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篇(1 / 3)

第七篇

時彥(?-1107年)字邦美,開封(今屬河南省)人。神宗元豐二年(1079年)進士第一。嚐為開封尹。曆官兵部員外郎、集賢校理、秘閣校理、河東轉運使、吏部尚書。《全宋詞》僅錄其詞一首。

青門飲

胡馬嘶風,漢旗翻雪,彤雲又吐①,一竿殘照。古木連空,亂山無數,行盡暮沙衰草。星鬥橫幽館,夜無眠燈花空老。霧濃香鴨,冰凝淚燭,霜天難曉。長記小妝才老②,一杯未盡,離懷多少。醉裏秋波,夢中朝雨,都是醒時煩惱。料有牽情處,忍思量耳邊曾道:“甚時躍馬歸來,認得迎門輕笑!”

【注釋】①彤(tóng)雲:陰雲,多指大雪前的烏雲。②小妝:素妝淡抹的意思。老:盡。

【譯文】北方的駿馬迎著烈風嘶叫,大宋的旗幟在雪花裏翻攪,黃昏時天邊又吐出一片紅豔的晚霞,夕陽從一竿高的地平線低低地投射著殘照。蒼老的枯林連接著天空,無數的山巒重疊聳峭,暮色中走遍漫漫平沙處處皆衰草。幽靜的館舍上星鬥橫斜,無眠的夜實在難熬,燈芯凝結出殘花,相思徒勞。鴨形的熏爐裏香霧濃鬱繚繞,蠟燭淌淚像冰水凝晶,夜色沉沉總難見霜天破曉。總記得淡淡梳妝才完了,別宴上杯酒尚未飲盡,已引得離情翻湧如潮。醉裏的秋波顧盼,夢中的幽歡蜜愛,醒來時都是煩惱。算來更有牽惹情懷處,怎忍細思量、她附在耳邊的情話悄悄:“啥時能躍馬歸來,還能認得迎門的輕柔歡笑!”

【賞析】《青門飲》,詞牌名,始見於他和秦觀詞。《宋史·時彥列傳》載紹聖間曾出使遼國,此詞當作於出使之時。別本題作“寄寵人”也與詞中情意相符。全詞雖也是遠役懷人之作,但景物悲涼淒愴,抒情深厚,疾緩相間,形象鮮明生動。藝術性是很強的。

上片寫旅途所見的北國景象和孤館不眠的情狀。開頭胡馬一句,概括古詩意境,“漢旗”暗喻旅人身份與處境,自然引起離懷。殘照、古木、亂山、暮沙、衰草,一片寥廓荒寒的景象,曆曆如畫。繼而寫寒夜通宵難眠的情狀。孤館無伴,是因離別;“星鬥橫”已是深夜,失眠太久了;燈花不剪,是因出神相思。全是孤寂的惆悵。時間在推進,蠟燭點完了,燭淚在燭台上凝結,雖有香爐相伴,畢竟孤獨難熬,可見思念之深已至長夜漫漫了。

下片由上引出回憶。與伊人依依惜別的情景魂牽夢縈,怎不令人動情。先寫別前淡汝的風姿,舉杯即醉的嫵媚,醉眼朦朧的脈脈含情,酒醒後的煩惱,和對自己耳畔低語,殷情囑托。特別是借助想像,企盼那份再見重聚的歡樂,寫得情真意切。看似給人以希望的寬慰,實則聚散對比強烈,而希望又遙無盡期,便更增添了離愁別恨。讀之令人黯然銷魂。

全詞上片筆法壯闊,筆力蒼勁;下片則委婉細膩、情意纏綿,剛柔相間,情景兼美。

李之儀(?-1117年),字端叔,晚號姑溪居士、姑溪老農,滄州無棣(今屬山東)人。熙寧三年(1070年)進士。蘇軾知定州時,他做過幕僚。後官樞密院編修。官終朝議大夫。有《姑溪詞》。

謝池春

殘寒消盡,疏雨過、清明後。花徑款餘紅①,風沼縈新皺。乳燕穿庭戶,飛絮沾襟袖。正佳時仍晚晝,著人滋味②,真個濃如酒。頻移帶眼③,空隻恁厭厭瘦④。不見又思量,見了還依舊,為問頻相見,何似長相守。天不老,人未偶。且將此恨,分付庭前柳。

【注釋】①款:留,聚。②著(zháo):同“著”,感受。③頻移帶眼:皮帶老是移孔。形容日漸消瘦。④恁(nèn):這樣,如此。厭厭(yān yān):同“懨懨”,精神不振的樣子。

【譯文】冬日的殘寒散盡,下過稀疏的春雨已過了清明時候。花間的小徑聚斂著殘餘的落紅,微風吹過池沼縈繞起新的波縐。小燕兒在庭院門窗間穿飛,飄飛的柳絮沾上了衣襟兩袖。正是美妙時辰,夜晚連著白晝。令人感到滋味深厚,真個是濃似醇酒。頻繁地移動腰帶的空眼,隻是那麼白白眼看著病懨懨地消瘦。不見她卻又相思,見了她卻還是分離,相思依舊。為此要問與其頻頻相見,何如永遠親密廝守?天公無情天不老,人有情卻落得孤獨無偶。這份相思別恨誰理解,姑且將它交托給庭前的垂柳。

【賞析】這首詞上片著重寫景,作者描繪了種種美好動人的春光,同時也抒發了好景不屬的傷感。首句介紹時節,寒消雨過的清明時節,大地回春。接著作者抓住四個有代表性的物象特寫:園裏的鮮花,池塘的春水,這是地上;穿庭的乳燕,沉沾的飛絮,是在天空。且靜景動寫,一片勃勃生機。最後,一個“正”字陡轉,出現“佳期”與“晚晝”的矛盾,有“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的淡淡哀愁,和“隻是近黃昏”式的傷感。為下闕抒懷作了必要的鋪墊。

下片觸景生情,抒發了作者相思的一片癡情。首句寫因相思而消瘦,也是“衣帶漸寬”的常用筆法。接著用“不見”與“見了”的愁苦,來表達“長相守”的渴望,寫心理活動細膩而真切。願望當然無法實現,於是轉而對老天無情的怨艾,不讓有情人終成眷屬,用常人口吻訴情更覺委婉動人。最後以擬人手法寄愁於柳,很別致,柳芽形如絲結,象征著詩人心靈物化的愁結,是以景代情了,手法匠心獨運。

卜算子

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此水幾時休?此恨何時已?隻願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

【譯文】我住長江源頭,君住長江末尾。天天思念你嗬不見你,卻共飲著一條長江水。這條江水何時止,這份離恨何時息?隻願你心像我心,我定不會辜負你的相思意。

【賞析】這首小令僅四十五字,卻言短情長。全詞圍繞著長江水,表達男女相愛的思念和分離的怨愁。

上片寫相離之遠與相思之切。開頭寫兩人各在一方相隔千裏,喻相逢之難,見相思之深。日日,猶如流水滔滔不絕,表現了思戀之久。末句寫“共飲”,以水貫通兩地,溝通兩心;融情於水,以水喻情,情意同樣綿長不絕。虛的心靈與實的事物合二為一。樸實中見深刻。

下片寫女主人公對愛情的執著追求與熱切的期望。首句也是民歌常用手法。女主人公情同漢樂府《上邪》中那癡情女子的海誓山盟:“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衰絕。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但不管愛情如何堅貞不移,難以見麵的事實畢竟是離愁別恨的必然。於是水流不絕與離恨無盡又自然互為因果,撞擊著女主人公的心。由於愛情的純潔堅貞,自然當山盟海誓之後,產生了自我剖白的期望。

全詞處處是情,層層遞進而又回環往複,短短數句卻感情起伏。語言明白如話,感情熱烈而直露,明顯地吸收了民歌的優良傳統。但質樸清新中又曲折委婉,含蓄而深沉。顯示出高超的藝術技巧。在北宋詞作中也不可多得。

周邦彥(1056-1121年),字美成,號清真居士,錢塘(今浙江杭州人)。神宗時為太學生,獻《汴都賦》歌頌新法,被擢為太學正。居五年,出為廬州教授,知溧水縣,還京為國子主簿。徽宗朝仕至徽猷閣待製,提舉大晟府。出知順昌府,徙處州,提舉南京鴻慶宮,卒。邦彥精通音律,在大晟府審古樂,製新調,對詞樂的提高和發展有一定貢獻。詞風典麗精工,形象豐滿,格律嚴謹。今傳《片玉集》,又名《清真集》。

瑞龍吟

章台路①,還見褪粉梅梢,試花桃樹。愔愔坊陌人家②,定巢燕子,歸來舊處。黯凝佇,因念個人癡小,乍窺門戶③。侵晨淺約宮黃④,障風映袖,盈盈笑語。前度劉郎重到,訪鄰尋裏,同時歌舞,惟有舊家秋娘⑤,聲價如故。吟箋賦筆,猶記燕台句。知誰伴,名園露飲⑥,東城閑步?事與孤鴻去,探春盡是,傷離意緒。官柳低金縷,歸騎晚⑦,纖纖池塘飛雨。斷腸院落,一簾風絮。

【注釋】①章台路:借指歌伎聚居的地方。②愔愔(yīn yīn):安靜的樣子。坊陌人家:即坊曲人家,唐時常指歌伎所居的教坊。③乍窺門戶:指姑娘剛開始倚門賣笑。④宮黃:宮女用來塗抹的黃色。在鬢角塗飾微黃,叫“約宮黃”或“約黃”。⑤秋娘:泛稱歌伎。⑥露飲:脫帽飲酒,表示毫放不羈。⑦騎(jì):一人一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