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主要以調整飲食為主,並適量補充維生素A及治療原發病。一般給予維生素A25萬~5萬國際單位/日,分2~3次口服(濃維生素A膠丸每丸含維生素A25萬國際單位),眼部症狀數天內即可見效。重症應根據醫囑可先用維生素AD注射劑,待病情好轉後改為口服魚肝油或維生素A膠丸,症狀消失後,繼續口服預防量。眼部治療可用抗生素眼藥水滴眼或局部塗入抗生素眼膏(如025%氯黴素眼藥水,05%紅黴素眼膏,05%金黴素眼膏等),防止繼發感染。如有角膜潰瘍,可用消毒魚肝油及抗生素眼藥水每1/2~1小時交替滴眼一次,並用1%阿托品擴瞳。注意切勿壓迫眼球,防止角膜潰瘍穿孔。
急性喉炎如何處理?
本病是由細菌或病毒侵犯喉部而引起的急性炎症。常見病原菌為肺炎球菌、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等,近年來各種呼吸道病毒亦為主要致病原因。
小兒急性喉炎多發生於冬、春季節,2~3歲以下多見,也可發生在較大兒童,可直接由細菌或病毒感染喉部,也可繼發於麻疹之後,為麻疹常見並發症之一。
因為小兒喉部比較狹窄,粘膜下血管豐富,故在炎症時,易發生粘膜充血、水腫,使聲門、喉部管腔變得更狹窄。輕的全身症狀不明顯,體溫正常,僅有聲音嘶啞及犬吠樣咳嗽,或呈破竹樣“空空”聲咳嗽,無呼吸困難症狀;重的常起病急,突然高熱,起病不久除有聲嘶、犬吠樣咳嗽外,還常伴有呼吸道梗阻症狀,即吸氣性呼吸困難,吸氣時有喘鳴聲,伴胸骨上窩、胸骨劍突下及肋間軟組織凹陷,如果不嚴密觀察及處理,梗阻程度可由輕度發展至重度,甚至引起窒息,此時麵色青紫,全身極度衰竭,或煩躁不安;肺部體征不多,僅有呼吸音粗糙,或有少許粗濕羅音。
預防傷風感冒是防治本病的主要措施,患麻疹後應細心護理,防止並發喉炎。發病以後積極治療,預防喉梗阻的發生及進展,給患兒多飲開水,保持室內濕度及溫度,當有嚴重喉梗阻情況時,必須分秒必爭的積極搶救,必要時插管吸氧或須作氣管切開。
腸痙攣如何引起的?
本症是由於腸壁平滑肌陣陣強烈收縮而引起的陣發性腹痛,為小兒急性腹痛中最常見的病症,從小嬰兒至學齡兒童均屬多見。其特點為突然發作及發作間歇時缺乏異常體征。
腸痙攣的發生可能和體質有關,誘因較多,加上呼吸道感染、局部受涼、暴食、大量冷食、嬰兒喂乳過多或奶中糖量太高引致腸內積氣、消化不良以及腸寄生蟲毒素的刺激等均可引發本病。
突然發作可有陣發性腹痛,每次發作持續時間不長,從數分鍾至數十分鍾,時痛時止,一般反複發作經數十分鍾至數小時可自愈,個別患兒可延長到數日。腹痛程度輕重不等,嚴重者表現哭鬧不止、翻滾、出汗,甚至麵色蒼白、手足發涼。發作時檢查可見全腹觸痛過敏,似有腹肌緊張,但發作間歇時則全腹柔軟,不脹,無固定壓痛點或腹肌緊張,無腸型或腫物。
腸痙攣多發生在小腸,腹痛部位以臍周為主,並多伴有嘔吐。遠端大腸痙攣絞痛放射於左下腹、近端大腸和回腸絞痛多放射於右下腹。降結腸主結腸絞痛常在大便前出現。嘔吐常為突出症狀,在飯後發生輕腹痛時,精神不佳,但吐出食物後,精神好轉,玩耍如常。
3個月以下小嬰兒絞痛的主要表現為陣發性的哭鬧,可突然大聲哭叫持續數小時之久。哭時麵部潮紅、口周蒼白、腹部脹而緊張、雙腿向上蜷起、足發涼、雙手緊握。發作可因患兒力竭、排氣或排便而終止。
多數患兒偶然發作1~2次而自愈。亦有不少患兒時愈時發,甚至遷延數年。絕大多數患兒可隨年齡增長而痊愈。
治療方法以解痙止痛方法為主,同時設法消除發病誘因。一般使患兒在保暖條件下睡眠後常可自愈。常用解痙、鎮定或抗過敏藥物,如顛茄、氯丙嗪、異丙嗪、小量口服硫酸鎂等。如同時有上呼吸道感染、寄生蟲病等誘因,可酌用適當藥物。對消化不良患兒,宜減少奶量或糖量,並在喂奶後拍出胃部空氣。對牛奶過敏者,可改用豆漿等代乳品。
哪些疾病可引發腹痛?
腹痛是小兒常見的症狀,其病因大致可分為兩大類:一類屬功能性腹痛,多由單純胃、腸痙引起;另一類為腹部器質性病變如炎症、腫脹、梗阻、損傷、缺血等。在器質性病變中尤其要注意外科急腹症,因這類疾病常需緊急處理,有些要手術治療,如延誤可引起嚴重後果。胃腸痙攣常由於飲食不當、暴飲暴食、大量冷飲、甜食造成消化不良引起,腹部受涼,一些過敏症如蕁麻疹、過敏性紫癜或上呼吸道感染、發燒時也可常發生腹痛。當然一些器質性病變也可誘發腸痙攣如痢疾、腸炎等。
腹痛雖然多由腹腔內髒器病變引起,但其他係統、器官疾病也可反映到腹部而引起腹痛,例如腹壁、胸壁帶狀皰疹和大葉肺炎等。此外,腹部鄰近器官如肛門、尿道、腰、背等部位的疼痛,對年齡小體檢時不會合作的孩子與腹痛有時易混淆。
小兒常見引起腹痛的疾病有:
急性闌尾炎多見於3歲以上的小兒。起初腹痛多位於臍周或上腹部,約6~12小時後轉到右下腹,為持續疼痛陣發性加劇,常有發熱,可伴有惡心、嘔吐,腹部檢查右下腹有明顯固定的壓痛伴肌緊張。小兒闌尾炎的症狀有時不如成人典型,所以更需要仔細觀察。
腸套疊多見於2歲以下。可見陣發性哭吵,麵色蒼白,伴嘔吐,直腸指檢見果醬樣血便。仔細按摸小兒腹部,常可摸到一個似“香腸樣”塊物,發現上述情況必須立即送往醫院,早期通過空氣灌腸可將套疊腸曲複位,時間太晚則需手術治療且套疊處腸壁可因缺血而壞死。
腹股溝端即“小腸氣”,在腹股溝(大腿與軀幹交界處)部出現一橢圓形隆起,大多進入陰囊。當小兒站立、咳嗽或啼哭時,腫塊出現或增大;安靜躺下時,腫塊縮小或消失。這種能複位的疝,可等孩子稍大後再行手術。如不能複位即稱嵌頓疝。有小腸氣的小兒,如有陣發性哭吵應仔細檢查腹股溝,有無疝的腫塊突然增大及壓痛,以便及時發現嵌頓疝,立即去醫院就診。
小兒腹痛病因複雜,診斷沒有明確之前,不可亂用止痛藥,以免遮蓋了症狀,增加診斷的困難。也不要在腹痛時自己服驅蟲藥或亂吃瀉藥等,以免使病情加重。
引起腹瀉原因有哪些?
嬰兒腹瀉是指2歲以下的小兒由不同病因引起的腹瀉或嘔吐,大便性狀改變,水分增加,可含有不消化食物、粘液或濃血等,嚴重者可引起脫水和電解質紊亂。本病為嬰幼兒時期的常見病,對小兒的健康影響甚大,一年四季皆可發病,但以夏秋季發病率最高。
【發病原因】
嬰幼兒的消化能力和抗感染能力都比較薄弱,再加神經調節功能不成熟,全身抵抗力低下,因而容易由於飲食不當或受各種病原侵入而引起腹瀉。
嬰幼兒每天大便次數沒有絕對的標準,人奶喂養的小嬰兒大便次數稍多,每天大約2~4次,軟膏狀、有酸味、但不臭。人工牛奶喂養的小嬰兒大便每天1~2次,較稠些稍帶腐敗臭味。如小兒平時大便每天經常4~5次,但一般情況好,體重照常增長,不應認為是病。若平時大便每天1~2次,突然增加至5~6次,且性狀改變則可考慮為病態腹瀉。
引起腹瀉的原因很多,可分為感染因素和非感染因素兩大類。由於各種病原感染引起的稱為感染性腹瀉或腸炎。非感染因素中主要是飲食因素,即喂養不當所致。父母都願意孩子吃得好,常自認為什麼營養好就吃什麼,孩子吃得越多越好,恨不得一口吃出個胖子。殊不知往往事與願違,由於喂養不合理,孩子可能吃了就拉稀,反而越吃越瘦。氣候變化或護理不當也可引起腹瀉,如腹部受涼使胃腸蠕動加快,天氣過熱消化液分泌少,口渴吃奶過多等。此外佝僂病、營養不良,某些異常體質的孩子都易發生腹瀉。
腹瀉可丟失大量營養物質、水分和機體必須的多種電解質,對機體危害很大。慢性腹瀉導致營養不良,多種維生素缺乏和免疫功能低下,容易患各種感染性疾病,可影響小兒正常生長發育。
【注意事項】
1飲食:吐瀉嚴重的患兒應禁食6~12小時,吐瀉好轉後逐漸恢複飲食。母乳喂養者要縮短每次哺乳時間,限製哺乳次數。混合喂養和人工喂養的患兒可先給米湯;稀釋牛奶,脫脂牛奶等。由少到多,由稀到濃,逐漸恢複到正常飲食。暫停增加輔食品。
2合理喂養:要注意喂養方法,鼓勵母乳喂養,尤以出生後最初幾個月及生後第一個夏天更為重要。避免在夏季斷奶,添加輔食不宜過早,要采取逐漸過渡的方式。
3注意氣候變化時的護理,勿使小兒衣著過多,避免過熱和受涼;夏天應多喂水。
4輕型腹瀉,營養不良或佝僂病等小兒腹瀉時要及早治療,以免拖延成為重型。
如何預防齲齒?
齲齒是小兒牙齒硬組織逐漸被破壞的一種常見疾病。發病時部位在牙冠,如任病變繼續發展,可形成齲洞,終至牙冠完全破壞消失。
齲齒的發病因素很多,主要包括三個方麵:細菌、飲食、牙和唾液,三者相互關聯,缺少一個方麵都不能發生齲齒。
【臨床表現】
齲齒最容易發生在磨牙和雙尖牙的咬麵小窩、溝中,以及相鄰牙齒的接觸麵。前者稱為窩溝齲,後者稱為鄰麵齲。根據齲齒破壞的程度,可分為淺齲、中齲和深齲。
1淺齲齲蝕破壞隻在釉質內,初期表現為釉質出現褐色或黑褐斑點或斑塊,表麵粗糙,繼而形成表麵破壞。淺齲沒有自覺症狀。
2中齲齲蝕已達到牙本質,形成牙本質淺層齲洞。病兒對冷水、冷氣或甜、酸食物會感到牙齒酸痛,但刺激去掉以後,症狀立即消失。中齲如及時得到治療則予後效果良好。
3深齲齲蝕已達到牙本質深層,接近牙髓,或已影響牙髓。這時齲洞已深,破壞也較大。病兒對冷、熱、酸、甜都有痛感,特別對熱敏感,刺激去掉以後,疼痛仍持續一定時間才逐漸消失。這時多數需要作牙髓治療以保存牙齒。
【防治措施】
預防齲齒的基本原則是針對發病因素,采取相應措施。
(1)增強牙齒的抗齲性主要是通過氟化法增加牙齒中的氟素,特別是改變釉質表麵或表層的結構,增強其抗齲性。但高氟區不能使用。
(2)減少或消除病原刺激物最實際有效的辦法是刷牙和漱口。
(3)減少或控製飲食中的糖。
治療齲齒的主要方法是充填。即將齲壞組織去除淨,作成一定的洞形,清洗、消毒以後,用充填材料填補,並恢複牙齒缺損的外形,齲壞即可不繼續發展。
癲癇症有哪幾種?
癲癇是陣發性、暫時性的腦功能失調,既與遺傳有密切關係,也與腦部疾患、代謝紊亂及中毒有關。
癲癇種類很多,主要有以下幾種:
(1)大發作型。最為常見,特點是突然意識喪失,全身性強直,陣攣性發作,可有呼吸暫停、青紫、咬破舌頭、口吐白沫、尿便失禁等。發作後入睡,經數小時後神誌清醒。
(2)小發作型。為短暫意識喪失,語言暫時中斷,活動停止於某一體位,不跌倒,兩眼凝視,持續2~10秒鍾,不超過30秒。在3~10歲間發作,青春期減少,智力正常。
(3)運動型。發作起病較早,常伴有器質性腦病變智力落後。
(4)嬰兒痙攣症。多在3~7個月發病,2歲後少見,發作時短暫意識喪失,頭及軀幹前屈,發作往往頻繁,影響發育,智力明顯落後。此外還有局限性發作等。
一旦確診後,必須選用有效抗癇藥,堅持長期規則治療,同時積極治療原發病,對頻繁發作而控製不住的部分性發作癲癇,必要時可考慮外科手術治療。父母要合理安排患兒的生活、學習,盡量減少患兒精神負擔及不良的心理影響,防止因癲癇發作而造成的意外。
小兒癲癇症在治療期間,還應注意以下幾點:
(1)癲癇不是“不治之症”,可以算是難治之症,如堅持施以正確的治療,約有一半患兒可完全治愈,37%可發作減少一半以上。所以對癲癇患兒必須堅持服用藥物,不能隨意停藥,藥物的減量也應在醫生指導下進行。
(2)治療期間應注意藥物的毒性作用,長期服用苯妥英鈉、丙戊酸鈉、卡馬西平、乙琥胺等應定期檢查肝功、血象等。
(3)應避免過度緊張、精神刺激及激烈運動,不要在高處或水邊玩耍,以免突然發作發生意外。
小兒痱子有哪些症狀?
痱子是由於汗液排泄不暢所致的汗腺周圍發炎。大都發生在大汗以後,尤以夏季為多。患者多半是肥胖的嬰兒或兒童。
【臨床表現】
小兒痱子易發生在麵部、頸部、軀幹,大腿內側,肘窩等處。一般分三類:
1晶痱(俗稱白痱子)常見於新生兒,或兒童突然大汗暴曬之後。是因角層下瀦留汗液所致。表現為多數散發或簇集的直徑1~2毫米或更大的含清液的表淺皰疹,易破,密集分布在前額、頸部、胸背部及手臂屈側等處。無自覺症狀,多於1~2日內吸收,留下薄薄的糠狀鱗屑。
2紅痱子(紅色汗疹)多見於嬰幼兒及兒童。是由汗液瀦留在真皮內所致。發病突然,迅速增多,多為紅色小丘疹或丘皰疹,散發或融合成片,分布在臉、頸、胸部及皮膚皺折處,可有癢、灼熱和刺痛等感覺,患兒煩躁不安,遇熱後則症狀加重。
3膿痱子是以孤立、表淺與毛囊無關的粟粒膿皰為特點。小膿皰位於真皮內,以汗腺為中心,破後可繼發感染。多在皮膚皺折處發生。
上述三種類型,均可繼發感染,尤其小兒的頭部繼發感染時可形成小膿腫即為痱毒。
【注意事項】
1應注意室內通風,勤洗溫水澡,保持皮膚幹燥、清潔。多撒些爽身粉、撲粉、痱子粉,以吸去汗水。忌用堿性肥皂。宜穿寬敞單薄、布料的衣服。嬰兒要注意喂水和勤翻身。兒童要避免在烈日下玩耍。
2通常可用各種痱子粉,以滑石粉和氧化鋅為主要成分,可加0.1%薄荷及1%樟腦。亦可用各種止癢劑,可加氧化鋅,石炭酸及石灰水等。35~70%酒精對輕型痱子也有一定效果。油膏可使皮膚浸軟,妨礙汗液蒸發,切忌應用。
小兒遺尿症如何防治?
正常情況下10~18個月的嬰幼兒即可開始訓練自覺地控製排尿,但有些幼兒到2~25歲時夜間仍有無意識的排尿,這是一種生理現象。但如在3歲以後白天不能控製排尿或不能從睡覺中醒來而自覺地排尿,稱原發性遺尿症或夜尿症。有些小兒在2~3歲時已能控製排尿,至4~5歲以後又出現夜間遺尿,則稱繼發性遺尿症。此症多見於10歲以下兒童,偶可延長到12~18歲。
絕大部分小兒遺尿是功能性的,是由於大腦皮質及皮質下中樞的功能失調所致。引起功能性遺尿的常見原因是精神因素,如突然受驚,過度疲勞,驟換新環境,失去父母照顧及不正確的教養習慣等。遺尿大多見於易興奮、膽小、被動、過於敏感或睡眠過熟的兒童。個別病兒有家庭性傾向。少數患兒是由於器質性病變所致,如蟯蟲病、脊柱裂(隱性或伴有脊髓膨出)、脊髓炎、脊髓損傷、癲癇、大腦發育不全以及膀胱容積較小等。
【臨床表現】
(1)患兒常在夜間熟睡時夢中排尿,尿後不覺醒,輕則一夜一次,重則一夜多次,有時消失後再出現,時好時壞,有的甚至持續至青春期。
(2)患兒常感羞愧、恐懼,精神負擔加重產生惡性循環,增加遺尿的頑固性。
實驗室檢查尿常規正常。
【治療方法】
(1)西醫治療:可用氯酯醒、鹽酸丙咪嗪、苯甲酸鈉咖啡因等。
(2)中醫驗方:
1桑螵蛸3克,炒焦研末,加白糖少許,每日下午以溫開水調服,連續服用10日。
2益智仁10克,醋炒研細末,分三次開水衝服。
3雞腸散:雞腸一具洗淨燒存性,牡蠣、茯苓、桑螵蛸各16克,肉桂、龍骨各8克。共研為細末,每服3~4克,一日服3~4次。
4甘草50克,白芍20克,白術20克,水煎濃縮後,加白礬粉10克,硫磺粉50克。烘幹研細末。每次用5克,以大蒜鹽水調糊敷臍,2~5天換藥1次。
5蔥白7個、硫磺10克。共搗成泥,每晚睡前敷臍部,次晨取下。
6五倍子、何首烏各3克。研末,用醋調敷於臍部,後以紗布覆蓋,每晚1次,連用3~5次。
【注意事項】
(1)自幼用良好的方法培養、訓練小兒的排尿習慣,避免不良刺激。
(2)訓練膀胱正規排尿,傍晚以後不用流質飲食,少喝水,臨睡前排尿,在患兒經常排尿的鍾點前喚醒其排尿。
(3)對患兒著重教育、解釋、消除緊張、恐懼及不安等情緒,建立合理的生活製度,避免過度疲勞,鼓勵患兒樹立信心。
小兒發熱應注意哪些問題?
發熱是小兒疾病中最常見的症狀之一,也是家長帶孩子看病的一個主要原因。
人體不斷地進行新陳代謝,產生熱量,又不斷從皮膚和呼吸道散熱。在人的腦子裏有一個體溫調節中樞來調節體溫,使其相對穩定。正常人腋下溫度在36℃~37℃之間(試表調節時間5分鍾為準)。喂奶或飯後,運動、哭鬧、衣被過厚、室溫過高都可使小兒體溫暫時升高達375℃左右。新生兒、小嬰兒更容易受上述條件影響,有時甚至可達38℃以上。所以,一般認為375℃以上為發熱。(體溫在375℃~38℃稱為低熱,381℃~39℃稱為中度熱,39~41℃以上為高熱)
【發病原因】
小兒發熱主要是由於細菌、病毒或其它病原微生物感染引起的。如常見的流行性感冒、肺炎、敗血症、痢疾等都常引起發熱。發熱還可由於非感染性疾病引起,如藥物過敏、中暑、脫水、嚴重燒傷、創傷等。計劃免疫疫苗接種後也可有短暫發熱。
【病狀表現】
發熱既是疾病的一種症狀,也是機體與疾病作鬥爭的結果。一些身體非常衰弱的孩子或早產兒即使有嚴重感染也可能不發熱,甚至體溫低於正常。所以,不能單純以發熱高低判斷病情輕重。發熱時除體溫升高外還可以伴有四肢發涼、臉紅、呼吸急促、脈搏心跳加快、煩燥不安、消化功能紊亂如腹瀉、嘔吐、腹脹、便秘等症狀。少數幼兒可以發生高熱驚厥。發熱時心跳加快、血循環旺盛、白血球增高,抗體產生增加,這些都利於機體與疾病作鬥爭。
【注意事項】
在病因不明時不能急於用大量退熱藥退熱,這樣既抑製了機體防禦疾病的能力,又可能把熱型搞亂,影響疾病的診斷和治療。1任何疾病都有一定的發展過程,即使診斷明確,用藥及時,也可能要持續2~3天才能退熱,有些病毒感染或較嚴重的細菌感染要持續3~5天甚至1周以上。不要因為一時未退熱,尤其有高熱抽風史的,要及時給予退熱。2對於高熱39℃以上的孩子,尤其有高熱抽風史的,要及時給予退熱。3還有一些孩子對某些退熱藥過敏,用藥後起了皮疹、誘發哮喘等。退熱藥都有一定副作用,故切勿濫用。
【治療方法】
1發熱時,患者食欲明顯減退,應少量多餐,可口,清爽,少油膩。
2小兒發熱,需注意高熱驚厥。體溫超過395℃,應采取退熱措施。
3物理降溫方法:
降低環境溫度,利用風扇、空調、通風換氣均可。
利用冰塊、冷濕毛巾置於大血管處,比如頸部兩側、腋窩、腹股溝。降低血液溫度,但注意防止凍傷。置於頭部、前額降低顱內溫度。
40%~50%酒精,進行擦浴,加速散熱。禁用部位,胸前區,腹部,頸後,因可引起反射性的心率減慢,腹瀉等不良作用。
4藥物退熱,阿司匹林、撲熱息痛等應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