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還想知道]
照相機衛星的第四代“大鳥”號裝有兩台照相機和側視雷達,它從160千米高度拍得照片,可以數出飛機中的人數,可以認出飛機的機徽和機號。
預警衛星在海灣戰爭中的使用,使“愛國者”導彈成功地攔擊了伊拉克“飛毛腿”導彈。
軍事衛星因種類不同而執
行的任務各不相同嗎?人造衛星有民用和軍用的分別。許多民用衛星和科學衛星,也為一定的軍事目的服務。比如氣象衛星、通信衛星,民用和軍用是很難劃分清楚的。和平利用宇宙空間與利用宇宙空間為打仗之用,其間不像白和黑的區別那樣一清二楚。所以如果把這類衛星加上,世界發射的航天器中,大約3/4是用於軍事目的。
軍事衛星有許多種,它們因種類不同,執行的任務也各不相同。如:
軍事通信衛星,能為陸上基地、海上軍艦和空中飛機提供可靠的通信手段,保障指揮順暢。
軍事導航衛星,能給水麵艦艇和水下潛艇導航,還能為高速飛行的飛機、導彈以及地麵部隊提供精確的定位數據。
軍事測地衛星,能夠精確地測出各種需要打擊的目標的地理位置,提高導彈等武器的命中率。
軍事氣象衛星,可提供比較準確的氣象數據以提高全球或局部地區的天氣預報準確率,為製定作戰計劃提供依據,等等。
[我還想知道]
衛星都有壽命限製,最長的幾年,最短的隻存在幾天。所以同時在天空中的衛星不會有幾百個、幾千個。
軍用衛星中最多的也是最重要的是各種軍事偵察衛星。
軍事偵察衛星因具有三個優點
而被認為是“千裏眼”嗎?當代的軍事偵察衛星,可以稱得上是一雙真正的千裏眼,它具有以下三個優點:
一是它速度快。快到什麼程度呢?如果是近地軌道上的偵察衛星,每秒鍾大約飛七八公裏,一個半小時左右就可以繞地球一圈。這種偵察衛星速度比火車、汽車快幾百倍,比起超音速飛機也得快十幾倍或二十幾倍。打個比方。從北京出發,到天津隻要半分鍾,到上海3分鍾,到拉薩5分鍾也就夠了。不但偵察及時,而且保證有連續性。一般長壽的偵察衛星,在空中可以停留兩年以上,在這段時間內可以偵察到目標連續不斷的變化情況。
二是範圍廣闊。飛機和衛星作比較,同樣都是20度的視角,從3000米高度的飛機上能看到地麵1平方千米的範圍,從300千米高空的衛星上看地麵,就可以看到1萬平方千米,看到的範圍相差萬倍以上。有人作過計算,說在高空飛機上把我國拍攝一遍,需要拍100萬張照片,用10年的時間;如果用衛星拍攝,隻需拍500多張照片,花不了幾天的時間。
三是受限製少。要是在對方地麵上拍軍事目標的照片,對方一定會把你抓起來問罪。你到我空中來照相也不行,侵犯領空主權,飛機也會被打掉。天上衛星誰能管得著它呢?它有超越國境的自由,而無侵犯領空的麻煩。高山、大海、荒漠戈壁、茂密森林,人無法到達的地方,都阻擋不了衛星去偵察。
當然,軍用偵察衛星也有缺陷,這就需要科學家們不斷研究和改進了。
[我還想知道]
軍用偵察衛星因為高度不同,運行軌道不同,從地球上看去,就好像有動的和不動的兩種狀態。
軍用偵察衛星從性能上分有4種:①照相偵察衛星;②電子偵察衛星;③導彈預警衛星;④海洋監視衛星。
仿生軍訓器材是由於實彈訓練造
價太高而產生發展起來的嗎?隨著高科技的推進,武器係統的結構越來越複雜,造價不斷增加,以實彈訓練部隊,財力已遠遠達不到。為了解決這一矛盾,各國開始競相研製武器仿生模擬訓練器。
模擬是仿生學的發展和具體應用。模擬在軍事上的應用源遠流長。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就產生了以機電為基礎的第一代軍訓模擬器材。20世紀50年代出現了以電子計算機為基礎的第二代產品。60年代至今,隨著電子技術的發展,電子數字計算機的廣泛應用,尤其是微型機的飛速發展,使電子係統功能日益增多,可靠性不斷提高,價格逐漸降低,而計算技術更能服從於軟件科學,因而使模擬的範圍越來越廣。特別是70年代以來,激光技術進入了軍訓模擬領域,給軍訓器材的模擬帶來了質的飛躍,從而使軍訓模擬器材,從一般的駕駛武器的靜態訓練發展到了由各級指揮員、後勤人員及士兵參加的動態逼真戰術演習的第三代產品。
軍訓模擬器材曆經一個多世紀的發展,目前已由單純駕駛、使用訓練模擬,發展到很多兵種參加的交戰模擬。它綜合利用現代控製理論、人工智能、模式識別、計算機技術及微電子技術、圖像處理、通信網絡、激光技術等新興學科,不斷開拓新的領域。軍訓模擬器材已成為現代化軍隊進行訓練革命的有效手段。
[我還想知道]
武器模擬器的作用是:加速了武器裝備盡快形成戰鬥力,並大大節省訓練費用。
世界各國的軍事器材均有相應的一種或多種模擬器,其中有射擊模擬、戰術模擬、駕駛和維修模擬等。
製導武器是由於有了製導
係統而變得聰明靈巧嗎?在製導武器自成一個係統的武器家族中,大量的是大大小小各式各樣的導彈,同時還發展有製導炸彈,製導炮彈,製導魚雷,製導地雷等等。
製導炸彈,也叫靈巧炸彈。同普通炸彈不同的地方是在彈體內有製導裝置,可以自動控製。它又不同於導彈,本身沒有動力裝置,靠飛機投彈時給予的初速滑翔飛行,然後靠本身的製導裝置的作用,修正偏差,準確地命中目標。製導炸彈的製導方式有激光、紅外和電視等,目前已經發展有10多種類型。
製導炮彈發射和戰鬥過程同普通炮彈一樣,不同的地方是在彈丸上裝有製導係統。它本身沒有動力裝置,靠炮彈從火炮中發射瞬間獲得的初速,彈體的穩定翼和控製舵穩定炮彈飛行,然後在製導裝置作用下,自動導向目標。有激光和毫米波等幾種製導方式。主要用來毀傷坦克、裝甲車輛、艦艇等活動目標。
正在發展中的一種趨勢是,用普通火炮發射導彈,這就是炮射導彈。導彈的裝填、發射都和普通炮彈一樣。它可以用榴彈炮,也可以用迫擊炮發射。自行小高炮也可以發射防空導彈。火炮不僅是炮彈,也是導彈的發射器,使火炮和導彈成為綜合體、基本的火力單位,具備火炮和導彈的雙重作戰功能。
製導地雷、製導魚雷,都增加了高技術的製導係統。現在已經有一種快速機動布設器材,早已不是我們在電影“地雷戰”中看到的,用人工埋設,用繩索絆拉。地雷本身也不容易被掃除。有一種智能化水雷,對目標能進行分類識別,要炸航空母艦就能放過其他艦船。它綜合了水雷、魚雷、導彈和火箭的技術特長,能設在水下6000米深處,獵雷艇和其他獵雷裝備很難發現和消滅它。
[我還想知道]
製導武器是以微電子、電子計算機和光電轉換技術為核心,以自動控製技術為基礎發展起來的高技術武器。
雷達因具有無可替代的偵察能
力而被視為軍隊的耳目嗎?各種現代偵察手段中,用得最多的是雷達偵察。天上、地上、海上,陸海空軍中到處都有雷達。
發展到今天的雷達,真正成了戰場上的“千裏眼”。它可以發現數千裏外的目標。它幾乎不受晝夜各種天氣條件限製,全天時、全天候地工作。它能夠自動搜索和跟蹤目標。它能夠按照預先編好的密碼,通過一定的附屬設備辨別敵我。世上還沒有別的偵察手段能替代它。
用於地麵偵察的軍用雷達,現在有:
戰場偵察雷達,也叫地麵活動偵察雷達,主要是陸軍偵察部隊用來偵察、監視地麵的兵器、車輛、人員和低空飛機活動情況的。
警戒雷達,配置在沿海、邊防和縱深地區,有的設在高山上,用來發現遠距離的飛機、導彈和艦艇,保證自己有充分的戰鬥準備時間。
還有一種超視距雷達,用來探測從地麵發射的洲際導彈、部分軌道式轟炸武器,以及可以作超低空飛行的高速戰略轟炸機。
[我還想知道]
雷達是外來語,英文的縮寫音譯,意思是無線電定位。它利用物體對無線電波的反射特性,探測飛機、導彈、艦船、車輛、兵器、橋梁、居民點等等目標,測定目標的位置,包括距離、高度和方位角。
雷達的實際應用,開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英德空戰。
隱形技術的作用主要是對付雷達嗎?
隱形技術是傳統的偽裝術的延伸和高級發展,是用新的材料、新的設計和其他新技術對雷達實行欺騙的技術。
在新材料方麵,有兩種。一種是製造航天和航空兵器采用能吸收雷達波的材料。例如碳纖維複合材料,另一種是塗料。日本和美國都已經製造出用鐵氧體粉和氯丁橡膠等高分子材料合成的混合塗料,也可以用含有放射性元素“鋦”或“針”的塗料。還可以塗上一種輕的塑料和樹脂,形成可塑性表麵,雷達的電磁波碰到以後會被分解掉。這樣,雷達發出的電磁波,或者受到飛機、導彈外殼的分解抵消,或者受到塗層表麵的分解抵消,雷達怎麼會不失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