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河係究竟有多大,它是由什麼構成的,它那無數的秘密到今天,仍然是一個解不開的謎。

恒星的起源之謎

恒星是宇宙星係中的細胞,所以它的起源、演變及結局一直是人們所關注的。

1955年,前蘇聯著名天文學家阿姆巴楚米揚提出一種“超密說”。他認為,恒星是由一種神秘的“星前物質”爆炸而形成的。這種星前物質體積非常小,密度非常大,但它的性質是不清楚的。由於超密理論的物理機製不清楚,因此多數科學家都不接受這種觀點。

另一種解釋恒星起源的學說是“彌漫說”。這一派科學家認為恒星由低密度的星際物質構成。這種學說的淵源最早可以追溯到18世紀康德-拉普拉斯的“星雲假說”。

星際物質是一些非常稀薄的氣體和細小的塵埃物質,它們在宇宙中各處構成了龐大的像雲一樣的集團,這些特質的主要成分是氫和氦,它們的溫度在零下一二百度。

人們一般把星雲分為兩種,一種是被附近恒星照亮的星雲,另一種是較暗的星雲。星雲的形狀有網狀、麵包圈狀等,著名的獵戶座星雲則像一匹披散著鬃毛的黑色馬頭,所以也稱“馬頭星雲”。

恒星是由星雲構成的,但真正構成恒星的物質是非常大的,如構成太陽這樣的恒星就需要一個方圓900億千米的星雲團。

從星雲成為恒星要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快收縮階段,這需要幾十萬年;第二階段是慢收縮階段,這需要上千萬年。星雲快收縮後半徑僅為原來的1%,而平均密度卻提高1億億倍,形成一個原始的“星胚”,這是一個雲團,中心為密集核。進入慢收縮階段後,星胚體溫不斷升高,到一定溫度後就要閃爍身形,步入幼年階段。此時它發光不穩定,仍被彌漫著的星雲物質包圍著,並向外界拋射物質。

近些年來,隨著射電技術不斷提高,人們對星雲的物質成分做了很多觀測,為恒星起源研究提供了新材料。但還有許多問題沒有解決,包括快收縮階段的物理機製等問題,所以恒星起源問題至今尚無定論。

太陽係有第十顆行星嗎

自從1930年發現太陽係第九顆冥王星以後,軌道偏移問題仍然沒有解決,因為天王星的計算軌道還是和實際觀測到的不相符合。而海王星的計算軌道,也隻是符合近期,時間越長產生誤差越大。天文學家們一直沒有停止對第十顆行星的尋找,可是直到今天收效甚微。

“冥外行星”是否存在?從理論上說是有可能的。因為太陽的質量相當於九大行星質量總和的740倍,附近卻隻有九個行星,這種結構不太合理。太陽的引力作用範圍是很大的,大約應該可達到4500個天文單位,而冥王星最遠距離太陽隻有49個天文單位。因此推斷,太陽係的邊緣,遠在冥王星之外很遠很遠。在這片冥外空間,應該存在第十顆、甚至第十一顆行星。

有天文學家曾經宣稱發現了第十顆行星,並指出行星的距離、軌道、質量、位置和亮度,但多家天文台據此尋找,卻怎麼也發現不了,因而也不可能確認它。1977年底,美國天文學家科瓦爾在天王星和土星之間發現一個環繞太陽運行的天體,後經天文學家半年多的努力觀測,認為它還不夠大行星的資格,基本上認為它隻是一顆小行星——這就是“喀戎”小行星。

現在,我們完全可以不借助已知行星的偏移來尋找新的行星了!空間探測器的精密儀器已經伸進了遙遠的行星際空間,本世紀70年代美國先後發射“先驅者10號”和“先驅者11號”、“旅行者1號”和“旅行者2號”,它們都擔負著考察太陽係外圍空間的重大任務,在一路上飛掠過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後,它們會飛出太陽係,到茫茫的宇宙中去探索!但就目前發回的照片及資料中,還沒找到新行星存在的證據。

地麵上的天文學家並不泄氣,他們一邊等待航天飛船帶回更新更奇的成果,一邊也堅持不懈地借助大型望遠鏡搜巡天空。

每當發生日食時,天文學家的觀測項目總有一項尋找水星內側行星的任務。人們利用日全食時月亮影子遮住太陽圓麵的一瞬間,對太陽附近的區域進行搜索,驗證水星以內還有大行星的設想,但長期以來,也是毫無結果。

從發現天王星到發現海王星相隔了65年,從海王星到冥王星的發現又隔了74年。冥王星自發現以來到現在還不到70年,空間技術的發展卻是突飛猛進的,一艘艘無人太空船或載人宇宙飛船帶著人們無限希望相繼升空。探索宇宙之路是永無止境的,我們相信總有一天人類會揭開太陽係行星之謎。

恒星是如何產生的

恒星是如何產生的呢?對於這個問題存在兩種假說:一種是超密說,它是由前蘇聯著名天文學家阿姆巴楚米揚在1955年提出的“超密說”。他認為,恒星是由一種神秘的“星前物質”爆炸而形成的。具體地講,這種星前物質體積非常小,密度非常大,但它的性質人們還不清楚。不過,多數科學家都不接受這種觀點。

與“超密說”不同的是“彌漫說”,其主旨是認為恒星是由低密度的星際物質構成。它的淵源可以追溯到18世紀康德和拉普拉斯提出的“星雲假說”。

星際物質是一些非常稀薄的氣體和細小的塵埃物質,它們在宇宙中各處構成了龐大的像雲一樣的集團、這些物質密度很小,每立方千米隻有10-8~10-4克,主要成分是氫(90%)和氦(10%),它們的溫度為-200℃~-100℃。

從觀測來看,星雲分為兩種:被附近恒星照亮的星雲和暗星雲。它們的形狀有網狀、麵包圈狀等,最有名的是獵戶座的“暗灣”,其形狀像一匹披散著鬃毛的黑馬的馬頭,因此也叫“馬頭星雲”,而美國科普作家阿西莫夫說它更像迪斯尼動畫片中的“大灰狼”的頭部和肩部。

星雲是構成恒星的物質,但真正構成恒星的物質非常大,構成太陽這樣的恒星需要一個方圓900億千米的星雲團。

從星雲聚為恒星分為快收縮階段和慢收縮階段。前者曆經幾十萬年,後者曆經數千萬年。星雲快收縮後半徑僅為原來的1%,平均密度提高1億億倍,最後形成一個“星胚”。這是一個又濃又黑的雲團,中心為一密集核。此後進入慢收縮,也叫原恒星階段。這時星胚溫度不斷升高,高到一定的程度就要閃爍身形,以示其存在,並步入幼年階段。但這時發光尚不隱定,仍被彌漫的星雲物質所包圍著,並向外界拋射物質。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人類對恒星的起源問題會有更深刻的認識。

行星會撞地球嗎

自古以來人類一直對別的星球是否會撞擊地球,給人類帶來毀滅性災難一事懷有深深的憂慮,直到現在,這種憂慮仍沒有完全消除。

1968年初,澳大利亞悉尼大學巴特拉教授預言,1968年6月15日伊卡魯斯小行星稍許偏離軌道就會進入地球,它將會以每秒9千米的速度把大城市撞得粉碎。美國加州大學的理傑遜博士支持這一觀點,認為其可能性是很大的。他們計算,如果伊卡魯斯行星與地球相撞,它可以在陸地上造成直徑為1000千米的大坑穴;如果掉在海中,造成的海浪將高達600米,數千個城市和村鎮被淹沒;即使它掠過地麵,所造成的損失也不亞於一次大地震或龍卷風的災害,甚至會引起火山爆發。這一預言震驚了全世界並引起了世人的極大恐慌。

但前蘇聯科學家指出,此計算有誤,相撞的可能性為零。果然,1968年6月15日,伊卡魯斯與地球“擦肩而過”。

1978年,一位天文學家的計算結果表明,“地理小行星”於1995年將與地球相撞。但中國天文學家的計算表明,1995年“地理小行星”距地球有四五百萬千米之遙,大可不必擔心。後來證明果真如此。

科學研究表明,太陽係中,小行星有5200顆,多數在木星和火星間穿行,其中有200餘顆可能會進入地球軌道。此外,還有一些彗星接近地球,這些天體稱作近地類天體。計算表明,直徑為15千米的小行星進入大氣層的機會約30年一次,而直徑為9米的小行星擊中地球,破壞力不亞於一顆原子彈,而直徑為15千米的小行星擊中地球,破壞力相當於10萬顆百萬噸級炸彈的威力。

然而,迄今為止,人類還未曾目睹過一次小行星撞擊地球的事件,那麼,小行星真的會撞擊地球嗎?這還是一個未解之謎。

小行星起源之謎

按宇宙的法則和規律,太陽係的九大行星都有自己的軌道,且行星與行星之間也都有相應的距離。所以,當人們發現火星與木星之間的距離過於大時,有人就斷定這中間還應有一顆行星。

著名的科學家開普勒最早注意到這一現象。不久,德國的提丟斯還計算出了這顆行星距離太陽的天文單位,柏林天文台台長波得還計算出了這顆行星繞太陽一周的時間。許多科學家對這件事都產生了極大的興趣並進行研究,但沒有什麼結果。

19世紀初,意大利西西裏島天文台台長皮亞齊在觀察金牛星座時,意外地發現了一顆從未見過的星星。經計算,它與人們所要尋找的行星相仿,便給它起了個名字——色列斯。

色列斯明顯比太陽係的其他行星小,它的直徑有700多千米,是地球直徑的1/16。人們又繼續搜索,1802年3月,德國醫生奧伯斯發現了第二顆小行星智神星,1804年,德國天文學家哈丁頓發現第三顆小行星婚神星,1807年,奧伯斯又發現了第四顆小行星灶神星。後來人們又在這裏陸續發現了許多小行星。

這麼多小行星是從哪來的呢?1807年,奧伯斯就小行星的起源問題提出了一種假說,他認為在火星和木星之間原來有一顆大行星,後來不知什麼原因爆炸了,那些小行星就是它爆炸的碎片。

美國天文學家柯伊伯則提出了碰撞說。他認為,這些小行星就是由行星之間碰撞之後產生的碎片。

以瑞典物理學家阿爾文、前蘇聯天文學家施米特為代表的一派則提出“成品說”。他們認為在太陽係形成初期,小行星與大行星一樣,都是從原始星雲中誕生的,其他大行星得到了完全的發育,這些小行星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沒有成為大行星,而以半成品的散狀形態遺留至今。

關於小行星的起源還有其他許多種假說,哪一種是正確的,還需要經過人們的進一步探索才能得到答案。

太陽自轉之謎

15世紀時,人們普遍認為,地球由於自轉引起了按一定周期變化的晝與夜的交替,並且太陽係內許多其他行星也都存在著自轉現象。但對於太陽係的主要成員是否也有自轉還不敢肯定。

1612年,伽利略發表了關於太陽黑子的活動記錄,其中又發現黑子位置並非固定不變,也發現了太陽確實有自轉。伽利略估計,“太陽自轉周期大約為一個太陽月”,德國數學教授沙伊納也曾有過類似的觀測。

到19世紀中葉,英國天文愛好者卡林頓對太陽黑子和太陽自轉周期進行了詳細觀察,由於太陽不是一個固體球,而是氣體球,因而它的各個部分自轉是不同的,這是卡林頓的發現。

太陽自轉周期隨緯度不同而變化,赤道地區自轉周期為25天,緯度為40度的地區自轉周期為27天,80度地區為35天,太陽自轉的平均一周期為254天,在地球上測量太陽的自轉周期平均為273天。

太陽自轉除了因緯度變化而不同外,自轉速度也是不均勻的。在20世紀初時,人們測定太陽自轉速度的變化差不多是太陽自轉平均速度的1/4000。1970年,有些科學家還提出,太陽的自轉速度每天都在變化,它的變化速度是在一個極大值與極小值之間,這似乎令人感到難以解釋。

研究太陽自轉還包括太陽大氣層的自轉問題。一般來說,在大氣低層的自轉情況也基本上隨緯度而變化,在大氣中上層的自轉沒有什麼明顯變化。此外,太陽自轉還涉及到太陽黑子的分布問題。這些研究還是初步的,還有許多問題需要進一步研究。

太陽對地球有哪些影響

誰都知道太陽對地球氣候的影響是由於地球繞太陽公轉,同時又繞自身極軸自轉而造成的,但太陽對地球的其他影響你知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