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知識就是幸福
知識是智慧的強大後盾,它能幫助青少年窺探到智慧的一角。不管是清華人還是北大人,對於知識的渴求都是近乎貪婪的,而正因為這種“貪婪”,才讓他們擁有了淵博的學識,摘取了成功的桂冠。清華、北大有很多“書蟲”,他們在消化知識的同時,又吐出了智慧與真理,為我們青少年的成長指明了學習的方向。
第一節掌握交談的藝術
——敬一丹在清華的演講
有的人天生就是這種性格,“自來熟”,他跟誰在一起都沒有距離,不戒備。這個人又很會說話,以跟人交往為樂,三教九流,什麼朋友都有。這種人我覺得他太適合當記者了。而有一些另一種性格的人,很清高,有的還有點靦腆,有的還有點封閉,這種性格,他挑選朋友非常有選擇性,會覺得投機的可以,我可以跟你聊,不投機的我就懶得搭理你。這都是人的性格,我說性格無所謂優劣,什麼性格都應該得到尊重,大千世界嘛。但是現在我要說的是,從職業的角度反思自己的性格,我將來要幹什麼,我適不適合幹這個,我跟人打交道的時候,我不喜歡的人我能接近他嗎?我有那種本事嗎?就是瞬間接近被采訪者的本事。和人打交道的時候呢,他身上那些積極的東西還會去影響別人。這樣一種人,“自來熟”的,他絕對要有超過一般人的交際能力。
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到電視台參加過一些節目的錄像,有沒有參加過?(學生:有!)參加過什麼節目? (學生:新華社七十年的社慶。)在哪兒錄的?大家有沒有被我們的導演這樣折磨過?就是當大家都坐好的時候,出來一個現場導演,說:“這個節目是大家共同完成的,現在我們呀……鼓掌。”有沒有?(學生:有。就是這麼回事兒。)什麼感覺啊?這個人,就是“啊……我們鼓掌”那人,我們就說這個人是“靈長 (領掌)類”。你是什麼感覺啊?我偶爾坐在觀眾席上,他讓我鼓掌的時候,我心裏挺難接受的。你們做什麼了?讓我們鼓掌。我又不是木偶,我又不是傀儡,憑什麼讓我鼓掌啊。其實這裏頭是個對人的態度。
如果大家看到崔永元錄像,就完全是另一種感覺。崔永元出來的時候是這樣說的:“大家把外衣都脫下來吧,燈光打下來會越錄越熱。你不信啊,上個星期我們在這兒錄的時候就有兩個小夥子中暑了,出去是又掐人中,又掐虎口,救醒以後,問:‘你們哪個單位的?’小夥子說:‘我們是首鋼的爐前工。”’(同學大笑)你看,觀眾這時候的笑容是多麼的由衷,這和被擺布的笑容完全是兩樣。
還有,大家去錄節目前,會被告知要把手機什麼的關掉。崔永元是這樣說的:“我們這兒的話筒非常靈敏,所以大家得把呼機、手機、商務通還有鬧鍾都關掉。”他就加了鬧鍾兩個字,一下子就有了不同的效果。還有,經常要告訴觀眾,采訪時主持人拿話筒,觀眾不要拿話筒。崔永元這樣說:“為什麼我拿話筒呢,因為廣播學院教了我4年,就看誰拿得好。後來因為我拿話筒拿得好,他們就讓我拿話筒。我們電視台有個規矩,如果被觀眾搶去話筒的話,男主持罰50,女主持罰40。”他就這樣又告訴了觀眾規矩,又快速地和觀眾套了近乎。經過這樣一番熱場,觀眾和嘉賓不知不覺就把小崔當自己人了。
我剛才說的,既反應了主持人的性格、態度、傾向,同時也涉及與人打交道的技巧。如果一個人都沒有“見什麼人說什麼話”的能力,他怎麼去和人打交道啊。這是一個社會人的能力,更是一個媒體人的職業素質。
我們崔永元同誌就很懂得與人交流,但也有過教訓。有一次他問一群孩子:你們喜歡看動畫片嗎?你們想想會有什麼樣的回答吧。
孩子異口同聲:“喜歡!”
“為什麼?”
那個小孩回答說:“我覺得可以受教育。”
你呢?
另一小孩說:我覺得可以長知識。
你呢?
又一小孩回答:我覺得可以受教育、長知識。
又問——
我覺得可以長知識、受教育。
我一點都不誇張,他一共叫起了20多個,就跟商量好了似的,連崔永元都沒辦法了。這就是什麼啊,孩子那種從眾的傾向。還有,那就是我們媒體多年來有意無意的一種誤導,大人們的某種示範。我們多少大人在電視裏說這些口號式的話?孩子以為那樣的話就可以上電視,孩子就以為得那樣說。我不相信有一個孩子在看動畫片的時候他心裏在想:我是在受教育,我是在長知識。他首先是有樂啊,是在一種愉悅的基礎上得到某種東西啊。
崔永元後來再采訪孩子的時候,越來越有辦法了。有時,他把影響孩子的那些成人全部請出演播室,比如說家長、老師、大隊輔導員等。有一次“六一”兒童節,我看到節目預告說接下來有崔永元的節目。我想:崔永元出來怎麼說話呢?現在有這樣一個現象,就是一些少兒節目裏的主持人自己都變成了少年兒童,而少年兒童把自己當成了一個小大人。這是一個奇怪的現象,一個當了大人,一個當了小孩,就錯位了。有的大人出來後都這樣(模擬童聲):小朋友們,今天是“六一”兒童節,我們一起歡度節日!崔永元出來會是什麼樣子呢?假如崔永元也這樣出來,那第二天見到崔永元我們就會說:小崔,我們看了你的搞笑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