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析】由詞題可知這是一首和詞。周密原詞雲:“小雨分江,殘寒迷浦,春容淺入蒹葭。雪霽空城,燕歸何處人家。夢魂欲渡蒼茫去,怕夢輕、還被愁遮。感流年,夜汐東還,冷照西斜。
淒淒望極王孫草,認雲中煙樹,漚外平沙。自發青山,可憐相對蒼華。歸鴻自趁潮回去,笑倦遊猶是天涯。問東風,先列垂楊,後到梅花?”比較二詞,優劣自知。陳廷焯評王沂孫此詞:“上半闋是敘其遠遊未還,懸揣之詞;下半闋是言其他日歸後情事,逆料之詞。”這就是本詞在敘事上的高超之處,跳躍騰挪,頓挫抑揚,更表現出詞意底蘊深厚,具有強烈的感人力量。
彭元遜生卒年不詳,字巽吾,廬陵(今江西吉安)人。與劉辰翁友善,宋亡不仕。
疏影
尋梅不見
江空不渡,恨蘼蕪杜若①,零落無數。遠道荒寒,婉娩流年②,望望美人遲暮。風煙雨雪陰晴晚,更何須,春風千樹。盡孤城、落木蕭蕭,日夜江聲流去。日晏山深聞笛③,恐他年流落,與子同賦。事闊心違④,交淡媒勞,蔓草沾衣多露。汀洲窈窕餘醒寐,遺佩環浮沉澧浦。有白鷗淡月,微波寄語,逍遙容與。
【注釋】①蘼蕪、杜若:皆為香草名。②婉娩:柔順,溫和。③笛:指《梅花落》笛曲。④闊:疏闊,久違。
【譯文】江天空闊,看不見梅花清影。又恨蘼蕪杜若般的芳草,也在不斷枯萎凋零。我不惜路遠天冷,苦苦追尋她美好柔婉的芳容。可是在不斷的渴望之中,她卻已如美人不再年輕。經過多少風煙雨雪,經過多少昏暮陰晴,卻無法找到梅花的倩影,更不要說千樹盛開的紅梅沐浴著春風。整個孤城中隻見落葉蕭蕭,隻聽見江水奔流之聲日夜不停。暮色中聽到深山中傳出笛聲,是人們怕梅花零落,把她譜進樂曲傳唱抒情。我想與梅花見麵卻又不能,她和我的交情太淡太輕。再殷勤也枉費徒勞,徒自讓蔓草的濃露沾濕我的衣襟。美麗的梅花或在江邊小洲睡醒,遺下的環佩飄浮在水濱。汀上的白鷗,天邊的淡月,連同江中的微波都在勸我,姑且自在逍遙,不必勞神傷心。
【賞析】本詞調名別本作《解珮環》。作者尋梅不見,獨步江邊,感歎唏噓,想起了屈原《九歌》中《湘君》和《湘夫人》的神話故事,於是結合詩意,將景物、神話以及心理活動融彙在一首詞中,表達了詞人內心對美好事物仰慕、渴盼之情,以及失望之餘的愁苦、悵惘。上片以景帶情,以蕭索之景作結。下片以笛聲起興,屢次用楚辭舊典,辭豔意婉,淒怨悱惻,歇拍自我寄語,更顯意態深遠。
六醜
楊花
似東風老大,那複有當時風氣。有情不收,江山身是寄,浩蕩何世?但憶臨官道,暫來不住,便出門千裏。癡心指望回風墜,扇底相逢,釵頭微綴。他家萬條千縷,解遮亭障驛,不隔江水。瓜州曾艤①,等行人歲歲。日下長秋②,城烏夜起。帳廬好在春睡,共飛歸湖上,草青無地。愔愔雨③,春心如膩。欲待化、豐樂樓前帳飲,青門都廢④。何人念、流落無幾,點點摶作雪綿鬆潤⑤,為君浥淚⑥。
【注釋】①瓜洲曾艤(yǐ):瓜洲,此指渡口。艤,停船靠岸。 ②長秋:漢宮名,皇後所居,此為泛指。 ③愔(yīn)愔:靜寂無聲貌。周邦彥《瑞龍吟》:“愔愔坊陌人家,定巢燕子,歸來舊處。” ④青門:古長安城門名,此借指南宋舊都城。 ⑤摶(tuán):揉捏成團。 ⑥浥(yì):沾濕。
【譯文】暮春時仿佛東風已經衰老,哪還有當初風華正茂的意氣。楊花有情卻誰也不收,江山遼闊,身世飄零如寄。飄蕩蕩不知時變世易。隻記得臨近通衢大道,短暫留連不得久居,便離家遠行千裏。癡心地盼望叫一陣旋風吹墜大地,相逢在美人的扇底,在美人釵頭輕輕綴係。他家居垂柳萬條千縷,懂得遮護長亭,屏障驛邸,卻能不隔斷江水奔溢。曾經在瓜州渡口依舟著岸,年年等待著行人返歸。斜日從故宮西墜,城頭烏鵲在夜間驚飛。在帳廬上安然春睡,又一齊飛到湖麵上流離,芳草天涯遍青綠,無地存身去哪裏?靜悄悄地下著綿綿細雨、濕粘不飛的柳絮恰似一片春心柔膩。楊花將要消亡化去,無法赴豐樂樓前的餞別宴席,無法去青門外邵平種瓜的園地。何人憐念,它流落無依,生命無幾,一點點摶成了如雪似綿的鬆潤圓球,為君浸透了淚滴。
【賞析】本詞詠楊花。楊花有情但世道無情,絲絲嫋嫋隨風飄零天涯,故楊花深得身世坎坷的詞人共鳴。蘇軾的《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一開篇便是“似花還似非花”,那種潛流般的內在氣韻似乎遊離了物的世界,而進入到纏綿的人世空間。本詞看起來並不想固守詞家所謂不即淳,不粘不滯的行規,而是直抒其情,隨意任性,洋洋灑灑,一如漫天飛舞無可依歸的落絮遊絲,倒也清新別致。另外,從本詞也可看出由宋入元後雅詞的通俗化趨勢,這也與散曲的興起有關。
李清照(1084-1155?),自號易安居士。濟南章丘(今屬山東)人。出身於書香仕宦之家,自幼博通詩書,才力華贍。十八歲與太學生趙明誠結為伉儷,情趣相投。靖康之變後,北宋覆亡,李清照隨夫南渡。趙明誠在高宗建炎三年(1129)病逝。此後,李清照流徙於杭州、紹興、金華等地,處境淒涼。紹興二年(1132)夏,李清照四十九歲對再嫁張汝舟,至秋八月因事離異。李清照詞早年多寫閨中生活情趣,詞風清新俊秀;南渡後多寫身世之痛和時世之悲,詞風趨於淒咽悲楚。
鳳凰台上憶吹簫
香冷金猊①,被翻紅浪,起來慵自梳頭。任寶奩塵滿,日上簾鉤。生怕離懷別苦,多少事、欲說還休。新來瘦,非幹病酒,不是悲秋。休休,者回去也,千萬遍《陽關》②,也則難留。念武陵人遠③,煙鎖秦樓④。惟有樓前流水,應念我、終日凝眸。凝眸處,從今又添,一段新愁。
【注釋】①金猊(ní):獅子形的銅香爐。②者:同“這”。陽關:即《陽關三疊》,為送別樂曲。③武陵人遠:原指陶淵明《桃花源記》中漁人,此處借指在遠方的愛人。④秦樓:即鳳台,相傳是秦穆公女弄玉與其夫簫史乘鳳飛升之前的住所。
【譯文】獅子造型的銅爐裏熏香已經冷透,床上錦被翻卷起紅浪,清晨起來,渾身慵懶尚未梳頭。任隨華貴的鏡匣蒙滿塵垢,紅日懸上了門窗的簾鉤。生怕離別時感傷痛苦,多少心事想要訴說又沒敢張口。近來身體日漸消瘦,倒並非飲酒過量傷身,也不是因為觸景悲秋。罷了,罷了!這回離別一走嗬,千萬遍地唱起《陽關三疊》,也還是難以挽留。想那武陵人遠去之後,煙霧籠鎖了我的妝樓。唯有樓前的流水,該憐念我,終是倚窗遠望凝眸。在我凝眸痂望之處,從今又平添了一段新的離愁。
【賞析】本詞調始見於李清照詞。是從《列仙傳》中弄玉和簫史故事取名。這首詞當作於早期和趙明誠小別後。抒發了離別後思念的深情和獨居的幽怨。上片起著三句寫徹宵不眠、晨起慵懶的無聊。次二句隨時間推移,進一步寫女主人公的心緒不寧。“女為悅已者容。”悅已者遠去,又何必容? “生怕”由情態入情思,愁苦似乎不僅在“離懷”,為什麼?“欲說還休”。既然夫妻恩愛,那定是性格與世俗的矛盾無疑了。末三句說“瘦”,又“非幹”、“不是”,那又為什麼?吞吞吐吐,似說未說,極盡婉曲蘊藉之妙。下片用疊詞強調感歎,了結前段離別的思念,轉入對遠人的懷念。連用二典反映了女主人公內心的迷惘。“惟有”後五句,反複渲染自己的愁恨,一唱三迭,抒盡癡心癡情。全詞按生活的邏輯自然展開,情意又隨敘事脈脈流淌;敘事抒情曲折跌宕,表現了女主人公豐富而複雜的內心世界。
醉花陰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①。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東籬把酒黃昏後②,有暗香盈袖③。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注釋】①瑞腦:一種叫龍腦的香料。金獸:獸形的銅香爐。②東籬:指種葡花的花圃。③暗香:幽香。
【譯文】薄霧濃雲遮蔽了漫長的白晝,憂愁壓抑著我的心頭,龍瑞腦在獸形的銅爐裏燃燒消耗。又是重陽佳節來到,半夜的涼氣開始將玉枕紗帳浸透在東籬手把美酒,正是黃昏之後,有陣陣暗香溢滿我的雙袖。莫要說不淒然傷神,當西風將帷簾卷起的時候,人會比菊花還要消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