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不同尋常的“花”
植物學上,真正的花是由花梗、花托、花萼、雄蕊、雌蕊、花瓣等組成。花梗、花柄都是枝條的一部分;花托是花梗頂略為膨大的部分,它的節間極短,很多節密集在一起;花萼、花瓣、雄蕊、雌蕊都生在花托之上。
然而,有些花卉的“花朵”卻與眾不同(其實,稱之為花朵是不準確的,甚至是錯誤的)。
菊花、大麗花等菊科花卉,人們所欣賞到的不是一朵花,而是花的集合體。這種集合體,植物學上稱為“花序”。菊花的花序是由許多無柄花依一定規律聚生在縮短的花軸上,形成頭狀,叫“頭狀花序”;花序邊緣的花如舌頭狀,叫“舌狀花”;花序中部形似圓筒的花,叫“筒狀花”。
雞冠花,人們所說的“花”也就是它的花序,稱為“穗狀花序”,整個花序頂生,形似雞冠。雞冠花有深紫、大紅、黃、白等色。人們劃分雞冠花的品種,主要依據的是花序的形態,分為掃帚雞冠、扇麵雞冠、纓絡雞冠。有趣的是還有同一花序上紫黃各半的鴛鴦雞冠,以及中央有一特大花序而周圍有許多小花序的百鳥朝鳳等。
馬蹄蓮,人們所見的“花心”實際上是許多花長在其肥厚的花軸上,叫“肉穗花序”,花序的上部長雄花,下部長雌花。花序外麵有一漏鬥狀的大型苞片,呈白色或乳白色,叫“佛焰花”,常被人們誤認為是花瓣。所以,人們所見的馬蹄蓮的“花”實際上是由一個肉穗花序和一個佛焰花構成的。
一品紅(又名“象牙紅”、“聖誕花”、“猩猩木”),多朵花形成花序,多數生於枝頂,真正花的花瓣已經退化,隻剩下黃綠色的雌雄花,極不顯眼。供人們觀賞的一品紅的“花”是它的苞片的變態,呈葉形,紅色,輪狀排列於莖頂,所以“花”莖很大,一般都在20厘米左右。
葉子花(又名“三角梅”),每3朵聚生於分枝頂,每朵花下各托一紅色(或紫色)的葉狀苞片,從遠處望去,好像是由3個花瓣組成的花。事實上,真正的葉子花的花位於3片大苞片中,細小,黃綠色,常被人忽視。
鶴望蘭(又名“極樂鳥花”),其花梗上總苞斜伸,整個花序像一隻仙鶴的頭,翹首遠望,形態生動,所以名為“鶴望蘭”。它真正的花在總苞裏,次第開放,每朵花猶如一隻美麗的小鳥,有橙黃色的雙翅(花萼)、深藍色的頭頸(花瓣)、潔白的小嘴(柱頭),故又被稱為“極樂鳥花”。
總之,有些花朵,人們所欣賞的主要部分並不是其真正的花,而是花序、苞片、葉片等。山珍之王蕨菜
蕨菜是其嫩芽可供食用的野生蕨類植物的統稱。蕨菜由於具有特殊的清香味道,很少受到汙染,可作為美味蔬菜,是我國北方重要的外貿土產商品,在國內外享有“山珍之王”的美稱。
早在我國周朝初年,就有伯夷、叔齊二人采蕨於首陰山(今陝西省西安西南)下,以蕨為食的記載。可供食用的蕨類較多,如蕨屬、莢果蕨屬、蹄蓋蕨屬和蓮座蕨目的很多種類。采來的蕨菜幼葉在食前須先用米泔水或清水浸泡數日,除去有毒成分。蕨菜可炒食、做菜湯、沙拉或幹製成蔬菜。
著名的蕨菜有山蕨菜、薇菜、黃瓜香、猴腿等。山蕨菜是蕨的變種,又名龍頭菜,全國各地都有生長。春季采集嫩卷葉,可洗淨鹽漬。薇菜是紫萁屬植物,又叫分枝紫萁,可在春季采幼嫩卷葉,水煮一下,再用清水浸泡片刻,撈出曬成半幹,再用手揉搓。炒菜有苦香風味。黃瓜香是球子蕨科的莢果蕨,生長於潮濕疏林下或河流兩岸,春末夏初當嫩葉長到13—15厘米時采摘,將嫩葉的褐色鱗片捋去,然後用鹽漬或用水煮一下撈出曬幹。炒菜嫩脆具黃瓜香味。猴腿又叫多齒蹄蓋蕨,產於東北、華北山溝或林下陰濕處。春季采嫩葉,水煮一下曬幹,去掉鱗毛,也可用鹽漬。
我國的蕨菜資源豐富,是有待進一步開發利用的寶貴財富。如出口一噸薇菜幹在價格上相當於出口40噸大豆。在開發的同時,一定注意做好資源的保護工作,不能采取見芽就采光的辦法。中草藥之王甘草
在中藥裏甘草可以說是應用最廣的一味藥了,例如在《傷寒論》的110個處方中就有74個處方用了“甘草”。我國明代李時珍的巨著《本草綱目》說:“諸藥中甘草為君。治72種乳石毒,解1200般草木毒,調和眾藥有功”,因此難怪人們讚譽甘草是“中藥之王”了。
甘草是豆科植物,生於幹燥草原及向陽山坡,分布於我國西南、西北至東北部,為多年生半灌木狀草本。根和根狀莖粗壯,皮紅棕色,羽狀複葉,花序腋生,花冠藍紫色。莢果鐮刀狀彎曲,整個植株密生短毛和刺毛狀腺體。
甘草的根含有甘草甜素和多種其他藥用成分。甘草甜素易溶於水,比蔗糖要甜50倍,即使在1/2000的水溶液中仍有甜味。學者發現甘草的藥理作用是極其豐富多彩的,它不但有較強的解毒作用,還有抗潰瘍、抗炎症、鎮痙鎮咳、降血壓、降血脂、抗癌作用等等。
甘草不僅是著名中藥,而且在糖果、卷煙、醫藥和啤酒製造工業中可作為調味劑。在蜜餞果品中,如甘草橄攬、甘草梅子、甘草瓜子等也都要用到甘草。長壽葉
幾百年以前,一位名叫喬治的歐洲探險家來到非洲西南部沿海一個叫鯨灣的地方。他在鯨灣附近的納米布沙漠見到了一片極為荒涼的景色:眼前一片黃沙和碎石,一點綠意也沒有。喬治感到十分失望,正準備返回去,忽然,他的眼睛一亮,發現沙地上居然有幾隻“大蘿卜”!
那“蘿卜”生長在寬而淺的穀地中,莖粗一米左右,高僅20厘米~30厘米,頂部像個大木盆。“木盆”邊緣是兩片厚厚的帶狀葉,寬約30厘米,長2~3米,彎彎地垂身兩側。“蘿卜”的生長雖然緩慢,但卻可以連續生長100年以上。因此,被人稱做“百歲蘭”。
冬去春來,百歲蘭的莖年年在加粗,到了開花季節,莖的頂部呈現出鮮紅色的穗狀花序。這種花主要靠風力傳粉,種子則生有“翅膀”,憑借著大風,飛到別處生根發芽。
終生生活在納米布沙漠上的百歲蘭,不僅不怕幹旱,而且還能長出巨大的葉子,這是為什麼呢?原來,百歲蘭的根紮得很深,能吸到地下水。納米布沙漠瀕臨大海,來自海上的霧氣落在百歲蘭的葉子上也能成為露水滋潤植株。最粗的植物
相傳,古時有一位名叫亞妮的王後,一次興致勃勃地到地中海中的西西裏島遊玩。當她帶了一隊人馬來到埃特納火山附近的時候,天上忽然下起了滂沱大雨。
隨從們抬頭四望,見四周並無地方可以躲雨,心裏不由犯了愁。正在這時,他們發現了坡前一棵高大無比的栗樹。那栗樹濃陰似傘,遮住了好大一塊地麵。王後及其100名隨從走了進去,卻絲毫不覺擁擠。栗樹為100餘人擋住了風雨,因而被王後親切地稱為“百騎大栗樹”。
“百騎大栗樹”到底有多粗呢?經過實地測量,它的直徑有17.5米,周長有55米。北美的巨杉和非洲的猴麵包樹可算是世界級的粗樹了,但巨杉的直徑最粗的也不過12米左右,猴麵包樹呢,也僅僅10米左右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