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五言絕句1
鹿柴①
王維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影②入深林,複照青苔上。
【注釋】①鹿柴:輞川別墅一景。②返影:斜陽返照。
【譯詩】空空深山,看不到一個行人,悠遠的人語聲,隱隱約約,靜極了。太陽下落了,餘輝照進幽深的,樹林,一片黃昏的朦朧,遠處,那青苔上麵,是太陽投下的,光影。
【賞析】王維寫有《輞川集》組詩二十首,此為其一。
這首詩,以夕照和人聲來襯托深山的幽、靜、空。具體而微,妙不可言。短短二十個字,既是一首幽美的詩,又是一幅生動自然的畫,足見作者捕捉印象和感覺之敏銳,之細微。
這首詩語言清新,風格淳樸自然。
送崔九
歸山深淺去,須盡丘壑美。莫學武陵人,暫遊桃源裏。
【譯詩】既然,你歸隱山林,就應該,盡情享受,山林的風光,山林的幽美。可不要學武陵的漁夫,僅僅出於一時的好奇,把美麗的桃源,短暫遊曆。
【賞析】崔九曾與王維、裴迪同隱於終南山,從裴迪這首送崔九歸山的詩中看得出來,崔九大約不大願意再隱居下去了,於是有了裴迪的這一番勸勉。
裴迪看著崔九忽高忽低、忽上忽下地向山中走去,勸勉他說:山中自有美妙之景,足以自得於心,一丘一壑,皆可怡性養神。因此,既然回到了山中,就應該沉浸在山水之美中,盡情地在山水中領略樂趣:秋月春花、冬雪夏雨,山中無處不美、無時不美呀。可不要像陶淵明《桃花源記》中那個打魚的武陵人,偶然之間闖進了桃花源,卻又匆匆忙忙還家;還家之後再尋桃源,就再也找不到了。
其實,裴迪的看法未必正確。那些心性浮躁的人,是不能真正領略山水之美的;而像“好靜”的王維,則山水與他早就莫逆於心、不忍分離。不願寂寞的人真能在山中久留嗎?
竹裏館
王維
獨坐幽篁裏,彈琴複長嘯。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譯詩】我獨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一邊彈琴一邊高歌長嘯。誰可以分享我的歡樂,我的情趣?隻有明月微笑地照在天空。
【鑒賞】在深竹林中一個人彈琴和吹口哨,不是為了讓人欣賞,隻有明月才是唯一能見到這種忘情陶醉的知音,詩人真是能道人之所不能道。
相思
王維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
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譯詩】紅豆生長在南國,每當春天來臨,不知會生出多少新枝,采摘吧盡情地采摘,美麗的紅豆,最能表達無盡的相思。
【鑒賞】紅豆,又名相思子,人們都將它當作愛情的象征。詩人詠此以寄相思,已不是在追述那位在樹下思念丈夫的妻子滴淚血成珠的故事,也可以包括友情,更能引起普遍的共鳴,境界也更高了。
終南望餘雪
祖詠
終南陰嶺①秀,積雪浮雲端。林表②明霽色,城中增暮寒。
【注釋】①陰嶺:山北曰陰。陰嶺,背向太陽的山嶺。②林表:林外。
【譯詩】高高的終南山,多麼秀麗,遠遠望去,壓坡厚厚的積雪,仿佛,飄浮的白雲,飄浮在天邊。初晴的陽光,微微灑在林梢,灑出一片明亮,黃昏降臨,陣陣寒氣,在靜靜的城裏,回蕩。
【賞析】王維比較善於寫終南山中春夏秋景,對於冬景似未描述過。祖詠此詩填補了這個空白。但祖詠寫終南山,純從大處著眼,與王維對一草一木、一溝一壑的細致描繪有別。
詩題是《終南望餘雪》,祖詠起筆寫終南山就從“陰嶺”即背陽的山坡落筆——雪後的山嶺仍很秀麗。何則?終南山本自高峻,如今落滿了積雪,遠遠望去,積雪似飄浮在雲端。這一句寫出了終南山之高、積雪之多;積雪上遊雲端,可與霞光媲美了。此時雪後初霽,積雪在陽光下反射出炫目的銀白色,這是多麼奇秀的景觀!這一句就照應了第一句中的一個“秀”字。雪後天氣更加陰冷,何況有陽光把雪霽後的銀白色反照到長安城中,城中之人更覺有一股寒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