見的營養缺乏症。維生素D缺乏時,人體中鈣磷代謝異常,腸道攝取鈣、磷的能力降低,同時,腎髒排磷增加。
骨的主要成份是鈣鹽和磷鹽,當血液中鈣磷含量不足時,特別是磷降低時,骨樣組織鈣化受到影響,骨骼生長緩慢,嚴重時發生骨骼畸形。
人體內維生素D有兩個來源,一是內源性,經日光中的紫外線照射,皮膚能合成維生素D;另一個是外源性,即從食物或藥物得到維生素D。
【發病原因】
引起佝僂病主要原因是嬰幼兒戶外活動少,攝取紫外線不足,尤其在北方,家長怕孩子著涼,常常整個冬天悶在屋裏,不見太陽,所以活動性佝僂病秋天開始增多,到第2年3~4月發病最多。其次由於食物中鈣、磷不足,或鈣、磷比例不合適,例如母奶中鈣、磷比例合適(2∶1)易吸收。牛奶中鈣雖比母奶多,但鈣與磷比例為12:1不易吸收。嬰幼兒時期生長發育迅速如維生素D和鈣補充不夠就容易患佝僂病。維生素D和鈣的吸收利用下降而較易發生佝僂病。
【病狀表現】
骨骼改變是佝僂病的主要表現,此外,還有神經精神症狀和肌肉鬆弛等。佝僂病活動早期主要表現神經精神症狀,小兒愛急躁、出汗多、睡眠不安、睡驚、夜哭、枕禿。活動期主要是骨骼改變:
1頭部:顱骨軟化多見於6個月以內的小嬰兒,用手指輕按枕、頂部,有按乒乓球樣感覺。前顱和骨縫邊緣也有軟化現象,但在3月以上的嬰兒才有診斷意義。頭顱變形多見於8~9月以上患兒,最早見方顱,嚴重者可見馬鞍形或十字形。患兒前顱閉合晚(1歲半仍未閉全)。出牙晚,10個月後才出牙,或見出牙順序顛倒,牙質缺乏釉質而患齲齒。
2胸部骨骼改變:有肋骨串珠(前胸脅骨一部分像算珠子鼓起);肋緣外翻、嚴重的可見雞胸(胸骨向外突出),漏鬥胸(胸骨下部凹陷)。
3四肢:手鐲和肢鐲多見於6個月以上。患兒手腕和足踝部成鈍圓形環狀隆起。到小兒會站立開始走路後因骨質軟化及肌肉關節鬆馳在身體重力影響下造成下肢彎曲。出現羅圈腿(兩足跟靠攏時以膝向外彎曲)和“X”形腿(雙膝靠攏時雙足分開向外)。其他骨骼變化還有脊柱彎曲、骨盆扁平等。活動期佝僂病還有全身肌肉鬆弛,表現頸部無力,坐、站、走較正常孩子晚,腹肌無力使腹部膨隆如青蛙肚子。佝僂病患兒血液化驗則有血鈣、磷、堿性磷酸酶含量的變化,骨骼X線檢查也有特異的改變,結合臨床表現可確定佝僂病的診斷。
【治療方法】
佝僂病患兒用維生素D和鈣治療。應根據病情輕重和活動狀況決定用量和給藥方法。還要多帶孩子到戶外散步,多受到日光照射,多吃含鈣豐富的食物。中醫以補腎、壯骨、健脾、益氣為主,治佝僂常用龍骨、牡蠣等藥味。
佝僂病的預防應從孕婦做起。孕期和哺乳期婦女要多曬太陽。每天最好有2小時戶外活動,或服維生素D每天5千至1萬單位,同時口服鈣劑,每天應攝入鈣800mg~1000mg。目前有高效鈣如“益鈣靈”、“腎骨散”,療效高且便於服用。要提倡母乳喂養、戶外活動。嬰幼兒維生素D預防用量每天400單位。早產兒頭3個月用量加倍,要同時注意鈣的補充。目前有補骨液,鈣含量高,且易於吸收,補鈣效果較好。
維生素A缺乏症有何表現?
本症一般見於3歲以下的小兒,多由於維生素A攝入量不足所引起。可影響全身皮膚,以眼部表現最為顯著。
引起維生素A缺乏的原因可分為二種。一種是喂養不當,較長期缺乏富含維生素A或胡蘿卜素的食物。另一種原因是某些疾病的影響,如慢性腹瀉,使維生素A和胡蘿卜素的吸收不良,肝或膽道的一些病也會影響維生素A吸收、貯存及胡蘿卜素轉變為維生素A。
本病多見於3歲以下小兒,男孩多於女孩。眼部症狀出現最早,症狀可有夜盲、眼幹燥、畏光,接近角膜的眼球上可有灰白色皺斑(結膜幹燥斑)。角膜混濁,繼之可有角膜軟化、潰瘍等穿孔以致失明。皮膚症狀可出現皮膚幹燥、脫屑、角化增生,摸上去如雞皮疙瘩。皮膚症狀多見於年齡較大的小兒。毛發幹脆容易脫落,指甲多紋缺少光澤。容易發生反複呼吸道感染,亦容易發生泌尿道感染。嬰幼兒常見體格發育遲緩,營養不良,或伴有其他維生素缺乏症。
預防本病,首先應充分供給維生素A含量豐富的食物,提倡母乳喂養,若母乳量不足則添加牛乳或羊乳,及時添加富有維生素A及胡蘿卜素的輔食。早產兒應及早給予含維生素A製劑,每日3,000~5,0000國際單位,有慢性消耗性疾病的患兒,應積極治療,並及早補充維生素A。不要盲目忌嘴,例如麻疹時忌嘴、封眼會引起角膜軟化、潰瘍,甚至失明。孕婦應多吃含維生素A及胡羅卜素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