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怪的是,老人在停止呼吸後的24小時內,不但體溫不下降,遺體也沒有任何僵硬現象發生。24小時後,她的體溫逐漸下降到與室溫20℃持平,肢體柔軟如常。第5天後,其手指尖開始變紅,接著,手背和胳膊表皮均有紅色液體出現。到了12月1日,遺體開始充氣,僅僅一天的時間,全身都鼓囊囊的。12月1日,遺體表皮破損,並有大量異味紅色液體緩緩排出。到12月25日,液體排完,身體又恢複了原狀。自1993年元旦後,老人遺體上開始排出油性分泌物,半年之後,分泌物雖然逐漸減少,至今卻仍未停止。

有關部門為了進行科學研究,讓她的家人把她的遺體運回香河老家好好保存。七八年來,老人的遺體就在家裏曆經嚴寒(室溫0℃)、酷暑(室溫34℃)的考驗,完好地保存了下來。

這不禁讓人聯想到埃及金字塔中那些曆經數千年而不腐的“木乃伊”。如今,科學家們已經為我們揭開了這一謎底。原來,自然界中有一種堪稱防腐專家的交喙鳥,它們生前喜食含有大量鬆脂的樅樹和鬆樹種子。這樣天長日久,交喙鳥的全身都被鬆脂浸透了。正是這樣天然的防腐物質,使得交喙鳥死後屍體長期不會腐爛,甚至連羽毛也不會脫落。古埃及人正是得益於這種動物的啟示,用鬆脂等材料將屍體浸透,才製作出千年不腐的木乃伊。

有不少學者據此類推,認為香河老人遺體不腐可能與其體內不斷排出油性分泌物有關。由於老人長年素食,口味清淡,攝取了大量諸如鬆脂等植物油脂。但是,這一條仍然不足為憑:全世界的素食者又何止一人?為什麼惟獨她的屍體能長期不腐呢?

後經考察後認為:周鳳至老人臨終前持續了相當一段時間的上吐下瀉,再加上體表排液等,身體已大量脫水;辭世後置於暖氣邊,室溫高、空氣幹燥,身體水分幾乎全部蒸發,這是造成軀體幹枯的重要原因。因此,它暫時不腐爛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這種說法卻忽視了一個無可回避的事實,那就是:木乃伊在常溫下是不可能保持至今的,因為它無法逃避大腸杆菌的繁殖。

不言而喻,老人的“金身”不腐一定另有原因。近幾年來,無數國內外知名科學家千裏迢迢趕到香河縣老人的故居進行考察。科學家們認為,這項意義重大的研究充分顯示出21世紀人體科學研究的緊迫性。隨著科學的發展和研究的不斷深入,科學家一定會揭示出這一神秘現象的。螺旋是生命的基本形態

20世紀50年代,當DNA雙螺旋結構被發現之後,生命與螺旋的關係引起了世人的關注。

各種反芻動物(如牛、羊)的頭上,大都長著一對螺旋形彎角。田螺、蝸牛的外殼,也都呈現為美麗的對數螺旋形。這些形象都表明,生命和螺旋之間的確存在著特殊的聯係。科學家們對此也作出了不少有趣的解釋。

隨著分子生物學的興起,學者們進一步發現,生命和螺旋之間,不是人們所想像的簡單的關係。1950年,著名生化學家鮑林首先提出了蛋白質分子的多肽長鏈是螺旋形結構,並把它定名為α—螺旋。其後人們發現,不但纖維狀蛋白質有α—螺旋,而且球狀蛋白也有α—螺旋。

此後的發現又進一步證明,許多大分子都有形成螺旋的傾向。比如,直鏈澱粉這一多聚酯是螺旋狀結構;生物膜中心磷酯也能形成雙股或單股螺旋;著名的DNA分子是由條狀反身平行的多核苷酸鏈所組成的。這些發現更加強烈地吸引著人們去探索生命與螺旋之間的奧秘。

為什麼黑人都長有一頭卷發,而黃色人種卻絕大多數長著硬直型頭發呢?原來,黑色人種的角朊蛋白結構呈螺旋形,而黃色人種的角朊蛋白結構是直形的,於是在宏觀上就呈現出明顯的不同。

總之,不管從宏觀上還是微觀上看,螺旋是生命的最基本形態。至於為什麼會這樣,目前還沒有人揭開這個謎。人體的經絡

早在2000多年前,我國醫書中就有關於經絡係統的詳細記載,其中《內經》最為詳細。古代醫學一般把經絡看作運行血氣的通道,是維係體表之間、內髒之間,以及體表與內髒之間的樞紐。但至於經絡究竟是人體的什麼結構,它的本質又是什麼等一係列問題,千百年來,盡管曆代無數醫學家對此進行細致考究,而始終沒有作出令人滿意的答複。

到了本世紀50年代,由於經絡傳感現象被重新發現,尤其是我國醫務工作者根據經絡學說首創針刺麻醉術,從而震驚世界醫壇後,有關的經絡研究便日益活躍起來,新學說、新觀點層出不窮。

首先是日本學者大久保適齋在100多年前提出的經絡活動是植物神經活動,尤其是交感神經活動的觀點得到了承認,並且還被不少西方學者作了進一步的解釋:經絡的實際行經與人體解剖學中的植物神經係統很相似。所謂經絡傳感現象就是植物神經纖維上動作電位的傳導,而傳導所需要的能量,是由生物能源——三磷酸腺苷和水釋放出來的。但遺憾的是,以上的觀點還缺乏足夠的證據。

其次是新西蘭大學學者托馬斯提出了經絡是人體內的一種新的網狀管道結構的學說。他把這種結構稱做“自身原位叢”。他認為:“‘自身原位叢’是人體進化過程中留下的殘跡。”當然這也是一種假說。因為人體內是否真的存在“自身原位叢”,還沒得到證實。

其三是我國學者孟昭威提出了第三平衡說。他認為經絡傳感速度介於神經和分泌調節速度之間,是協調體表與內髒之間的未知係統,它與神經係統和內分泌係統合作,協同完成全身平衡調節功能。這種說法很新穎,也有一定的生理根據,但沒有形態研究的支持,因而沒有被公認。

其四是我國的薛崇成和美國李宋寧等一些學者主張經絡係統並不是人體的特殊結構或係統,隻不過是大腦皮層中的循環性立體反射係統而已。

經絡學說的觀點眾說紛紜,誰是誰非,隻能等待醫學家們的研究結果來證實。男人的大腦和女人的大腦有區別嗎

男人的大腦和女人的大腦相同嗎?這是人們普遍關心的問題。

多年來,研究者通過對男女在氣質、行為、心理和智力特征方麵的差異研究發現:男子在數學領域和其他抽象理論領域作出貢獻的較多。這說明男子抽象邏輯思維能力強,空間想像能力和音樂能力也明顯比女子強;而女子在語言能力方麵,人際關係及單純記憶方麵的能力卻勝過男子。一部分學者認為這些差別是由環境和文化的影響造成的;一部分學者則把這些差別歸為男女生理上的差別。兩派各持己見,誰也不能說服對方。近十幾年來,越來越多的心理學家認為男女在智力方麵的差異實際並不大,無須對此探本求源。

1982年6月,美國德克薩斯大學衛生科學中心專家德拉可斯尤塔繁敏森和哥倫比亞大學神經生物學家拉夫赫路提出了他們的觀點。他們解剖了14個“正常的”大腦,其中5個是女性,9個是男性,並比較了腦部胼胝體的形態結構。通過拍攝照片,投射放大繪圖,測量胼胝體的長度、各部分的寬度和表麵積,他們發現胼胝體左部(尾部或後部)存在著男女的不同。

這一發現引起眾多研究者的關注。我們知道,人的大腦分為左右兩個半球,而胼胝體上連接大腦左右兩半球的一大束神經纖維,雖然不是大腦兩個半球之間的惟一聯係,但卻是最重要的聯係,起著溝通和協調大腦兩側半球的作用。

對這一發現學術界人士持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男女在腦部胼胝體形態上的差異足以說明男女智力差別的根源存在於大腦之中。美國神經生理學家喬治城大學醫學院教授理查德·雷斯塔認為:在此之前還沒有發現過大腦形態的性別差異,這項研究具有重大意義,應該引起更多的重視。他們認為,許多研究表明,女性大腦兩側半球功能的專門化程度似乎不如男子。這可以用來說明女子在抽象思維、答問思維以及立體視覺活動的能力弱於男子。而女子胼胝後部較大,可能意味著兩側大腦半球連接緊密,因而較少兩側分化。拉可斯·尤塔敏森和赫路也“推測”他們的發現可能對女性大腦較少兩側分化的假說有利。這些學者都傾向於把男女在智力特長上的差別歸於大腦結構功能上的差別。

另一些學者不同意這種說法。美國紐約市立大學生物學院的心理學教授袖羅征斯丹瑪指出,即使今天的研究確實能證明男女大腦存在差別,女子的大腦較少兩側分化,也不一定能證明男女的智能有所不同。大腦兩側較少分化未必會使任何一側的大腦半球能力降低。芝加哥大學研究性別差異的心理學家安·彼德森也認為,男女之間不可能存在著先天性的智能差異。

男女大腦是否確實不同?男女智力差異的根源是否存在於大腦之中?很多學者認為,僅憑這14個標本的研究還不足以回答這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