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孿生子的奧秘
吉姆·路易斯同他的孿生兄弟吉姆·斯普林格出生於1940年,但五個星期之後就分開了。如今,路易斯就要去跟他幾十年未見的兄弟團圓,心裏非常緊張不安。他是怎樣一個人?要是他為了來要錢那又怎麼辦?吉姆·路易斯的腦子裏閃現著一連串的疑問。
在紫爾希大街的住宅裏,路易斯的孿生兄弟斯普林格一邊吸著煙,一邊想著幾乎同樣的問題。斯普林格也知道他有一個孿生兄弟,但聽說早就夭折了,現在怎麼突然又出現了呢?
當有人敲門時,斯普林格急忙開了門。門口站著吉姆·路易斯和他的妻子,路易斯渾身發抖。斯普林格上前同路易斯握手,彼此打量著對方,接著同時笑了起來。人們驚奇地發現,兄弟倆都身高1.8米,體重都是82公斤,兩人的膚色和長相不僅一樣,就是站立和叉手的姿勢也完全一樣,他們說話的音調是如此一樣,使人難以分清究竟是哪個在講話。奇怪的是,他們兩人的名字“吉姆”都是各人的養父所起的,兩個人第一個妻子都叫琳達,後來又都離了婚,第二個妻子又都叫貝蒂。兄弟倆還都有一個兒子,又取了相同的名字——一個叫詹姆士·艾倫,另一個叫詹姆士·阿倫。兄弟倆各喂養過的一隻狗湊巧都叫托伊。
他們每個人都在房前的一棵大樹幹上圍有一圈白色的木椅,此外,每個人都做了輸精管切除術,都有用牙齒咬嚼指甲的怪習慣。
吉姆孿生兄弟的消息馬上引起了明尼蘇達大學心理學家托馬斯·鮑查德的注意。他覺得對吉姆這樣的雙胞胎的研究,可能會對了解遺傳和環境對人類發展的影響有幫助。
對吉姆兄弟檢查和測試的結果使鮑查德和他的同事們深為驚奇。他們曾想在這對孿生兄弟的身上找到環境論者認為應該具有的不同特點,結果卻發現他倆在所有方麵都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例如,這對兄弟倆有著相同的忍受能力、適應能力、自我克製能力、靈活性程度以及交際等,以至不得不對他們進行第二次測試,但結果仍然是一樣的。在智力測驗中,他們的思維能力和反應也極為相同。在嗜好方麵,兩人都好做木工,都不愛學習,都一支接一支地吸煙,而且都喜歡抽同一牌子的香煙,都愛好汽車比賽,而不喜歡棒球。更令人驚訝的是,兩人都患有輕微的高血壓症,都是從十幾歲開始就得了周期性偏頭痛的毛病,疼痛往往持續12個小時,用阿斯匹林或其它藥物全都無效。他們兩人都感到自己有心髒病,盡管實際上他們的心髒並無問題。通過對他們的腦波試驗,結果發現他們對各種刺激的反應也是一樣的。
吉姆兄弟的奇聞傳開後,鮑查德一下子變得異常繁忙,許多對雙胞胎上門來找他谘詢。從1979年3月到1980年夏季,鮑查德掌握和追蹤到的孿生兄弟姐妹已多達35對。研究表明,吉姆兄弟身上所表現出來的一切相似性,在其他雙胞胎身上也大多存在。
一雙年輕的孿生姑娘,姐姐得了闌尾炎,妹妹也感到疼痛。姐姐被送進醫院手術室,妹妹和母親在候診室守候。當姐姐在手術室很久沒有出來時,母親擔心地問妹妹:“現在她的手術完了嗎?”妹妹答道:“不,媽媽,手術才剛開始呢。”果然,醫生證實說手術推遲進行。
謝琳娜的姐姐瑪麗因患肺病被送進醫院,當天中午謝琳娜感到陣陣不安,眼睛裏浮現出瑪麗的幻影,並聽到姐姐的聲音:“妹妹,我要走了。”謝琳娜害怕極了,連聲叫道:“不,不,你別走。”後來謝琳娜得知瑪麗當天沒有死,但她卻在中午二點半死去了。
更有趣的是,一對孿生姐妹參加大考,考作文時要從六道選擇題中選一題做。監考人發現,這對孿生姐妹都選了同一道題,就特別注意她們。當她們交卷時,監考人在兩人的證卷上寫道:“南希和露絲分別坐在教室的兩個角落,她們選作了同一道題,並一字不差地敘述了同一個故事。”
到目前為止,在調查過的所有雙胞胎中,西德的奧斯卡·斯托赫爾和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傑克·尤費這對孿生兄弟最讓人迷惑不解。他們兩人在特立尼達出生後不久就彼此分離,此後在非常不同的地理和文化環境中長大成人。奧斯卡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住在捷克斯洛伐克,在納粹分子開辦的學校上學。尤費是跟他的猶太父親長大,居住在特立尼達,盡管兩人的政治觀點態度不同,但在性格、怪癖、嗜好以及工作方式等方麵,兩人都有十分相似之處。比如,兩人都留有修剪得非常整齊的胡髭,都在手腕上係橡皮筋,都喜歡從後向前翻閱雜誌。他們還有一個相同的奇特習慣,就是都喜歡在公共場合大聲地打噴嚏,以此“引人注目”。
心理學家鮑查德猜想,上述情況很可能說明人體內有某種遺傳因素在起作用,而不是像以前所以為的那樣是環境因素影響的結果。人們曾一直認為,家庭環境特別是母親的影響對孩子的成長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對這一固有觀點需要進行新的探討。雙胞胎為什麼會有如此相同的習性呢?通過對雙胞胎奧秘的研究,人們有可能加速揭開人類本身的各種尚不可知的秘密。
飛行夢遊
賴莎感覺到有個非常堅硬的東西把她肥胖的腰部頂得很疼,便使勁地挪著身體。一會兒,她便醒來了。
當她睜眼一看,立刻嚇得臉色慘白,哇哇尖叫起來。她發現自己並不是躺在柔軟的“席夢思”床上,而是大半個身體懸在一棵大樹粗壯的樹幹上。
賴莎此刻兩腿發抖,嘴唇哆嗦,她有嚴重的“恐高症”,而這棵樹至少有六、七公尺高,隻要朝下望一眼,她就感到天旋地轉,直想嘔吐。
這是怎麼回事?自己怎麼莫名其妙地在樹上睡了一覺?是誰把她弄上樹去的?賴莎腦子裏糊裏糊塗的。懷疑自己還在夢裏,但所有的感覺都是實實在在的,她感到一陣恐懼。
這時,恰巧有一輛供電公司的紅色汽車朝這裏駛來。賴莎不顧一切地大聲呼喊;“救救我呀!救救我!”
汽車在樹下停下來,從車上跳下兩個年輕的電線修理工。當他們發現樹上有個胖女人正搖搖欲墜時,急忙把車上修電線用的升降雲梯抬出來,將賴莎從樹上弄到了地下。
那兩個修理工問她是怎麼回事,她卻說不清楚,隻記得幾小時前自己和丈夫孩子在一起睡覺。當修理工得知她家裏的情況後都嚇了一跳,因為她住的莫斯塔爾市距離這兒有一百六十多公裏的路。
“你有夢遊症嗎?”修理工們問。
“恩,”賴莎點點頭,又聳聳肩說,“可也不至於遊到這兒來呀?”
修理工們聽了二話沒說,硬把賴莎塞進他們的汽車,並把她送進了附近的一家醫院。
經過醫生的詳細查問,賴莎承認自己已有一年多的“夢遊”病史。根據她回憶,以往的每次夢遊都不過是從床上爬起,走出屋外,在大街上逛一圈後又回到床上繼續睡覺。
醫生要她仔細回憶昨天夜裏所能記得的一切感受。
賴莎說:“昨天晚上大約十點左右,我和丈夫安德烈、兒子尼克看完電視就睡覺了。一陣迷迷糊糊以後,我聽見窗外有夜鶯的鳴叫,好聽極了。我便起身到窗前去看,那隻夜鶯受驚後突然‘撲’的一聲飛走了。這時,我好像感覺到自己變得很輕很輕,我搖動雙臂,竟像一隻鳥一樣地飛翔起來,緊跟著那隻夜鶯,飛出窗口,飛過街道,一直飛到了郊外。我感覺到我飛得很高,看見了腳下不斷地掠過的河山和許多村莊。直到疲倦了,才在一棵樹上停下來休息。這以後,也就是我醒來發生的一切。醫生,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聽了賴莎的敘述,醫生們都驚呆了。如此奇特的夢遊,他們可從來沒聽說過。簡直無法想象,賴莎是怎麼在睡眠狀態下飛行了一百六十公裏的,從一座城市飛到了另一座城市!直到掛通了賴莎家的電話,他們才相信了她所說的話,他們立即通知她的丈夫安德烈把她接回去。
安德烈正在為尋找突然失蹤的妻子而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他接到電話後,驚訝得張大了嘴半天說不出話來。他立即驅車從莫斯塔爾趕到一百六十公裏外的維特拉夫醫院把賴莎接回去。
賴莎的飛行夢遊經曆引起了轟動。人們懷著極大的好奇心前去看望這位奇特的女人。然而,一個人究竟能不能在睡眠狀態下使自己飛起來,卻是無法證實的問題。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麼賴莎是怎樣在一夜之間從一個城市來到另一個城市,實在無法解釋。
隻有安德烈憂心忡仲,這樣的夢遊實在太危險了。他在臥室的每一扇窗子上都裝上了鐵柵欄。每天晚上睡覺前,都要在門上安上一把鐵鎖。
意念接骨
一位漂亮靦腆的蒙族姑娘來到了表演場地。在能歌善舞的民族中生長的姑娘,是來展示動聽的歌喉還是表演優美的舞姿?都不是。
隻見工作人員把兩塊銅片放在一個小塑料盒裏,蓋上盒蓋後交給姑娘。她用手捂在盒上,目不斜視,既不念念有詞,也無禱告作法。一分鍾、兩分鍾、五分鍾,十分鍾……全場觀眾都靜心屏氣,等待著奇跡的發生。大約過了三十分鍾,姑娘說聲“好了”,把盒子交給工作人員。打開盒蓋,裏麵原有的兩塊銅片果然成了一塊,而且天衣無縫,看不出一丁點兒人為拚接的痕跡。
姑娘表演的是魔術?不是。她在表演自己的特異功能——意念焊銅!
觀眾如癡如夢,半信半疑。在場的焊接專家也沉思不語。為了防止“弄虛作假”,大家要求姑娘再作一次表演。但是,這次希望她在焊接時留下一點痕跡以使人更加信服。
姑娘不慌不忙,胸有成竹地捂住塑料盒。又是半小時過去了。人們再次打開盒蓋時,那兩塊銅片又焊接在一起了。隻是這次在焊接處留下了明顯的痕跡。
專家也不得不承認這個特異功能的事實,而且他們感到更為驚奇:隻有原子焊接或分子焊接,才能達到把鋼片嚴密焊接而不留痕跡的程度,目前的科技水平尚不能達到這種水平。這位蒙族姑娘的特異功能怎麼會如此高超?
請注意,這絕不是《天方夜譚》續篇,也並非虛構杜撰,而是真有其人,確有其事。姑娘是我國內蒙古甘族卡的一位中學生,名叫斯琴。
說來有趣,她的特異功能是什麼時候產生的,怎樣得來的,連她自己也鬧不清楚。1979年,當時她才十歲,有一次和同學們看了新聞紀錄片。你信不信那內容是關於用耳朵“聽”字的。大家看後,紛紛試驗起來,可誰也“聽”不出,隻有斯琴“聽”出了,“聽”對了。第二年,長春醫學院對她進行了測試,測試出她還有意念接骨、焊接金屬等特異功能。
消息傳出,幾家報刊的記者專程前去尋訪,要求當場驗證。斯琴笑著點了點頭。記者們拿出個雞爪子,再用槌子砸成“粉碎性骨折”。本來圓滾滾的爪子成了扁形,再折成直角。姑娘接過來,拿在手上,神情專注地運用起她的意念來。記者們並不懈怠,一個個目不斜視,生怕“眼睛一眨——老母雞變鴨”,弄個報道失實可不是鬧著玩的!半小時以後,斯琴攤開手心,雞爪圓了、直了,從外形上已看不出是折斷過的。姑娘說:“時間還不夠,雞爪裏麵還沒有完全接好。”接著,她繼續捂住手心,專心致誌地運用起她的功法。一個小時下來,她才舒了口氣,說是接好了。記者們爭相傳看,稍稍用力去掰雞爪,雞爪已折不斷了。斯琴笑笑說:“如果時間再長些,就可以接得更牢些。”
不過,這樣的實驗做下來,姑娘顯然覺得很累。大概這意念作業,也是需要下“功夫”,花“氣力”的。
應記者們的要求,斯琴姑娘又表演了一個比較省力的節目“接紙”。
一位記者把隨身帶的稿紙撕下一角,寫上一個“井”字,又把紙片一分為二,其中半片撕碎後交給斯琴。斯琴又把它撕得更碎些,還放到嘴裏嚼了一會,取出來時,已成紙漿狀。她捏去唾液,放在兩手掌心輕輕撫摸,一麵又在運用意念。大約七八分鍾光景,伸開五指,原來被撕碎嚼爛的紙片,居然已複原得和本來麵目一模一樣,隻是稍微還有點潮濕罷了。那上麵半個“井”字清晰依舊,筆劃一點不差。
記者們一個個拍掌叫絕,說斯琴姑娘的特異功能真是神奇元比。
奇人奇事是客觀存在的,可這種特異功能究竟是怎樣產生的呢?至今還是一個謎。有誌於探秘的人們,你願意研究研究這個問題嗎?
果真能憑虛升騰嗎
人們把人不利用機械而使自己升空的超自然能力叫作憑虛升騰。所有了解物理學的人都會說,地球上的任何人也不會具備這種能力。因為存在著萬有引力,即地球引力。萬有引力定律是英國偉大的科學家依撒克·牛頓(1643-1727)發現的。根據這個定律,要想脫離地球像氣球一樣掛在空中,人就應該改變自己的重量,變得像這種氣球一樣輕。
然而也存在一些令人吃驚的資料,它們說明,人在某種狀態下能夠克服地球引力。它們是否可信呢?
在人類發展的曆史中自古以來積累了許多憑虛升騰的證詞。比如,天主教傳教士約瑟夫(1609-1663)曾像小鳥一樣坐在細樹枝上,可是樹枝在他身下竟然都不彎曲。過了一、兩個小時,他竟紋絲不動,於是,十分擔心的見習修士們把一個長長的梯子搬到樹前,讓他從樹上下來。
科佩爾季諾的約瑟夫是怎樣上到樹上的,他身下的樹枝為什麼未被壓彎,這一切又意味著什麼?後來被尊為聖者的約瑟夫在祈禱時常進入這種神魂顛倒(來自希臘語“SKCTAnHC”——即“發狂”、“異常興奮”)的狀態,他與本義上的和轉義上的外部世界失去了聯係。他的腳底已經感覺不到地麵。他慢慢地騰起,懸在空中,或飛過一段距離。教民、修道士和許多當時的權威人士,其中有德國科學家和哲學家P.萊布尼茨都曾是這些奇跡的見證人。聖者約瑟夫在各種情況下總共升空約60次,在他生前編寫的傳記確認了這一點。除他之外,根據當時的教會文件記載,在宗教式的神魂顛倒狀態中飛翔的還有耶穌會創始人羅耀拉、來自阿維拉的聖徒捷列紮、阿道福斯·利焦裏。宗教文獻資料記載了有230名天主教徒具有這種能力。
上個世紀,英國有特異功能者H.H.休姆的親身實驗使許多知名人士大為吃驚。在俄羅斯1874年觀看過他的實驗的有傑出的俄羅斯化學家A.M.布特列羅夫和作家A.K.托爾斯泰。在10年間休姆實踐了憑虛升騰,並能根據自己的願望來控製它。一個目擊者這樣描述:“完全出乎大多數圍觀者的意料,休姆竟然騰升到空中,他的雙腳懸在離地麵一英尺高的地方(一英尺等於0.3048米)。他這樣從地麵向上飛了幾次,而第三次則貼到天花板上,他的手和腳輕輕地碰到了天花板。”
前來觀看休姆表演的有作家馬克·吐溫和薩克雷、不列顛皇家學會會長克魯克斯和法國皇帝拿破侖三世。他們大家都被這罕見的場麵所震驚,他們留下了關於所見事情的書麵證詞。休姆自己堅信,他不怕在實驗時掉下來,因為他相信有一股看不見的力量把他托在空中。
許多關於“空中飛行”的證詞來自印度。在那裏,當地的江湖術士(在這個國度裏人們這樣稱呼魔術師)表演心愛的節目——升空。“正在飛行的”瑜珈功的信徒們擺出一付“蓮花姿勢”,即盤腿坐著,他們像是在向上躥動,每躥一次所飛出的距離可達兩米。觀看過類似飛行的研究者們認為,這還不算是憑虛升騰。在此情況下完成的彈跳憑借的是腿和背部訓練有素的肌肉的力量。
在現今世界裏,科學家們仍在關注憑虛升騰現象。在一個科學中心進行過一種實驗。人們對一組接受實驗的人進行暗示:他們處在宇宙飛船裏,正在進入失重狀態。實驗時,坐著人的椅子在磅秤上顯示出,虛擬宇航員的重量消失了。這延續了共一秒半的時間。但是實驗結果使研究者們推測,人的機體仍然能夠自我改變自己的重量,並且能在瞬間擺脫地球引力。的確,目前這還僅僅是假說,還需要多次檢驗。
既然這是假說(即人在某些情況下能夠獲得某些反自然規律的能力),那就需要科學家予以證實。
潛在能力之謎
請像象一下,您正忙於一項十分複雜和艱難的工作。疲勞向您襲來,您已經不能把手頭的工作繼續下去了,您覺得您使出的力量已達到極限,您想停下來,於是對自己說:“我再也不行了!”然而,有誰能夠真正知道人的能力極限在哪裏?在實際生活中有不少人戰勝極限的例子。以下隻是幾個令人驚異的事實,它們是研究者們在不同時期收集的。
俄羅斯大力士米哈伊爾·庫奇金在雜技場上表演時折斷馬蹄鐵的數目達到了6個。演出臨近結束,在雄壯豪邁的音樂伴奏下,他繃緊肌肉,又折斷了兩個疊在一起的馬蹄鐵。因而人們稱此人為“馬蹄鐵大王”。
伏爾加河上的纖夫尼基塔·洛莫夫斯基在他那個時代曾是一個具有前所未聞的力量的人。他在阿斯特拉罕設置木樁時,曾一人用八個人才能舉起的生鐵“吊錘”來打木樁。
澳大利亞人波爾·安德鬆能把一匹馬扛在肩上爬32級台階。他還能夠背躺在地上托舉一塊木板,讓一頭九噸重的大象從上麵走過。
45歲的漢斯·安采利格爾獲得“十佳司機”稱號。他駕駛自己的載重汽車安全行駛50萬英裏,並且在駕駛時他隻使用雙腳。原來,這個司機沒有雙臂,他是在一次火災中致殘的。
通過長期的刻苦訓練他重新登上了駕駛台。他借助一個很簡單的機械傳動裝置用右腳轉動方向盤並換檔,用左腳踩腳踏板。
挪威利列斯特列姆市的一個5歲的男孩韋加爾德·斯列捷穆寧掉進了冰窟窿裏。40分鍾之後,他的屍體被拖上岸。看來已經無法使他恢複知覺了。但是人們還是給他做人工呼吸、按摩心髒。漸漸地他的麵色開始變得紅潤。他開始顯示出起死回生的跡象。兩天之後他恢複了知覺,還問道:“我的眼鏡在哪兒呢?”
傑出的意大利作曲家、小提琴家H.帕格尼尼沒用任何樂器寫了24首賦格曲。他是在腦中用意識彈奏這些曲子的。
俄羅斯的第一個國際象棋世界冠軍亞曆山大·阿廖欣擁有超常的記憶力。他能夠記得並複述出他以前下過的任何一盤棋。1932年阿廖欣下了一場與32個人同時對陣的“盲棋”。
埃裏溫人謝爾蓋·加裏比揚在1990年的一次實驗中記住並幾乎無誤地重複了所告訴他的1000個外語生詞。這些詞屬於不同的語言:阿拉伯語、烏爾都語、高棉語、孟加拉語、英語、達裏語、德語、世界語、意大利語。這些語言他均不懂。記者們給加裏比揚起個外號叫“記憶力先生”。
著名的科學家A.約費院士憑記憶使用對數表。在這些對數表中有三千萬個數字。
11歲的南斯拉夫少年鮑裏斯拉夫·加江斯基在一分鍾裏求出了數字348517368454361458872的22次冪的根。他可以解出任何一道如此複雜的算式。能夠進行如此計算的人被戲稱為“計算器”。
有趣的是,有許多人不能解釋他們是如何成功地進行如此複雜的計算的。更令人費解的是,他們之中的許多人根本就沒有受過教育。英國技藝超群的計算員巴克斯通和托馬斯·法列爾則是地地道道的文盲。
詹姆斯·普林從15歲起住在一所為智力低下的兒童特設的寄宿學校裏。後來他成為一名出色的船舶模型製造師、一位複雜的安全警衛係統的設計師。
萊斯利·魯賓遜聽過柴可夫斯基的第一協奏曲之後,用鋼琴準確無誤地彈奏了出來。他從未學過音樂,是位盲人,還被認為是個智力低下的人。
波茲南的一位波蘭婦女埃瑪·茲拉特科夫斯卡婭,在一個半小時之內能夠刺繡出一平方米麵積的極複雜的圖案。她的手飛針引線,使觀摩者眼花繚亂。
生理學(來自希臘語“qhwhc”——即“天性”和“jiorhr”——即“科學”之意)對某些人所表現出的超凡能力進行研究,既研究人的整個機體的活動,又研究機體的各個部分的活動。近年來的研究表明,人的大腦在一生中總共才利用了其能力的百分之三、四。科學家們認為,超凡能力在個別情況下的表現,極有可能是大自然在提示我們每個人都具有巨大的潛在能力。
什麼是催眠狀態
科學家們把催眠狀態定義為通過暗示出現的睡眠。如果把窗簾緊閉的黑暗的房間比作普通睡眠的話,那裏就可以把明亮的陽光照亮的房間比作特別的睡眠,即所謂的催眠睡眠。這個闖入人的沉睡意識中的“光”是什麼呢?
來自催眠術家的暗示力量是此時的“光”。如果請一個嚴肅的人在地鐵車廂裏做“單腿站立”,並且同時大聲去背乘法口訣,他肯定會滿臉困惑地離開您。若是在催眠狀態,此人就會無視周圍的人們的存在,去完成這件事,仿佛坐在那裏讀報一樣自然。
曆史告訴我們,催眠術具有古老的淵源。考古學家們發現的古代紙莎草紙文獻證明,早在古埃及時祭司們就使用過催眠術。早期文明時代在舉行宗教儀式時暗示的力量起過很大的作用。它還作為一種醫療手段被使用過。古希臘的醫生們曾用“神聖的夢”來治病。在神聖的夢之前是“具有魔力的歌曲”——即咒語和祈禱。在荷馬的《奧德修紀》裏是這樣描述在狩獵野豬時受傷的奧德修的治療過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