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部分
製導武器與反製導武器將因
發展不止而不斷進步嗎?精確製導武器的不斷研製和廣泛使用,使得有關戰爭的一些觀念逐漸起了變化。
攻擊目標的遠近觀念有了變化。對導彈發射來說,目標的遠近不是問題,主要看製導係統的精度。
從數量上判斷實力強弱的觀念有了變化。誰家人多、槍多、炮多、彈藥多的兵力兵器對比,如今沒有太大的意義。精確製導武器已經使一以當十、一以當百,甚至一以當千當萬有了可能。
精確製導武器的出現,把偵察、發現目標提到了幾乎是第一的位置。不怕打不到,就怕發現不了。隻要發現,就可能把它摧毀。
當然,精確製導武器的精確和它的有效作用,都是相對的,並不是絕對的。
製導武器還會不斷發展。反製導武器也會不斷發展。製導武器和反製導武器之間的競爭不會停止。原有的問題解決了,新的問題又會出現,又將促進新的武器的研究製造。應該看到這種必然的進步。
[我還想知道]
有一種巡航導彈,射程可達3000千米,能在15~100米高的超低空飛行,連續做幾次90度急轉彎以避開非軍事目標,攻擊精度高,誤差可以控製在10米以內。
海灣戰爭中,高速反輻射導彈在敵方雷達關機後,自動轉向攻擊自己方麵正在工作的雷達。最嚴重的一起誤傷事件,是美國一架飛機發射的一枚“小牛”導彈,擊中了美國海軍陸戰隊的一輛步兵戰鬥車,當場炸死9人。
電子戰實質上是人與人
之間的智慧的對抗嗎?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及其在軍事上的應用,電磁波方麵的應用較量已經成了一個新開辟的作戰領域。敵對雙方彼此利用各種先進的設備和器材,在無線電通信對抗、雷達對抗和其他光電技術裝備對抗中,偵察與反偵察,幹擾與反幹擾,摧毀與反摧毀,展開著激烈複雜的爭鬥。世人把這種較量稱為電子對抗,有的國家叫做電子戰。電子對抗、電子戰,實質上就是掌握和操縱電子設備的人和人之間的智慧的對抗。
電子對抗經曆了從無線電通信對抗到雷達對抗,到電子設備全麵對抗的幾個階段。
有人預測,隨著電子戰兵種的崛起,一方麵,它將同陸、海、空、天戰場的作戰更加密切地結合在一起,為多維的立體化戰爭服務;另一方麵,也許會出現單獨的電子戰階段,或者獨立的電子戰略階段,甚至有可能出現隻靠電子戰爭便分出勝負的新樣式的戰爭。
[我還想知道]
電子對抗萌芽於20世紀初。電子對抗的發展史,也就是電子技術的發展史。
現在,電子戰兵種已經出現,許多國家成立了專門的電子戰部隊。美國的電子戰部隊,在陸軍中有25萬人,占總人數的33%,空軍的電子戰飛機有248架,占作戰飛機總數的69%,海軍的電子戰飛機有120架,占作戰飛機總數的48%。
電子戰是由於受到夜蛾與蝙蝠
之戰的啟示而更加深化嗎?小朋友都知道無論蝙蝠多麼曆害,也抓不住夜蛾,那是因為夜蛾身上長有一種奇妙的“耳朵”——鼓膜器。這個鼓膜器能夠截聽到蝙蝠發出的超聲波。
當夜蛾聽到蝙蝠的高頻率尖叫聲時,就開動足部關節上的振動器,發出一連串的“哢嚓”聲,幹擾迷惑蝙蝠,使它在幹擾中失去定位能力。同時,夜蛾用絨毛開始吸收蝙蝠發來的超聲波,使蝙蝠聲呐係統的探測作用縮小。
當蝙蝠緊盯著夜蛾不放的時候,夜蛾會立即改用另一種戰術,不斷改變飛行方向,翻筋鬥,兜圈子,螺旋式地下降,或者縮起雙翼,急劇下降,落到地麵,鑽進草叢溜走。有時,夜蛾為了爭取時間,會主動發射超聲波,及早收到警報信號,以便在蝙蝠未發現自己之前提早跑掉。
軍事學家們從夜蛾與蝙蝠之戰中得到啟示,並進行模擬,使現代戰爭中的電子戰運用得淋漓盡致。
我們如能仿效夜蛾的反聲呐戰術並加以改造,創造出一種新的反電子戰術,那麼,我軍的電子防禦作戰能力將會大大提高。因此,應當模仿夜蛾的鼓膜器,研製出一種“電子偵察預警機”;模仿夜蛾足部關節上的振動器,創造一種“電子幹擾迷惑機”;模仿夜蛾身上的絨毛,生產一種“電磁吸波器材”,並把這些機器和器材安裝在飛機、艦艇、導彈、坦克等重要裝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