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為(694?-789?)嘉興(今屬浙江)人。屢試不第,歸山攻讀數年,天寶初年,進士及第,累官至太子右庶子,活到96歲。與王維、劉長卿等相友善,互有唱和。詩工五言,為盛唐山水田園詩派的作者之一。
尋西山隱者不遇
絕頂一茅茨①,直上三十裏。扣關無僮仆②,窺室唯案幾。若非巾柴車③,應是釣秋水。差池不相見④,黽勉空仰止⑤。草色新雨中,鬆聲晚窗裏。及茲契幽絕⑥,自足蕩心耳⑦。雖無賓主意,頗得清淨理。興盡方下山,何必待之子?
【注釋】①茅茨:茅屋。②扣關:敲門。③巾柴車:意指乘小車出遊。巾作動詞用,覆蓋。柴車,粗劣的車子。④差池:原為參差不齊,這裏指此來彼往而錯過。⑤黽勉:勉力,這裏意為殷勤。仰止:仰望。止,語助詞。⑥契:愜意。⑦蕩心耳:蕩滌心胸。
【譯詩】我徑直攀上三十裏之遙的山頂,尋訪一位在這裏結茅屋而居的隱士。久叩柴門也沒聽到童仆答應,從壁縫中往屋裏窺看,隻有桌椅而無人蹤影。他不是駕柴車外出雲遊,就是到秋水淵潭垂釣去了。我們是如此的無緣,彼此錯過沒有相見。我踟躕在茅屋前,空負了我對他的滿腔熱情。雨後草色青翠嫩綠,鬆濤聲聲此起彼伏。這清幽的景色使我多麼愜意,心胸和耳目頓時曠達開暢。雖然沒有領受到主人待客的厚意,但卻得到了一種清淨高雅的情趣。乘興而來,興致已得到滿足,何必要等到他來相見呢?
【賞析】這首詩具有新穎別致、標新立異的特色。詩人滿懷殷勤,氣喘喘地攀上三十裏高峰拜訪友人,一心想得到主人的熱情款待,哪知卻撲了空。人去房空,心情難免有些尷尬和惆悵。但友人居所的自然景觀,草色鬆聲的優雅環境,使詩人感到別有情趣,而獲得一種意外收獲,入空山不空手歸,心理得到一種滿足。詩末兩句用典故點明主題,收到畫龍點睛之效。
綦毋潛(692?-?),字孝通,一作季通,綦毋為複姓。虔州(今江西贛縣)人。開元十四年(726)進士,授宜壽縣尉,曆官集賢院待製、右拾遺、校書郎、著作郎。後以位卑,掛冠隱居,與張九齡、儲光羲、王維、李頎、盧象、韋應物等交遊唱和。其詩工寫幽寂乏景,多有方外之情,為盛唐田園山水詩代表人物之一。
春泛若耶溪①
幽意無斷絕②,此去隨所偶③。晚風吹行舟,花路入溪口。際夜轉西壑④,隔山望南鬥⑤。潭煙飛溶溶⑥,林月低向後。生事且彌漫,願為持竿叟⑦。
【注釋】①泛:漂浮,泛舟。若耶溪:《水經注》記載:“若耶溪水,上承嶕峴麻溪,溪之下孤潭周數畝,麻潭下注若耶溪。水至清,照眾山倒影,窺之如畫。”《寰宇記》記載:“若耶溪在會稽縣東二十八裏。” ②幽意:尋幽的心意。③偶:通“遇”。④際夜:至夜。壑:溝穀。⑤南鬥:星名,即鬥宿。夏夜位於南方上空。⑥溶溶:水氣濃密。⑦持竿叟:持竿垂釣的老翁。
【譯詩】 歸隱之心長期以來不曾中斷,此次泛舟隨遇而安任其自然。 陣陣晚風吹著小舟輕輕蕩漾,一路春花撒到了溪口的兩邊。 傍晚時分船兒轉出西山幽穀,隔山望見了南鬥明亮的閃光。 水潭煙霧升騰一片白白茫茫,岸樹明月往後與船行走逆向。 人間世情多麼繁複多麼茫然,願作漁翁持竿垂釣在此溪旁!
【賞析】這首詩記錄了詩人在一個春風和煦的傍晚,乘小船隨風漂入溪口,然後信馬由韁地隨船漂浮轉悠,極其自然地描繪了一幅生動形象的春江花月夜泛舟圖。所過之處,花路、溝穀、潭煙、林月等景色,都給詩人一種幽美的情趣感受。詩人以自然景象譬喻人生,“生事且彌漫,願為持竿叟。”詩人雖曾為仕,但卻一心向往清幽、遠離紛爭的隱居生活。此詩作於歸隱之後。
常建生卒年、籍貫皆不詳。開元十五年(727),與王昌齡同榜進士。曾任盱眙尉,仕途頗不如意,後招王昌齡、張僨同隱於鄂渚(今湖北武昌附近)。其詩長於五言,多寫山林、寺觀,意趣清幽。時人對他評價很高。殷璠《河嶽英靈集》推常建為首,並推崇道:“其旨遠,其興僻。佳句輒來,唯論意表。”
宿王昌齡隱居
清溪深不測,隱處惟孤雲。鬆際露微月,清光猶為君。茅亭宿花影①,藥院滋苔紋②。餘亦謝時去③,西山鸞鶴群④。
【注釋】①宿:比喻夜靜花影如眠。②藥院:種芍藥的庭院。 滋,繁衍。③謝時:辭去世俗的牽累。④鸞鶴群:與鸞、鶴為伍。
【譯詩】清溪之水深不可測,隱居之處隻有孤雲。鬆林中間明月微露,灑下清輝似為郎君。茅亭花影睡意正濃,芍藥園圃滋生苔紋。我也想要謝絕世俗,來與西山鸞鶴合群。
【賞析】詩人與王昌齡是開元十五年(727)同科進士及第的摯友,在宦海中詩人隻做過縣尉,不久便辭官歸隱西山,王昌齡卻出仕入相。這首詩作於辭官歸隱途中繞道王昌齡入仕前的居所。詩人觸景生情,以物喻人,以孤雲、茅亭形容其清貧;以清光、鬆象征主人品格高潔;以花影、藥院說明主人栽花種藥,隱居而不覺得孤獨;並以滋苔紋點出主人離家多時。詩人在讚美王昌齡居所幽靜,水清月明,青鬆掩映的同時,含蓄微妙地暗示、勸勉王昌齡歸隱。
岑參(715-770),荊州江陵(今湖北江陵)人,少孤貧,博覽經史。天寶五年(746)進士及第,任右內率府兵曹參軍。天寶八年(749)赴安西(今新疆庫車)充節度使府掌書記。天寶十三年(754),赴北庭(今新疆吉木薩爾),任安西北庭節度判官。肅宗時曆官右補闕、起居舍人、虢州長史。大曆二年(767),任嘉州刺史,世稱岑嘉州。後客死成都。岑參為盛唐著名的邊塞詩人,與高適齊名。其詩雄健奔放,想象奇特,色彩瑰麗,尤長於七言古詩,陸遊稱其“太白、子美之後一人而已”《跋岑嘉州詩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