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金星上有海洋嗎

金星和地球大小差不多,質量和密度也相接近,而且都有著濃密的大氣,大氣中都含有水蒸氣。人們常把這兩大行星稱為“雙胞胎”。地球上70%是海洋,那麼金星上也有海洋嗎?

美國艾姆斯研究中心的科學家波拉克·詹姆斯認為,在很久以前金星上確實有過海洋,可現在,這個海洋已經消失了。消失的原因可能有多種:

一是太陽光把水蒸氣離解為氫和氧,氫氣由於重量輕而大量脫離金星。

二是在金星演化的早期,內部曾散發出大量的還原氣體,這些氣體與水相互作用,從而使水分消耗掉。

三是從金星內部噴出的熾熱岩漿中的鐵以及其他化合物與水相互作用,從而使水分消失。

四是金星海洋的水本來是來自星球內部的,後來這些海水又循環回到金星地表以下。

有的科學家對詹姆斯的這幾種推測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們認為詹姆斯的幾種推測地球上同樣也會出現,那麼為什麼地球上的海洋卻沒有消失呢?

美國愛阿華大學的弗蘭克等人則認為,金星從來沒有過海洋,金星探測器所探測到金星大氣層裏的少量水分並不是由海洋中蒸發出來的,而是由幾十億年來不斷進入大氣層的微小彗星的彗核所造成的,因為彗核的主要成分是水冰。

金星上究竟有過海洋嗎?如果有,那麼它又是如何消失的?至今還沒有足夠的證據令人信服。

神秘的隕石是星星爆炸遺留物嗎

流星在墜落時,與大氣發生摩擦燒成灰燼。其中有的沒有完全燒毀,成為隕石墜落到地球上。

1891年,在美國亞利桑那州巴林佳發現了一個直徑為1280米、深180米的坑穴,坑周圍有一圈高出地麵40多米的土層,人們叫它“惡魔之坑”。經過學者們考證得知,這個“隕石坑”是一個重達22000多噸的隕石以58000千米的時速撞擊地球形成的。然而奇怪的是這個隕石給人們留下了一個大坑和坑邊幾塊隕石碎片便消失了。有人估計隕石就落在坑下幾百米的地方,可是從來沒有人挖出它來加以證明。

據說最大的隕石坑是加拿大加州的隕石坑。“加州坑”直徑為3500米,深達400餘米,它是1943年美國空軍飛機在空中發現的。“加州坑”比美國的“惡魔之坑”大3倍。但是人們隻是推測加州坑是隕石坑,還有人認為它是一個火山噴發口。

一般說來,隕石墜落時呼嘯而下,如果在夜間,會把四周照得亮如白晝。隕石墜落後會撞出一個大坑。但在1908年,地處西伯利亞內地通古斯河流的支流恰貝河上遊,突然發生了驚天動地的大爆炸,使方圓2000千米內的樹木全都倒下,一部分還被燒成了木炭。據推測,大爆炸是因一顆巨大的隕石墜落而造成的。可是,“通古斯隕石”既不像其他隕石那樣劃下,墜落後又沒有留下蹤影,直到今天,也沒有找到隕石墜落時形成的隕石坑。因而“通古斯隕石”的真麵目至今無人知曉。

近一個世紀來,由隕石引起的謎越來越多,一直沒有人能做出科學的解釋。

神秘天體繞太陽運行之謎

不久前,英美科學家們意外地發現,很久以前發射的“先鋒10號”宇宙探測器竟給他們帶來一個讓人無法相信的事實:一個新的天體正圍繞太陽運行。

“先鋒10號”於1972年3月發射升空,它是第一個要穿過火星及木星間小行星帶,飛向遙遠太空的探測器。不過天文學家並沒有推測出,它是否可以順利闖過這一地段。

“先鋒10號”也是最先到達氣體行星——木星的探測器。接著,它又成功飛離太陽的行星係統。盡管它還沒有進入星際領域,但這已是太空探測器的先鋒。

“先鋒10號”飛行25年之後,盡管它仍在發回信息,美國宇航局還是於1997年暫停了對它的監控。

早在1992年12月8日,那時“先鋒10號”已飛離地球84億千米,該天文小組就發現探測器的飛行軌道發生了變化,他們一直在探測這一現象,希望找到什麼新的東西。直到最近,將“先鋒10號”發回的數據經過多方麵的分析研究之後,他們才確定了自己的推論——太陽係又有了新的天體。

在幾個星期之中,他們希望研究出此天體可能達到的最遠距離以及具體位置。他們初步推斷,此天體是在撞上一個大行星後而被拋到太陽係邊緣的。該天文小組的一位英國博士說:“我們對這一發現興奮至極,它稱得上是天文學上一個極好的標誌性事件!”

據稱,這一天體可能是在茫茫宇宙中,已知的數百個圍繞太陽運行的天體之一,它們多數是由冰和岩石構成,而且離冥王星很遠。這些天體在行星大家族中並不起眼,直徑僅有幾百千米,但天文學家相信,有幾百萬個這種小行星圍繞太陽運行,並形成一條龐大的“星帶”。1992年,天文學家首次發現了這類天體。

觀測者們還未親眼見到這一天體,但他們堅信這一天體的存在,因為“先鋒10號”的軌道因它發生了偏差!

假如這一發現成為事實,那它將成為因引力這唯一的原因而被發現的太陽係中的第二顆行星。第一次是1846年海王星的發現:科學家在1787年發現了天王星,後來發現天王星的軌道非常特別,進而發現了對天王星具有引力的海王星。

這顆新星的發現者是英美天文學家組成的研究小組,它是所謂的“Kuiper帶”天體的可能性非常大。而“先鋒10號”的軌道數據則來自於美國宇航局“深度空間”網絡,這一網絡由一係列大型射電望遠鏡構成,目的是為了探測太空深遠處的秘密。

宇宙中的“長城”

在過去的幾年裏,美國天體物理研究中心的科學家約翰·赫奇勒和瑪格特·蓋勒一直致力於宇宙的研究中。他們發現利用他們首創的三度空間圖像可以推測宇宙建立在許多巨大空間的周圍。這些空間看起來就像洗臉盆上的肥皂泡,而大大小小的星係就依附在“泡沫”上。有的“肥皂泡”相當大,直徑達到15億光年。

但是,這些“肥皂泡”是怎樣產生的?構成星係的物質是如何空出這麼巨大的區域來的?諸如此類的問題,在科學界引起激烈爭論。有人認為,是大爆炸將物質從空間中心推向四周,從而形成“泡狀”。這種說法存在著很大問題,因為它無法解釋物質怎麼能跑完這麼長的路程,形成這麼巨大的空間。

最近,有人又發現了橫跨天穹的一個狹長星係。這個星係長約5億光年,寬約2億光年,厚約1500光年。這是天文學家迄今為止發現的最龐大的宇宙結構。美國《科學》雜誌詳細報道了這一發現,並將其命名為“長城”。

這道肉眼看不見的是曲線形的“長城”,離地球大約2億~3億光年。由於距離遙遠,它在一般的天文攝影照片上顯示不出來。

這條“長城”的發現使人們了解到宇宙中最大的發光結構不是銀河係中的超星係團。與此同時又給人們一些啟示:在太空中會不會還有更大的天體等待著人們去發現呢?行蹤不定的星星

天空中的星星時隱時現,是由於我們用肉眼觀察時空氣波動的結果,那麼天文學家觀察到的時隱時現的星星又是怎麼回事呢?

1672年1月25日一大早,傑出的天文學家卡西尼首次看到金星附近有一個小天體。在此之前卡西尼還發現了木星的大紅斑。他仔細觀察了10分鍾,但並不打算立即宣布發現了一顆金衛,以免引起一場轟動。在1686年8月18日早晨4點15分,卡西尼又看到了這個小天體:這顆衛星很大——足有金星的1/4體積那麼大,它位於距金星3/5個金星直徑處,這顆金衛的相位與其母行星金星的相位相同。卡西尼對這一天體研究了15分鍾,並作了完整的記錄。

然而觀察到金衛的並非僅卡西尼一人。

1740年10月23日,英國人吉姆·肖特也在金星附近發現了一個天體,他用望遠鏡觀察了1個小時之久,他說這一天體有1/3個金星那麼大。

1759年5月20日,德國人安德裏·邁耶爾在近金星處同樣觀察到一個天體,他觀察了半小時。

再來看一下傑奎斯·蒙泰格尼,他是法國利摩日社團的成員,他曾發現過一顆彗星,但他對觀察到金衛的說法一直持懷疑態度。使他不得不信服的是,1761年3月的3日、4日、7日、11日,他也看到了這顆衛星。

1761年2月10日、11日和12日,法國馬賽市人約瑟夫·路易斯·拉格朗格聲稱他曾幾次看到了這顆金衛。此人後來成了德國柏林科學院理事,他的結論頗具權威性。

同樣地,1761年3月15日、28日和29日,法國奧赫裏人蒙特巴隆通過他的望遠鏡也發現了這個金星的“幼仔”,而同年的6月、7月、8月間,美國科佩漢根人羅德科伊爾對這一天體也曾觀察了8次。這些科學家們的辛勤勞動最後得到了官方的承認:普魯士國王弗雷德裏克大帝提議,將金衛命名為“阿裏姆博特”(Alembe),以紀念這位法國學者。後來在1768年1月3日,科佩漢根的克裏斯坦·霍利鮑又仔細研究了這顆金衛,繼而發生的事要比聯邦調查局受理的懸而未決的綁架案更為神秘離奇——金衛這個愛神之子失蹤了整整一個世紀!

可是在1886年,這個金衛又出現了——天文學家Houzeau曾7次看到了這個小不點的阿佛洛狄特(阿佛洛狄特是愛與美的女神,相當於羅馬神話中的維納斯),他把這顆金衛命名為尼斯(Neith),以示對這位埃及知識之神的敬意。

1892年8月13日,美國天文學家愛德華·埃默森·伯納德在金星附近看到一個七星等的天體。過去他壓根就不相信金衛的故事,這回眼見為實了。他的報告有很高的可靠性,因為伯納德教授曾發現了木星的第五顆衛星,並確定它是一顆位於Ophillchlls星座的恒星,人們還給木衛五取名為伯納德恒星,以示對他的敬意。然而正當木衛五圍繞其母星歡樂地運行,這顆伯納德小恒星在不停地閃爍之時,愛神之子金衛卻又悄然走失了。

自此以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裏,天文學家試圖再一次尋找這顆金衛但都無功而返。這顆為許多科學家所觀測到的衛星仍是一個謎。

現在讓我們瞧一下天文領域中一件最大的軼事吧。1859年3月26日,法國奧格裏斯一個名叫萊斯卡鮑特的博士觀察到在太陽圓麵上有一個運動的天體,他對此觀察了1小時15分鍾。巴黎觀測台總監萊維裏爾為了核實萊斯卡鮑特的觀測,登門拜訪了這位博士。萊斯卡鮑特博士本人對這一觀測十分懷疑,從而沒有多大熱心,但萊維裏爾卻興奮不已,他對二人的會談結果十分滿意,並因此下了結論:一個水內行星已被萊斯卡鮑特發現!萊維裏爾還計算出其質量為水星質量的1/17,其運行周期是19天,並命名它為祝融星(Vlc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