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七言律詩2
皇甫冉(717?-770?),字茂政,潤州丹陽(今江蘇丹陽縣)人,郡望安定(今甘肅涇川縣)。天寶十五載(756)中進士,授無錫尉。安史之亂中,避居陽羨。廣德三年(764),被河南元帥王縉召入幕府,為掌書記。大曆二年(767)官左拾遺,後轉左補闕。其詩多為應酬、寫景之作。長於五七律。
春思
鶯啼燕語報新年,馬邑龍堆①路幾千?家住層城②鄰漢苑,心隨明月到胡天。機中錦字③論長恨,樓上花枝笑獨眠。為問元戎竇車騎④,何時返旆勒燕然⑤。
【注釋】①馬邑、龍堆:泛指邊地。②層城:京城。③機中鐵字:《晉書》:“竇滔妻蘇氏善屬文。”符堅時,滔為秦州刺史,被徙流沙。蘇氏恩之,織錦為回文詩寄滔,循環宛轉以讀之,詞甚淒切。④竇車騎:東漢車騎將軍竇憲。⑤何時句:返旆:班師。燕然:燕然山。
【譯詩】黃鶯啼唱,燕子呢喃,溫暖的春天來了。可我的丈夫,從軍在千裏外的邊疆。春風吹拂我的高樓,春風吹綠了漢宮。我的心已隨著明月,漂到了遙遠的地方。誰了解我的悲痛?隻有,錦織的詩文訴說你我離別的哀愁。你可知道高樓上的花枝,都在,嘲笑我的孤獨,我的空屋。請問,竇大將軍何時才能戰勝敵人,何時才能凱旋歸來?
【賞析】這是一首寫一位長安少婦新春觸景傷情、對出征塞北的丈夫懷念之情的詩。
正是新春黃鶯啼唱、燕子呢喃的時候,但丈夫不在身邊。因此這位少婦想道:到馬邑和龍堆,不知道有幾千裏路程?少婦雖身在長安,但心卻跟隨著明月去了遙遠的邊塞之地。機中織錦織成的詩篇,字字訴說著離別的愁怨;樓上鮮豔的花枝,似在嘲笑她獨自孤眠。柔情似水、思念著丈夫的少婦,癡癡地問道:請問統兵的將領,何時才能得勝班師呢?
“樓上花枝笑獨眠”一語,顯見得少婦思念丈夫,夜不能眠。末二句問語似癡,實則活生生地寫出了少婦渴望與丈夫一起過平和安定生活的願望。
晚次鄂州①
盧綸
雲開遠見漢陽城,猶是孤帆一日程。估客②晝眠知浪靜,舟人夜語覺潮生。三湘愁鬢逢秋色,萬裏歸心對月明。舊業已隨征戰盡,更堪江上鼓鼙③聲!
【注釋】①鄂州:今湖北武昌。②估客:商人。③鼓鼙:軍用大鼓與小鼓。
【譯詩】烏雲已經飄散,漢陽依稀可見。孤獨的帆船,載著我的悒鬱。白天,風平浪靜,隻看見商人穩穩酣睡;夜晚,潮水上升,隻聽見船夫竊竊私語。朦朧的秋色,三湘一片蕭瑟,我悲愁的心,空對著明月。縱然歸心似箭哪裏是我的故鄉?漂泊!我的田園,我的家業,已隨著戰亂毀滅。我哪堪忍受,江上,傳來的陣陣鼓聲。
【賞析】此詩作於至德(756-758)年間。當時盧綸因避安史之亂,由北南逃,途經鄂州,準備去三湘一帶。詩歌描述了兵亂流離中歎老思鄉的情懷。
此詩的前二聯寫目所見:雲霧散開,可見到遠處的漢陽城,但這孤獨的航船,還要走一天的路程。商賈們慣於在江湖上行走,知道現在江上風平浪靜;作者半夜裏聽到船夫講話,明白江上要漲潮了。詩的第二聯寫眼前所見所聞,細致曲折,向為人稱讚。
詩的後四句抒情:雙鬢本已愁白,又逢三湘淒涼的秋色,故鄉在萬裏之外,詩人的一片歸心隻能對月浩歎。舊時的田園廬舍,在戰爭中喪失殆盡,如今詩人是一位無家可歸的人了。詩人再也不堪聽到陣陣鼙鼓聲了。
這首詩,寫景真切,抒情誠摯,字裏行間充滿了離亂漂泊的感慨。
西塞山①懷古
劉禹錫
王濬樓船下益州②,金陵王氣③黯然收。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④。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從今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
【注釋】①西塞山:在今湖北大冶縣東。②王濬:晉朝大將,益州刺史。益州:今四川成都。③金陵王氣:秦始皇時,有善望氣者,說金陵有天子氣,送鑿鍾山,開秦淮河。④石頭:石頭城,指南京。
【譯詩】從益州出發,王濬率領浩蕩的戰船,順流東下。顯赫無比的金陵王氣,驟然失色。衝天的大火,溶毀了百丈鐵鎖,一堆堆廢鐵,沉入江底。石頭城上舉起了降旗,宣告,東吳已經滅亡。啊!人間興亡人世盛衰,隻能讓後世徒勞悲歎。山嶽依然高高矗立,江河依然自由奔流。看今日的世界,天下一統,四海一家。昔日的營壘,已變成一片廢墟。隻有蘆荻在秋風中飄搖。
【賞析】本詩是唐穆宗長慶四年(824)劉禹錫由夔州調赴和州時途中所作。前四句,寫西晉滅吳的曆史,氣勢雄渾,跌宕有致。五六句,一寫人世興亡,一寫自然永恒;變與不變,都非為人之意誌轉移,其深刻的哲理,躍然紙上。最後兩句,展現作者的一種冷靜的曆史感,但不乏感慨之情。
元稹(779-831),字微之,洛陽(今河南洛陽市)人。早年家貧,少有才學。貞元九年(793)以明經及第,十九年(803)登書判拔萃科。授秘書省校書郎。元和元年(806)登才識兼茂明於體用科,任左拾遺。後任監察禦史,因彈劾得罪宦官權貴,被貶為江陵府士曹參軍。徙通州司馬、虢州長史。穆宗即位,召為膳部員外郎,因得宦官崔潭峻援引,擢祠部郎中、中書舍人、翰林學士承旨。長慶三年(822)拜相。任相三個月,受李逢吉排擠,出燦州刺史,後累官浙東觀察使、尚書左丞、武昌等節度使,與白居易交往甚密,詩名並稱,世號“元白”,又因兩人詩風相近,並稱為“元白體”。論詩與白居易相同,為中唐新樂府運動的積極倡導者之一。其詩以樂府詩最具代表性。長篇敘事詩《連昌宮詞》向與白居另《長恨歌》並稱,其悼亡詩《遣悲懷》三首向稱名篇。
遣悲懷(三首)其一
謝公最小偏憐女①,自嫁黔婁②百事乖。顧我無衣搜藎篋③,泥④他沽酒拔金釵。野蔬充膳甘長藿⑤,落葉添薪仰古槐。今日俸錢過十萬,與君營奠複營齋⑥!
【注釋】①謝公句:東晉宰相謝安,最愛其侄女謝道韞。元稹此處以謝道韞喻指亡妻韋惠叢。②黔婁:春秋時齊國高士,以安貧守賤著稱。③藎:草名。④泥:軟語請求。⑤長藿:豆葉。⑥營齋:延請僧人超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