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篇(1 / 3)

第十四篇

黃孝邁字德夫,號雪舟。生平不詳。有《雪舟長短句》。

湘春夜月

近清明,翠禽枝上消魂。可惜一片清歌,都付與黃昏。欲共柳花低訴,怕柳花輕薄,不解傷春。念楚鄉旅宿,柔情別緒,誰與溫存。空尊夜泣,青山不語,殘照當門。翠玉樓前①,惟是有、一陂湘水,搖蕩湘雲。天長夢短,問甚時、重見桃根?者次第②,算人間沒個並刀,剪斷心上愁痕。

【注釋】①翠玉樓:泛指華樓。②者次第:這光景。

【譯文】臨近清明時分,枝頭上翠鳥的叫聲淒婉動人。可惜這一片清歌,都付與寂寞的黃昏。想要對柳花低述衷由,又怕柳花輕薄,不懂得人的傷春之心。我獨自漂泊在南國楚鄉,滿懷柔情別恨,有誰能給我一點兒溫存?空空的酒杯仿佛在為我哭泣,青山無語宛如在為我傷心,一縷殘陽斜照著院門。在華麗的樓前,隻有那一池悠悠的湘水,倒映著悠悠輕蕩的湘雲。無聊的白日是那樣漫長,夢境卻短得可憐。請問蒼天,到底什麼時候才能和戀人見麵?這情景真令人心酸。就算整個人間,也沒有任何一個並州的刀剪,可以把我心中的千愁萬緒剪斷。

【賞析】《湘春夜月》,詞調名,萬樹雲:“此調他無作者,想雪舟 自度,風度婉秀,真佳詞也。”(《詞律》)。全詞從清明鳥鳴寫起,感 歎清歌雖動聽,卻付與了黃昏,柳花又太輕薄,不足低訴衷腸,無可語,故上片以“誰與溫存”結束。換頭處‘‘空’’字承上,接著寫景, 清麗多姿,搖蕩心旌。“問甚時”句真情所至,自然點出所思之人。 結語沉摯率直。

潘希白(生卒年不祥),字懷古,號漁莊,永嘉(今浙江溫州)人。理宗寶祐元年(1253)進士,幹辦臨安府節製司公事。宋恭帝德祐初(1275—1276年),以史館征詔,不赴。今存詞一首。

大有

九日

戲馬台前,采花籬下,問歲華、還是重九。恰歸來、南山翠色依舊。簾櫳昨夜聽風雨,都不似登臨時候。一片宋玉情懷,十分衛郎清瘦。紅萸佩,空對酒。砧杵動微寒,暗欺羅袖。秋已無多,早是敗荷衰柳。強整帽簷攲側,曾經向天涯搔首。幾回憶、故國蓴鱸,霜前雁後。

【譯文】在高台前馳馬遊樂,在竹籬下采菊釀酒,隨著歲月的流轉,又是一個登高觀覽的重九。我正好歸來,南山的青翠還是依舊。昨夜隔著門窗帷簾聽見風雨瀟瀟,全不像登臨遊賞的時候。我像宋玉多情善感惹起一片悲秋情懷,又像衛玠身體病弱十分消瘦。我佩戴了紅色的茱萸草,空對著美酒。搗衣的砧杵驚動了秋天的微寒,暗暗侵襲了薄薄的羅袖。秋色已殘餘無多,早已是敗荷衰柳。勉強端整歪斜的帽簷,曾經向著無際的天涯踟躕搔首。我幾次回憶起,故鄉的蓴菜羹、鱸魚膾,但見秋霜前鴻雁歸去,人歸卻落在了雁歸之後。

【賞析】本詞為重九日有感,篇首關合時節,又明知故問,著語沉痛。以下數句用“依舊”與“都不似”對照,暗寓“國破山河在”之慨。下片“秋已無多”等語亦是典型的易代之際的悲歎,到結句,故國風物隻能在“霜前雁後”回憶了。查禮讚此詞“用事用意,搭湊得瑰瑋有姿,其高淡處,可以與稼軒比肩。”

青玉案

黃公紹

年年社日停針線,怎忍見,雙飛燕?今日江城春已半,一身猶在,亂山深處,寂寞溪橋畔。春衫著破誰針線?點點行行淚痕滿。落日解鞍芳草岸,花無人戴,酒無人勸,醉也無人管。

【譯文】年年春社的日子婦女們停下針線,孤單的她怎忍看見,雙飛雙棲的春燕?今日江城春色已過去大半,我獨自還羈身於亂山深處,寂寞地佇立在小溪畔。春衫穿破了誰給我補綴針線?點點行行的淚痕灑滿春衫。落日時分我解鞍駐馬在芳草萋萋的河岸,雖有花枝卻無人佩戴,雖有美酒卻無人勸酒把盞,縱然醉了也無人照管。

【賞析】本詞寫社日懷舊的苦況。首句從社日不作針線的習俗寫起,慨歎自己獨自飄零他鄉,春衫著破,淚痕布滿。“落日”四句,貌觀之,似流於打油惡道,其實因有前文的盤馬彎弓式的鋪墊,故不覺其幹嚎。袈裳評此四句為“語淡而情濃,事淺而言深,真得詞家三昧,非鄙俚樸陋者可冒。”

朱嗣發(1234-1304),字士榮,號雪崖,烏程(今浙江湖州)人。宋亡前,居家奉親。宋亡不仕。

摸魚兒

對西風、鬢搖煙碧,參差前事流水。紫絲羅帶鴛鴦結,的的鏡盟釵誓①。渾不記,漫手織回文,幾度欲心碎。安花著葉,奈雨覆雲翻,情寬分窄,石上玉簪脆。朱樓外,愁壓空雲欲墜,月痕猶照無寐。陰晴也隻隨天意,枉了玉消香碎。君且醉,君不見、長門青草春風淚。一時左計,悔不早荊釵②,暮天修竹,頭白倚寒翠。

【注釋】①的的(dì):明顯貌。 ②荊釵:以荊枝當髻釵,為貧家婦女裝束。

【譯文】迎著蕭瑟的秋風,滿頭鬢發搖亂像煙雲碧翠,紛紜往事如流水。紫色絲羅帶係上了鴛鴦結,他深切、真實地向我發出山盟海誓,願與我世世相愛相隨。全不知,空勞我親手織出回文錦字書,多少次讓我傷心欲碎。如今花兒脫落,想將落花安著於花蒂,怎奈他覆手為雨翻手雲,盡管我情長意深,這段緣分已盡,就像玉簪在石上摔得斷裂殘損。仰望紅樓外,內心愁緒積壓就像天空上陰雲欲墜,一輪月色還映著我夜不入寐。人生的陰晴變化也任憑天意,隻是落個玉碎香消的不幸結局太過委屈。你還是姑且借酒一醉,你沒看見,陳皇後失寵別居長門宮,對著春草菲菲,春風般的秀容灑下熱淚。一時失誤竟遭遺棄,悔不該早些做個荊釵布裙的貞婦,甘守清貧賢淑,日暮時在秀挺的竹林,直到白首我倚著寒冷的翠竹。

【賞析】本篇為棄婦詞,創作上受樂府民歌和白居易新樂府詩的影響。上片開頭以“對西風,鬢搖煙碧”交代女主人公的現狀,接著便折入對往事的懷念。換頭處“朱樓外”遙應“對西風”句“愁壓”二句以“空雲”、“月痕”的景語穩住上片激越而下的率直表露,並自然引出“陽晴”以下聊且自慰之態。接著用長門宮的典故,深化了主題,加強作品的感人力量,末以清高自守的理想表達了那個時代的女性難能做到的願望。

劉辰翁 (123-1297),字會孟,號須溪,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少登陸九淵門,補太學生。景定三年(1262)廷試對策忤賈似道,置丙第。入元不仕。詞近稼軒。有《須溪集》、《須溪詞》。

蘭陵王

丙子送春①

送春去,春去人間無路。秋千外,芳草連天,誰遣風沙暗南浦?依依甚意緒?漫憶海門飛絮②。亂鴉過、鬥轉城荒,不見來時試燈處。春去誰最苦?但箭雁沉邊③,梁燕無主,杜鵑聲裏長門暮④。想玉樹凋土,淚盤如露⑤。鹹陽送客屢回顧,斜日未能度。

春去尚來否?正江令恨別,庾信愁賦,蘇堤盡日風和雨。歎神遊故國,花記前度。人生流落,顧孺子⑥,共夜語。

【注釋】①丙子:宋恭帝德祐二年(1276年)。②海門飛絮:海邊飛絮。指南宋幼帝南下從海上逃亡。③箭雁:受箭傷的雁。指被俘虜的南宋君臣。④長門:本漢武帝時長門宮,即陳皇後遭貶後居處。此泛指宋亡後的宮殿。⑤淚盤如露:漢武帝晚年為求長生,命人在長安建章宮造神明台,作承露盤,以銅鑄之。魏明帝曹睿景初元年,將銅人從長安搬出,準備移立於洛陽宮殿前。拆卸時,據說銅人眼中流下淚來。⑥孺子:指作者的兒子劉將孫。

【譯文】欲送春天歸去,可是整個人間卻沒有春的歸路。空掛著的秋千之外,芳草連著天空的遠處。哪裏刮來的風沙,昏暗籠罩著南浦。心如亂麻,說不清是怎樣的痛苦,徒自憶念著流落海崖的人們,如同無著無落四處飄飛的柳絮。一陣亂鴉過後,鬥轉星移,時移事去,帝城中荒涼淒寂。再也看不見來時試燈的熱鬧繁麗。春已歸去,誰最憂愁痛苦。那些受傷的鴻雁,沉落在荒僻的邊土。梁間的棲燕沒有故主,杜鵑悲切的啼聲裏,荒宮廢苑迎來昏暮。那珍貴的玉樹長埋泥土,那金銅仙人的承露盤中,盛滿如淚的清露。在他被遷走離開成陽時,不忍遠離而頻頻回顧。那令人哀傷的黃昏時分,怎樣才能捱得過去!春天啊,你此次歸去,是否還能回到這裏。我像江淹一樣怨恨離別,像庾信一樣寫下愁賦的語句。蘇堤上,天天都是淒風苦雨。歎惜故國的美好風光,隻能在夢境中再去遊曆。那美好的花朵,也隻能把他以前的芳姿倩影記住。人生流落到這種情形,隻能在深夜裏,與兒子相對話語。

【賞析】本詞題為送春,實寫亡國之痛。德祐二年正月,元兵已兵迫臨安,太皇太後謝道清遣監察禦史楊應奎上“傳國璽”,奉表請降。三月,元挾宋帝、太後等北行。至此,南宋實以亡國。故陳廷焯說:“題是‘送春’,詞是悲宋,曲折說來,有多少眼淚”(《白雨齋詞話》)全詞分為三片,每片均以送春發端,但三處各有不同。首片“春去人間無路”言宋亡已成現實,不可逆挽。“春去誰最苦”一間則寫遺民之痛。末片一間“春去尚來否”雖是癡語,但遙引全詞結處,絕望中環顧孺子,更見其悠揚悱惻。

寶鼎現

紅妝春騎,踏月影竿旗穿市,望不盡,樓台歌舞,習習香塵蓮步底,簫聲斷,約彩鸞歸去,未怕金吾①嗬醉。甚輦路,喧闐且止②,聽得念奴歌起③。 父老猶記宣和事④,抱銅仙、清淚如水。還轉盼、沙河多麗⑤。滉漾明光連邸第⑥,簾影凍,散紅光成綺。月浸葡萄十裏⑦,看往來、神仙才子,肯把菱花撲碎⑧?

腸斷竹馬兒童,空見說,三千樂指⑨。等多時春不歸來,到春時欲睡。又說向燈前擁髻,暗滴鮫珠墜。便當日親見《霓裳》,天上人間夢裏。

【注釋】①金吾:官名,負責城京防務治安。②喧闐(tián):聲音大而雜。③念奴:唐玄宗天寶年間名歌伎。此為泛指。④宣和:宋徽宗年號。⑤沙河:即沙河塘,在今杭州市。⑥滉(huàng)漾:汪洋,水廣大無邊貌。⑦葡萄:形容水色深碧如葡萄。⑧菱花撲碎:暗用樂昌公主破鏡重圓事。陳亡後樂昌公主和其夫將鏡撲碎,各執其半,作為分離後互訪的憑信。⑨三千樂指:三百人的樂隊。指,一人十指,用以計數。

【譯文】紅妝盛豔的佳麗騎馬遊春,踏著婆娑的月影,高竿上彩旗如林,在鬧市華街穿遊追尋。迤邐的樓台歌舞一眼望不盡,隨著麗人們秀足蓮步帶起了脂香彌漫的微塵。幽婉欲斷的簫音,呼喚著彩鸞期約歸去,今夜不用怕執金吾的嗬禁。皇帝車輦正從大路駛過。鬧市的喧嘩暫時靜息,隻聽歌女們歡歌四起。宣和年間的繁華舊事父老們還有記憶,北宋淪亡了,抱著金銅仙人,如流水般灑落清冷的淚滴。南宋承平,又能環顧臨安城沙河塘的繁華美麗。河麵上燈燭倒映。明光閃爍是連綿不斷的宅邸。簾影忽兒凝定,又忽兒散開化成一片彩錦,紅光燦燦的漣漪。月色浸潤著西湖的十裏深碧。看那些往來遊春的神仙般的美女和才子,誰肯將菱花鏡兒打碎,親人分離? 令人斷腸悲淒嗬那些騎著竹馬嬉戲的小兒女,空自聽說大宋宮廷的盛大樂隊擁有三百樂伎,久久地期待,春天不歸來,待到春天歸來時,人已昏昏欲睡,錯過它的歸期。又在燈前捧著發髻訴說往日的哀淒,暗暗墜下珍珠般的淚滴。即使當時親眼看見《霓裳》樂舞的盛況,而今也是天上人間永相隔,猶如在夢裏。

【賞析】本詞別本題作“春月”。“劉辰翁作《寶鼎現》詞,時為大德元年,自題曰‘丁酉元夕’亦義熙(東晉安帝年號)舊人(指陶淵明)隻書甲子之意”(王弈清《曆代詞話》引張孟浩語)。大德元年即1197年,可見是劉辰翁晚年之作。此時距宋亡已整整二十年,詞人撫今追昔,倍感淒涼。詞分三片,首片極寫當日元夕遊樂,次片亦緊承此意,但明確點出時間:“宣和”,地點:以“沙河”見臨安都城。末片“腸斷”起,寫當時當地的悲涼心境。全篇以麗詞寫哀,“煉金錯采,絢爛極矣;而一二今昔之感處,尤覺韻味深長”(陳廷焯《白雨齋詞話》)。

永遇樂

餘自乙亥上元①,誦李易安《永遇樂》,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聞此詞,輒不自堪,遂依其聲,又托之易安自喻,雖辭情不及,而悲苦過之。

璧月初晴,黛雲遠淡,春事誰主?禁苑嬌寒,湖堤倦暖,前度遽如許。香塵暗陌,華燈明晝,長是懶攜手去。誰知道,斷煙禁夜,滿城似愁風雨。宣和舊事,臨安南渡,芳景猶自如故。緗帙離離②,風鬟三五,能賦詞最苦。江南無路,郝州今夜,此苦又誰知否?空相對,殘釭無寐,滿村社鼓。

【注釋】①乙亥上元:宋恭帝德祐占元年(1275年)元宵節。 ②緗帙:淺黃色書套。

【譯文】圓璧般的明月在初晴的天空高懸,青雲向遠處越飄越淡,誰來主宰春天的景觀?宮廷園林裏殘留著早春的輕寒,西湖堤上天長日暖令人困倦,前度曾遊,至今日重返竟發生如此的劇變。脂香彌漫的塵埃將道路遮暗,華燈放彩照耀得夜幕如白晝一樣明燦,情緒懶散總是不願攜手同去觀看。誰料想今日元宵節竟斷絕炊煙、禁止夜行,滿城似風雨飄搖,愁雲慘淡。回想舊日繁華的宣和年間,直到南渡臨安,那元宵美景猶自依然。珍貴的書籍遺失流散,正月十五元宵,風吹得滿頭鬢發蓬亂,能抒寫出情懷最苦的詞篇。流落江南無路可返,就像杜甫詠歎著“今夜鄜州月,閨中隻獨看”(《月夜》),有誰明白我對故園親人的苦戀?空自與殘燈相對不能入眠,直到滿村的社鼓咚咚的響成一片。

【賞析】按小序提示計算,本詞作於瑞宗景炎三年(1278年),要宋都城臨安在兩年前被元軍占領。故小序中說“悲苦過之”。上片寫景開始,“春事難主”一問令人猛省,次二句“嬌”、“倦”連下“懶”字,均以主觀感覺表現作者的情感態度,筆觸愈細致,愈見其感喟遙深。下片托李清照故事及杜甫詩意寄慨,最後以燈下聽滿村社鼓作結。全詞從靜景開始,卻結以喧鬧之聲,足見詞人當時內心的煩亂悲苦。

摸魚兒

酒邊留同年徐雲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