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五言律詩1(1 / 3)

卷五·五言律詩1

李隆基(685-762),即唐玄宗,諡曰“明”,所以,世稱唐明皇。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縣)。睿宗第三子,始封楚王,後改封臨淄郡王。後因誅韋後有功,冊立為皇太子。先天元年(712)繼位,在位四十五年。前期勵精圖治,先後用姚崇、宋璟、張九齡等為相,國運昌盛,形成曆史上有名的開元盛世。後期昏庸腐化,奸相李林甫、楊國忠等先後執政,各種矛盾進一步激化,終於導致了安史之亂,被迫讓位於太子李亨,被尊為毫無實權的太上皇。後因受肅宗監視,悒鬱而終。玄宗多才藝,知音善書,工詩能文。

經魯祭孔子而歎之

夫子何為者①?棲棲一代中②。地猶鄹氏居③,宅即魯王宮④。歎鳳嗟身否⑤,傷麟怨道窮⑥。今看兩楹奠⑦,當與夢時同。

【注釋】①夫子:此處指孔子。②棲棲:忙碌不安貌,指孔子周遊列國傳道講學。③鄹(zōu鄒):春秋時魯地,在今山東曲阜縣東南。孔子父叔梁紇曾為鄹邑大夫,孔子在此出生。鄹氏邑:鄹人城邑。④“宅即”句:相傳漢魯恭王劉餘(景帝子)曾壞孔子舊宅,以擴其宮室。⑤“歎鳳”句:《論語·子罕》:“子曰: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鳳至象征吉祥,鳳凰不至,孔子歎不能通達。否(pǐ痞),不通達,命運不好。⑥“傷麟”句:相傳魯哀公十四年西狩獲麟,孔子歎曰:吾道窮矣。舊時也以麒麟為祥物。⑦“今看”兩句:殷製人死後,靈柩停放兩楹之間。兩楹奠,喻祭祀的莊嚴隆重。孔子夢中坐奠於兩楹之間。楹:堂前直柱。

【譯詩】尊敬的孔夫子,你窮竟要做成什麼?一生奔走,勞碌不停息。你的住宅,曾被毀壞,改建為魯王宮。鳳鳥不至,你歎息,命運不好。麒麟被傷,你哀怨,道難實現。且看今日,你端坐堂前兩楹間,被人祭奠。想必是你生前夢寐,正同此境。

【賞析】孔子的一生,聚徒講學而外,為了實現他理想中“鬱鬱乎文哉”的西周社會,碌碌奔波於諸國之間,但最終未能實現他的理想。曾歎息說:“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又曾見魯國人獵獲一隻麒麟(孔子認為麒麟隻有在亂世中才出現)而流淚歎息道:“麟也,麟出而死,吾道窮矣!”自此絕筆不著《春秋》。

李隆基貴為天子,到泰山行封禪大禮、順道曲阜祭孔子之時,正是開元盛世。他是一位崇尚經術、摒棄浮華的皇帝,因此,對儒家之祖孔子的一生是深表同情的。此詩的前六句高度概括了孔子一生行狀,對孔子深致悼念。詩句精練,詩語樸實,在帝王之作中是不多見的。

望月懷遠

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①。情人怨遙夜,竟夕②起相思。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不堪盈手③贈,還寢夢佳期④。

【注釋】①“天涯”句:此時與遠離的親人共望一輪明月。②竟夕:終夜。③不堪:不能。盈手:滿手。

【譯詩】一輪明月升起在海上,你我天各一方,共賞出海的月亮。有情人怨恨夜長,徹夜不眠將你思念。滅燭燈,月光滿屋令人愛。披衣起,露水沾掛濕衣衫。不能手捧銀光贈給你,不如回床入夢鄉,或許夢境中還能與你歡聚一堂。

【賞析】這是一首望月而思念遠方親人的詩。

一輪明月在海上冉冉升起,不久,它的清輝就灑遍了大地。詩人心裏想:這時,遠在天涯的親人也許與我一樣,正在仰頭望月吧。但雖然同沐清輝,卻難以相見,詩人懷念著遠方親人,難以入睡,整夜都在思念。他熄滅燈燭,愛憐地看著這一地清輝;披衣出外,感到露水沾濕衣襟。戶內戶外,一進一出,見出詩人對遠方之人的幾多思念!這月光雖然可愛卻不能抓一把贈送給遠方之人,詩人隻好踱進戶內,期望在臥室裏尋一個美好的夢,夢中能與遠方之人相見!

清風朗月之夜,最易牽動鄉思,牽動對遠方之人的思念。詩歌從“天涯共此時”的明月到“不堪盈手贈”的明月,以明月作媒介,曲曲折折地道出了對遠人的思念。

王勃(650-676),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縣)人。出身望族,隋末大儒王通之孫。少聰慧,世人視為神童。麟德三年(666)應製科,對策高第,拜朝散郎。後為沛王府修撰,因戲作《檄英王雞文》,被斥出府。遂入四川漫遊,聞虢州多藥草,求為參軍。又因匿殺官奴犯死罪,遇赦革職。上元二年(675)秋,赴交趾省父,次年秋,溺海水,驚悸而卒。王勃對初唐沿襲六朝浮豔的詩風,深感不滿,有誌於詩歌革新,與同時代人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合稱“初唐四傑”,共同為扭轉綺靡詩風,擴大詩歌題材,使詩歌沿著健康的道路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王勃詩多抒發個人情誌,也有一些抨擊時弊之作,工於五律、五絕,風格清新自然,初步實踐了其詩歌革新的主張。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①

城闕輔三秦②,風煙望五津③。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海內存知己④,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⑤,兒女共沾巾。

【注釋】①少府:唐時縣尉。蜀州:蜀地。②城闕:都城長安。輔三秦,以三秦為畿輔。輔:護持。三秦:這裏泛指長安附近的關中之地。項羽入長安,將此地分為雍、塞、翟三國,封秦將章邯等三人為王,號稱三秦。③五津:蜀中從灌縣至犍為一段岷江的五個渡口。④海內:四海之內,即國境內。⑤歧路:岔路,指分手之處。

【譯詩】三秦環繞長安都。風煙迷茫中,我眺望,你將遠去的五渡口。我倆同是離鄉宦遊人,別時更覺誌同情意深。倘若是四海之內有知己,那怕遠在天邊,心心相印,猶如在近鄰。莫學區區兒女情,離別之時淚沾巾。

【賞析】這是一首著名的送別之詩。

王勃當時供職長安,他的杜姓朋友從長安外放到蜀州做縣尉。詩的首二句,寫詩人送別朋友的地點和朋友要去上任的地方,境界闊大。然後說,我遊長安,君行入蜀,同是為了作官而奔走,彼此都是既去鄉又別友,離別之情與朋友是一樣的,這樣就曲折地勸尉了為離別而傷感的朋友。“海內”一聯,更進一步:四海之內還有知心的朋友存在,彼此雖然天各一方,也好像近在咫尺了。這是另一種勸慰方式,但這種方式顯然比上一聯中的“與君別離意,同是宦遊人”更具說服力。這樣,就自然而然地引出了詩的末聯。

離別朋友是一件很傷心的事——古時交通不便,長安與蜀郡相去千裏,一別容易,相見則難。臨別而兒女沾巾,是人之常情。但是王勃不,雖然王勃也依依難別友人,但“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一語,蕩去離愁,凸現出一種豪邁的情誌,體現出一種昂揚的情調,敞開了詩人開闊的胸襟,從而使這首詩與一般的離別之作迥然有別。

駱賓王(640-?),婺州義烏(今浙江義烏縣)人。出身寒門,七歲能詩。初為道王府屬,後曆任奉禮郎、武功主簿、長安主簿。任侍禦史時,因上疏言事下獄,遇赦獲釋。翌年任臨海(今屬浙江)縣丞,複辭官而去。徐敬業起兵討武則天,駱賓王為之草討武檄文,快暢淋漓,傳遍天下。敬業兵敗,不知所終。其詩題材較為廣泛,因才高位卑,憤激之情,時見紙上。詩工諸體,尤擅七言歌行,風格遒放,筆力雄健,為初唐四傑之一。

在獄詠蟬

西陸①蟬聲唱,南冠②客思深。不堪玄③鬢影,來對白頭吟。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無人信高潔④,誰為表予心!

【注釋】①西陸:指秋天。《隋書·天文誌》:“曰循黃道東行,行西陸謂之秋。②南冠:春秋時楚名冠,這裏指囚徒。用《左傳·成公九年》楚鍾儀戴著南冠被囚於晉國之典。③玄鬢:指蟬的黑色翅膀,這裏代指蟬。④高潔:指蟬,實是自喻。

【譯詩】秋天裏,寒蟬聲聲悲鳴。被囚人,我思鄉愁情深。哪堪忍,蟬對我白發人哀吟。霜露重,蟬難舉翅高飛。大風起,蟬鳴聲易被掩沒。無人相信蟬高潔,誰能為我表冰心。

【賞析】唐高宗儀鳳三年(678),駱賓王因上書議論政事,觸忤皇後武則天,被誣以贓罪,下獄,在獄中寫了這首詩。

秋天的知了在樹林間無休無止地鳴叫著,好像有多少冤屈要傾訴。而詩人正如當年南冠的鍾儀,被關在牢獄之中。詩人憂心深重,憤懣難解,加上這秋蟬對著他悲鳴,使他不能忍受。為什麼?秋季露重風多,寒蟬已不能遠飛,其鳴叫聲也比夏日虛弱許多。駱賓王以蟬自喻——他自己在獄無翼難飛,有口難言,有冤難申。沒有人相信蟬“飲露而不食”是高潔的象征;也沒有人知道詩人的清白無辜。

這首詩,名為詠蟬,實則是自表心跡。但設喻恰當,言言詠蟬,也句句自表,二者了無穿鑿之痕。

杜審言(645?-708)字必簡。祖籍襄陽(今湖北襄陽縣),父遷居洛州鞏縣(今河南鞏縣)。成亨元年(670)中進士,授隰城尉,累轉洛陽丞。聖曆元年(698),左遷吉州司戶參軍。因與同僚不睦,被陷下獄。其子杜並,年方十六,刺殺仇家,杜並當時亦被殺。杜審言因此被武後召見,授著作佐郎,遷膳部員外郎,與張易之兄弟來往甚密。中宗複辟,被流放峰州,不久召還為國子監主簿,加修文館直學士,其詩多為寫景、唱和及應製之作,工於五律,對近體詩之形成與發展,頗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