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五言律詩1(3 / 3)

可以看出來,詩人寫此詩除了要表現寺院附近的山景外,更想表現古寺之靜;寫古寺之靜,為的是想表現自己的心之靜。

寄左省杜拾遺①

岑參

聯步趨丹陛,分曹限紫微②。曉通天仗入,暮惹禦香③歸。白發悲花落,青雲羨鳥飛。聖朝無闕事④,自覺諫書稀。

【注釋】①左省:門下省。唐高宗龍朔年間改稱門下省為東台,東位居左手,故稱“左省”。杜甫曾任左拾遺,屬門下省。②“分曹”句:右補闕屬中書省,稱右省,也稱紫微省。岑參當時任右補闕。曹:官署。連上句,意為兩人一起同趨,然後各歸東西。③惹禦香:沾染禦爐香。④闕事:闕,通“缺”。補闕和拾遺都是諫官,闕事,指諷諫彌補皇帝的缺失。

【譯詩】我倆同走上殿前的紅石階,分隔在朝中東西兩官署。清早隨天子儀仗入朝,傍晚歸來衣沾禦爐香。花飛花落,哀歎我兩鬢生霜。青天白雲,羨慕小鳥自由飛翔。聖明的朝廷無過失,我上呈的諫書愈加稀少。

【賞析】岑參當時任中書省右補闕,杜甫任左拾遺,此詩中寫道,上朝時,他們兩個小步快走,表示恭敬;但由於自己與杜甫所屬官署不同,所以分班站立兩邊。早晨跟著皇帝上朝時的儀仗進入宮殿,傍晚退朝,衣襟上還有禦爐之香繚繞。自己已滿頭白發,見落花而歎年華老大,看到別人青雲直上猶如飛鳥,不勝羨慕。作此詩時,岑參隻有四十三歲,比杜甫小三歲,但岑參在右省不得意,杜甫在左省也很不得意,因此會生“悲”道“羨”,實際上,是對唐肅宗寵信宦官李輔國、朝廷綱紀不振的一種不滿——正直有為之士被壓製不受重用的不滿。詩的末聯說:如今皇帝聖明,沒有什麼缺失,所以諫書也就少了。皇帝果真聖明、諫官果真無事可做了麼?言外之意是很了然的。

贈孟浩然

李白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冕①,白首臥鬆雲。醉月頻中聖②,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③。

【注釋】①軒冕:古代大夫以上的官才可乘軒服冕,這裏泛指高官。軒:車;冕:冠。②中(zhònɡ重)聖:指酒醉。《三國誌·魏誌·徐邈傳》載,尚書郎徐邈酒醉,校事趙達來問事,邈說:“中聖人。”操聽說後甚怒,鮮於輔說:“平日醉客謂酒清者為聖人,濁者為賢人。邈性修慎,偶醉言耳。”③清芬:意為高潔。

【譯詩】我敬愛孟夫子,他風雅瀟灑聞名於世。少年時鄙棄高官榮華,老年後隱居林泉鬆山。望月暢飲酒,常常入醉鄉。迷戀花與草,不走仕途不做官。巍巍高山挺立,自歎不可登攀。隻有在此跪拜,恭敬讚美你的高潔。

【賞析】開元二十七年(739),李白遊襄陽,訪孟浩然,本詩即作於此時。

李白對年輩稍長的孟浩然是十分欽慕的。此詩第一聯,以“風流”二字評價孟浩然。何謂“風流?即第二、三聯所述:孟夫子年輕時即摒棄富貴榮華(按,孟浩然四十歲時才遊長安),一輩子隱居襄陽,在“岩扉鬆徑長寂寥”的山林間,孟浩然“隱者自怡悅”,其胸襟之散淡,為李白所欽羨;李白好飲喜月,孟浩然也常常賞月飲酒,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孟浩然則根本不出來做官,不必侍奉皇帝。這一切,構成了孟浩然高潔的人品,為李白所仰慕,至有“高山仰止”之慨。

詩歌隻擷取了幾樣事物,寥寥幾筆,即寫出了孟浩然高潔的品格。李白不輕許人,然其對孟浩然的欽羨卻如此!

送友人

李白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裏征。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譯詩】蒼山翠嶺橫臥北城外,清徹的河水環繞東城流。此地一分別,你將如蓬草孤獨行萬裏。遊子的行蹤似天上浮雲,落日難留,縱有深深情意。揮手告別,你我各奔東西,蕭蕭長鳴,馬匹也怨別離。

【鑒賞】是送友人,也可看到詩人如浮雲一樣的心境。飄遊在外彼此都不覺得有什麼難過了,令人傷感的隻是朋友間依依不舍的離情。宛轉蘊藉,情景交融。全詩可看作詩人的抒懷,也包括友人情感。

春望

杜甫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譯詩】國家殘破,山河依舊如昔。春來臨,荒城草木叢生一片淒涼。憂心傷感,見花反到淚淋淋。怨別離,鳥鳴令我心悸。戰火硝煙三月不停息,家人書信珍貴值萬金。愁悶心煩隻有搔首,白發疏稀插不上簪。

【賞析】本篇作於唐肅宗至德二年(757)三月,時杜甫羈居淪陷的長安。

安史之亂後,山河依舊而國事全非,草木深密而人煙稀少。春天花開鳥鳴,原本應使人感到愉悅,但目前國家正遭喪亂,滿目瘡痍,家人流離分散,睹此春景,隻能使人愈增悲懷,聞此鳥聲,也隻能使人愈添愁思。戰火一直在延續,春天就這樣過去了;家書難通,獲得一封家信,真抵得上萬兩黃金。看看自己稀疏的白發,簡直插不上發簪了。

安史之亂帶給杜甫的傷痛是巨大的。國既殘破,家亦不存,詩人把國事、家事書於一詩之中,思家心切,正是愛國情深;感家流離,正是哀國殘破。全詩寫得情景交融,意在言外,是杜甫五律中的代表作。

登嶽陽樓

杜甫

昔聞洞庭水,今上嶽陽樓。吳楚東南坼①,乾坤日夜浮。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馬關山北,憑軒②涕泗流。

【注釋】①“吳楚”句:吳在湖東、楚在湖西,洞庭湖似將兩地分隔開。吳楚是古代二國名,大致以今江西為界,故曰東南。坼(chè拆):裂。②軒:樓窗。

【譯詩】早就知洞庭湖的盛名,今天終於登上嶽陽樓。雄闊壯觀的大湖,將吳楚分隔在東南兩域。翻滾浩蕩的水波,吞吐日月晝夜不息。親朋好友音信全無,我年老多病,乘孤舟四處漂流。北邊的關山戰火不停,我倚窗遠望淚淋淋。

【賞析】此詩當作於大曆三年(768)春,杜甫攜眷自夔州出峽、暮冬流寓嶽州(今湖南嶽陽)時。

嶽陽樓即嶽陽城西門樓,下臨煙波浩淼的洞庭湖。杜甫是聞樓名而來此登覽的。登樓一看,但見吳楚之地好像被洞庭湖分做兩半,天地日月如在洞庭湖中浮動。這兩句,寫出了八百裏洞庭雄偉壯闊的氣象,為自古以來寫洞庭湖的警極之句。麵對此煙波茫茫的洞庭湖,念及自己一生顛沛流離,詩人百感交集:親戚朋友沒有一個字的書信來,垂老衰病之年隻有旅居在這孤舟之內。邊塞仍然戰亂不息,念此家事國事,詩人愴然下淚。

摯愛著國家、人民的詩人杜甫,無論何時何地,總是眷念著國事民生,即連自己到處飄泊之時,也不曾沒有家國之憂。此詩以登樓遠眺的欣喜始,以家國多難的悲哀結;中間又以景物的闊大和飄泊的痛苦互相映襯。詩人跳動著的赤誠之心,真令人淒悲萬分!

月夜憶舍弟

杜甫

戍鼓斷人行,秋邊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譯詩】戍樓上更鼓咚咚響,道路上行人無蹤影。邊城荒蕪秋風涼,隻聽見孤雁哀鳴。今夜霜露格外白,月還是故鄉的明。兄弟離散各一方,家已殘破,生死消息何處尋?書信久已不能抵,何況戰火不停息。

【鑒賞】在思鄉人的眼裏,故鄉的月色自然是格外明亮的,然而已經沒有家了;兄弟們因離亂也久已沒得到他們的音訊,連想要寫封信去都沒辦法,懷念之情一層層深入。

天末懷李白

杜甫

涼風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鴻雁幾時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

應共冤魂語,投詩贈汩羅。

【譯詩】涼風颼颼從天邊起,你的心境怎樣,令我惦念不已。傳信的鴻雁幾時能飛到?隻恐江湖秋水多風浪。文才卓絕薄命遭忌恨,山精水怪最喜吞食過路人。你與沉冤的屈子同命運,投詩汨羅江,訴說冤屈與不平。

【鑒賞】杜甫的懷人詩,除了懷妻、懷兄弟之外,寫得最多、最好的就是懷李白了,可見他們之間的友情是多麼深厚。因李白於乾元元年(758年)流放夜郎,詩人設想他在途中會去汨羅江悼念屈原,所以想到他會投詩寄托心中的痛苦。但李白當年並沒有去過汨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