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1 / 3)

第十三章

王實甫

王實甫(1260~1324年),名德信,大都(今北京)人。其生活時代約略和白元咎、馮子振相當。寫過雜劇十四種,著名的為《西廂記》,被認為是北曲最好的作品之一。散曲僅存兩套,小令一首。

〔中呂·十二月過堯民歌〕①

別情

自別後遙山隱隱,更那堪遠水粼粼②。

見楊柳飛綿③滾滾,對桃花醉臉醺醺。

透內閣④香風陣陣,掩重門⑤暮雨紛紛。

怕黃昏忽地又黃昏,不銷魂怎地不銷魂⑥!

新啼痕壓舊啼痕,斷腸人憶斷腸人。

今春,香肌瘦幾分,摟帶⑦寬三寸。

【注解】

①這是一首帶過曲,屬於小令的變體。散曲作者寫完一曲之後,意猶未盡,還可以把官調相同而音律恰能銜接的兩三個曲調連結起來寫(最多隻能填三調),稱之為“帶過曲”,或稱“合調”。元人使用的帶過曲調式約有三四十種,最常見的有:〔正宮〕《脫布衫》過《小梁州》,〔中呂〕《醉高歌》過《過繡鞋》,《十二月》過《堯民歌》,〔南呂〕《罵玉郎》過(《感皇恩》《采茶歌》,〔雙調〕《雁兒落》過《得勝令》等。這首帶過曲的兩個曲調都不能單獨用作小令。

②粼粼:水波清澈的樣子。

③飛綿:指飄飛的楊花柳絮。

④內閣:深閨,內室。

⑤重門:庭院深處的門。

⑥銷魂:神思茫然仿佛魂消魄散的樣子。

⑦縷帶:用絲紡織的衣帶。

【譯文】

自從和你分別後,望不盡遠山層疊隱約迷蒙,更難忍受清粼粼的江水奔流不回,看見柳絮紛飛綿濤滾滾,對著璀璨桃花癡醉得臉生紅暈。閨房裏透出香風一陣陣,重門深掩到黃昏,聽雨聲點點滴滴敲打房門。

怕黃昏到來黃昏偏偏匆匆來臨,不想失魂落魄又叫人怎能不失魂傷心,舊的淚痕沒幹又添了新的淚痕,斷腸人常掛記著斷腸人。要知道今年春天,我的身體瘦了多少,看衣帶都寬出了三寸。

鄭光祖

鄭光祖,字德輝,平陽襄陵(今山西臨汾附近)人。曾任杭州路吏。病卒,葬於西湖靈芝寺。他是元代後期著名的雜劇作家,“元曲四大家”之一。《錄鬼簿》說他“名聞天下,聲振閨閣”。藝人們都尊稱他為“鄭老先生”。他寫過雜劇18種,現存《倩女離魂》等8種。《全元散曲》錄存其小令6首,套數2套。

〔雙調·蟾宮曲〕

夢中作

半窗幽夢微茫,歌罷錢塘①,賦罷高唐②。風入羅幃,爽入疏欞③,月照紗窗。

縹緲④見梨花淡妝⑤,依稀聞蘭麝⑥餘香。喚起思量,待不思量,怎不思量!

【注解】

①:錢塘:杭州,曾為南宋都城,為歌舞繁華之地,這裏用南劉錢塘名妓蘇小小的故事。

②:高唐:戰國時楚國台館名,在古雲夢澤中。宋玉曾寫《高唐賦》,敘述楚襄王遊高唐,夢中與巫山神女歡會。

③:疏欞:大格子窗戶。

④:縹緲:隱約。

⑤:梨花淡妝:形容女子裝束素雅,像梨花一樣清淡。

⑥:蘭麝:蘭香與麝香,均為名貴的香料。

【譯文】

窗兒半掩,幽深的夢境朦朧迷茫,好像蘇小小的歌聲剛剛停歇,又好像才和神女歡會在高唐。夜風吹入輕羅帳,透過疏朗的窗欞,使人清爽,月光如水映照著紗窗,麵前隱隱約約出現了她淡雅的形象,仿佛還能聞到她那蘭麝般的餘香。這一切都喚起我思量,本想不思量,又怎能不思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