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七言律詩1(1 / 3)

卷六·七言律詩1

崔顥(?-754),汴州(今河南開封市)人。開元十一年(723)中進士。曾為太仆寺丞、尚書司勳員外郎。性放浪輕薄,娶妻隻挑美貌者,稍不如意,即棄之,前後換了好幾個。早期詩作,輕薄浮豔。晚年詩風一變而為慷慨高峻,所作邊塞詩雄渾豪放。代表作《黃鶴樓》被評為唐人七律第一。

黃鶴樓①

昔人已乘黃鶴去②,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複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曆曆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③。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注釋】①黃鶴樓:始建於三國吳黃武二年,故址在今湖北武昌蛇山黃鵠(鶴)磯。②昔人:指傳說中的仙人。黃鶴:一作“白雲”。

【譯詩】仙人已駕黃鶴悠悠飛去,此地僅留下空寂的黃鶴樓。黃鶴一去不複返,隻有渺渺白雲千年浮遊在空中。晴天裏遙望漢陽樹,江水明朗,枝葉鮮亮。芳草鬱鬱蔥蔥,長滿鸚鵡洲。日落黃昏後,獨自思忖家鄉在何處?江上起煙波,迷霧騰騰使人愁。

【賞析】黃鶴樓因其所在之武昌黃鶴山而得名,傳說古代仙人子安乘黃鶴過此,又雲費文偉登仙駕鶴於此。此詩即由樓的命名著想,借傳說落筆,然後生發開去。仙人騎鶴,本屬虛無,詩人則以無作有,說它“一去不複返”,就有歲月難再、古人不可見之憾;仙去樓空,唯餘天際白雲,悠悠千載,表現出世事茫茫的感慨。詩的前四句寫出了那個時代登黃鶴樓的人們常有的感受,氣象蒼莽闊大。

詩的下半首轉到了麵對異鄉風物又生出的對故土的思念之情:在黃鶴樓上,可以眺望漢陽、鸚鵡洲;漢陽平原上樹木曆曆在目,鸚鵡洲上芳草萋萋,一派開闊的景象。日將暮矣,家鄉在何處呢?隻見江上煙波浩渺,歸程正遠,不由得使人傷感。詩末這種以煙波江上日暮懷歸之情作的結,使詩意重歸於開頭那種渺茫不可見的境界,回應了前麵,使整首詩顯得一片蒼茫,猶如倏忽而來、倏忽而去的神龍。怪不得李白到了黃鶴樓上要感歎:“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

望薊門①

燕台②一去客心驚,笳鼓喧喧漢將營。萬裏寒光生積雪,三邊曙色動危旌。沙場烽火侵胡月,海畔雲山擁薊城。少小雖非投筆吏③,論功還欲請長纓④。

【注釋】①薊(jì既)門:薊門關。在今北京市西直門北。 ②燕台:黃金台。燕昭王建台,置千金於台上,以重金招天下賢士,故稱。 ③投筆吏:指漢人班超,班超家貧,常為官府抄書以謀生,後投筆從軍以功封定遠侯。 ④論功:指論功行封。請長纓:漢終軍曾自向漢武帝請求受長纓,羈南越王致之闕下。後來凡是自願投軍,都叫做“請纓”。

【譯詩】一到燕台眺望,我就暗暗吃驚;笳鼓喧鬧之地,原是漢將兵營。江山積雪萬裏,籠罩冷冽寒光;邊塞曙光映照,高高旗旌飄動。戰場烽火連天,遮掩邊塞明月;南渤海北雲山,拱衛著薊門城。少年時雖不象班超,投筆從戎;論功名我想學終軍,自願請纓。

【賞析】此詩既寫了邊地的雄壯景色,又寫了欲投筆從戎立功疆場的激情,二者又是互為因果的。

詩人來到燕台,被所見的雄奇景象震驚了:軍營之中,擊笳之聲雄壯威武;眺望遠方,是連綿萬裏的積雪,積雪之寒光蔽天塞地。曙色中,高懸的戰旗獵獵作響。邊境上,到處是熊熊燃燒的烽火,胡地的月亮望去格外清冷;渤海之濱雲霧繚繞的群山簇擁著薊州城,一派肅穆沉靜。

這裏正是男子漢建功立業的地方!詩人見了,頓生投筆從戎、欲向朝廷請纓之念——詩人堅信是能建樹不朽功勳的。

此詩寫邊境之景,極其遼闊雄偉,充滿著一種男子漢的豪情,絕無肅殺淒涼的色彩。盛唐之音,畢竟充滿慷慨之氣!

崔曙(?-739),原籍不詳,後遷居宋州(今河南商丘縣)。少孤貧,曾隱居讀書於太室山。開元二十六年(738)應試時,試題為《明堂火珠詩》,崔曙詩為第一,因此詩名大振,亦得以中進士,授河內縣尉,翌年卒。崔曙詩多送別、登臨之作,感傷悲涼。

九日登望仙台呈劉明府①

漢文皇帝有高台,此日登臨曙色開。三晉②雲山皆北向,二陵③風雨自東來。關門令尹④誰能識,河上仙翁去不回。且欲近尋彭澤宰⑤,陶然共醉菊花杯。

【注釋】①望仙台:河上公曾授漢文帝以《老子》而去,後無蹤影。漢文帝築台以望之,曰望仙台,遺址在今陝西鄂縣西三十裏。②三晉:春秋末,韓、趙、魏三家分晉,稱三晉。今屬山西、河南、河北地。③二陵:指殽山二陵,在今河南省洛寧縣北。④令尹:老子西遊至函穀關,令尹喜留老子著書五千言,後隨老子而去,不知所終。⑤彭澤宰:晉陶淵明曾為彭澤令。淵明嗜酒而愛菊。有一次重陽節無酒喝,久坐於菊叢中,剛好王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後而歸。這裏暗用其“九日”事。彭澤宰借指劉明府。

【譯詩】 漢文帝築有一座高高的望仙台,這天登臨時曙色正要散開。三晉的雲山都向著北方,二陵的風雨從東邊過來。當年守關的令尹誰認識?河上公一去就不再回來。不如就近尋找彭澤宰,一起暢飲陶醉在菊花酒杯中。

【賞析】此詩前六句寫登台所見,末聯結出詩題中的“呈”字。

詩人站在漢文帝所築的望仙台上,但見萬裏之外,旭日正升,放出萬道曙光。三晉的雲煙、山巒一起朝向北麵,夏後、文王二陵的風雨,都來自東邊。“三晉”兩句,乃遠眺所見,境界雄偉闊大。詩的第三聯結合古事、傳說(都與望仙台相關):函穀關的令尹早已成仙,河上仙翁也一去不複還了。古人既不可尋,詩就自然而然地結出了眼下心情:不如就近去探望高潔如陶淵明的劉明府,一起飲酒賞菊,陶然共醉。

這樣,既寫出了“九日登望仙台”所見,又緊扣“呈”字,將一首應酬詩寫得有聲有色、不落俗套。

送魏①萬之京

李頎

朝聞遊子②唱離歌,昨夜微霜初度河。鴻雁不堪愁裏聽,雲山況是客中過。③關城④曙色催寒近,禦苑砧聲向晚多。莫是長安行樂處,空令歲月易蹉跎⑤。

【注釋】①魏萬:又名顥。上元初進士。曾隱居王屋山,自號王屋山人。②遊子:指魏萬。離歌:離別的歌。初渡河:剛剛渡過黃河。魏萬家住王屋山,在黃河北岸,去長安必須渡河。 ③“鴻雁”二句:設想魏萬在途中的寂寞心情。 客中:即作客途中。④關城:指潼關。曙色:黎明前的天色。催寒近:寒氣越來越重,一路上天氣愈來愈冷。禦苑:皇宮的庭苑。這裏借指京城。砧聲:搗衣聲。向晚多:愈接近傍晚愈多。⑤“莫見”句:勉勵魏萬及時努力,不要虛度年華。蹉跎:此指虛度年華。

【譯詩】清晨聽到遊子高唱離別之歌,昨夜下薄霜你一早渡過黃河。懷愁之人最怕聽到鴻雁鳴叫,雲山冷寂更不堪落寞的過客。潼關樹色催促寒氣臨近京城,京城深秋搗衣聲到晚上更多。請不要以為長安是行樂所在,以免白白地把寶貴時光消磨。

【賞析】詩人送魏萬上京特贈此詩以作紀念。詩中將悲秋與客愁融為一體,頗有意境。又遙想長安秋夜景色,叮囑魏萬莫把歲月蹉跎。層次分明,對仗工整。

登金陵鳳凰台①

李白

鳳凰台上鳳凰遊,鳳去台空江自流。吳宮②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③成古丘!三山④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⑤。總為浮雲能蔽日⑥,長安不見使人愁!

【注釋】①金陵:今南京。鳳凰台:故址在南京鳳凰山。相傳劉宋元嘉間有異鳥集於山,被看作鳳凰,遂築此台。②吳宮:指三國吳所修太初、昭明二宮。③晉代衣冠:晉代,指東晉,南渡後建都於金陵,豪門權貴聚集於此。衣冠:指當時的名門貴族。④三山:在今江寧縣西南,因三峰並列,南北相連,故名。⑤白鷺洲:江中沙洲,在南京水西門外,因多聚白鷺而得名。⑥浮雲蔽日:喻奸臣當道,障蔽賢良。

【譯詩】鳳凰台上曾經有鳳凰鳥來這裏遊憩,而今鳳凰鳥已經飛走了,隻留下這座空台,伴著江水,仍徑自東流不停。當年華麗的吳王宮殿,及宮中的千花百草,如今都已埋沒在荒涼幽僻的小徑中,晉代的達官顯貴們,就算曾經有過輝煌的功業,如今也長眠於古墳中,化為一抔黃土。我站在台上,看著遠處的三山,依然聳立在青天之外,白鷺洲把秦淮河隔成兩條水道。天上的浮雲隨風飄蕩,有時把太陽遮住,使我看不見長安城,而不禁感到非常憂愁。

【賞析】李白所寫的七律不多,此詩則是太白詩中的名篇。

李白受讒,被賜金放還後,心係長安,也希望自己能見用於世。南遊金陵,登鳳凰台,見景生情。詩中既抒發了詩人被邪惡勢力排斥、誌不得伸的愁苦,又含蓄地表現了詩人對黑暗勢力的譴責。

詩的前四句寫眼前之景,後四句借寫山水而抒發詩人內心的憂憤:鳳凰台上,曾經飛集鳳凰,如今鳳去台空,隻有滾滾長江,終古奔流。三國時吳都的繁華,已埋沒在荒草幽深的路徑中;晉代在金陵居住的豪門大族,也都已變成一堆堆古墳。這前四句,李白著意描繪、渲染了一種荒涼破敗的景象,為下四句烘托一種深沉憂鬱的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