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七言律詩1(2 / 3)

後四句,詩人先寫遠眺金陵:三山一半被雲霧遮在天外,江中的白鷺洲把江水一分為二。寫出了登臨所見的若隱若現、如有還無的景象,但接著詩人的筆鋒陡然一轉,抒發起內心的憂憤來:邪惡勢力包圍著君王,正如浮雲遮日。詩人登高不見長安,心中充滿了淒哀。

後人曾說此詩是李白模仿崔顥《黃鶴樓》之作。就藝術上說,二詩是難分伯仲的,李白絕不是在“東施效顰”。

送李少府貶峽中王少府貶長沙

高適

嗟君此別意何如,駐馬銜杯問謫居①。巫峽啼猿數行淚②,衡陽歸雁幾封書③,青楓江④上秋帆遠,白帝城⑤邊古木疏。聖代即今多雨露,暫時分手莫躊躇。

【注釋】①謫居:貶官的地方。②巫峽:在今四川巫山縣東。《水經注·江水》“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③衡陽歸雁:相傳每年秋天,北方的南飛大雁至衡陽的回雁峰,便不再南飛。④青楓江:在今長沙市南。⑤白帝城:在今四川奉節縣城東瞿塘峽口。

【譯詩】我歎息與二位作別,不知有何意想?請下馬,我們把盞談談貶謫的地方。李少府去巫峽,聽到猿啼落淚數行,王少府到衡陽,多寄雁書是我所望。去長沙的可見到青楓江上遠航秋帆;往巴東的可想象白帝城邊古木疏黃。如今盛世,朝遷恩澤有如雨露普降;別離總是暫時的,請別再猶豫彷徨!

【賞析】這是一首特殊的送別之作。之所以說它特殊,因為高適送別的兩個朋友,一貶四川,一貶長沙,除了有尋常的惜別之情,更有高適對他們的安慰之語。

詩的第一句是問:這次相別你們二人心境如何?答案是不說自明的,因此,詩的第二句是高適從側麵對第一句的回答:我也隻能為你們嗟歎、共飲幾杯別離的水酒。詩的第二、三聯寫兩位朋友將去的貶謫之地的荒涼景物:巫峽上淒厲的猿啼催客下淚;衡陽北來的歸雁,也許會帶給我謫居之地的消息。青楓江上的秋帆是那麼遙遠,白帝城邊的古木是那麼蕭疏。這四句,為友人憐惜,見出了詩人對友人的牽掛,也寫出了惜別之情。末聯則從皇上聖明,重新聚首之日當屈指可待。這兩句顯得有點勉強——缺乏一種說服力。

但高適對友人的關切之情在詩中是顯示得很清楚的。

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①

岑參

雞鳴紫陌②曙光寒,鶯囀皇州春色闌③。金闕曉鍾開萬戶,玉階仙仗④擁千官。花迎劍佩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幹。獨有鳳凰池⑤上客,陽春⑥一曲和皆難。

【注釋】①舍人:官名。賈至曾任中書舍人。大明宮:唐宮苑。故址在今陝西長安縣東。②紫陌:指京都的道路。③皇州:即帝都,指長安。春色闌:春色盡。④仙仗:指皇帝的儀仗。⑤鳳凰池:亦稱鳳池,指中書省。⑥陽春:曲名。宋玉《對楚王問》:“其為《陽春》、《白雪》,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十人。”後以此喻藝雖高而領會者少的作品。

【譯詩】衛士頭戴紅巾象雄雞高唱報告天明,管禦服的官員剛把翠雲裘捧進宮廷。重重深宮禁苑一殿殿都已敞開大門;文武百官和客臣拜謁皇帝聽候旨令。蔽日的障扇被晨曦照臨著向前移動;香爐的輕煙依傍著皇上的龍袍升騰。朝拜後賈舍人就用五色紙起草詔書;可聽到服飾鏗鏘聲他已回到中書省。

【賞析】此詩是酬和賈至之作。

此詩的寫作特色是由遠而近:京城裏的雞叫了,雖然到了暮春,但陽光還不是很暖和。長安城裏柳樹上黃鶯兒鳴唱著——春天將盡了。這是對京城的總寫。宮殿裏曉鍾響起時,千萬扇宮門打開了,早朝的官員簇擁著皇帝的儀仗;曉星還沒落去,朝露還未幹掉,宮殿中的鮮花迎著朝臣的劍佩,柳枝拂著旌旗,早朝的場麵是多麼浩大呀。詩末結出“和”意:我們這位中書省的官員賈至做的早朝詩,真如曲高和寡的《陽春白雪》,我們的和作難以寫了,比起賈作差遠了。

岑參是以自然景物如花、柳來襯托朝儀的,寫得清新不俗,語言也很明快。

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

王維

絳幘雞①人報曉籌,尚衣方進翠雲裘②。九天閶闔③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④。日色才臨仙掌動⑤,香煙欲傍袞龍⑥浮。朝罷須裁五色詔⑦,佩聲歸到鳳池頭。

【注釋】①絳幘(zé責):用紅布包頭。雞人:古報曉官。古代宮中,黎明時頭戴紅巾的報曉官於朱雀門外高聲呼叫,以警百官,故名雞人。②尚衣:官名。隨唐有尚衣局,掌管皇帝的衣服。翠雲裘:飾有綠色雲紋的皮衣。③九天:本指天,古人認為天有九重。此處借指帝宮。閶闔(chāng hé)昌和):天門,此處指皇宮正門。④衣冠:指文武百官。冕旒:皇冠,代指皇帝。⑤仙掌:形如手掌的障扇,宮中的一種儀仗,用以蔽日擋風。⑥袞龍:龍袍。⑦五色詔:用五色紙所寫的詔書。

【譯詩】衛士戴紅巾,朱雀門外學雞鳴,報曉警百官。尚衣宮署向天子進上翠雲袍。高遠的宮門層層開,猶如在九重天。異邦萬國大臣,拜見當朝皇帝。日色剛照殿堂,儀仗排成屏障。禦爐香煙繚繞,龍袍錦繡閃光。早朝完結後,你須裁用五色紙,起草士詔書。百官即退朝,身佩飾物響,嘈切聲中你徐徐歸,回到鳳池上。

【賞析】此詩也是酬和賈至之作。

詩中寫道:包著大紅包頭布的“雞人”已經報過五更籌了,負責管理皇帝服裝的官員才向皇帝進奉翠雲裘;宮禁的門一道道打開了,各方來朝貢的使節絡繹而入,拜見皇上;太陽剛剛升起,皇帝的車駕就到來了,禦爐的香煙正好浮動在帝王穿的繡龍的禮服上;朝拜完畢後還要回中書省替皇帝草擬詔書,所以,賈至身上戴的玉佩沿路響著,回到中書省。

這首詩是從正麵展開皇帝臨朝的情景的,寫出了浩大的氣勢、堂皇的場麵;最後兩句又點明了賈至作為皇帝近臣的身份,很貼切;再者,王維是位畫家,這首詩中色彩詞的運用也很講究。詩的第二聯顯示出大唐帝國的堂皇氣派,一向被人稱道。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①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三顧頻煩天下計②,兩朝開濟老臣心③。出師未捷身先死④,長使英雄淚滿襟!

【注釋】①錦官城:指成都。②“三顧”句:諸葛亮隱居隆中(在今湖北襄陽縣西)時,劉備曾三次訪問,請諸葛亮出山輔佐。③兩朝:諸葛亮先後輔佐先主劉備、後主劉禪兩朝。④“出師”句:蜀漢建興十二年(234),諸葛亮出師伐魏,據五丈原,與司馬懿對峙於渭水百餘日。同年八月病死軍中,見《蜀誌·諸葛亮傳》。

【譯詩】何處去尋找武侯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樹茂密的地方。碧草照映台階呈現自然的春色,樹上的黃鸝隔枝空對婉轉鳴唱。定奪天下先主曾三顧茅廬拜訪,輔佐兩朝開國與繼業忠誠滿腔。可惜出師伐魏未捷而病亡軍中,長使曆代英雄們對此涕淚滿裳!

【賞析】此詩寫詩人尋諸葛祠之感。全詩圍繞一個“尋”字展開。

首聯寫探尋:詩人懷著崇敬的心情去瞻仰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郊外翠柏森森的地方。

頷聯寫細尋:尋祠堂是為了尋丞相,祠堂既已尋得,但隻見碧草迎春、階前綠滿,但荒無人跡;一句話,隻有祠堂而無丞相。

頸聯寫追尋。丞相既不複能見,隻能追尋其當年功業。當年劉備曾三顧茅廬,致使諸葛亮創立“三分天下”之功業。此中也寄寓了詩人的感慨:詩人此時也經曆了玄、肅兩朝,但遭放逐受棄捐,難邀君王一顧。

末聯寫推尋。諸葛才略過人,惜天不假年,大功未竟身先死;倘天假以年,則何功而不成?緬懷諸葛,後代英雄都會無限感慨、淚濕衣襟。此中也寄予了杜甫對於自身遭遇的深沉感歎。

客至①

杜甫

舍②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③今始為君開。盤飧市遠④無兼味,樽酒家貧隻舊醅。肯⑤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⑥盡餘杯。

【注釋】①客至:客指崔明府,杜甫在題後自注:“喜客至原文崔明府相過”,明府,縣令的美稱。②舍:指家。但見:隻見。此句意為平時交遊很少,隻有鷗鳥不嫌棄能與之相親。③蓬門:用蓬草編成的門戶,以示房子的簡陋。④市遠:離市集遠。兼味:多種美味佳肴。無兼味,謙言菜少。樽:酒器。舊醅:隔年的陳酒。樽酒句:古人好飲新酒,杜甫以家貧無新酒感到歉意。⑤肯:能否允許,這是向客人征詢。餘杯:餘下來的酒。⑥ 呼取:叫,招呼

【譯詩】草堂的南北漲滿了春水,隻見鷗群日日結隊飛來。老夫不曾為客掃過花徑,今天才為您掃,這柴門不曾為客開過,今天為您打開。離市太遠盤中沒好菜肴,家底太薄隻有陳酒招待。若肯邀請隔壁的老翁一同對飲,隔著籬笆喚來喝盡餘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