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上麵提到的避難所或是陷阱,都隻不過是一種臨時性的,實在不是什麼長久之計。

昆蟲住在自己經過辛辛苦苦的勞作構造的家中,無論是朝氣蓬勃、生機盎然的春天,或者是在寒風刺骨、漫天雪飄的冬令時節,都會產生無比的依賴,不想遷移到其他的任何地方去居住。這樣一個真正的居住之所,其建造的目的是為了安全,舒適,是從長遠的角度考慮的,而並不是像前麵所提及的那樣,是為了狩獵而臨時建造的家,或是所謂的“育兒院”之類的延期行為。那麼,隻有蟋蟀的家是為了安全和溫馨而建造的了。在一些有陽光的草坡上,隱居者蟋蟀就是這裏的所有者。正當其他的或許正在過著孤獨流浪的生活,或許是臥在露天地裏,或許是埋伏在枯樹葉、石頭和老樹的樹皮底下的昆蟲,正為沒有一個穩定的家庭而煩惱時,蟋蟀卻成了大自然中的一個擁有固定居所的優越居民。由此可見,它的遠見卓識是毋庸置凝的。

然而,想建築一個穩固而隱蔽的住宅,並不像想像的那麼容易,不過,現在對於蟋蟀、兔子,最後是人類來說,已經不再是什麼大問題了。在我的住地附近,有狐狸和獾豬的洞穴,它們絕大部分隻是由不太整齊的岩石構建而成的,而且這些洞穴很粗糙,似乎沒有被修整過。對於這類動物而言,隻要能有個洞,暫且偷生,“寒窯雖破,能避風雨”也就可以了。相比之下,兔子的洞穴要比它們的更講究一些。如果兔子找不到任何天然的洞穴可以居住,以便躲避外界所有的侵襲與煩擾,那麼,它們就會選擇自己喜歡的地點,自己動手挖掘了。

然而,蟋蟀才是它們中最聰明的一個。在選擇住所時,它常常輕視那些偶然碰到的以天然的隱避場所為家的昆蟲。它總是非常慎重地為自己選擇一個理想的家庭住址。它們很注重對排水條件的選擇,並且有充足而溫暖的陽光照射的地方。凡是這樣的地方,都被視為佳地,要優先考慮選取。蟋蟀寧可放棄那種現成的天然而成的洞穴,因為,這些洞對它來說都不合適,而且它們都建造得不夠整齊,也十分草率,根本沒有安全可言。有時,其他條件也很差。總之,這種洞不是首選對象。蟋蟀要求自己的別墅每一點都必須是自己親手挖掘而成的,從它的大廳一直到臥室直至每一個角落,無一例外。

至今為止,除人類外,我還未發現哪種動物的建築技術高於並超過蟋蟀。即便是人類,在混合沙石與灰泥使之凝固,以及用黏土塗抹牆壁的方法尚未發明之前,也不過是以岩洞為隱避場所,和野獸進行戰鬥,和大自然進行搏擊。那麼,為什麼這樣一種非常特殊的本能,大自然單單賜給一個小小的昆蟲呢?最為低下的動物,卻可以居住得非常完美和舒適。蟋蟀擁有自己的一個家,有很多優點根本沒有被文明的人類所知曉:它的家是安全可靠的躲避隱藏的場所;它有享受不盡的舒適感,同時,在屬於它自己的家的附近地區,誰都不可能作為它的鄰居,永久地居住下來。除了我們人類以外,其他動物都無法與蟋蟀相比。

人們對這種有高超的建築技術的小動物產生了不解和迷惑,它怎麼會擁有這樣的才能呢?難道說大自然偏向它們,賜予了它們某種特別的工具嗎?當然不是。因為蟋蟀並不是掘鑿技術方麵的一流專家。實際上,人們也僅僅是因為看到蟋蟀工作時的工具非常柔弱,所以,人們才對蟋蟀能建造出這樣的住宅而感到驚奇。

蟋蟀之所以有穩固的住宅,是不是因為蟋蟀的皮膚過於柔嫩,經不起風雨的考驗?當然不是。因為,在它的同類兄弟姐妹中,也有和它一樣,有柔美的、感覺十分靈敏的皮膚,但是,即使在露天底下呆著,或暴露於大自然之中,它們也無所畏懼。

那麼,蟋蟀高超的建築才能與它的身體結構有關嗎?它到底有沒有進行這項工作的特殊器官呢?答案又是否定的。在我住所的附近地區,有三種不同的蟋蟀和諧地生活著。這三種蟋蟀,無論是外表、顏色,還是身體的構造,與一般常見的蟋蟀沒有什麼不同。在開始時,剛一看到它們,經常就把它們當成田野中的蟋蟀。然而,就是這些由一個模子刻出來的同類,竟然沒有一個能夠為自己建造一個安全舒適的住所。其中,有一隻蟋蟀看上去很特別,因為它身上長有斑點,它隻是把家安置在潮濕地方的草堆裏邊;還有一隻十分孤獨的蟋蟀,它自個兒在園丁們翻土時弄起的土塊上,寂寞地跳來跳去,與流浪漢沒什麼兩樣;而更有甚者,如波爾多蟋蟀,甚至毫無顧忌、毫不恐懼地闖到了我們的屋子裏來,真是不請自來的客人,不顧主人的意願。從八月份到九月份,在那些既昏暗又特別寒冷的的角落裏,時常可以聽到它的歌聲,找到它的行蹤。

現在看來,現在再提前麵已經提到過的那些問題,已經毫無意義可言了。因為那些問題的答案無一是肯定的。蟋蟀自然形成的本能,從來也不為我們提供有關答案的原因所在。我們絕對不會從蟋蟀的體態、身體結構,或是工作時所利用的工具上找到答案,並且解釋那些答案,長在昆蟲身上的所有的東西,都不能提供給我們一些滿意的解釋與答案,或者是能夠讓我們知曉一些原因,它們對我們一點幫助都沒有。在這四種相互類似的蟋蟀中,隻有一種能夠挖掘洞穴。於是,我們可以得知,蟋蟀本能的由來,還是一個謎。

誰會不了解蟋蟀的家?哪一個人在他還是小孩子的時候,沒有到過這位隱士的房屋之前去觀察過呢?無論你的腳步多麼輕,動作多麼小心,這個小小的動物總能發覺,總能感覺到你的來訪。然後,它立刻警覺起來,並且有所反映,馬上躲到更加隱避的地方去。而當你接近這些動物的定居地時,這座空空的住宅會令你大失所望的。

凡有過捉蟋蟀經曆的人,都會知道如何把這些隱匿者從躲藏處誘惑出來。你可以拿起一根草,伸進蟋蟀的洞穴,並且輕輕地轉動幾下。這樣一來,小蟋蟀肯定會認為地麵上發生了什麼事情。於是,這隻蟋蟀被激怒了,它將從後麵的房間跑上來。然後,停留在過道中,遲疑著,同時,鼓動著它的細細的觸須認真而警覺地打探著外麵的一切動靜。然後,它就從它的洞穴中出來,來到有亮光的地方。隻要這個小東西一跑到外麵來,便是自投羅網,很容易就會被人捉到。因為,前麵發生的一係列事情,已經把我們這隻可憐的小動物弄得糊塗了,它簡單的頭腦無法進行更複雜的判斷,畢竟它的智力水平還很低下。假如這一次,小蟋蟀逃脫掉了,那麼,它將會很疑慮,很機警,時刻提高它的警惕性,不肯再輕易地冒險,把自己暴露在大自然中。在這種情況下,就不得不選擇其他的應付手段了。比如,你可以拿一杯水,注入蟋蟀的洞穴,它會被水衝出來。

這時,孩童時代的記憶又浮現在我的腦海中,那真是一段令人懷念和羨慕的記憶。那時,我們常常跑到草地裏去,到處捉拿蟋蟀這種昆蟲。捉到以後,就把它們帶回家裏,放在籠子裏,采來一些新鮮的萵苣葉子給它們當晚餐。這真是一種莫大的童趣啊!

現在,我還要繼續談我這裏的情況。為了能夠更好地研究它們,我到處搜尋著它們的窠穴。孩童時代發生的事情,就仿佛發生在昨天。我的另一個同伴名叫湯姆,可以說,他在利用草須方麵是個不折不扣的專家,在很長時間地實施他的戰略戰術之後,忽然,他十分激動而興奮地叫起來,看來他經捉住一隻蟋蟀了。

我聽到湯姆的話非常興奮,我跑過去拿出事先準備好的袋子,說:“我的小戰俘,你快快跳進去吧,你可以在袋子裏麵安心居住。裏麵有充足的飲食。不過,你得答應我一個條件,你可一定不要讓我們失望啊!你一定要趕快告訴我們一些事情,一些我們渴望知道而且正在苦苦尋覓的答案。而這些事情中,你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讓我們參觀一下你的家。”

建築房屋的過程

如果你留意那些青青的草叢,你會發現那裏隱藏著一個隧道,它具有一定的傾斜度。在這裏,即便是下了一場滂沱的暴雨,也會立刻就幹了的。這個隱蔽的隧道,深度約在九寸左右,寬度也就像人的一個手指頭那樣。隧道按照地形的情況和性質,有彎曲和垂直之分。差不多如同定律一樣,總是要有一葉草把這間住屋半遮掩起來,其作用是很明顯的,它像一個罩壁一樣,把進出洞穴的孔道遮避在黑暗之中。蟋蟀在出來吃周圍的青草的時候,從來不會把這些草當作食物吃掉。那微斜的門口,蟋蟀仔細用掃帚打掃幹淨,收拾得很寬敝。這裏就是它們的一座平台,每當四周的事物都很寧靜的時候,蟋蟀就會把這裏當作舞台,開始彈奏它的四弦提琴了。它的音樂為仲夏的夜晚帶來了溫馨與浪漫!

蟋蟀的屋子很簡樸,有暴露的,但是並不粗糙的牆。房子的住戶有很多空閑的時間去修整太粗糙的地方。蟋蟀的臥室在隧道的底部,這裏比別的地方修飾的略微精細些,並且寬敞些。大體上說,這個住所很簡單,非常清潔,也不潮濕,一切都符合衛生標準。從另一方麵來說,假如我們考慮到蟋蟀用來掘土的工具十分簡單,那麼這個工程真算是很偉大了。如果想要知道它是怎樣做的,它是什麼時候開始建築這麼大的工程的,那麼,我們就要從蟋蟀剛剛產卵時說起。

蟋蟀產卵的方式很特別,它隻把卵產在深約四分三寸的土裏,並且把它們排列成群,總數大約有五百到六百個。這卵真是一種驚人的機器。孵化以後,它看起來很像一隻灰白色的長瓶子,瓶頂上有一個整齊的孔。孔邊上有一頂像蓋子一樣的小帽子。去掉蓋子的原因,並不是蠐螬在裏麵不停地衝撞,把蓋子弄破了,而是因為有一種環繞著的線,這條線的抵抗力很弱,它自己會自動裂開。

蟋蟀產完卵後,大約經過兩個星期,這些卵便被孵化出來。開始,前端出現兩個大的蠐螬,是一個呆在繈褓中的蠐螬,它穿著緊緊的衣服,沒有一點蟋蟀的樣子。你應當記得,螽斯也以同樣的方法孵化,當它來到地麵上時,也一樣穿著一件保護身體的、緊緊的外衣。蟋蟀和螽斯是同類動物,雖然這件外衣並沒有實際的用途,但它仍然穿著一件同樣的製服。螽斯的卵留在地下有八個月之久,它要想從地底下出來,必須同已經變硬了的土壤搏鬥一番,因此需要一件長衣保護它的長腿。但是蟋蟀與它大不相同,它看上去短而粗,而且卵在地下也隻不過停留幾天的時間,它出來時無非隻要穿過粉狀的泥土就可以了,用不著和土地相搏鬥。因為這些理由,它不需要外衣,於是它就把這件外衣丟棄在它的殼裏了。

從繈褓中脫出的蟋蟀,身體完全是灰白色的,它開始和眼前的泥土戰鬥了。它用它的大腮將一些毫無抵抗力的泥土咬出來,然後把它們丟棄一旁或者幹脆把它們踢開。它很快就可以在土麵上享受陽光,並冒著和它的同類相衝突的危險開始生活了,它如此的小,似乎沒有一隻跳蚤大。

經過二十四小時的時間,它由灰白色變成了黑色,但仍然那麼小,這時它的黑檀色,足以和發育完全的蟋蟀相媲美,它全部的灰白色到最後隻留下來一條圍繞著胸部的白肩帶。它身上生有兩個黑色的點,在這兩點中上麵的一點,就在長瓶的頭上,你可以清楚地看到一條線,一條環繞著的、薄薄的、突起的線。這是卵殼將裂開的線,因為卵是透明的,我們可以看見這個小動物身上長著的節。現在是應該注意的時候了,尤其是在早上。

無私的關愛總會帶來好運氣,如果我們不間斷地認真觀察卵,我們就會得到我們想要的東西。在突起的線的四周,殼的抵抗力會漸漸消失,卵的一端逐漸分裂開,被裏麵的小動物的頭部錐動,它升起來,落在一旁,像小香水瓶的蓋子一樣,那些小墨蟲就紛紛跳出了瓶子。

當蟋蟀出殼以後,卵殼依然保持著完整、光滑、潔白的長形,帽子似的蓋子掛在口上的一端。雞卵破裂,就是小雞用嘴尖上的小硬瘤撞破的;而蟋蟀卵的巧妙之處就在於,它和象牙盒子相似,能把蓋子打開。它的頭頂完全可以勝任這項工作。

卵殼的蓋子被掀開後,一個幼小的蟋蟀跳出來,這句話還不十分精確。它是非常靈敏和活潑的,不時用長的而且經常顫動的觸須對周圍的情況進行打探,並且很性急地跑來跳去。當有一天,它長胖了,不能如此放肆了,那才真正的滑稽呢!

母蟋蟀為什麼要產這麼多卵呢?這很值得研究。這是因為,多數的小動物是要被處以死刑的。它們常遭到別的動物殘忍的大屠殺,其中最殘忍的是灰蜥蜴和螞蟻。螞蟻這種討厭的流寇,常常不留一隻蟋蟀在我們的花園裏。它一口就能咬住這可憐的小動物,然後很殘忍地將它們吃掉。

這些螞蟻真是些可惡的家夥,請想想看,我們還將螞蟻放在比較高級的昆蟲當中,還為它寫了很多的書,而且對它大加讚美,稱讚之聲,不絕於耳。一些推崇它們的自然學者還在使它們的名譽日益增加。這樣看來,動物和人一樣,引起人們注意的最絕妙的方法,就是損害別人。

對人們的生活環境十分有益的是那些從事清潔工作的甲蟲,但並不能引來人們的注意與稱讚,甚至無人去理睬它們;而吃人血的蚊蟲,卻為人們所了解;同時人們也知道那些帶著毒劍,暴躁而又虛誇的黃蜂,以及專做壞事的螞蟻。在南方的村莊中,令人討厭的螞蟻,常常會跑到人們的家裏麵弄壞椽子,而且它們在做這些壞事時,高興的程度勝似品嚐甜美的無花果。

我花園裏的蟋蟀,已經完全被螞蟻殘殺殆盡,這就使得我不得不跑到外麵的地方去尋找它們。在金色的八月,我在落葉和那些沒有完全被太陽曬幹的草叢裏看到了幼小的蟋蟀,它們已經長得比較大了,全身已經都是黑色了,白肩帶的痕跡一點也沒有存留下來。在這個時期,它過著完全流浪式的生活,一片枯葉,一塊扁石頭,已經足夠它去應付大千世界中的重重危險了。

許多從螞蟻口中逃脫而殘生的蟋蟀,現在又作了黃蜂的犧牲品。它們將這些流浪的蟋蟀俘虜後,將它們埋在了泥土裏。其實隻要蟋蟀提前幾個星期做好防護工作,它們就沒有這種危險了。但是,它們從來沒有意識到這一點,總是死守著舊習慣,仿佛視死如歸的樣子。

到了寒氣逼人的初冬時節,蟋蟀便開始著手建築自己的房屋了。如果以我們對養在籠子裏的蟋蟀的觀察來判斷,這項工作是很簡單的。挖穴並不在裸露的地麵上進行,而是常常在萵苣葉或能代替草葉掩蓋的地點下麵進行。為了使它的住宅秘密起見,絕不可缺少這些掩蓋物。

它用前足扒土,並用大腮的鉗子,咬去較大的石塊。我看到它用強有力的後足蹬踏著土地,後腿上長有兩排鋸齒式的東西。同時,我也看到它清掃塵土時,將其推到後麵,並傾斜地鋪開。這樣,我們對蟋蟀挖掘巢穴的全部方法已經完全了解了。

初步工作進展得很快,在我設置的籠子裏的土中,它鑽在下麵一呆就是兩個小時,而且隔一小會兒,它就會到進出口的地方來。但是它常常是向著後麵的,而且不間斷地打掃塵土。如果它感到勞累了,它可以在還沒完成的家門口休息一會兒,頭朝著外麵,觸須特別無力地擺動,一副倦怠的樣子。它隻休息一會兒就又鑽進去,用鉗子和耙繼續勞作。後來,我有些不耐煩了,因為它休息的時間越來越長了。

工作進行到現在已經快竣工了。洞已經有兩寸多深了,足夠滿足一時之需。餘下的事情,可以慢慢地做,今天做一點,明天再做一點,這個洞可以隨天氣的變冷和蟋蟀身體的長大而加大加深。在冬天,若天氣比較暖和,太陽照射到住宅的門口,仍然還可以看見蟋蟀從洞穴裏麵拋散出泥土來。在春天盡情享樂的天氣裏,修理工作依然在有條不紊地進行著。改良和裝飾的工作,直到主人死去才停歇下來。

日子一天天地過去了,直到四月底,蟋蟀才開始唱歌,最初是一種生疏而又羞澀的獨唱,不久,就合成在一起,形成美妙的奏樂,每塊泥土都誇讚它是非常善於演奏動聽的音樂的樂者。在春天的歌唱者中我很願意將它排在魁首的位置。在我們的荒廢了的土地上,在百裏香和歐薄荷繁盛的開花時節,百靈鳥如火箭般飛起來,打開喉嚨縱情歌唱,將優美的歌聲,散遍天空曠野。而呆在下麵的蟋蟀,它們也禁不住吸引,放聲高歌一曲,以求與相知者相應和。它們縱情地唱著單調而無藝術感的歌,但它的這種藝術感和它生命複蘇的單調喜悅相協調。這是一種警醒的歌頌,了解和體味它歌聲的是萌芽的種子和初生的葉片。對於這種二人合奏的樂曲,我們應該判定蟋蟀是優秀中的勝者。它的數目和不間斷的音節,足以使它當之無愧。百靈鳥的歌聲停止以後,在這些田野上,青灰色的歐薄荷是日光下搖擺著芳香的批評家,它們仍然能夠享受到這樣樸實的歌唱家的一曲讚美之歌,從而伴它們度過每一刻寂寞的時光。蟋蟀是花草們有益的伴侶,同時,它也給大自然以美好的回報。

簡單的演奏器具

為了研究蟋蟀的樂器,我們要在離它很近的地方進行觀察。像各種有價值的東西一樣,蟋蟀的樂器非常簡單。它和螽斯的樂器很相像,根據同樣的原理,它隻不過是一隻帶鉤子和振動膜的弓。右翼鞘遮蓋著左翼鞘,差不多完全遮蓋著,隻除去後麵和轉折包在體側的一部分,這種樣式與蚱蜢、螽斯,及其同類正好相反。蟋蟀是右邊的蓋著左邊的,相反的,左邊的蓋著右邊的是蚱蜢及其同類。

蟋蟀的兩個翼鞘構造完全相同,知道一個也就知道另一個了。它們分別平鋪在蟋蟀的身上。在旁邊,突然斜下成直角。在翼鞘上都長有細脈,並且緊緊地裹住身體。

如揭開蟋蟀的兩個翼鞘,再朝著亮光仔細地觀察,你可以看到,它是極其淡的淡紅色,除去兩個連接著的地方以外,一個大三角在前麵,後麵是一個小的橢圓,模糊的皺紋隱約可見,這兩個地方就是它的發聲器官,這裏的皮是透明的,比其他的地方要更加緊密些,顏色為淡淡的煙灰色。

有五條或是六條黑色的條紋在前一部分的後端邊隙的空隙中,看來好像梯子的台階。為了增加與下麵弓的接觸點的數目,它們互相磨擦,使振動不斷增強。

圍繞著空隙的兩條脈線中,有一條呈肋狀,它的位置在下麵。切成鉤的樣子的就是弓,它長著約一百五十個三角形的齒,其整齊程度與幾何學的規律幾乎相符。

蟋蟀的這件樂器的確精致異常。弓上的一百五十個齒,嵌在對麵翼鞘的梯級裏麵,使四個發聲器同時振動,下麵的一對直接摩擦,而上麵的一對卻是擺動摩擦。它隻用其中的四隻發音器就能將音樂傳到數百碼以外的地方,試想,這聲音是多麼急促啊!

蟋蟀聲音的響亮程度可以同蟬的鳴叫相媲美,並且它的聲音中並沒有蟬鳴的粗糙聲。比較來說,蟋蟀的叫聲要更好一些,這是因為它知道怎樣調節它的曲調。蟋蟀的翼鞘向著兩個不同的方向伸出,所以非常開闊。這就形成了製音器,如果把它並攏一些,那麼就能改變其發出聲音的強度。根據它們與蟋蟀柔軟的身體接觸程度的不同,柔和的低聲的吟唱,和極高亢的聲調可以交替發出。

非常值得注意的是蟋蟀身上的兩個翼盤,因為它各個部分及其功能都完全相似。我可以清楚地看到上麵弓的作用和四個發音地方的動作。但左翼的弓並不被放置在任何東西上,沒有東西接觸著,並且上麵也同樣有有齒的鉤子。它是完全沒有用處的,假如能將兩部分器具調換一下位置,下麵的可以放到上麵去,那麼它的器具的功用還是和以前相同,隻不過這一次是利用它現在沒有用到的那隻弓演奏了。但是,用下麵被調到上麵去的胡琴弓所演奏出來的樂曲及曲調還是相同的。

最初我以為蟋蟀的兩隻弓都是有用的,至少它們中有些是用左麵那一隻的。但是,觀察的結果恰恰與我的想像相反。我所觀察過的蟋蟀(數目很多)都是右翼鞘蓋在左翼鞘上的,沒有一個是特例。

後來,我試著用人為的方法將左翼鞘蓋在右翼鞘上。我非常輕巧地用我的鉗子,使蟋蟀的左翼鞘放在右翼鞘上,決不碰破一點兒皮。隻要有一點技巧和耐心,這件事情很容易完成。事情的各方麵都做得很好,翼膜沒有出現皺褶,肩也沒有因用力而脫落。

在這種狀態下,我希望蟋蟀還能夠多盡情地歌唱,但令我失望的是,不久它便回複到了原來的狀態,我一而再再而三地擺弄了好幾回,但是蟋蟀的頑固讓我徹底失敗了。

我又想到了另一種試驗方法,在翼鞘還是新的、軟的時候進行,即在蠐螬剛剛蛻去皮的時候。於是,我開始實施我的計劃。首先,我找到一隻剛剛孵化的幼蟲,在這個時候,它未來的翼和翼鞘形狀就像四個極小的薄片,它短小的形狀和向著不同方向平鋪的樣子,與麵包師穿的那種短馬甲很相似,這蠐螬不久就在我的麵前,將這層衣服脫掉了。

隨著小蟋蟀的長大,翼鞘也在一點一點地長大,漸漸變大,這時還看不出哪一扇翼鞘蓋在上麵。後來兩邊接近了,再過幾分鍾,右邊的馬上就要蓋到左邊上麵去了。這時是實施計劃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