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析】此詞別本題作“重陽”或“九日”。“每逢佳節倍思親”,此時李清照夫妻暫時分離,思念之情綿綿不絕。上片開頭寫節日的無聊與閑愁,連香爐裏的香料也懶得添加,讓它消盡。一個“愁”字奠定全詞基調。後二句寫佳節重陽的夜晚。一句“涼初透”,全無熱烈氣氛,反給人以淒清寂寞的況味。下片寫獨自對酒賞菊以及內心的愁緒。開頭二句似乎寫得閑雅灑脫,能自得其樂,原也是良辰美景啊!就因為酒前花下少了一個人,於是有了下麵的淒涼意境。“莫道”是突兀而來,三個句子三個層次:不消魂承上逆轉,引出下句“西風”,使重陽佳節帶上蕭索的淒涼;最後推出“人比黃花瘦”的警句來,是重陽“愁”的歸結。“瘦”是全詞詞眼,主題所在。以愁字起,以瘦字止,情思綿綿。後三句是傳世名句。據伊世珍《嫏嬛記》載:易安以此詞寄明誠,“明誠歎賞,自愧弗逮,務欲勝之。一切謝客,忘食忘寢者三日夜,得十五闋。雜易安作,以示友人陸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隻三句絕佳。’明誠詰之。答曰:‘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正易安作也。”傳聞未必可信,但這三句確言他人之所未能言也。
聲聲慢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①。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最傷心,卻是舊時相識。滿地黃花堆積,惟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②?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③,怎一個愁字了得?
【注釋】①將息:休息,保養。 ②怎生:怎麼 ③這次第:這一連串的情況。
【譯文】茫然失落嗬尋尋覓覓,時時處處嗬冷冷清清,情懷悲苦嗬淒淒慘慘戚戚。正是乍暖還寒的秋季,最難調養休息。飲三杯兩盞淡酒,怎能抵禦它,晚來的冷風吹得緊急。正傷心之時,大雁飛過去了,卻原來是舊日相識。滿地的菊花零落堆積,它憔悴瘦損,如今還有誰能將它采擷?守著窗兒,獨自怎麼才能熬到天色昏黑。桐梧淒淒更加細雨淋瀝,到黃昏時分,那雨聲還點點滴滴。這情景堪嗟堪泣,怎能用一個“愁”字了結?
【賞析】這是首膾炙人口的千古名篇。寫作者曆遭國破家亡、喪偶流離的愁苦悲慘。起首三句連用七對疊字,有排空而來的怨情,有“大珠小珠落玉盤”似的音樂效果。似泣如訴,籠罩全詞。在寫法上也是獨創。在這種淒涼的境況下,又是“乍暖還寒”的悲秋時節。雖有“淡酒”禦寒,可又偏是“晚來風急”,真是雪上加霜,環境層層壓迫,外力重重摧折;正是詩人曆遭劫難、備受痛苦的形象寫照。“雁過也”三句更進而把苦難與離亂結合起來,借舊時相識的大雁回歸,寄托自己流落他鄉的淒涼身世。下片是在上片愁悶無法排遣後的觸景生情。首三句寫庭院景象的淒涼。“黃花”無人采摘,隻是“滿地推積”,一切不可收拾,一切百無聊賴。次二句寫室內永晝難度的孤寂。“梧桐”三句燈外並舉,物我相呼。最後“這次第”一言總括了上麵種種慘淡景象,迸發出“怎一個愁字了得”的不解愁結。全詞以突兀的開頭,寫愁雲慘淡,繼而借一些典型的淒涼物象,用舒緩婉曲的絮語訴說愁情,一層層推進,將一“愁”字推出,用“怎一個”反問.將愁情推向高峰,讓讀者永不排解,感染力極強。
念奴嬌
蕭條庭院,又斜風細雨①,垂門須閉。寵柳嬌花寒食近,種種惱人天氣。險韻詩成②,扶頭酒醒③,別是閑滋味。征鴻過盡,萬千心事難寄。樓上幾日春寒,簾垂四麵,玉闌幹慵倚。被冷香消新夢覺,不許愁人不起。清露晨流,新桐初引④。多少遊春意。日高煙斂,更看今日晴未?
【注釋】①又:原未作“有”,據別本改。②險韻:用難押的字或冷僻生疏的字做韻腳,叫險韻。③扶頭酒:指容易醉人的烈性酒,扶頭是酒醉狀,不是酒名。④引:這裏當生長解釋。
【譯文】蕭條冷落的庭院,吹來了斜風細雨,一重重門窗須要緊閑。溫煦春光寵愛的弱柳嬌花臨近了寒食節,迎來種種令人煩惱的天氣。推敲險仄的韻律寫成詩篇,從沉醉的酒意中清醒,還是閑散無聊的情緒。遠飛的大雁過盡,我萬千心事難以托寄。閨樓上一連幾日春寒冷冽,垂下帷簾將四麵遮閉,白玉欄杆也懶得憑倚。新夢醒來,隻覺得薰香消盡錦被透入寒氣,不叫愁悶的人兒懶臥不起。清涼的露水在早晨流動,梧桐剛抽出新嫩的芽葉,逼引出多少遊春的意趣。日頭高高升起,煙霧消散斂去,還要看看今日天氣是否晴麗。
【賞析】這首詞別本題作“春恨”、“春情”等。作者從一場春雨中引發出種種難以排解的愁緒。上片由春閑引發對遠人的思念。首三句反複渲染環境的淒涼,從庭院到天氣,又折回院裏。次二句寫本該是春光明媚遊賞的寒食節,卻受風雨阻撓,“惱人”不僅是天氣,主要還是人的離去。“寵柳嬌花”四字與《如夢令》中“綠肥紅瘦”句都被公認為煉字的妙法,確簡煉形象而情趣盎然。女主人公在“惱”之後,便用寫險韻詩解悶,無奈時間又難消磨,愁悶又不消減,於是借酒澆愁,最後說穿情由,回到“恨”的正題,原來上麵的景皆因此情而生。下片原應另設意境,而作者卻用“雲斷山連”的畫法作詞,“樓上”三句與上片景物雖換了時空,但愁思卻連綿不斷。景物也兩有聯係,樓上接庭院,簾垂照應重門,慵倚也應細雨,可見結構之縝密。“被冷”繼續寫愁,能見時光暗轉。“清露”三句氛圍出現轉機,最後寫雨後盼晴的希望。“今日晴未”?決不是為了好去“遊春”,因為夫婿遠在天涯,而是盼他晴日歸來。心境微微一振,多少變得開朗。李清照作為婉約派詞風的代表,尤以描寫細膩、細中見情為特長,本詞可見其功力。
永遇樂
落日熔金,暮雲合璧,人在何處?染柳煙濃,吹梅笛怨①,春意知幾許?元宵佳節,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②?來相召、香車寶馬,謝他酒朋詩侶。
中州盛日③,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④。鋪翠冠兒,撚金雪柳⑤,簇帶爭濟楚⑥。如今憔悴,風鬟霧鬢,怕見夜間出去。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
【注釋】①吹梅笛怨:漢《橫吹曲》有笛曲《梅花落》,吹時聲音幽怨。②次第:轉眼間,接著。③中州:指河南省,,因為它是古代九州之中。這裏借指汴京。④三五:古人常稱陰曆十五為三五,這裏指元宵節。⑤鋪翠二句:都是元宵應時裝飾。⑥簇帶:即頭上插戴許多裝飾物。宋時方言。齊楚:齊整、漂亮。
【譯文】落日像一團正在熔化的黃金,暮雲像籠罩天邊的璧玉,我不知身在何地?渲染柳色的煙霧漸漸濃鬱,笛子吹奏出《梅花落》的怨曲,誰知還有多少春意?正當元宵佳節,日暖風和天氣,轉眼間難道不會驟降風雨?有人駕起寶馬香車,前來召我同遊,我卻婉言辭謝了那些酒朋詩侶。汴京繁盛的日子,閨門婦女多有閑暇遊戲,記得特別偏愛正月十五元宵賞燈的月夕。帽子鋪襯著翡翠毛羽,揉撚了金絲織成雪柳,爭相插戴了首飾妝扮得俊俏整齊。如今形容憔悴,蓬亂的鬢發像風吹霧散懶得梳理,怕人看見我夜間出去。倒不如守在簾兒底下,聽聽人家的笑語。
【賞析】這首詞是寫作者晚年在臨安的一段生活,反映了在曆盡滄桑之後晚年的悲涼心境。上片開始連下三個設問。第一個設問是問自己在何處?是明知故問,問的前提卻是元宵夜夕陽西下玉兔東升之際,是“人約黃昏後”的良辰美景,一對比,便知作者有化不開的漂泊異鄉的淒涼愁懷。第二個問也是在“染柳煙濃”的大好春光之後,先以聽笛“怨”轉,再問自己還有多少春意可享受,正反映了晚景淒涼的心情。第三個問也同樣,用“豈無”遞反,也反映出晚年生活動蕩不安禍福莫測的憂患。最後三句寫自己自甘寂寞的心灰意懶,可以感知作者幾乎萬念俱灰的心境。下片承“酒朋詩侶”而下,這些朋友是南渡前的舊知,於是引發“中州盛日”那時元宵的汴京城,和名門淑媛“爭濟楚”的繁華與歡樂。與“如今”三句形成今昔強烈對比。最後二句看似淡泊自守、不慕繁華,實則是滿腹辛酸、一腔淒怨的總爆發。在平淡中見濃烈,於細微處見精神,正是李清照詞的獨特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