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生涯(1 / 3)

學習生涯

沒有經過實踐檢驗的理論,不管它多麼漂亮,都會失去分量,不會為人所承認;沒有以有分量的理論作基礎的實踐一定會遭到失敗。——門捷列夫門捷列夫學習生涯毅力戰勝了病魔

在母親瑪利姬去世一年半後,門捷列夫的姐姐麗莎也隨後離開了人世,他一下子變得孤苦伶仃。然而,門捷列夫並未因此消沉下去,而是以他那驚人的毅力開始了新的學習生活。

對於舉目無親又無財產的門捷列夫來說,學校就是他的家。當時,在大學雖然說是公費的,但是少量的獎學金隻能買必要的書,同時維持很低的生活水平,門捷列夫幾乎每天都是餓肚子的。

當饑餓難忍時,門捷列夫就想母親的艱辛,想母親的臨終囑咐。想到這些,他就不覺得餓了。他把注意力放到書本上,以精神的食糧慰藉著腹中的空空。

在如此艱難的條件下,門捷列夫不僅把本專業的課程學得很好,而且選修了相鄰專業的課程。

著名的數學教授奧斯特羅格特拉斯基和被譽為“俄羅斯航空之父”的茹可夫斯基,還有“大自然實驗家”庫托爾格教授都讓門捷列夫對他們各自的領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後來,才華橫溢、被稱為“俄羅斯化學之父”的伏斯克列森斯基教授的出現,又使門捷列夫興致盎然,一頭鑽進了化學的世界裏。

19世紀40年代初,俄羅斯化學家的學術活動發生了重大轉變。年輕科學家們摒棄了純實用角度的課題,代之以理論和實驗研究。這些研究活動都與化學和自然科學的最新成果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

19世紀第一個十年,出現了一門有無限前景的新學科——有機化學,這引起了俄國化學家的特別注意。那時也出現了一批著名的有機化學家,其中包括伏斯克列森斯基和齊寧。

與此同時,俄國科學家在無機化學和物理化學領域也取得了重大成就,較有代表性的是克拉烏斯發現的新元素釕和高斯發現的熱量守恒定律。

在這樣的曆史背景下,門捷列夫發現化學能幫助人們正確認識自然界,而且還能實現他從小就懷著的理想:為了人類的利益而獲得簡單、廉價和“到處都有”的物質。

於是,門捷列夫下決心要成為一個化學家。在這中間還有一個小小的插曲。

自從母親去世後,門捷列夫失去了生活來源,為了能夠有更多的錢買書和維持生活,他曾經利用放假期間,給有錢人家的孩子當家教。

他的動物學教授、科學院院士布蘭特,有一大群孩子,因為欣賞門捷列夫的才華,同時也是為了幫助他,布蘭特就讓門捷列夫給他的孩子們上課。

受到布蘭特教授的長期熏陶,門捷列夫一度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動物學的研究上。他按照布蘭特教授的指示,寫了一篇題為“關於聖彼得堡省的齧齒動物”的論文。除此之外,還寫了另外一篇論文“動物大量繁殖的一些條件”。

門捷列夫興致勃勃地想把這兩篇論文都發表出來。他把其中的一篇寄給了莫斯科大學教授盧爾葉主編的《自然科學公報》。因為盧爾葉與布蘭特兩個人之間的學術分歧,造成了門捷列夫的論文被婉言拒絕了。

另一篇論文寄給了人民教育部的雜誌,但也遭到了同樣的冷遇。門捷列夫原本打算畢業後獻身於動物學的研究,但遭到了這些挫折之後,他對動物學失去了興趣。

如果當時門捷列夫堅持下去,相信動物學也會在這位天才的手中有所發展的。

門捷列夫喜歡的課程越來越多,他的時間變得越來越不夠用。於是,他把吃飯的時間、睡覺的時間,甚至上廁所的時間都擠了又擠。

實驗室、圖書館、宿舍三點一線構成了門捷列夫全部的生活。同學們都勸他注意休息,他感激地點點頭,又堅決地搖搖頭:“謝謝,但是我要鍛煉自己。”

是啊,母親死了,小姐姐麗莎也病故了,而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學習、研究以告慰母親。

長時間的營養不良加上超負荷的腦力勞動,使門捷列夫在大學三年級的時候,身體就垮了:食欲不振,麵容消瘦,咳嗽不止,而且咳得好像要把五髒六腑都震碎了。由於咳得太厲害,兩耳也開始嗡嗡作響,而且工作一會兒,就有暈眩的感覺。

由於影響了學習和工作,門捷列夫不得不去醫院看病。

當那名老醫生仔細聽了門捷列夫的敘述後,皺起眉頭。

“咯血嗎?”

“偶爾有。”

“住院吧,小夥子。再這樣下去,你的身體會吃不消的。”

門捷列夫猶豫了一下,想到現在正是實驗進行的關鍵時刻,於是請求道:“能不能先給我開點藥啊,我現在還有很重要的事情沒有完成,完成了我再來住。”

老醫生聽了他的請求非常惱火:“小夥子,你今年多大啊。怎麼就這麼不注意自己的身體,沒有好的身體,你怎麼能夠好好工作呢!”

門捷列夫依然苦苦地請求醫生給他開藥,並保證如果再咯血就立即來醫院。

最後,老醫生實在沒有辦法了,給他拿了點藥,千叮嚀萬囑咐讓他稍有不適立刻就來。

門捷列夫拿了藥,又急忙趕回了實驗室。

門捷列夫不知道自己患上了肺病,這種病在當時是不治之症。

吃了藥後的門捷列夫感覺好了點,他又開始了實驗。但是,時間總是在不知不覺中滑過,吃藥的時間總是被一次又一次地錯過。最後,他竟然暈倒在了實驗台邊,被大家送進醫院搶救。

經過醫護人員的大力搶救,門捷列夫醒了過來,他的第一句話問的竟是實驗的結果。在場的人又生氣又佩服,氣他對生命的不珍惜,佩服他對學習的執著與認真。

經過醫生的一係列的全麵檢查,最後,門捷列夫被確診得了肺結核。

知道這個消息後,門捷列夫驚呆了。命運為什麼要如此捉弄人呢?它讓那些遊手好閑、無所事事的人擁有健康的身體,而我卻患上絕症?我還有許多的事情沒有完成,許多的知識沒有掌握,還有很多的想法沒有實現。

怎麼辦呢?是在那裏瞪著天花板,等待著死神的到來,還是對死神置之不理,與病魔戰鬥到底?

他想到了父母的期望,想到了母親為他上學遭受的屈辱,想到了課本上那些神奇的數字、奇怪的符號,他下定決心不服輸,和病魔鬥爭到底。

門捷列夫又開始工作了,這讓醫護人員感到吃驚,沒有一個病人是這麼治病的。他把全部精力都花在查找資料和撰寫論文上麵,簡直把病房當成了實驗室,當成了課堂,當成了戰場。

一開始,護士還對他加以勸阻,把他的書籍和筆記都收走了。但是,門捷列夫仍然憑著驚人的記憶力,思考或推導數學問題。後來大家幹脆由他去了,反正他也是死馬當活馬醫的瀕危病人,在他生命最後的日子裏,就遂他的願吧。

一天,醫生鄭重其事地通知門捷列夫:“鑒於你的身體狀況,請及時辦理轉院手續,到基輔繼續治療。”

門捷列夫聽罷醫生的指示,沉思了片刻,此時他想的不是基輔的和煦的風和溫暖的陽光,他首先想到的是這裏的老師、同學,想到的是他未完的學業。

門捷列夫微笑著對醫生說:“基輔的確比聖彼得堡氣候好,但我去了那裏會失去很多東西,這樣,我的病情說不定反而會加重。”

醫生聽罷無可奈何地搖了搖頭。

門捷列夫住在學院的附屬醫院裏,每天都能看到同學們走進走出教室。門捷列夫急得不行,病情稍微有點好轉他就要求出院。

大家全用一種不可置信的目光看著他,一位老醫生勸他說:“在這裏,我們已經不幹涉你的學習了,你為什麼非要出院啊!你知不知道你現在可是連翻個身都可以出危險的病人!”

門捷列夫說:“大夫,你要是讓我臥床不起,那不是和死人一樣了嗎?在這裏我雖然也可以學習,但是課本的知識是有限的,一個人的想法是局限的。所以我想出去。”

他的話、他的行為感動了大家,最後醫院經慎重研究,同意了門捷列夫的請求,但叮囑他一旦不適馬上返院。

也許是病魔被這個頑強的小夥子嚇跑了,門捷列夫的健康狀況竟然逐漸恢複,慢慢有所好轉了。

一個月後,門捷列夫完成了對芬蘭褐簾礦的研究。第二年,他的第一篇論文《關於芬蘭褐簾石和輝石的分析》,發表在礦物學協會的刊物上。

得知這個消息的人都感到十分驚訝,得了絕症,對門捷列夫來說到底是厄運呢?還是一樁幸事?是不是死神也怕工作狂呢?而智慧之神卻在此時敲擊他的頭腦。

不久,門捷列夫又開始研究同晶現象,為自己的畢業論文做準備。

同晶現象是指一種化合物中的元素被相似元素代替時,其結晶形式不變的現象。比如,甲元素與乙元素性質相似,那麼,甲元素的化合物的結晶形式就同乙元素的化合物的結晶形式相同;反過來,由兩種化合物的結晶形式的相同,同樣也可以推知組成它們的某兩種化學元素的性質是相似的。

1855年5月,門捷列夫畢業的日子到了。他給九泉下的母親獻上了一份最好的禮物:他是畢業生中成績最好的,名列第一。他榮獲了一枚金質獎章。

全體參加考試的人都向伏斯克列森斯基教授和他的天才學生致以熱烈祝賀。一個普通學校的大學生,竟在讀書期間取得了這樣如此輝煌的研究成果,真叫人不敢相信。很多有遠見的人都從這個聰明、執著、頑強的學生身上,看到了未來天才研究的潛質。

這種看法的根據,就是門捷列夫最初的一些科學研究工作,其成果就是這位青年人所做的畢業論文——《論同晶現象與結晶形狀及其組成的其他關係》。

這篇著作被刊登在1856年的《礦業雜誌》上,而且在同年出版了單行本,並得到學術界的廣泛好評。

它是門捷列夫理論觀念發展的起點,又是他後來發現化學元素周期律的基礎。這篇文章把門捷列夫真正帶進了化學研究領域,它決定了這位偉大的科學家的一生中的許多東西。

論文論述了把一種同晶物質中的晶體浸入另一種物質的飽和溶液中,可以看出,浸入液體中的晶體又在表麵上生長出由溶解了的同晶物質的原子所構成的新層。

門捷列夫在師範學院實驗室中培育了各種極不相同的物質的同類結晶體,而用各種天然礦物標本研究了同晶現象。他以極其濃厚的興趣觀察到同晶物質是怎樣由溶液中結晶而出,成為同類構造的混合結晶體。

門捷列夫在研究同晶現象時,曾努力想獲得關於同晶物質的各原子中間相互聯係的概念,他正確地認識到研究這些聯係就是研究化學的主要任務之一。後來門捷列夫稱這種同晶現象為可以自然地使各種元素分組的重要屬性之一。

門捷列夫深深地愛著他的母校,1904年,也就是大學畢業近50年時,他還十分溫情地回憶起自己的母校,並將其所有的發展都要歸功於這裏。

門捷列夫滿懷深情地說:

那時我隻是一個領助學金的學生,甚至一度曾經隻是旁聽生。我對學習的熱情完全可以因為沒有機會而喪失殆盡,但是那裏既有稱心如意的課程,又有誌同道合的同誌和方便、舒適的圖書館、實驗室。時間和精力沒有浪費在路途奔波上,也沒有消耗在衣食勞碌上。學校給我們提供了一切,一切東西都很容易弄到。

讓我們拿什麼,我們就去拿什麼就可以了,因為教授可以告訴我們最好在哪裏拿什麼。教授們都是當時一流的學者,完全具備決定學校發展方向的實力,而我們所得到的一切無不取決於學校的發展方向。

我們學校注重數學,因為有奧斯特羅格特拉斯基;注重天文學,因為有茹可夫斯基;注重物理學,因為有庫托爾格;注重動物學,因為有布蘭特;注重化學,因為有伏斯克列森斯基……不甘心平凡的一生

門捷列夫畢業後,科學院院士弗裏茨驚訝門捷列夫的天分,也是出於愛才之心,特地給聖彼得堡中央師範學院院長寫了一封薦舉信,極力推薦門捷列夫的才能,指出他“在化學上很有進一步深造的必要”。

同時,學院委員會向上級主管部門提出申請,請求把門捷列夫和另外幾個優秀畢業生留在聖彼得堡中央師範學院一年,準備碩士學位的考試。

但按照當初的協定,門捷列夫這樣的旁聽生在師範畢業後應到中學任教,而且,醫生認為門捷列夫這個肺病患者應該到氣候溫暖一點的地方去,聖彼得堡的氣候對於這位才能出眾的青年的健康太有害了。

臨行前,伏斯克列森斯基教授對他說:“你的翅膀已經長硬了,即使不在我的身邊,你也會很出色的,而且會比我更出色。”

門捷列夫望著教授,想說什麼卻又說不出來。

伏斯克列森斯基拍了拍他的肩膀:“別說了,準備行裝吧,你可以在敖德薩和辛菲羅波爾這兩個南方城市裏挑一個,因為你是優秀畢業生,你有挑選去向的資格。”

門捷列夫毫不猶豫地選擇了敖德薩,因為那裏有一個學術研究會,還有一個藏書量很大的圖書館,相比之下辛菲羅波爾沒有這樣的條件。

可是這位苦命的大學生,離開了昨天的不幸,又走上了一段新的苦難旅程。在沙皇統治下的俄國,國民教育部竟把敖德薩的名額分給了一個叫雅恩吉維奇的人,而給門捷列夫的派遣證卻是到辛菲羅波爾的。

伏斯克列森斯基和門捷列夫本人都徑直向國民教育部交涉,對方回答是:“名字有點相同,弄混了。”其實,這兩人名字幾乎毫無共同之處。任憑師生倆人如何請求,都無法改變成命。

1855年8月,門捷列夫不得不動身前往辛菲羅波爾,準備開始他當教師的生涯。

辛菲羅波爾是距離賽瓦斯托波爾很近的一座小城,而塞瓦斯托波爾在那時正是衛國戰爭時期。

1853年,為爭奪巴爾幹半島的控製權,土耳其、英國、法國、撒丁王國等先後向俄羅斯宣戰,這就是著名的克裏米亞戰爭。

1854年9月20日,俄軍在阿利馬河畔失利後,在緬希科夫海軍上將指揮下撤向塞瓦斯托波爾。

在敵眾我寡,火炮的數量上及武器質量上均處劣勢的情況下,塞瓦斯托波爾的官兵仍然堅持抗戰了349天,最終於1855年9月8日被聯軍攻占。

門捷列夫來到辛菲羅波爾的時候,戰爭已經處於最後階段,因此辛菲羅波爾堆滿了軍火,也住滿了傷兵。

門捷列夫被派去教書的那所中學,由於戰爭的原因根本無法開課,而圖書資料和儀器設備的缺乏,使科學研究更是成為一句空話。習慣於不間斷地學習和工作的門捷列夫,十分苦惱。

門捷列夫酷愛和平,他堅定地認為俄國必須改革其社會政治製度。作為一個愛國者,他又希望俄國的領土不受侵犯。

門捷列夫的姐姐巴薩爾金娜給門捷列夫寫信說:“我很擔心你會受到前方戰事的誘惑。你不會給戰爭帶來什麼幫助,相反會斷送你的前程。你現在最重要的是尋找名醫,把你的身體調理好。”

姐姐的擔心是多餘的,門捷列夫已然認識到,導致這場戰爭失敗的直接原因是當時俄國落後的經濟能力。他更加清楚地認識到,作為科學家的社會責任,最根本的就是要使國家強大。他反對俄國去侵略別國,也不希望別國侵犯自己的祖國。

門捷列夫時刻關注戰事的同時,聽從了親人和朋友的勸告,積極地尋找名醫。幸運的是他結識了一位醫術精湛的戰地醫生——比羅果夫,並與他成為莫逆之交。

比羅果夫為門捷列夫做了全麵的檢查後,發現他患的不是肺結核,而是一種並不危險的心瓣膜病。至於偶爾的咯血,不過是喉頭出血症罷了。隻要對症下藥,這種病是完全可以治愈的。

一直壓在門捷列夫心頭的一塊石頭終於被搬開了,他頓時感到一陣輕鬆。世界原來是如此的美好,上天對自己又是何等的仁慈!可以說比羅果夫給了門捷列夫第二次科學生命。

診斷正確了,再服用些對症的藥物,門捷列夫的病情開始快速地好轉。但是由於戰亂的原因,辛菲羅波爾的物價飛漲,加上這裏也不具備起碼的工作條件,門捷列夫的心又飛到了他早就希望去的敖德薩。

立秋後的10月30日,寒冷正降臨到辛菲羅波爾。門捷列夫穿上能勉強禦寒的短皮大衣,腳蹬熊皮靴,口袋裏揣著僅有的一個月的薪水,滿懷希望地動身前往敖德薩。

門捷列夫憑著大學畢業的資曆和成績,很快在敖德薩曆史最悠久的學校——西裏爾耶夫學術研究會附屬敖德薩第一中學,找到了教書的工作。

這裏沒有受到戰爭的影響,它作為文化中心的地位依然如故,而且這裏的實驗室條件、圖書館條件都比較好。門捷列夫在授課之餘,利用那裏大學的實驗室和圖書館,準備自己的碩士論文《論比容》。

這是一個介於化學和物理學之間的課題。比容是單位質量所占有的體積,不同的物質有不同的比容。當物質發生物理變化或化學變化時,其比容也會發生相應的改變。

門捷列夫進行了許多研究,最後集中在一個月的時間裏,完成了自己的碩士學位論文。

《論比容》不是實驗的結果,但它也不是普通的文獻引用,而是實實在在的理論研究的成果。文中論題從當時圍繞化學基礎理論問題展開的爭論而切入,並以其為背景進行論述。

這篇論文是深入、細致研究的結果,不僅顯示了門捷列夫驚人的總結能力和廣博的化學知識,並且指出了比容使人們可能根據固體的體積來區別“取代現象”和“化合現象”,以及根據比容進行化學化合物的自然分組的途徑。

在這篇論文中,門捷列夫非常自信地寫道:“牛頓預言的時代無疑將會到來,那時許多化學過程將從屬於力學定律。”

寫完這篇論文,門捷列夫長長地舒了一口氣。幾個月前,還有人預言他將成為一個終生需要別人照顧的殘疾人,而比羅果夫醫生則明確地說:“你可以實現你的科學家之夢。”

如今,論文寫出,門捷列夫又向前邁進了一步。沒有疾病的困擾,他的心情特別舒暢。

1856年5月,門捷列夫向校長請了三個月的假,前往聖彼得堡參加碩士畢業考試。校長相信這位青年人的才能,很快地批準了門捷列夫的請求。

人們再次見證了門捷列夫非凡的實力:在所有的考試科目中,門捷列夫都獲得了最高的評價。

但由於那篇《論比容》的論文要秋天才能印出來,毫無疑問,答辯最早得9月份才能進行。門捷列夫的導師伏斯克列森斯基教授認為自己的學生會毫無困難地取得碩士學位,並且很快成為一名副教授,因而勸他不必再回敖德薩去。

門捷列夫說:“可是,第一,在敖德薩我還得再幹一年才到期。第二,在這裏也沒有空缺職位。”

“你可以先在我那裏幫我幹一段時間,順便去四周走走,看看大自然,這幾年你真的太累了。”

門捷列夫想了想,接受了伏斯克列森斯基教授的提議,他非常希望能夠再在這位教授身邊工作,在那裏學到的不僅是知識,還有許多做人的道理。

就這樣,門捷列夫在聖彼得堡留了下來。到了秋天,他參加了論文答辯。答辯委員們一致公認門捷列夫的論文無懈可擊。

門捷列夫後來曾不止一次地強調指出他最初的研究工作對於發現周期律的意義。

他說道:“要知道,同晶現象也就是各種不同的物質形成同樣結晶形狀的能力,是同族化學元素的一種典型屬性。比容,即密度的倒數,也是一樣,它正像我後來所觀察到的一樣,是當單質的原子量增加時,單質周期性和重複性的最鮮明例證之一。”

聖彼得堡大學號稱俄羅斯最高學府,當年被這所大學傲慢地拒絕了的門捷列夫,如今以輝煌的成績“敲”開了它的大門,獲得了物理和化學碩士學位。

門捷列夫雖然才智過人,但毫不恃才傲物,他更懂得時間對於一個人,特別是對一個科學工作者的意義。戴上碩士帽僅僅三天,他就向聖彼得堡大學校方呈上了一份申請書,允許他答辯另一篇旨在取得講課資格的學術論文:《論含矽化合物的結構》。

校方已開始對這個年輕人有所了解,於是同意他一個月後正式答辯。在這篇論文裏,門捷列夫嫻熟地運用了有關玻璃製造工藝的實用知識,使製造玻璃的許多方法有了科學的理論依據。

這次答辯又獲得了巨大成功。聖彼得堡大學明確地認可了門捷列夫具備在這所“俄國第一校”任教的能力。

這位來自托博爾斯克的西伯利亞青年,終於用實際行動,報答了母親的養育之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