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篇(1 / 3)

第十五篇

王沂孫 (?-約1289),字聖與,號碧山、中仙、玉笥山人,會稽(今浙江紹興)人。入元,任慶元路學正。有《花外集》。

天香

龍涎香①

孤嶠蟠煙②,層濤蛻月,驪宮夜采鉛水。汛遠槎風,夢深薇露,化作斷魂心字。紅瓷候火③,還乍識、冰環玉指。一縷縈簾翠影,依稀海天雲氣。幾回殢嬌半醉,剪春燈、夜寒花碎。更好故溪飛雪,小窗深閉。荀令如今頓老④,總忘卻尊前舊風味。漫惜餘熏,空篝素被。

【注釋】①龍涎香:香料名。 ②嶠(piǎo):尖而高的山,此指海中礁石。 ③候火:焙製龍涎香時須時刻守候的適當文火。回殢嬌:撒嬌。 ④荀令:東漢荀彧,字文若,為漢侍中,守尚書令,故稱荀令。

【譯文】孤獨聳立的海中礁石上繚繞著濃煙,層層雲濤蛻盡而淡月出現,鮫人趁著夜晚,到驪宮去采集清淚般的龍涎。風送竹筏隨著海潮去遠,夜深時龍涎和著薔薇花的清露進行研煉,化作心字形篆香而令人淒然魂斷。龍涎裝入紅瓷盒後用文火烘焙,又巧妙地製成晶瑩的指環。點燃時一縷翠煙縈繞在幕簾,仿佛是海氣雲天。暗想從前,她不知有多少次撒嬌耍蠻,故意喝得半醉不醉,輕輕地把燈火往碎剪。更兼故鄉的溪山,飄揚著輕雪漫漫,我們把小窗一關,那情味真是令人感到陶醉香甜。而今,我如同荀令老去,早已忘卻昔年酒宴間那溫馨與纏綿。徒然愛惜當年留下的餘香,依然把素被放在空空的熏籠上,以此來熨貼一下傷透的心田。

【賞析】本篇在《碧山樂府》及《樂府補題》中皆被置於卷首,周爾墉在《周評絕妙好詞》中讚其為“極用力之作”,足見分量之重。上片著重寫龍涎香的產地、製作、形狀等,語凝字煉,極力渲染了神秘奇幻的氛圍,想象豐富而又貼切,“一縷”二句寫香煙繞屋如海天雲氣,又與篇首產地呼應,脈絡分明。下片轉入對當年焚香的回憶,感念撩人心旌的舊事,又拈出荀令一典,以示自傷自悼有失清雅之度。末以空篝難燃感歎往事長逝而不返,悵惘哀痛,令人深思。

眉嫵

新月

漸新痕懸柳,淡彩穿花,依約破初暝。便有團圓意,深深拜①,相逢誰在香徑?畫眉未穩,料素娥,猶帶離恨。最堪愛,一曲銀鉤小,寶簾掛秋冷。千古盈虧休問,歎慢磨玉斧②,難補金鏡③。太液池猶在,淒涼處、何人重賦清景?故山夜永,試待他、窺戶端正④。看雲外山河,還老,桂花舊影。

【注釋】①拜:古時有婦女拜新月之習俗。 ②慢磨玉斧:傳說中以為月中有吳剛以玉斧砍桂一事。 ③金鏡:喻月亮。 ④端正:指月圓。

【譯文】漸漸升起的新月在柳梢頭懸上了眉痕,淡淨的月彩從花樹間透過,朦朧的光華將初降的暮色劃破。新月明豔便使人生出團圓的意願,閨中佳人更深深拜月祈盼,昔日是誰在花香彌漫的小徑散步,如今在何處能重逢相見?一彎新月就像兩道美人的秀眉沒有畫完,我料想月裏嫦娥,還帶著離恨別怨。最堪憐愛,這一彎小小的銀鉤,在冷冷的高空掛起秋夜的寶簾。 休問那明月千古以來的盈虧演變。隻可歎空磨玉斧,難以使破鏡般的殘月補圓。長安故都的太液池依然還在,但到處是荒涼淒寂,誰人能重新描寫昔日清麗的湖山?故園長夜漫漫。試等他重窺門戶,明月重圓。再看雲外遼闊而殘缺的河山,明月麵對著,也會使它的桂花影變得衰老缺殘。

【賞析】全詞通篇詠新月。上片側重寫新月形狀和色光,起首以“漸”字領起,描繪新月初上時的動態夜景,細膩工致。又以人間拜月期盼團圓,想到嫦娥的離恨,過片突出金甌長缺的悲歎。太液池賦詩一典,感慨猶深,言“何人重賦”,其實縱有人賦,故土卻已難複,也是徒然,“試待他,窺戶端正”,雖寄予熱望,末句卻又是無望的長歎。全詞辭工意曲,體物入微,熱腸一片更使詞作韻味深厚。

齊天樂

一襟餘恨宮魂斷,年年翠陰庭樹。乍咽涼柯,還移暗葉,重把離愁深訴。西窗過雨,怪瑤佩流空,玉箏調柱。鏡暗妝殘,為誰嬌鬢尚如許①?銅仙鉛淚似洗,歎移盤去遠,難貯零露。病翼驚秋,枯形閱世,消得斜陽幾度?餘音更苦,甚獨抱清高,頓成淒楚。漫想熏風②,柳絲千萬縷。

【注釋】①嬌鬢:指蟬翼薄而縹緲如鬢雲。 ②熏風:指南風。

【譯文】滿懷著無盡的怨恨,她本是齊宮王妃的斷魂,年年悲啼於庭樹翠蔭。抱著冰涼的樹枝開始嗚咽,又轉移到密暗的葉叢,重又傾訴她的離愁深深。西窗外像掠過秋雨陣陣,令人驚怪竟如瑤佩從空中流瀉發出清脆的遠韻,似玉箏調撥弦柱奏出嘹亮的樂音。想當年梳製蟬鬢的莫瓊樹早已鏡暗妝殘,而今她還梳著如此嬌美的蟬鬢,到底為誰懷著癡心眷戀?金銅仙人離別長安故都時,以鉛水般的清淚洗麵,可歎攜帶著承露盤去遠,再難貯存零露以飲秋蟬。病弱的雙翼驚恐著秋冷霜寒,枯萎的形骸經曆了時異世遷,還能承受幾次斜陽餘豔?她殘餘的生命發出聲音更覺寒苦,正獨抱著清高的情誌自珍自全,頓然變得淒楚難堪。徒然地想起和風送暖,在千萬縷柳絲中曾寄身啼囀。

【賞析】本詞詠蟬,詳玩詞意,飽含的卻是強烈的黍離之感,寫得哀怨淒惻。起筆沉痛,將哀蟬心魄、身世的悲悼及故國滄桑之感一同拈出,上片結處二句,張惠言在其《詞選》中評曰:“殘破滿眼而修養飾貌,側媚依然,衰世臣主,全無心肝,千古一轍也。”如此釋詞,自然過於穿鑿武斷,但全詞發展至此,卻是人蟬難分,情與物融彙一氣了,下片“病翼驚秋”三句,更是典型的末世哀音,結拍又忽一轉,追懷當年盛況,以反襯眼前的淒苦,顯出詞人渾厚和雅的本色。

長亭怨慢

重過中庵故園

泛孤艇,東皋過遍。尚記當日,綠陰門掩。屐齒莓苔,酒痕羅袖事何限。欲尋前跡,空惆悵,成秋苑。自約賞花人,別後總、風流雲散。水遠,怎知流水外,卻是亂山尤遠。天涯夢短。想忘了,綺疏雕檻①。望不盡,冉冉斜陽,撫喬木、年華將晚。但數點紅英,猶識西園淒婉。

【注釋】①綺疏:鏤花的窗格。

【譯文】漂蕩的孤舟將東麵的水邊遊遍,還記得當時,綠蔭將園門遮掩。長著青苔的台階踩出了木屐的齒印,和美人的賞心樂事真無限,暢飲狂歡將羅袖灑濺了酒痕斑斑。想追尋往日的蹤跡,空自惆悵淒然,已變成梨花零落的秋苑。自從相約賞花的故人,離別後全都風一樣流逝雲一樣消散。流水悠悠遠遠。怎知道那流水之外,還有亂山更加遙遠。故人遠在天涯,可惜歸夢卻太短,想必已經忘了,故園的花窗雕檻。一眼望不盡,那斜陽西下漸漸地沒入暮靄蒼茫的天邊,手撫著昔日幼樹今已高大參天,空歎年華將晚,感慨樹猶如此,人何以堪!隻有殘存的紅花零星幾點,還能從西園的淒婉,體會到今昔盛衰的變遷。

【賞析】本篇為重過友人故園感懷舊遊之作。詞人工於詠物,亦善用典,但此詞即景抒懷,語淡情真,用典極少。上片起筆直敘其事,交代自己一人泛舟,遍尋友人故居,接著便轉入相邀出遊、縱情歡樂的往事追憶,又感歎前跡成秋苑,舊事故人皆風流雲散。下片換頭以“水遠”三句,通過空間的層層遞進,表達對遠隔天涯的友人的懷念。“想忘了”三字,著語沉痛。“撫喬木”句,則直接抒發了故國之思,最後故意以“數點紅英”的暖色調作結,因其墜落西園,故也是暖中之冷,令人更覺清冷。

高陽台

和周草窗寄越中諸友韻

殘雪庭陰,輕寒簾影,霏霏玉管春葭。小帖金泥①,不知春是誰家?想思一夜窗前夢,奈個人、水隔天遮。但淒然、滿樹幽香,滿地橫斜。江南自是離愁苦,況遊驄古道,歸雁平沙。怎得銀箋,殷勤說與年華。如今處處生芳草,縱憑高、不見天涯。更消他,幾度東風,幾度飛花。

【注釋】①小帖金泥:泥金紙的宜春帖子。古時習俗,立春日貼帖子,或寫“宜春”二字,或寫詩句。

【譯文】庭院背陰的殘雪尚未消融,輕微的寒氣還將帷簾晃動,玉管裏的蘆灰已紛紛飛揚,衝起了立春的和風。附於家書的泥金帖子傳報登科喜訊,不知春風降臨到誰人的家中?相思深情,使我窗前夜夢尋故人,無奈那人,水隔天遮無蹤影。夢醒一片淒然,滿樹梅花暗暗散發幽香,滿地疏枝斜影搖曳縱橫。江南的離別,本是離愁已苦,更何況在北方古道孤身縱馬,遙望著歸雁落在平曠的寒沙。怎能得到銀色的信箋,殷勤地向故友訴說離別相思的年華。如今春回大地,處處芳草如畫,縱然憑高眺望,也看不見故友遠去的天涯。殘餘的春光還能承受它,幾次東風,幾次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