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文拯與小二在路上將及半個月,望家下不遠,文拯雲:“此去王太公舍隻有十裏遠,是我莊所,且去安歇一宵又作區處。”小二挑著行李,來到王太公門首,乃一更盡,便叫開門。王太公兒子王五出來看時,卻是主人呆子,領一人在門首,連忙入告太公道:“有一百貫錢來我家也。”王公問:“如何有一百貫錢來我家?”王五道:“他父親出下招賞錢一百貫捉呆子,今來門首,捉去請一百錢賞。”王公聽罷罵道:“畜生,他是我主人,又況其大嫂甚賢,哪裏有賞錢與你?待我起來迎接他人來。”王公出得門首,見文拯便拜。文拯連忙扶起,同入莊上坐定。王公將其父出賞錢要捉三郎之事說知。文拯笑雲:“正是欠東京店主人錢米,今同二小回來取討。”王公道:“主人今且在我家安歇,明日回去與大嫂商量,勿使太公得知便了。”道罷,即具酒饌相待。至半夜,各就歇息。
次日,文拯辭卻王公,與小二回家,從後花園叫聲:“嫂嫂開門。”汪氏聽知是三叔聲音,連忙開了後門,見包公衣衫襤縷,如貧困者一般,乃問:“日前有報信來家,道叔已中高選,如何恁的回來?”文拯答曰:“蒙賢嫂作成,去得遲了,東京科場已罷,功名沒分,今少店主人錢米,著小二回來取。”
汪氏道:“既如何,且入家中商量,休教父兄得知。”文拯與小二進入舍中坐定,乃對嫂道:“煩討些飯來與我吃。”真是好個賢德汪氏,聽說即入府中安排點心去。文拯把箱中綠袍、名簡、紗帽,盡放於大嫂閨中。一伏時,其嫂辦到酒饌,與包公食畢,乃問雲:“三叔欠店主人錢多少?”包公雲:“欠三百貫。”汪氏道:“公公與二哥發怒,出賞錢正要捉汝,且休在家,明日南莊有五十人割麥,你去監收割麥,待我措置錢米三百貫,卻送你去還店主人。”包公拜謝嫂嫂。次日侵早,過南莊割麥。二人行了半裏路,包公先打發小二回東京,自去南莊割麥。
將近晌午,忽有一夥公人來到,因問包知縣家住哪裏。文拯已自知了,故意指前麵:“大宅房子便是。”公人徑奔前來,尋問包太公家。太公見了一夥公人,忙走入廳上,大叫:“強人又來。”汪氏出來看時,卻是一起差人。因問從何而來。差人答道:“東京及第包文拯,除授定遠縣知縣,我等是來接知縣赴任的公差。”汪氏聽罷,入告太公知之。太公怒道:“日前正是你說有報信人,費我三百貫賞錢,今日又來哄我。適有人說呆子在南莊替人割麥,不要理他。”將門緊閉上。公差人不識知縣下落,複來田間問包公:“若教我等知縣住址,把些酒錢與你。”包公道:“主人要我割完麥方得去。”公人道:“我大家與人割麥,可領我去?”包公雲:“如此則許。”差人一時將麥為之割完,欲著包公引教其路。
包公雲:“尚容來日引你等去。”公差為首二人大怒,擘拳就打。得田間眾人勸了,包公乃領差人往前門進,自後花園入嫂嫂房中,取出冠帶服畢,出廳上二十四個遠接人納頭便拜。包公望闕謝恩,請過父母、大嫂來相見。人各愕焉。包公乃對父母道知得官之由。父母方知是真,嗟呀不已。包公喚過差人雲:“你等識包知縣否?”公差人見是割麥之人,各各請罪。包公問哪個是首領?公人複是董超、薛霸。包公雲:“用拳擘我者是你二人?今捉下打三十大棒。”眾人正待行刑,大嫂聽得,來勸雲:“賢叔未上任,何可便打公人。適間不認叔是貴人也,可赦其罪。”包公依其勸乃止。一時眾親戚鄉裏都來稱賀。太公設筵席相待,盡歡而散。次日,包公出廳上吩咐公吏道:“你等且先回去,待我安排行李,即來赴任,公吏不須等待。”眾領諾,各拜辭先回不題。
隻說包公擇吉日拜別雙親兄嫂,遂登程而去,不與人識是知縣,依然挑取這席簍作貧寒之態,逶迤行到定遠縣,見東門外有多少伺候人、一百二十行及公吏等並來遠迎。諸吏見而問之:“曾見包官人到否?”拯答雲:“我自來縣間作買賣,不曾見有包官人來。”拯遂入縣衙門門首,把門人見其挑取席簍,如乞丐之人,遂推出門外,喝雲:“我數日灑掃縣衙,隻候本官赴任,你何敢擅入縣門?”拯遂門外取出席簍中所藏公裳穿了,戴卻烏紗帽,掛起官憑,把門者皆驚惶駭愕,方知即是包知縣,遂叩頭謝罪。諸吏座聽得,倉惶入衙中見包公。引入堂裏,點起香燈蠟燭,與包公升公座上任。眾人各參拜已畢,有詩讚曰:穀雨桑麻暗,春風桃李開。
隻因民有福,除得好官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