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時,著名天文學家赫歇爾指出地球雨量多少與太陽黑子有關。異常的降水或天氣冷暖都與太陽黑子活動周期有關。

近年,科學家瑪莎·亞當斯提出了一個驚人的觀點:太陽是引發地震的原因。她指出,當太陽產生耀斑時,溫度高達2000萬攝氏度,爆發能量相當於百萬噸級的氫彈。耀斑發射輻射能,電磁場攜帶高能粒子衝擊地球,會使地殼的許多岩石產生受壓放電和伸縮現象,使積聚著巨大能力的斷層發生共振,導致地殼板塊發生斷裂、錯動或滑移,引發地震。但瑪莎的觀點還沒有足夠的統計資料證明。

太陽活動除了影響地球生物節律變化外,有人指出,它還對人類的創造活動有著極大的影響。蘇聯科學家伊德利斯曾指出,牛頓、庫侖、法拉第等著名科學家一生有很多重要發現和發明,如果把他們的活動列表,就會發現一個周期,大小恰為111年,基本上和太陽活動周期等同。有些人還列出一些藝術家的創造活動,如著名音樂家肖邦的兩首鋼琴協奏曲、門德爾鬆的《蘇格蘭交響曲》、貝裏尼的《諾勻瑪》和《夢遊者》等作品都是在1829~1830年間完成的,而1830年正是太陽活動高峰期。

針對上述奇妙現象,一些科學家解釋說,強烈的太陽活動對人的神經係統有影響,這是因為它影響地球的磁場而造成的。也有人認為,地球的土壤和岩石內存在一些放射性元素氡,它對人的影響很大。當太陽活動劇烈時,特別是耀斑的爆發常使大氣中放射性的氡含量增加,激發了人的創造力。但這種猜測受到許多人的懷疑。

太陽對地球、對人類到底有哪些方麵的影響,影響到什麼程度,至今還無法解答,有待科學的進一步研究,一旦研究成功,將會給人類帶來許多方便。

月球的起源

月球到底是怎樣誕生的呢?有科學家曾斷言,月亮是地球早期與另一個天體發生猛烈的宇宙碰撞時產生的。也就是說,月亮是在一次“大撞擊”之後,由從地球母體中分裂出來的部分物質形成的。

1984年,探索月球的科學家們就以碰撞學說舉行了首次嚴肅的學術討論會,大家的看法已逐步趨於一致。最近的計算機模擬使撞擊鏡頭變得更加活靈活現。大約45億年以前,一顆巨大的星體,或許與火星的大小差不多,在一次空前的宇宙大碰撞中猛擊了地球。兩個天體的球殼都很薄,撞擊時破裂開來。撞擊物艱難地破開地幔,全麵進入地核,在那裏留下了大部分軀體。來自兩個天體地幔中含矽非常多的岩石揮發掉了,殘片便形成一團環繞地球運轉的雲霧。氣體冷卻之後,雲霧顆粒冷凝成一個薄薄的光環。在那裏,通過反複碰撞,粒子開始聚合增大,經過數千萬年之後,月亮就逐漸誕生了。

不過前蘇聯科學家瓦欣和謝爾巴科夫曾提出:月球是一個受智慧生物控製的天體,也就是巨形宇宙飛船說。假如這個假說成立,那麼月球應該是中空的。月球的全部天文參數都應符合這種特性。事實證明,前蘇聯兩名科學家的假說得到了許多事實的支持。美國多次載人登月的阿波羅飛船飛行證明,第四種假說可能成立。宇航員在月麵上做的月震試驗、火箭三級毀月試驗都表明月球是中空的,產生如銅鍾般的震動效果,另外月麵環形山不管大小,山的深度都一樣,說明月表下層可能有加固鋼體。以前月球曾離地球不遠,但現在卻離地球越來越遠,且軌道也越來越遠。從這些現象中,都說明月球是受外星人操控而來到地球身邊的一個外星人人造天體的可能性相當大。根據宇宙信息,有人更確切地提出,月球的確是外星人改造過的一個天體,是外星人的宇宙基地。在100萬年前來到地球附近,近軌道運行在地球周圍,利用它來控製地球的軌道穩定運行,以防止偏向金星的軌道。不然在太陽係中,地球可能變軌進入金星軌道,因此會給地球人類造成災害。多年來,外星人(常居月球內部,故又稱為月球人)一直操控著月球,不停地調整著地球軌道,他們使用的完全是超現代的高科技手段。後來,種種原因又使月球變為高軌道飛行,而且慢慢遠離地球。這種假說或許有些神奇怪異,但根據近年來的地球氣候變遷和宇航登月飛行的種種試驗表明,上述假說又好像非常有道理。

要徹底搞清楚月球的誕生原因,還有待人們運用各種高科技手段進行不懈地探索來解決。

月球是怎樣誕生的

月球是地球的衛星,它是如何形成的呢?

中國唐代詩人張若虛的著名詩章《春江花月夜》中有雲:“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其實,在世界古往今來許多民族的傳說中,月亮是詩文創作始終擺脫不開的主題之一。地球人這樣的熱愛月球,關心月球,於是就少不了會產生一種迫切的原望:與地球朝夕相伴的月球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是不是像百姓所說——太陽是陽、月亮是陰?中國神話傳說中的嫦娥奔月、月亮中的玉兔和桂樹到底是真的嗎?

誠然,時代發展到當今社會,科學知識的普及已經使當代人對月球有了正確的認識。

天文望遠鏡的誕生,使人類第一次有幸目睹了月球的表相,看到了月球表麵上的山峰和田地,於是,便開始了對月球的科學研究。人造衛星上天,宇宙飛船的研製成功,打開了從地球通向月球的路,開始了人類天文研究的新紀元。

1969年7月16日,美國佛羅裏達半島上的肯尼迪宇航中心站人潮洶湧,歡聲雷動,來自世界各地的科學家和觀光人群正萬分激動地等待著劃時代時刻的到來——人類首次登月航行開始點火!7月20日下午4時17分,人類終於完成了這一劃時代的偉大創舉,千百年來人們登月的夢想變成了生動的現實。

宇航員阿姆斯特朗小心翼翼地爬出艙門,一步一歇地走下來,因重力小,他用了3分鍾的時間才走完9個梯級。他向月球表麵邁出了曆史性的第一步,非常激動地向全世界宣告:“對一個人來說,這是一小步。對人類來說,這是一大步。”

之後,人類又先後多次登上月球,並在月球上設置了科學站,進行各種考察試驗。隨著人們對月球認識的不斷深入,月球展示出了更多的謎團。

最令人不解的是月球的形成。根據研究結果發現,月球從誕生到現在已有45億年曆史,與地球同樣古老。這45億年的月球是怎樣形成的?目前,主要有5種假說被較多的人接受。首先是分裂說:月球原為地球的一部分,早期地球還處於熔融狀態,由於旋轉太快,在赤道附近鼓了起來,越鼓越大,有部分向外凸出,最後斷裂脫離,形成了月球。

其次是俘獲說:認為月球原是一個繞太陽公轉的小行星,在30億~40億年前,因靠近地球,被地球引力俘獲,從此成了地球的一顆衛星。

還有孿生說:認為在太陽附近原有一大片分散著的星雲物質,後來以其中兩個較大的星團為中心,凝聚其他雲狀物質,便形成了地球和月球兩個星球,它們是“孿生兄弟”。

更有一種離奇的假說,認為月球本身是一艘巨大的外星文明所操縱的飛行器,它一直守候在我們地球人身邊,注視著我們的一舉一動。隻是這種假說不能充分說明外星人為什麼要監視著我們且不與我們發生直接聯係,而我們地球人又有什麼值得外星人來監視或觀察的。

持後一種觀點的人認為:公元前1萬多年地球經過長期的發展,已經在許多低海拔、交通便利、土地肥美的地方形成了一定的文明,擁有了一批城市和大量人口。但是有一天,月亮突然闖入了地球人的生活,於是出現了全球性的大洪水,進而地球地軸發生了移位和隨之而來頻繁爆發的地殼及火山活動,史前人類文明由此遭到了毀滅性的破壞。大災變過後的人類幸存者又回到了野蠻時代,從高山上下來的無文化的牧羊人麵對史前文明社會創造的東西一無所知,因此隻能從原始階段重新開始。

眾多假說,許多科學家認為最合理的一種是:月球在太陽係形成初期因行星相撞而產生。這種假說叫做“巨大撞擊論”,它提出曾有個火星一般大的行星撞向地球,當時兩個星球都處於熔融狀態,各有一個高密度的岩石核心,核心外包著一層較輕的岩石,一旦相撞,熔融的岩石就迸射而出,後來聚攏成為月球。月球形成時產生高熱,排除了水等容易汽化的物質。撞向地球的行星,其核心熔入了地球的核心。

起初,許多天文家拒絕接受此說,因為這種發生幾率微乎其微。不過,今天的超級電腦非常先進,算出如果當時發生過這樣的事,月球會有些什麼成分,計算結果竟與事實相吻合。

假說畢竟隻是假說,雖然也能夠使人們了解一部分自然現象。但都缺少足夠的證據,我們相信月亮誕生終會有一個合理的解釋。人類能在火星上居住嗎

人類若想在火星上居住同樣不可避免地首先要有水的存在。但就在幾年前,美國航天局發布新聞說,火星上有水。由此這顆星球引起了人們極大的關注。

來自聖迭戈馬林太空科學係統的兩位科學家一下子成了風雲人物,他們是該研究機構的邁克士·馬林博士和肯尼斯·埃吉特博士。這兩位科學家一個月前通知國家航空航天局,說他們從火星地球勘探者號航天器發回的照片上,發現了火星表麵近期有水的證據。兩位科學家就此寫出了研究報告,在該年度7月份的美國《科學》雜誌上發表。

火星上曾有水的說法並不新鮮,但火星很可能現在就存在著水,這可是絕對的新觀點。科學家甚至推測,火星上現在可能就有生命存在。

以前,科學家們一般認為,火星地表特點是數十億年前由水流衝刷而成。他們相信,火星曾經有過海洋、河流,而且有過一個溫暖而深厚的大氣層。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火星的大氣層由厚變薄並逐漸消失,氣溫因而變得格外的冷。由於大氣層壓力極低,液態水直接轉變為水蒸氣,火星上的水大部分以這種形式釋放到了太空。

馬林和埃吉特對火星地球勘探者號近兩年發回的65萬張照片進行了大量的分析和比較,最後篩選出200張,經過多方研究和查證,終於大膽提出:火星上存在水的時間距離我們比較近,最多也就是幾百萬年前或幾千年前的事,甚至可以說,“火星現在就有水”。

根據他們的研究,火星上麵有許許多多的山溝、溪穀和扇形的三角洲,這些很可能是水從火山口的懸崖峭壁上急流而下造成的。馬林指出,火星地球勘探者號從太空發回的高清晰度照片上,一條條山溝、溪穀曆曆在目,與地球上的水流特點毫無二致。他們還發現照片上山溝、溪穀邊的水印十分平滑,不像過去看到的火星照片上遍布火山口和到處是黑塵的樣子,因而推斷水流跡象是最近形成的,“這說明某些事情現在發生,或者說隻過了一兩年”,埃吉特說,“這些水流跡象十分年輕”。

如果馬林與埃吉特的論斷被證實,火星地球勘探者號真是立了大功。該探測器於1996年12月發射,目前繞火星軌道運行。據說,這個價值455億美元的航天器與德國大眾汽車公司生產的甲殼蟲汽車大小差不多。探測器上配有一架能發送高清晰度照片的照相機、一個能辨別土壤和岩石特點的紅外線感應器、一個能繪製火星地貌圖的激光測量儀。

對於馬林與埃吉特的最新發現,美國不少科學家認為是“激動人心”的,但同時也認為有待進一步證實。康奈爾天文學家教授斯蒂文·斯奎爾說,“兩位科學家的新發現的確是令人興奮的結果,但我們還得持現實的態度。”

“我認為,到2003年,人們還不會看到一隻小輪車穩穩地落在火星山脈底部,然後爬上爬下再向岩石中打管子。”國家航空航天局首席科學家艾德·威勒爾說,在人類登上火星之前,國家航空航天局還需通過機器人對火星進行幾十年的研究。該局目前計劃每26個月進行一項火星探測任務,這些計劃主要是為了偵察、尋找可供機器人著陸的可能之地,也許最後會送人上去。他說,如果火星表麵存在液態水的觀點能被證實,這無疑將加快將人類送到火星上的可能性。“如果我們曾有過送人到火星的願望的話,現在這種願望更加強烈了。”

許多專家認為,火星若果真有水,人類“紅色星球”居住的夢想在不遠的將來就會成為現實。水可以分解為化學成分氫和氧,這就能供機器人當燃料使用。從水中分離出的氧對人的用處就更大了,可以用來在未來人類“火星基地”內建立一個可供人呼吸的大氣環境。

為此,國際火星學會正在積極準備建立空間站,以便訓練宇航員以及相關設施的製作,我們希望人類登上火星居住的夢想早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