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五言律詩1(2 / 3)

和晉陵陸丞早春遊望①

獨有宦遊人,偏驚物候②新。雲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氣③催黃鳥,晴光轉綠蘋。忽聞歌古調,歸思欲拈巾。

【注釋】①和:指從詩相酬答。晉陵:地名,今江蘇常州市。陸丞:陸元方,曾任晉陵縣丞。②物候:景物隨季節變化的征象。③淑氣:溫和的氣候。

【譯詩】隻有那飄泊的宦遊人,才會被時令節物觸動驚心。黎明時彩霞伴日,海上出,春光裏梅樹柳樹綠江北。風和日暖,催黃鶯啼鳴,陽光明媚,照亮綠草蘋。你唱古歌調,引起我,歸思之心,淚沾巾。

【賞析】晉陵陸縣丞寫了一首《早春遊望》,杜審言寫了這首和詩。

詩裏說:隻身出外做官的人,對節氣的改變特別敏感。天剛亮時,太陽從東海升起,雲彩被朝陽照射,絢麗多彩;江南春早,梅、柳枝頭已有春意。溫暖的氣候裏,黃鶯活躍起來;晴熱的陽光下,水上浮萍漸漸轉綠。忽然聽到陸縣丞格調近於古人的詩作,頓使我思鄉而淚流滿麵,沾濕衣襟。

詩人用極為精練的筆墨,勾畫出一幅早春圖:清晨的絢爛陽光、梅條柳枝的綠意、春氣感染下的黃鶯、陽光照射下的浮萍,這些意象,組成了熱鬧中有安靜的初春意境。詩的第二聯向來為人推崇。

沈佺期(656-714),字雲卿,相州內黃(今河南內黃縣)人。上元二年(675)中進士。武後時,曆官通事舍人、給事中、考功員外郎等。中宗複位,因貪汙與諂附張易之,流驩州。遇赦得還,後以起居郎兼修文館直學士,遷中書舍人,官終太子少詹事,世稱沈詹事。沈佺期與宋之問同為當時著名的宮廷詩人,所作多為歌舞升平的應製詩,風格綺靡,不脫梁、陳官體詩風。然沈、宋兩人總結了六朝以來新體詩創作的經驗,對律詩的成熟與定型,貢獻頗大。

雜詩

聞道黃龍戍①,頻年不解兵。可憐閨裏月,長在漢家營。少婦今春意,良人昨夜情。誰能將②旗鼓,一為取龍城③。

【注釋】①黃龍戍:黃龍,地名,在今遼寧朝陽縣,又名龍城。戍:駐邊的防地。②將:持。③龍城:匈奴祭天之處,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和碩柴達木湖附近。這裏泛指入侵者聚集地。

【譯詩】聽說黃龍城,戰事頻頻無盡期。昔日家中共賞月,可憐今日隔千裏,月亮久照漢家營。少婦我今懷相思意,恰如郎君別時情。誰能率兵揮大旗,一舉克敵取龍城,征夫思婦永遠不分離。

【賞析】沈佺期的《雜詩》共三首,都是寫閨中少婦和塞上征人相憶的。本篇原列第三首。

此詩可以歸結為兩點:閨中少婦與征人的互相思念、厭惡無休止的戰爭而希望戰爭早日結束的心情。

詩的頭二句就寫出了少婦的怨:遠在東北的黃龍戍,一直沒有撤兵。不撤兵就意味著少婦和征人一直要這樣千裏相隔、分離下去。那麼,少婦的怨情、征人的渴盼回家之情也就不言自明了。

詩的二、三兩聯寫征夫與閨中少婦的相互思念之情:閨中少婦和營中征夫同在一輪明月的照耀下——這個昔日兩人曾在閨中共同玩賞的月,如今不斷地在營中照著他,好像懷著深情。麵對此月,閨中少婦和營中良人兩廂思念——“今春意”,其實是年年的意,“昨夜情”,其實是夜夜的願望——這就是尾聯中所寫的希望有人能指揮軍隊,一舉破敵,以結束戰爭,結束兩地之間的苦苦相思。

此詩的題材說不上新穎,但寫法是很別致的,尤其是中間兩聯,因此此詩能誦於後人之口。

宋之問(656-712),字延清,一名少連,汾州西河(今山西汾陽縣)人。上元二年(675)中進士。與楊炯並以學士分直習藝館,後曆官洛州參軍、尚方監丞、左奉宸內供奉。神龍元年(705)因諂事張易之,被貶瀧州參軍,次年逃回匿張仲之家,後又令侄告發張仲之欲謀殺武三思事,擢鴻臚主薄。景龍年間,以戶部員外郎兼修文館直學士,再轉考功員外郎,後因受賄貶越州長史。睿宗立,流於欽州,玄宗時賜死。詩與沈佺期齊名,所作多粉飾太平、頌揚功德之應製詩,靡麗精巧,尤善五律,對初唐律體之定型頗有貢獻。

題大庾嶺北驛①

陰月南飛雁②,傳聞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複歸來!江靜潮初落,林昏瘴③不開。明朝望鄉處,應見隴頭梅④。

【注釋】①大庾嶺:山名,在今江西大庾縣。驛:供郵傳和官員旅宿的處所。②陰月:陰曆十月。③瘴:指南方濕熱天氣山林間致病之氣。④隴頭梅:大庾嶺山上的梅花。

【譯詩】十月鴻雁往南飛,飛到此地即轉回。我卻行程無盡頭,何日才能歸?大潮退去江月靜,瘴氣繚繞山林暗。明早登高望故鄉,摘枝梅花送親人。

【賞析】這首詩係作者被流放嶺南時途中所作。

傳說鴻雁南飛到大庾嶺折回,但作者這次被流放,還要繼續南行,北歸無日,不能像南飛雁那樣到這裏就折回。人雁對比,人都不如雁了,可見作者內心的淒苦。驛站前方,江水剛上過潮,此時江麵很安靜;深山密林中,勃鬱凝聚著瘴癘之氣,作者此次所貶之地,是比眼前所見更為惡劣的環境,明天要是登高北望家鄉,雖是十月也應可見到隴頭的梅花了。長安的梅花近春才開,此間的梅花十月即發,可見作者對被貶謫到路途遙遠的嶺南的憂慮。

宋之問被貶以後,有了較多的生活感受,詩歌也因此有了較為充實的內容。此詩無論抒情寫景,都有感而發,不是他早期屬對精密、音韻和諧但內容蒼白的詩作的麵孔了。

王灣生卒年不詳。洛陽(今河南洛陽市)人。開元元年(712)中進士,為滎陽(今河南滎陽)主簿。開元五年(716)參與編撰《群書四部錄》,書成,調任洛陽尉,其後不詳。王灣文名早著,為天下所稱。《次北固山下》中名聯“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被張說激賞,曾將其親題於政事堂,以為能文之士的楷模。

次北固山下①

客路青山下,行舟綠水前。潮平兩岸闊②,風正③一帆懸。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注釋】①次:停泊。北固山:在今江蘇鎮江市北,三麵臨水,倚長江而立。②潮平句:意為水漲及岸,與岸齊平,亦見水麵寬闊。③風正:順風。

【譯詩】離鄉出遊,來到北固山下,乘舟輕駕,順碧水流。春潮上漲,水與岸齊,更覺江麵寬。風平浪已靜,孤帆獨飄零。殘夜還未盡,江上紅日,早升起。舊歲還未除,春意已到,暖融融。寫好的家書,我往何處投?北歸的鴻雁,替我捎信,回到洛陽城。

【賞析】冬末春初,作者舟泊北固山下,寫長江兩岸風景,並抒發鄉思。行客(指作者自己)要走的路還遠在青山之外,舟行駛在青山之間、綠水之上。春水初漲,原來很高的兩岸變得和水麵相平,以至於好像消失不見:江麵上正吹著順風,但見江麵上船帆高懸,正飛快地行駛著。殘夜未盡,太陽已經從東方大海中升起;江南春早,還在舊年已經有春意了。作者家在洛陽,舊年將盡,思鄉念切,因生托歸雁傳書之想。

此詩一開頭就著眼於江南的青山綠水;詩的第二聯寥寥十個字,寫出了江南開闊的風景;第三聯新穎警精,毫無雕琢之痕,其中寄寓著漂泊異鄉的遊子之情,並自然而然地引出了第四聯。

破山寺後禪院①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②。萬籟此皆寂,惟聞鍾磬音。

【注釋】①破山寺:即興福寺,在今江蘇常熟縣虞山北。後禪院:即僧人居住的地方。②空人心:指去掉人的俗念。寺中舊有空心亭。

【譯詩】清晨,我走進古老的禪寺。朝陽初升,照著高高的山林,小徑彎彎曲曲,通向幽靜的深處。禪房隱藏在茂密的花木叢中。山色美境,是小鳥喜愛的天地,潭中顧影,能去掉凡俗塵心。萬物皆寂靜,隻聽見鍾磬聲回蕩在山林。

【賞析】這首詩,不唯寫出了佛教寺院的幽寂環境,亦且寫出了詩人的淡泊情誌。

清晨即去古寺而不是順道遊覽古寺,可見詩人對古寺的幽寂向往已久;古寺在深林之中,清晨初升的太陽照著樹梢,但樹蔭茂密,寺院中仍然一派幽陰安靜:曲曲折折的小徑把人引向更幽靜的地方,禪房隱藏在花木叢中。山光使得鳥兒也怡然自得,得之於人心者也可想見;潭影更使人忘卻一切心中雜念;這裏萬籟俱寂隻能聽見鍾、磬之聲——以鍾磬之聲作襯,此地的靜謐更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