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設計方麵,改變飛機、導彈外形,不要有直角,盡量平整,等等,縮小雷達有效反射麵積。

還有,就是采用激光設備替代一部分電子設備,采用埋入式或再生式發動機,采用高速燃燒,燃燒後熱量能急速冷卻的新型燃料,等等,盡可能減少電子輻射和熱輻射,提高不讓雷達發現的隱形效果。

[我還想知道]

傳統的偽裝術有士兵頭上插的樹枝,身上穿的草綠色,土黃色服裝以及迷彩服等,戰鬥時施放的火日幕彈以及現在戰爭中新添的電子屏慕彈。

為了隱形,如今坦克、大炮、車輛也被塗上了迷人彩色。

夜視器材因受地形和地

物影響而多敵手嗎?到目前為止,世界上還沒有一種武器是全無敵的。夜視器材也一樣,有長處,也有短處。夜視器材受地形、地物影響,如果目標前有土堆、牆壁一類障礙物阻隔,它就無法觀察到目標。如果遇到暴雨、大雪、濃霧時它就很難正常工作。夜視器材的視野也沒有眼的開闊。另外,借助夜視器材觀察,都要有一個搜索過程,這樣發現目標就慢。而且它們都不能區別色彩,很難分辨出細節,這對識別目標不利。

根據夜視器材的種種短處,可以有以下對付辦法:

設屏障。如利用地形地物上的自然障礙或利用有頂部覆蓋的洞穴、建築物等進行遮擋等。

消除光線反差、溫差。如將防紅外塗料塗在所要偽裝的武器裝備的外表上或加大距離等。

行動隱蔽。例如選擇濃霧、降雨時機,采取走暗不走明、走低不走高,盡量降低運動姿勢等。

還有就是采取幹擾的辦法。如施放煙幕和強光照射或設置一些和真的一樣的假目標、假熱源等。

有了對付辦法,還會有針對這些辦法出現的新技術、新創造。未來的夜戰場上,難道不會有能夠穿透煙雲霧障、不怕雨雪阻擋、能夠識別真假偽裝的全能夜視儀研究製造出來嗎?相信有那麼一天。

[我還想知道]

夜視器材具體可分為:主動紅外夜視儀,微光夜視儀,微光電視,成像係統。

夜視器材被廣泛裝備於各種武器上,如坦克、飛機、艦艇等。

夜視器材是借助微光和紅外

線來看清黑暗中的物體的嗎?黑暗隻是人的感覺,自然界的夜晚依然是有光亮的。一種是自然光,如月光、星光、大氣輝光等就是這種光。這些自然光比起太陽光來顯得太微弱了,人眼的感光靈敏度不高,所以覺察不出來。還有一種是紅外光,也就是紅外線。世上的一切事物包括我們自身的人體,每時每刻都在向外發射紅外線。可以這樣說,無論白天或黑夜,所有空間都充滿紅外線,隻不過人的眼睛感覺不出來罷了。夜視器材就是充分利用微光和紅外線,把微光增強到人的眼睛可以看到的亮度,把紅外線轉換成人的眼睛可以察覺的可見光,幫助人在夜間活動、偵察、打仗。它們的基本工作原理是:先把來自目標的人眼看不見的光信號,轉換成電信號,然後把電信號放大,再轉換成人眼看得見的光信號。簡單說來,就是光-電-光的轉換過程。

[我還想知道]

到現在為止,世上先進的夜視器材,隻有微光夜視器材和紅外夜視器材兩類。

有一篇把人的眼睛比作照相機的文章說:瞳孔是光圈,眼球是透鏡,視網膜是膠卷。光線適宜的白天,視網膜仿佛就是彩色膠卷,使我們能夠欣賞五光十色的外部世界。光線不足的黃昏,視網膜成了黑白膠卷,外部世界即使依然豔麗如畫,我們看到的也隻是一張黑白兩色照片。當外界光線暗到一定程度以後,那麼人的眼睛連黑白膠卷也不如了。

超遠程炮能將衛星送上天嗎?

1993年,美國《太平洋星條旗報》發表了一條引人注目的消息:美國勞倫斯·利弗莫爾研究所打算用身管長達472米的大炮試射5千克重的炮彈,以驗證超高速輕氣炮將有效載荷送到高空的可行性。預計炮彈的飛行速度可達4千米/秒。如果試驗成功,這家研究所將建造一門更大型的火炮,並從範登堡空軍基地向太平洋上空發射能達到434千米高空的炮彈。繼而,還將研製一種全尺寸的火炮,以便把有效載荷送上月球軌道……

顯然,這是要用大炮代替火箭來發射衛星。果然,在1994年初我國新華社播發了美國這家研究所更令人驚奇的計劃:他們將建成口徑達17米的超級大炮,用來發射一向用火箭運載的衛星,並將這門大炮命名為儒勒·凡爾納大炮,以紀念法國科幻小說家儒勒·凡爾納。

火炮探空試驗所使用的火炮,基本上都是由正服役的製式火炮去掉膛線,加長身管改製而成。而大口徑火炮,是由美國海軍MK型406毫米艦炮改裝成424毫米探空火炮。

口徑為424毫米的探空火炮,發射的並不是普通炮彈,而是叫做“歐洲燕”的箭形彈。這種火箭彈由彈托、彈體、尾翼和彈頭部等組成。在彈頭部內裝有各種探測與測試儀器。箭形彈用火炮可以發射到200千米的上空。

美國利弗莫爾研究所將研製體形巨大的L型輕氣炮。這是一種不用固體發射藥,而是利用氫氣、氮氣作為推動炮彈能源的發射裝置。

當然,近期的目標還是用探空輕氣炮向月球或月球軌道發射炮彈(有效載荷)。也許,這一天的到來不會太遠。

[我還想知道]

目前的超遠程火炮隻能打出速度為2千米/秒的炮彈,離環繞速度還差得遠。

隻要能使物體獲得79千米/秒的速度,它就能繞地球運行,成為人造地球衛星。

研製“溫和武器”的目的是在盡

量減少敵我雙方人員傷亡的情況

下獲得最大的作戰效果嗎?人們都知道,武器是用來殺傷敵人的。然而,隨著高新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國外正在研製使敵方人員失去戰鬥力的非致命性武器(也叫做“不殺人”武器),或者使敵方武器裝備和設施癱瘓,以及幹擾敵方設備使其失效的非摧毀性武器(也稱為“非破壞性”武器)。

有人可能覺得奇怪,為什麼要研製這類武器呢?

回答很簡單,研製這些“溫和武器”的目的,就是在盡量減少殺傷敵方人員的情況下,對敵人進行“外科手術”式的打擊,從而減少己方大量武器彈藥消耗和人員傷亡,以獲得最大的作戰效果。

溫和武器目前大部分還處於研製試驗中,在21世紀將可投入實際使用。

[我還想知道]

在戰場上向敵人噴灑雲霧狀的“失能劑”,就是溫和武器的一種,這種類似於化學武器的毒劑,能使敵方人員暫時失去戰鬥能力,一般在中毒2~3天後即可恢複正常。

正在研製的次聲炮和聲波槍,也是溫和武器的一種。這種以聲波作為“彈丸”的武器,頻率隻有幾赫茲,能使人感到惡心,想嘔吐,難以站穩並迷失方向。但是,隻要一停止發射這種次聲波,上述症狀就會立即消失。

高技術兵器是由於無法近距離使

用而不能完全替代常規武器嗎?現今的常規武器中已經有相當一部分屬於高技術兵器,比如導彈,絕大部分飛機和兵艦。還有許多常規武器,有的將被淘汰,有的將用高技術改造,同時還會有一些被繼續保留下來。增加新的兵器,改造舊的兵器,這就是大體的發展趨勢。

我們用常見的步兵輕武器作例子,看看常規武器更新改造是一種什麼樣的情形。

步兵用的輕武器,包括手槍、步槍、衝鋒槍、機槍、手榴彈、擲彈筒和輕型燃燒武器等。這些武器在今天的高技術較量中,依然還各有各的用場。

從有這些武器起,人們一直在追求的是射程遠,速度快,命中精確。但是也一直有著不可解決的矛盾。射程要遠,就得口徑加大,口徑一加大,武器的重量就得增加,單兵使用就不方便。

高技術兵器可以代替這些武器的某些作用,如單兵導彈,可以用作步兵反坦克武器,但是在近距離內,單兵之間的對壘搏鬥,還得使用步槍、機槍、手榴彈,自衛還得用手槍等。高技術兵器不能完全替代這些武器。

[我還想知道]

美國還正在研製一種智能手槍,在槍柄上裝有傳感器,會自動識別是不是真正的槍的主人握槍,如果不是,它就不能開火。

韓國發明了一種噪聲槍,擊發後產生的強烈的短暫噪聲,能使歹徒立即昏迷過去,從而束手就擒。

奧地利生產了一種塑料槍,可以發射4種子彈,其中的一種子彈可以起染色跟蹤作用。當擊中歹徒時,染色物質透過衣服,在皮膚上留下短時間內洗不掉的特殊顏色,即使歹徒僥幸逃掉,也容易查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