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國是詩的國度,唐朝是中國詩歌的巔峰,巔峰時期的那個黃金時代十分令人神往。詩歌是當時文學的最高代表,成為中國傳統文學堅實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華文明靚麗的風景線。 唐詩與宋詞、元曲並稱,題材寬泛,眾體兼備,格調高雅,是中國詩歌發展史上的奇跡。唐詩對中國文學的影響極為深遠,曆朝曆代的文人視唐詩為圭臬,奉唐人為典範。

從公元7世紀孫季良開始編纂唐詩選本開始,到辛亥革命前,在一千二百餘年間,每兩年就有一本唐詩選本問世。在眾多選本中以《唐詩三百首》流傳最廣、影響最大,風行海內,老幼皆宜,雅俗共賞,成為屢印不止的最經典的選本之一。

《唐詩三百首》以成功務實的編法、簡易適中的篇幅、通俗大眾的觀點打動著讀者,成為千百年來廣大兒童最成功的啟蒙教材和了解中國文化的模範讀本,對中國詩歌選編學、中國人的心理構成都有很大影響。

本冊《唐詩三百首》選本是以清代沈德潛編選的《唐詩別裁》為藍本,其選詩“專就唐詩中膾炙人口之作,擇其尤要者”。 既好又易誦,以體裁為經,以時間為緯。其標準是“易於成誦”者,作為兒童的啟蒙讀物,“為家塾課本,俾童而習之,白首亦莫解廢”。

《唐詩三百首》共選入唐代詩人77位,計310首詩,其中五言古詩33首,樂府46首,七言古詩28首,七言律詩50首,五言絕句29首,七言絕句51首,諸詩配有注釋和評點。

五言古詩簡稱五古,是唐代詩壇較為流行的體裁。唐人五古筆力豪縱,氣象萬千,直接用於敘事、抒情、議論、寫景,使其功能得到了空前的發揮,其代表詩人有李白、杜甫、王維、孟浩然、韋應物等。

七言古詩簡稱七古,起源於戰國時期,甚至更早。現在公認最早的、最完整的七古是曹丕的《燕歌行》。在南北朝時期,鮑照致力於七古創作,將之衍變成一種充滿活力的詩體。唐代七古顯示出大唐宏放的氣象,手法多樣,深沉開闊,代表詩人有李白、杜甫、韓愈。

五言律詩簡稱五律,源於五言古體,風格峻整,音律雄渾,含蓄深厚,成為唐人應製、應試以及日常生活中普遍采用的詩歌題材。唐代五律名家數不勝數,以王昌齡、王維、孟浩然、李白、杜甫、劉長卿成就為大。

七言律詩簡稱七律,是近體詩的一種,格律要求與五律相同。七律源於七言古體,在初唐時期漸成規模,至杜甫臻至爐火純青。在唐代,七律聖手有王維、杜甫、李商隱、杜牧、羅隱等,風華絕代,輝映古今。

五七言絕句簡稱五絕和七絕,都是古典詩體中絕句的一種。五絕起源於漢,七絕起源於六朝,兩者都在齊梁時期成型,初唐階段成熟。唐代絕句氣象高遠,率真自然,達到了吟誦自由化的最高峰,名家有李白、王維、王昌齡、韋應物、杜牧、劉禹錫等人。

本書在注釋上汲取前人的研究成果,力求簡要詳明,賞析能抓住作品特點,簡明扼要,便於廣大讀者充分領會唐詩。因此,本套圖書非常適合廣大讀者閱讀和珍藏,也非常適合各級圖書館收藏和陳列。唐詩三百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