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田野蟋蟀(二)(1 / 2)

酷熱的八月,在落葉堆和還沒被烈日烤幹的草叢裏,我看到了長大些的小蟋蟀,它們現在全身都是烏黑發亮的。這時的小蟋蟀還沒有固定的房子,雖然它們已經長得足夠強壯,可以為自己挖一個庇護所,不至淪為飛蝗泥蜂的獵物,但是直到仲秋,隻要夜裏還不是很冷,小蟋蟀們仍然喜歡過在田間流浪、居無定所的生活,遇上刮風下雨就隨便找個地方躲一下,絲毫不為住所發愁。

隻有寒冬才能喚起蟋蟀建造房屋的本能,這本能是受時間限製的,季節一過,它們的建築才能也將隨之消失,不得不流落在外。

十月將盡,寒意襲來,蟋蟀的住宅終於破土動工了。首先是選址,裸露的地方太不安全,即使沒有草叢作屋簷,至少也要找片菜葉充當門簾。之後,蟋蟀先要快速挖出一個門廳,它用前腿挖掘,用鉗子般的大顎清除石粒兒,再用長著鋸齒的強壯後腿把挖出來的土掃到身後,鋪成一個斜麵,累了就趴在門口休息片刻,很快,一個深約兩寸、足夠暫時棲身的門廳就挖好了。

在接下來的半年時間,這個工程一直處在緩慢的進展中。冬日裏,隻要天氣較為暖和,蟋蟀就繼續它的挖掘和修整工作。

翌年春天,四月末的田野裏,百裏香和薰衣草散發著濃鬱的香氣,雲雀振翅高飛,放聲歌唱,從雲端落下一串串響亮動聽的音符,草原上的一隻隻蟋蟀羞澀地出聲應和,曲調幹淨、缺乏變化,漸漸地,更多的蟋蟀加入進來,彙成了莊嚴、充滿力量的弦樂合奏,歌唱春天的到來和大自然的複蘇。

這美妙的曲子如此振奮人心,我不禁好奇這些琴師用的是何種樂器。

蟋蟀有兩個結構一模一樣的鞘翅,然而和其他田野上的歌唱家相反,蟋蟀都是右撇子。

讓我們來看看蟋蟀的右鞘翅:它幾乎是平鋪在背上,然後在側麵垂直折落。鞘翅上有兩個聯結著的地方,前麵是一個較大的三角形,後麵是一個較小的橢圓形,這就是發聲器。在大三角形後麵,有兩條平行的翅脈,其中一條翅脈上大約有一百五十個鋸齒,這就是琴弓。在兩條翅脈中間,有一處凹下的空隙,裏麵有幾條黑色的皺褶,這就是摩擦翅脈,在右鞘翅上也有相同的構造。蟋蟀把右琴弓嵌在左邊的摩擦翅脈裏,使幾個發聲器同時發聲。

在幾百米外的地方,我都能夠聽到蟋蟀洪亮、悠揚的琴聲,時而高亢,時而低柔。

既然左右鞘翅的構造一樣,為什麼我看到的所有蟋蟀都是右鞘翅蓋在左鞘翅上麵呢?難道沒有一隻拉左琴弓的蟋蟀嗎?也許蟋蟀可以輪流拉左右兩把琴弓呢。我決定改變這一切。

我抓來一隻蟋蟀,用鑷子小心地夾著它的左鞘翅放到右鞘翅上麵。我做得很漂亮,看上去就像自然長成那樣的。蟋蟀起初也很平靜,但是沒過一會兒就使勁把翅膀扳回原位。我又試了幾次,但最後還是拗不過固執的蟋蟀。

我想,小蟋蟀的翅膀還沒完全長好,也許不會這麼頑固吧。於是,我又去找來幼蟲,密切觀察著,終於等來了它蛻皮的時刻。

這是五月的一天上午,十一點左右,剛蛻完皮的小蟋蟀渾身紅棕色,而鞘翅純白,又小又皺。兩個鞘翅平行著向一個方向慢慢伸長,等它們的邊沿碰到一起時,我用一根草莖輕輕地把左鞘翅搭在右鞘翅上,之後它們果然按照我的安排繼續發育著,左鞘翅最終把右鞘翅蓋了起來,到下午五點左右時,鞘翅變得更結實,顏色也正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