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說韜鈐英雄傷往事?親宵小知縣誤前程 (1)(1 / 2)

我當時見那起局勇,圍攏到油炸幹子擔前,不問生熟,吃個罄盡,卻一個文不付,立起身就走。那挑擔的人搶行幾步,扭住一人要他會鈔,任憑你如何威嚇他,總不放手。有一個局勇近前罵道:“瞎眼的忘八!現今已有三更多天了,你還在外間亂闖。看見你是賣東西,不看見你就去幹你那沒本錢的買賣。這種油拳,快些不要在教師爺麵前來賣弄!”又有一人走來說:“弟兄們,不必同這初出茅廬的東西多講,權且把他褲子褪下驗一驗,看可有板花,再拖他進局去!”那人真個要去捋他小衣,被挑擔的人一手一個,摔了有一二丈遠,都伏在那街心石上,哎噯哎噯的喊沒命。

那人怒森森的喊道:“反了!反了!清平世界,吃了老子幹子不把錢,還要拿我作賊,我把你這一班民蠹,把老子當作甚樣人?”說著,伸手在腰中搭連袋內掏出一物有荸薺大小,托在手中高高的舉起,大聲嚷道:“老子這大紅頂子提督軍門毅勇巴圖魯,可不是假的,不過因為天下太平,皇上家用人朝前,不用人朝後,我沒有餘著錢,又有老娘受累,不得已做些小本錢生意,騙碗飯吃。當老子得意的辰光,照你們這起印度人的幹兒子,替我抬槍、備馬、提夜壺還不配呢!”那些局勇起先還想借犯夜去敲詐他,後來聽得他是個提督,知道同他纏不出甚麼好處來,都一溜煙的跑了。那人歎口氣,回到擔子麵前,忽然又怪叫起來。

我忙約住了雲卿弟兄,走上前一問,方知那起混賬局勇,乘同他揪扭的時候,將他擔上錢筒連錢都偷了去。我就取出一塊子洋元,贈與他權為資本。誰知他不但不肯收,反有點不如意的樣子,說:“呼而與之,乞人有所不受也,這句書你先生豈未曾讀過?”我當下覺得這個人很古怪的,不覺請教他高姓大名。原來那人是合肥籍,名字叫做張樹本,是個不得時的名將。他從前在淮軍的時候,平撚匪,打長毛,也積功升到提督軍門。因為同一位書生掌兵權的統帥意見不合,有一天,出全隊去打撚匪,那書生說:“今日是黃道吉日,出軍的方向又是背孤擊虛,一定是勝仗!”他說:“不然。凡天時不如地利,地利又不如人和。現在我軍老幼不齊,新舊雜處,加以將無戒心,軍無鬥誌,非大加淘汰訓練不可;然後申以軍法,動以私恩,明賞罰以勵其心,崇爵祿以鼓其氣,徐察敵情之強弱,俟懈而擊,此兵法所謂以逸待勞,萬全之策也!”無奈諫之不聽。他又請出五成隊,留一半以備不測,那書生又不聽,反說他怠慢軍心,要同他過不去。哪知這一仗果然不戰即潰,若不是他豫備船隻在黃河渡口,幾乎有全軍覆沒之勢。

及至回到老營,那書生便遷怒幾個營官哨長,打的打,殺的殺,鬧了一個一團糟。又一日,軍中正缺糧餉,忽接到諜報說:“大股撚匪頭目賴文洗,兵敗由清江一路南下,政府派我軍合力迎剿。”那書生又說:“困獸猶鬥,況我軍正在缺糧,軍心惶惑,決不可戰,戰恐不利。”他其時又忍不住建議說:“今非昔比,兵法雲:三軍有死之心,乃可以不死。三軍無生之氣,乃可以必生。今軍正在缺糧,不若佯言餉在北軍,為匪隔斷,匪敗糧道即通,使全軍有恨匪之心。我乃利用其機,分伏要隘,俟其半過而要擊之。其所擄子女、玉帛、糧草、器械,必在中軍,敗衄之餘,必無鬥力,此行不獨可獲全勝,且可盡得其輜重,充我餱糧。苟不如是,聽其安然而去,不獨我軍因無餉將潰而隨匪,設使政府以縱匪責我煩言,君將何以善其後乎?”統帥恐於功名有礙,勉強聽從他話,竟成了大功。後來克複蘇州一帶,平定粵匪,名振一時,勳乘百世,未嚐非此一戰之功有以基之也!豈知那統帥不但不佩服他,不保舉他,倒說此次僥幸成功,不足為法,以後再不可梗令妄動。他見此情形,知道已成孫、龐之局,不若潔身自退,免遭不測,當夜他就封還經手公件,不辭而去。由是忍氣埋頭,奉母度日。

這是那挑擔的人小小曆史。我聽了十分佩服,知他既有將才,又是孝子,隻可惜生雖逢時,未得其主,不克大展所學,益歎古人說“求忠臣於孝子之門”一語,良非虛妄。我當時又對那人道:“刻下兩江張督,禮賢下士,為國為民,閣下何不投之?”他冷笑了一聲道:“君以張香濤為何如人乎?”我道:“張公亦人傑也!”他說:“人則人矣,傑則未焉。張公少年科第,當十四歲時,即中順天壬子解元。曾幾何時,風馳電掣,位至極品,固無論其肉食日久,已成屍居餘氣。即稟質強厚,精神尚可有為,亦不過一文學侍從之臣,而非所謂行賢拔萃,扶危定亂之才也!且勘其腦氣筋中,已早無天下人在內。或有一二人受其提挈,亦必非同年故舊,即狎昵群小。我輩百戰餘生,當天下擾攘之際,雖賢如曾、左諸公,及與曾、左諸公同時之人,尚未能知我用我,自今四方平靖,且我老矣,誠不屑再仰鼻息於言大而誇之人,而求其不可知、不可必之富貴也。”他說完了這一席話,拱拱手挑起擔自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