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3 / 3)

⑩荒撇:拋棄。

赸:離去,走開。

【譯文】

不會算計,不去斟酌思量,舒著心快快樂樂去鑽人家設好的圈套。今天往東牆去,明天往西牆跑,教你敵不過一連三槍發來的連珠炮。在你鼻孔裏抹一些砂糖,在你舌尖上送一些丁香,即便你有銅脊梁,即便你是鐵肩膀,也會把你打磨得滿身生瘡。搭扶好以後,兩手推磨杆,尋思來尋思去這事太慘。她們幾曾把你當人看。隻差不讓你背上鞍馱,讓你口上銜環,在你脖子上把套頭拴。咫尺之間月兒缺花凋殘,滴溜枕兒冷被子寒。早日尋個理由趕快回頭,沒忽的能得些空閑,拋棄這風月日子趕快走。

〔折桂令〕

憶別

想人生最苦離別。雁杳魚沉①,信斷音絕。嬌模樣其實丟抹②,好時光誰曾③受用,窮家活逐日繃曳④。才過了一百五日⑤上墳的日月,早來到二十上夜祭灶⑥的時節。篤篤寞寞⑦終歲巴結,孤孤另另徹夜谘嗟⑧。歡歡喜喜盼的他回來,淒淒涼涼老了人也!

【注解】

①雁杳魚沉:指音訊渺茫。

②丟抹:即丟丟抹抹,梳妝打扮之意。

③誰曾:何曾。

④繃曳:勉強支持。

⑤一百五日:即寒食日。清明節前一(或二)日距上一年冬至日,剛好一百零五天。

⑥二十四夜祭灶:舊俗,每年農曆臘月二十四(或二十三)日夜間祭“灶王爺”。

⑦篤篤寞寞:周旋、徘徊。

⑧谘嗟:歎息。

【譯文】

想人生最苦的是離別,鴻雁杳無蹤跡魚兒沉入深處,書信斷,音訊絕。嬌美的模樣好屈辱,大好的時光有誰曾經受用,窮家的日子一天天難以支撐,才過了一百零五天上墳掃墓的日月,又到了二十四日夜晚祭灶的時節。實實在在的終年祈禱,孤孤零零通宵歎息,歡歡喜喜把他盼了回來,淒淒涼涼人已老了頭發已斑白。

〔雁兒落過得勝令〕

懶栽潘嶽花①,學種樊遲稼②。心閑夢寢安,誌滿憂愁大。無福享榮華,有分受貧乏。燕度春秋社③,蜂喧早晚衙④。茶瓜,林下漁樵話。桑麻,山中宰相家⑤。

【注解】

①潘嶽花:亞代潘嶽為河陽令,令全縣種遍桃李花,庚信《春賦》:“河陽一縣並是花”,李白《贈崔秋浦》詩:“河陽花作縣”。

②樊遲稼:樊遲是孔門弟子,曾向孔子求教種莊稼的事,被孔子斥為“小人”。

③春秋社:立春後第一個戊日為春社,祈禱豐年;立秋後第五個戊日為秋社,設祭酬神。

④蜂喧早晚衙:排列有序之物稱為衙,蜂房排列整齊,故稱為蜂衙。

⑤山中宰相家:南朝梁陶弘隱居句曲山,梁武帝請他出山作官,他不肯,朝廷遇有大事,便來人到山中向他求教,故有“山中宰相”之稱。

【譯文】

心慵意懶無心像潘嶽那樣去栽花,卻心甘情願像樊遲那樣學種莊稼。心中閑靜睡覺也能睡得香甜,如要躊躇滿誌勢心招來憂愁。沒有福分去享受榮華富貴,過著清貧的日子才是本分。燕子春來秋去,蜜蜂早晚在蜂房邊喧鬧。飲一杯清菘,品嚐著瓜果,在林蔭下與漁人樵夫閑話。采桑種麻,像陶弘景那樣過著隱居的生活,做一個“山中宰相”。

〔一枝花〕

春日送別

絲絲楊柳風,點點梨花雨。雨隨花瓣落,風趁柳條疏。春事成虛,無奈春歸去。春歸何太速,試問東君①,誰肯與鶯花②做主?

【注解】

①東君:傳說中的司春之神。

②鶯花:鶯啼花開,泛指春天景物。

【譯文】

楊柳在絲絲微風中飄蕩,梨花在點點細雨中展放。點隨著花瓣飄落,柳條在風中顯得格外疏朗。春天過去了,誰也沒有辦法把春天留住。春天為什麼走得這樣快?請問司春的東君,誰能保護大好春光為鶯花作主。

劉燕歌

生平不詳。《青樓集》說她“善歌舞”,可知她大概是一位歌妓。能詞曲。齊參議還山東,劉燕歌寫小令《太常引·餞齊參議回山東》為其餞行。這是她僅存至今的一首小令。

〔仙呂·太常引〕

餞齊參議回山東

故人別我出陽關,無計鎖雕鞍①。今古別離難,兀誰畫蛾眉遠山②。一尊別酒,一聲杜宇,寂寞又春殘。明月小樓間,第一夜相思淚彈。

【注解】

①鎖雕鞍:鎖住鞍馬,意為留住離人。雕鞍:借指坐騎。

②蛾眉遠山:指美女的秀眉。遠山:以山比喻女子美麗的眉毛。

【譯文】

故人別我而去遙遠的他鄉,沒有辦法能把他留住。人生離別是古今一大難事,從今後還有誰與我畫眉?飲下這一杯餞行的別酒,聽著杜鵑的一聲聲啼叫,落花流水,春已將盡,空留下一片寂寞。在這月夜小樓中獨居,第一夜便相思流淚,以後的日子如何打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