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五言絕句2
王之渙(688-742),字季淩,原籍晉陽(今山西太原市),五世祖王隆之徙居絳郡(今山西新絳縣)。曾任冀州衡水主簿,因謗去官,寄情山水十五年。晚年任文安縣尉。曾與高適、王昌齡、崔國輔等人唱和,為盛唐邊塞詩人之一。
登鸛雀樓①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裏目,更上一層樓。
【注釋】①鸛雀樓:在今山西省永濟縣西南。
【譯詩】太陽,漸漸落下山崗,黃河,朝著大海奔流,要遙望千裏,要窮盡目力,就必須,再登上一層高樓,再登上,一層高樓。
【賞析】這首詩之所以能使後人吟詠不已,大約在於它奔放的氣勢和開闊的境界上。
詩人登高望遠,但見西邊的太陽緩緩地向山下沉去,滔滔黃河滾動著、咆哮著,向東奔流而去,一瀉千裏,直入大海。詩人未寫較為細小的風景,事實上,正是這樣一幅宏大的圖景才構成了此詩雄偉奔放的氣勢,詩人著眼於這種雄渾闊大的風景,正是其寬廣胸襟的外化。
詩人尚且不滿足於眼前所見的這種雄偉寬廣的風景,他想再上一層樓,他要望見千裏之外的莽莽群山、滔滔奔流。
如果說,此詩的前兩句已與詩人的胸襟相類的話,詩的後兩句可以視作詩人具有的不斷進取的雄心。
送靈澈①
劉長卿
蒼蒼竹林寺,杳杳鍾聲曉。荷笠帶斜陽,青山獨歸遠。
【注釋】①靈澈:本姓湯,僧人。有詩名。
【譯詩】晚鍾聲,悠悠回蕩在遠方,竹林寺,掩映著一片蒼蒼,他獨自,沿著青山歸來,鬥笠上,披著一抹斜陽。
【賞析】竹林寺在今江蘇省鎮江市南黃鶴山上,周圍林木幽邃。此詩的第一句點明了詩人送別靈澈的地點。傍晚時分,寺廟的鍾聲在林木霧靄中慢慢彌散。這一句點明了送別的地點。因為是傍晚送人,日色已幽暗,此時聽見鍾聲,仿佛這聲音也染了幽暗之色,這是現代人所稱的“通感”。這鍾聲聽起來就格外動人、仿佛是專為送別時黯然的心情而鳴的了。
詩人目送著靈澈一個人緩緩遠去,背上的鬥笠,映帶在夕陽之下……
這首詩沒有一個字寫到詩人送別時的心情,但我們仍然能體會到詩人心情的黯然,因為詩人用了“蒼蒼”、“杳杳”、“斜陽”、“獨歸”等字眼,這些字眼既是對送別時所見所聞事物的客觀描述,也折射出詩人不忍分別朋友的心情。
彈琴
劉長卿
泠泠七弦上,靜聽鬆風寒。
古調雖自愛,今人多不彈。
【譯詩】七弦琴聲,多麼清幽,靜靜地聽聲響,如同風吹鬆林。我格外喜愛,那悠美的古調,可如今,已沒有幾人喜歡彈奏。
【鑒賞】從彈古調而引起對世俗的感慨!既歎知音稀少,又感生平失意是因為不合時宜,和秦韜玉的“誰愛風流高格調”有相同之感。
秋夜寄丘員外
韋應物
懷君屬①秋夜,散步詠涼天。空山鬆子落,幽人應未眠。
【注釋】①屬:在,適逢。
【譯詩】靜靜的夜,喚起我,對你的,切切思念,思念牽引著我,徘徊,吟詠。在這淒楚的秋天,空空的深山,鬆子一個個,一個個悄悄墜落,隱居的朋友,你和我一樣,一定,也未能入眠。
【賞析】詩題中的丘員外,是詩人丘為的兄弟丘丹,韋應物曾常與他往還。詩中前兩句寫詩人秋夜散步時,懷念丘丹之情油然而起。後兩句則想象此時此刻丘丹也在懷念自己,以此說明兩人心心相印,感情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