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貞觀六年,朝廷特下詔書,表彰劉君良孝悌友鄰、和睦家庭的高尚品德。
七四、一失足為千古恨
【原文】
一失足為千古恨,再回頭是百年人。
【譯文】
一旦犯下錯誤會造成終身的遺憾,發現後再回頭來看已經時過境遷難以挽回了。
【賞析】
人生有很多路要走,可是決定命運的往往隻有一兩步。走錯了這一步,也許人生的命運就發生了改變,等到你發現卻為時已晚,因為時間是不能倒流的。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但要盡量減少過失,避免出現大的過錯。
生命雖短,岔路卻多,一時失足不僅可帶來肉體上的痛苦,還會造成心靈上的創傷。要隨時注意自己的腳下,看清前進的方向,用心去量一量,以便走出一條雖曲折但前途很光明的路來。
【故事】
烽火戲諸侯
周宣王兒子周幽王即位後,對國家大事從來不聞不問,一味吃喝玩樂,派人到處找美女。
大臣褒珦勸諫幽王別忘了治理國家,周幽王根本聽不進去,竟命人把褒珦關進監獄。
褒家人千方百計要把褒珦救出來,就在鄉下買了一個很漂亮的姑娘,起名褒姒,教她唱歌跳舞,把她打扮起來,獻給幽王,替褒珦贖罪。
幽王見褒姒長得俊俏,高興得不得了,就把褒珦釋放了。
他十分寵愛褒姒,與她住在瓊台,終日飲酒作樂。可是褒姒從進宮以後,總是悶悶不樂,沒有笑過一次。
百般無奈的周幽王就下了一道旨意:有誰能讓王妃娘娘笑一下,就賞他1000兩金子。
有個大臣叫虢石父,特愛拍馬屁,他替周幽王想了一個主意。
原來,周王朝為了防備犬戎的進攻,在驪山一帶造了20多座烽火台,每隔幾裏地就是一座。
如果犬戎打過來,把守第一道關的兵士就把烽火燃起;第二道關上的兵士見到煙火,也把烽火燒起來。
接著一個接一個燒著烽火,附近的諸侯見到了,就會發兵來救。虢石父對周幽王說:“現在天下太平,烽火台長久沒有使用了。我想請大王跟娘娘上驪山去玩幾天。到了晚上,咱們把烽火點燃,讓附近的諸侯見了趕來,上個大當。娘娘見了這許多兵馬撲了個空,保管會笑。”
周幽王拍著手說:“太好啦!就這麼辦吧!”
他們上了驪山,真的在驪山上將烽火點起。臨近的諸侯以為犬戎打過來,趕快帶領兵馬來救。沒想到是周幽王為了讓娘娘笑而用的計策,於是都氣憤地回去了。褒姒看到後真的笑了。
後來,幽王聽到犬戎進攻的消息,驚慌失措,連忙下命令把驪山的烽火點起。
烽火倒是燒起來了,可是諸侯因為上次白跑了一趟,這次誰也不來理會他們。
都城的兵馬不多,抵擋不住強大的戎兵,終究遭致亡國。七五、聖賢不白之衷,托之日月
【原文】
聖賢不白之衷,托之日月;天地不平之氣,托之風雷。
【譯文】
通達事理的聖賢之人所不曾表明的心意,已托付與日月昭示;天地之間因不公平而生的怒氣,已托付給風雷顯示。
【賞析】
日月亙古不變,給人類帶來光明;天地萬古常新,使人類生生不息。聖賢之人通達天地之間的事理,他們的心境也有歡樂和哀愁,其間無法表達之處,隻能寄托於日月,要人們棄黑暗而趨光明,使日月昭昭,永遠運行不息,為人類帶來無盡的幸福。
人間有不平之事,天地有不變之氣,不平則鳴,人間為不平而掀起的除惡誅暴的革命,猶如天地之間的風雨雷電一樣,轟轟烈烈,急風暴雨之後,就是晴朗的祥和之氣,使天地人間共享太平。
【故事】
七碗茶詩的故事
盧仝,範陽人,唐代詩人。盧仝早年刻苦讀書,博覽經史,工詩精文。當時的河南令韓愈非常喜愛盧仝的才學和節操。因此,盧仝一生與韓愈、張籍、孟郊、賈島等著名詩人在一起,成為唐代韓孟詩派的重要人物。
盧仝不僅詩風浪漫,飄逸,而且還好茶成癖。他的《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詩,傳唱千年而不衰。其中的“七碗茶詩”,更是膾炙人口:“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茶的功效和盧仝對茶飲的審美愉悅,在詩中表現得淋漓盡致。人以詩名,詩則以茶名,盧仝後來被世人尊稱為“茶仙”。
七六、士大夫愛錢,書香化為銅臭
【原文】
親兄弟折箸,璧合翻作瓜分;士大夫愛錢,書香化為銅臭。
【譯文】
親兄弟不和睦,就如同價值連城的一組美玉,分散開來便失去價值;讀書人愛財,就使濃鬱的書香味轉變為銅臭氣息。
【賞析】
箸,筷子。折箸,指兄弟不和。傳說一老翁臨死前,將幾個兒子叫到麵前,讓兒子們試試是一根筷子容易折斷還是一把筷子容易折斷,兒子們從一把筷子很難折斷中悟出隻有兄弟們團結一心才有力量的道理,老翁才放心離世。璧,美玉。璧合,是兩塊玉合在一起,比喻有價值的東西。
俗語雲:“打仗親兄弟,上陣父子兵。”親兄弟之間有親情、友情,如果能團結一致,其力量是無比巨大的,如果不和睦,如同將美玉打碎,令人痛心。
讀書人深知做人的道理,淡泊名利,所以有言曰:“天下第一人品,還是讀書。”讀書是至高至雅之樂,還要致用,學以致用,造福百姓,才不枉為讀書人。讀書人愛財也要取之有道,如果見錢眼開,就會使書香變為銅臭,成為市井之徒。
【故事】
陳堯谘退馬
從前,有個人叫陳堯谘,他小時候非常頑皮,但是父親對他要求十分嚴格,總是告訴他一定要做一個品德高尚的人。
陳堯谘家有一匹烈馬,既不讓人騎,也不肯幹活。
陳堯谘覺得這匹馬白白養著它太不劃算。
一天早上,他悄悄把馬牽到集市上賣了。父親醒來後發現馬沒了,忙問是怎麼回事。陳堯谘就把賣馬的事告訴了父親。
父親聽了卻搖著頭對他說:“你明知那匹馬愛傷人,又沒什麼用,怎麼能把它賣給別人呢?我們自己不願意要了而賣給別人是不對的。”
聽了父親的話,陳堯谘知道自己錯了,他急忙到集市上找到買馬的人,告訴了他事情原委,向他道了歉,退了錢,把馬牽了回來。
七七、心為形役,塵世馬牛
【原文】
心為形役,塵世馬牛;身被名牽,樊籠雞鶩。
【譯文】
如果心靈被外在的東西所驅使,那麼這個人就像是活在人世間的牛馬;如果人被名聲所束縛,那就像關在籠中的雞鴨一樣沒有自由。
【賞析】
心是人的主宰,人通過目、耳、鼻、眼、口及二便等九竅和色、香、味、觸、意、事等各種感受認識世界,心為其總管,萬事決斷於心,這也是人與動物的不同之處。如果人的行為離開心的正確指導,隻是不斷地滿足各種感官刺激的要求,那就是形體指揮思維,與動物沒有什麼差別了。愛名聲的人,如果被名聲牽著鼻子走,一切為了名聲而活,就完全失去了自由的心性,身心都不得自在,就如籠中鳥、缸中魚一樣失去了自由的心性。
【故事】
莊子以夢寓哲理
莊子,名莊周,是先秦諸子中最富詩人氣質的哲人。
莊子曾經夢見自己變成了一隻蝴蝶,一隻翩翩起舞的蝴蝶。蝴蝶四處飛翔,悠然自得。忽然夢醒後,發現自己分明是莊周,而不是蝴蝶,一時間他搞不清楚是莊周做夢化為蝴蝶了呢,還是蝴蝶做夢化為莊周了?
莊子講給人們的這個故事寓意很深,體現了莊子哲學的一個基本觀點。莊子認為“物”與“我”、“夢”與“醒”、“生”與“死”等等,都是沒有什麼區別的,應該從心理上打破這種界限.從而使自我與整個自然、宇宙複歸為一。這樣才能使心靈得到解放。
還有一次,莊子到楚國去,看見道路旁有個骷髏,就用馬鞭敲了敲,問道:“先生是因為貪生背理而死的呢?還是因為國家敗亡,遭逢戰亂,被斧子砍殺而死的呢?是做了什麼不善的壞事,玷辱父母,羞見妻子而自殺的呢?還是因為凍餓而死的呢?或是年壽已盡、善終而死的呢?”
莊子說完這番話後,就把骷髏拿過來作為枕頭,枕著它昏昏睡去。半夜裏,莊子又做起夢來,他夢見骷髏對他說:“從剛才你的談吐看,你好像是個能言善辯的人。其實你所說的那些,都是活著的人們的憂患,死了就沒有這些憂患了。你想聽聽死人的情形嗎?”莊子說道:“願意聽。”骷髏說:“死了,上麵沒有君王,下麵沒有臣子,也沒有四季的冷熱寒暑,悠然自得和天地共長久。就是國王的快樂,也趕不上我們的快樂啊!”莊子不相信,就說:“我使掌管生命的神靈來恢複你的形體,還給你骨肉肌膚,把你送回的你到故鄉,讓你和父母、妻子、朋友團聚,你願意嗎?”骷髏聽了,驟然雙眉緊鎖,顯露出十分憂愁的樣子,說:“我怎麼能放棄國王般的快樂一,而回複到人間的勞苦呢!”
莊子與骷髏的這段夢中對話,看似荒唐,其實包含著對人生的冷靜思考。莊子看到芸芸眾生勞頓困苦而不知所歸,生為物役、心為形役而不知所適,他想要尋求一條精神解脫和超越的路。莊子的思想對後世影響很大,今天仍有很多人信奉莊子,以求心理的平和與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