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七言律詩1(3 / 3)

【賞析】詩人久經離亂,安居成都後草堂落成,心裏自然很高興,前二句描寫居處的景色,清麗疏淡,與山水鷗鳥為伍,顯出與世相隔的心境;後麵寫有客來訪的欣喜以及誠懇待客,呼喚鄰翁對飲的場景,表現出賓主之間無拘無束的情誼,詩人為人的誠樸厚道躍然紙上。

登樓

杜甫

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

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

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

可憐後主還祠廟,日暮聊為梁甫吟。

【譯詩】我獨自登上高樓,我孤獨的雙眼癡望著苦難的大地。雖然眼前一片繁花似錦,可我的心,卻更加悲哀。錦江秀麗的春色,是天地的造化,年年常新。玉壘山漂浮的白雲,不管歲月的流逝,依舊漂忽,依舊變化無定。聖朝的氣運,不會改變,就像永恒的北極星,永遠光耀無比。而邊陲的寇盜,縱然垂涎我大好河山,終歸是徒勞的覬覦。可憐昏庸的劉禪,誤了國家,誤了天下,隻留下空空的祠廟。悲歎呀,英雄的業績,早已過去。我隻有,反複吟誦高潔的《梁甫吟》,排遣我心中的幽憤。在這日暮的黃昏,在這悲傷的時刻。

【鑒賞】這首詩作於代宗二年(764年),這時吐蕃已攻陷西川的鬆、維、保三州及雲山新築二城,又多了一層憂國憂民之感,但還是對唐王朝存有信心。全詩寫景寫情,雄闊深遠,末聯委婉含諷。

宿府

杜甫

清秋幕府井梧寒,獨宿江城蠟炬殘。

永夜角聲悲自語,中庭月色好誰看!

風塵荏苒音書絕,關塞蕭條行路難。

已忍伶俜十年事,強移棲息一枝安。

【譯詩】清冷的秋風,吹落梧桐,一片淒寒,隻有蠟燭的殘光,照著我,宦海的憂患,漂流的孤單,長夜難明,號角聲聲,訴說著無盡的傷感,明月高掛,誰與我分享,誰與我同看,光陰荏苒,哪裏尋覓親人的音信?關塞一片蕭條,迢迢千裏路,哪裏是我的故鄉,我已經忍受了十年的漂零,可我還要繼續漂零,漂零在一個個,一個個棲身的地方。

【鑒賞】詩作於代宗廣德二年(764年),時詩人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但很受拘束,又受到僚屬間的猜忌,感到很不順心。不久,就回到他的草堂去了。

閣夜

杜甫

歲暮陰陽催短景,天涯霜雪霽寒宵。

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

野哭千家聞戰伐?夷歌幾處起漁樵!

臥龍躍馬終黃土,人事音書漫寂寥。

【譯詩】陰陽交替,催逼著殘冬短促的白晝。霜雪初霽,寒夜籠罩著荒遠的天涯。破曉時分軍營中鼓角回響,聲音多麼悲壯;碧淨的夜空星光映在三峽,是水流把它們的影子蕩漾。是什麼牽連著千家萬戶,牽連著荒野中揪心的痛哭,是可怕的戰爭,是人為的血流。是何處傳來外族的歌聲,在水畔山中響起,陣陣起伏。賢臣諸葛亮與叛臣公孫述都成了黃土。我何必介意,書信的寂寥,人間的蕭落。

【鑒賞】本詩作於代宗大曆元年(766年),時蜀中有崔盱、郭英義等互相殘殺,更使百姓遭殃,詩中的“野哭千家”就是這次戰禍的寫照。杜甫在四川所寫的詩中,經常懷思起諸葛亮,這是他從內心崇敬的一位賢臣,也留下他自己的影子。

江州重別薛六、柳八二員外①

劉長卿

生涯豈料承優詔,世事空知學醉歌。江上月明胡雁過,淮南②木落楚山多。寄身且喜滄州近,顧影無如白發何。今日龍鍾人共老,愧君猶遣慎風波。

【注釋】①員外:官名。正額以外的官員。②淮南:江州在淮南,古代屬於楚國。

【譯詩】飄零的我,萬事早已參破。預想不到的恩惠,無非是虛幻的宦海沉浮。我隻想浪跡天涯,我隻願醉酒狂歌。誰能阻止——江上升起的明月,飛掠夜空的鴻雁?誰能改變——瑟瑟秋風,樹木凋落。我寄身在這遼遠的地方,我自由,我欣喜。縱然白發叢生豈能讓我徒然悲愁?我們已經衰老,我們步態龍鍾。可你們還叮囑我,謹慎那人間的風波。啊,這聲聲叮囑,叫我多麼慚愧,叫我多麼感動。

【賞析】此詩是劉長卿謫貶南巴(今屬廣東)在江州告別薛、柳二位朋友之作。

詩一開始就用反語以見諷意。貌似溫和,實極憤激:本來就多年淪落,如今竟得到天子的厚恩!遭貶謫之日,正是大雁從胡地飛返、淮南木葉凋盡之時,尤足以使貶謫之人傷懷。頸聯的上句說:“寄身卻喜滄洲近”,下句接著說“顧影無如白發何”,是對上句的否定,明明白白地見出了詩人對貶謫到蠻荒之地的怨恨。詩的末聯寫詩人對二位朋友的叮囑之情的感謝。

詩的第二聯寫景淒美,襯托出詩人心中的悒鬱。

贈闕下①裴舍人

錢起

二月黃鸝飛上林,春城紫禁曉陰陰。長樂②鍾聲花外盡,龍池柳色雨中深。陽和不散窮途恨,霄漢常懸捧日③心。獻賦十年猶未遇,羞將白發對華簪。

【注釋】①闕下:宮闕之下,借指朝廷。②長樂:漢朝宮名,這裏指唐宮。③捧日:三國魏程昱,年青時曾夢見兩手捧日。

【譯詩】春天來了。快樂的黃鸝,翩翩飛舞,飛上了上林苑。春天來了。晨風吹拂,春意朦朧著紫禁城。長樂宮鍾聲陣陣,綿延著消逝前的輕脆;龍池柳色青青,細雨中更加蒼翠。和煦的陽光暖不了我的身軀,散不了我的悵恨,縱然我一片忠心,縱然我無比赤誠。我十年未見恩遇,我才華付諸東流,麵對那般達官顯貴,我滿頭花白的頭發,令我無比羞愧。

【賞析】此詩借贈裴舍人而自述詩人懷才不遇的情懷。

前四句描寫宮禁中清麗的春景,是為了誇讚裴舍人官職的顯要:早春二月,上林苑中黃鸝紛飛;春晨的紫禁城內,樹蔭斑駁;長樂宮的鍾聲飄浮在空中,餘音散落在花外;龍池的柳色在雨中愈顯蒼翠碧綠。表麵看去是純然的寫景,但實則是在恭維裴舍人,這種手法是很巧妙的。

後四句則寫作者自己懷才不遇、希求對方援引。春風不能吹散作者窮途落魄的愁情,但作者表示仍懷對“太陽”即天子的熱忱。最後兩句就直白地說出了自己年紀漸老尚未得到恩遇的焦急心情。

這首詩說透了是一首阿諛對方、希求援引的詩,藝術上並無可稱之處。

寄李儋元錫

韋應物

去年花裏逢君別,今日花開又一年。世事茫茫難自料,春愁黯黯①獨成眠。身多疾病思田裏,邑有流亡愧俸錢。聞道欲來相問訊,西樓望月幾回圓?

【注釋】①黯黯:心神暗淡。

【譯詩】去年那花開的時節,我與你,依依相別。如今又是花開的時節,可我們已經分別了一年。世事渺茫,自我的命運,怎能預料?隻有黯然的春愁,伴隨我孤獨的存在。多病的身軀,拖起我對田園的思念。我傷心,我慚愧百姓四處流亡,我卻領著國家的俸錢。早聽說你要來與我相見,我每晚,在西樓盼望看到的,隻是月亮缺了又圓,圓了又缺。

【賞析】這首詩寫得極好,十分感人,境界上藝術上都堪稱一流。詩中表現作者對友人的思念,對民眾疾苦的關懷,真摯而深切,讓人慨歎不已。特別是第六句,凸現了一位正直、善良的封建官員的高尚心魂,範仲淹讚為“仁者之言”,決非溢美之詞。

本詩首聯兩句自然樸素,然而卻優美無比。單吟這兩句,都是特有的精神享受。

同題仙遊觀①

韓翃

仙台初見五城樓,風物淒淒宿雨收。山色遙連秦樹晚,砧聲近報漢宮秋。疏鬆影落空壇靜,細草香生小洞幽。何用別尋方外去?人間亦自有丹丘②。

【注釋】①仙遊觀:道士諸師正隱嵩山逍遙穀。唐高宗令官吏在逍遙穀造仙遊門,後改為仙遊觀。⑦丹丘:神仙居處。仙境。

【譯詩】宿雨初收,風物淒清,我來到仙遊觀,我看到五城樓。遠處,山色與樹影連綿;是搗衣的砧聲劃破黃昏的寧靜。秋天已經來臨。鬆影疏落,道壇空寂,細草散發芳香小洞多麼幽深。何必尋求,超越人間的方外之境,人間自有,人間的仙境。

【賞析】此詩是寫遊道家官宮觀的。

詩的前三聯描繪了仙遊觀內外遠近的景物:作者第一次見到仙遊觀,正是宿雨初收、風物淒清的時候。暮靄中,山色與秦地的樹影遙遙相連,搗衣的砧聲,似在報告著漢宮進入了秋天。這兩句寫聲寫色凝煉開闊。詩的第三聯寫道觀的幽靜:疏疏落落的青鬆投下縱橫的樹影,道壇上空寂寧靜,細草生香,洞府幽深。這是一處遠離塵囂的所在。

詩的末聯寫作者遊覽道觀的感想:何必再去尋找方外之地,人世間本來就有這樣的仙境!整首詩,有遠景,有近景,著力刻畫的是道觀幽靜的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