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氈苔是亞洲、非洲和北美洲的一種常見植物,屬茅膏菜科,多年生草本,葉均基出,呈蓮座狀,葉柄細長,葉片近圓形,生滿紅紫色腺毛,分泌粘液,能捕食小蟲,是著名的食蟲植物。但是毛氈苔居然能一次吞掉24名美軍官兵,實屬一樁奇聞。

食蟲植物吃人的真正原因,至今仍不得而知。植物能源之謎

地球上的煤、石油、天然氣資源是有限的,隨著能源危機的一天天逼近,人們迫切地希望早日找到能代替煤、石油和天然氣的“能源植物”。

最先引起科學家注意的是銀合歡樹,它生長迅速,七八年即可成材。它的汁液裏含油量很高,有“燃燒的木頭”之稱。銀合歡樹原產於中美洲,它在東南亞潮濕溫暖的地區也能很好地生長。菲律賓曾引種了12000公頃的銀合歡樹,獲得了相當於100萬桶石油的能源。這種樹的缺點是不耐寒,無法在更多地區推廣種植。

菲律賓北部有一種漢加樹,每年開花結果三次,一棵樹每次結果量可達15千克。當地人原本是把它作為藥來用的:吃漢加果可以治胃痛;塗漢加果汁可以消除皮膚被蚊蟲叮咬後的癢痛。後來人們發現,漢加果遇火會迅速劇烈地燃燒。經檢測,原來漢加果內含有16%的酒精。這個消息令菲律賓政府非常興奮,準備擴大栽種麵積,以期用果實提煉物代替石油。

在巴西的熱帶叢林中,有一種常綠喬木——香膠樹,隻要在它高大的樹幹上打一個洞,半年內就可分泌出20-30千克膠汁。這種膠汁的化學性質與柴油十分相似,不需要加工提煉,就可以直接當柴油使用。據估計,100棵香膠樹每年可產膠汁25桶,這個產量是很可觀的。巴西政府已經開始對香膠樹做進一步的研究。

生長在我國海南島的油楠,也是一種能產“油”的樹,隻要在樹幹上鑽個洞,便會從破口處流出黃色的油狀液體來,一棵高13-15米、直徑在50厘米左右的油楠樹,可產油300-4000克,其可燃性與柴油相似。

人們不僅多方尋找能源植物,還通過多種方式培育能源植物。在日本,科學家培育出一種大戟科植物藍珊瑚,從每千克這種植物中,能提煉出可產生30千卡熱量的石油。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也成功地培育出了“石油樹”。它的汁液中含有同原油相似的石油烴,經過脫水和分餾,可以得到汽油和航空用油。美國已有三個州種植了“石油樹”。每英畝可年產10桶石油。

美國弗吉尼亞州的學者培育出一種雜交的白楊樹,起名為克隆388。這種樹生長迅速可以密植。幾經砍伐後,仍能從樹樁上迅速長出新的枝條來,而且越長越密,是理想的直接燃燒材料。

總之,在沒有找到理想的能源植物之前,科學家們是決不會放棄努力的。植物的識別力

在植物的生長環境中,存有大量的微生物。這些微生物有的有利於植物的生長,甚至是植物健康生長必不可少的,而有的卻對植物的生長有害,甚至是致命的。有趣的是,植物往往能對此做出正確辨別,同有益的微生物“和平共處”,而把有害的微生物拒之門外。這一現象引起了人們的注意。植物是靠什麼來識別“朋友”和“敵人”的呢?

豆科植物與根瘤,產生固氮能力。但是令人不解的是,在根瘤菌與豆科植物的關係上存在著近乎苛刻的選擇性。也就是說,能感染一種豆科植物並形成根瘤的根瘤菌,對其他的豆科植物通常是不感染的。為什麼會表現出這麼強的專一性呢?人們在研究中發現,這是由於豆科植物所產生的凝集素(一種有識別作用的蛋白)能識別根瘤菌細胞壁中的糖蛋白,從而決定是否與根瘤菌建立共生關係。如果豆科植物的識別蛋白能與根瘤菌細胞壁中的糖蛋白結合,則表明這種根瘤菌是“朋友”,可以與之共生,反之則不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