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我國醫療市場上出現的磁化杯、磁療器等都利用了這種理論。
神奇的大腦
上午九點,基輔大腦中心的研究人員開始忙碌起來了。尤金妮亞在兩位年輕的工作人員的陪同下,乘電梯來到十二樓。
尤金妮亞今年十七歲,一頭褐色的卷發,圓圓的臉龐,笑起來還略帶幾分稚氣。這樣現代化的研究機構她還是第一次來。此刻,她心裏有些莫名的緊張和不安。
當他們走進房間時,寬大的寫字台後麵已經端坐著一位長者,他滿頭銀絲,雙眼在金絲邊眼鏡後麵閃著睿智的光芒。
“你就是尤金妮亞吧?”他和藹地向尤金妮亞伸出手來。
尤金妮亞怯生生地點點頭,在他麵前坐下來。
這位長者是來自莫斯科科學院的高級研究員馬斯貝科夫博士。他和身邊的助手商量了幾句,博士就把幾本雜誌遞給尤金妮亞,說:“別緊張,孩子!”
雜誌是早晨剛剛出版的,還散發著淡淡的油墨味。
尤金妮亞微微咬著嘴唇,定了定神後便翻開雜誌,一頁頁翻了過去。人們還在眼花繚亂的時候,她已經合上了雜誌,說:“我看完了。”
真是令人難以置信!馬斯貝科夫博士和他的助手露出了驚異的神色。助手看了一下表,才十幾秒鍾。別人五秒鍾隻能看一個句子,尤金妮亞卻能夠讀完一整本雜誌!
接著,助手又讓尤金妮亞閱讀另外幾本雜誌、小說和評論文章,有幾篇內容還很深奧。尤金妮亞又以驚人的速度全部讀完,快得簡直讓人無法看清她究竟是怎麼閱讀的。
兩位助手根據書刊的內容輪流向她發問,問得十分詳細,有的問題甚至是普通少年所不能理解的,然而,尤金妮亞對看過的書就像印在了腦中似的,對答如流,而且回答得極其準確。
博士和他的助手都被尤金妮亞的非凡本領折服了。馬斯貝科夫博士從事了幾十年的研究,如此神奇的閱讀速度他還是第一回親眼目睹。
尤金妮亞確實是位與眾不同的姑娘。不過,以前她這一特殊能力一直沒有人知道。兩年前的一天,她的爸爸看到報紙上有一篇精采的文章,就拿給她看。沒想到,尤金妮亞才兩秒鍾就把報紙還給了父親,還說:“這篇文章有趣極了!”父親以為女兒在和他開玩笑,這麼長的文章怎麼可能如此快地看完,就故意問她文章的內容。出乎意料的是她答得絲毫不差。父親驚愕不已,怎麼也不相信,又找來其它書報讓她看,結果完全一樣。
為了證實尤金妮亞的超常本領,基輔大腦中心請她來做特別測驗,一天前尤金妮亞就被請到了這裏,隔離了二十四小時,以確保她從來沒有閱讀過測試材料,博士給她看的都是當天出版的書刊。
那麼,尤金妮亞的閱讀速度究竟快到什麼程度呢?研究人員在她被隔離期間,先閱讀了測試材料,並對內容做了筆記。然後把兩頁紙放在她麵前,計算她的閱讀速度。結果是,她在十分之二秒內(即眼睛眨一眨的時間),便可讀1390個字,每分鍾可達四十一萬多字。也就是說,十分鍾可以讀完一部像《戰爭與和平》這類的世界名著。
馬斯貝科夫博士對尤金妮亞驚人的閱讀速度感到難以解釋。他隻能推測說,可能是由於她的大腦極為發達,記憶力如同攝像機一樣。
當研究人員詢問尤金妮亞閱讀時的感受時,她靦腆地說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會有這種奇特的本領。她隻覺得文章會跳入她的腦子,然後進行分析。她記住的是文章的意思而不是原文。她說:“我感到整個圖書館都進入了我的大腦!”
人的生物節律
在人的身體中同樣在進行著律動,即所謂的生物的節律,或生物節律。它們也是鍾表,但既看不見,也聽不到。這個生物鍾在我們的體內都做什麼呢?生物壽命學家在人體內發現了500多個節律變化反應。有些以一秒分之幾或一分鍾之幾為一個周期(來自希臘語“uHK”,即“圓圈”之意)這是腦生物電流波動或心肌收縮。有些節律間隔幾個小時、幾個月、幾年。比如,太陽的活動周期,它的高峰期為11年一個周期,它對人的神經係統器官就有影響。
最為明顯的是晝夜的交替。人們認為,一晝夜就是微縮的一年。也就是說,人在24小時內度過春夏秋冬四季。
冬天,自然界裏的生物進程明顯放慢,許多動物進入冬眠狀態。黑夜就像四季中的這個寒冷的季節,在夜裏,人的機體進行休息,脈搏的頻率降低,呼吸也變得緩慢起來,血壓降低。春天是生命的早晨。人們醒來,睜開眼睛,光線照到眼睛的視網膜上。這時,大腦開始活躍起來,呼吸加快,有更多的氧氣從肺部進入血液,機體組織釋放出夜裏積累下來的廢物。一晝夜間物質的代謝有時逐漸加快,有時逐漸減慢,這可以影響人的身體狀況、情緒和工作能力。
科學家們通過長期的觀察和細致的研究證實,有一張對所有人適用的體內時間表存在著。例如,從早晨10點到15點,是人的積極活動時期,大腦在這時的工作最有成效。從13點到14點,胃液的分泌最多,這是午飯的時間。人有一個身體生長期,即從16點至17點,這時頭發、指甲的生長速度最快,還有一個感覺敏銳期,即從17點到18點,這時聽覺和嗅覺極為靈敏。從20點開始,許多人開始回憶自己沒有實現的計劃,為失掉的機會而憂傷,比其它時間更強烈地感受孤獨。這是人的憂鬱期。但是,如果之後能把握自己,希望之光就會穿透內心感受的烏雲。心情會變好,也可以想明天的事了。這段平靜愉快的時間可以延至23點。然而,23點之後,人體內的肝髒和膽囊的活動活躍起來,人會變得易發怒,並具有挑釁性。因此,要想不與別人吵架,就需要躺下睡覺。況且,時間一過半夜就是“盲期”,眼睛要工作就需付出更多的努力,然而沒必要使視力過度緊張。
所以,製定作息製度可不是無稽之談。盡管也有這種情況:有些人在早晨更富活力,而有些人則是在晚上。第一種人被稱為“百靈鳥”,因為他們就像這種鳥一樣,早睡早起。第二種人被叫作“貓頭鷹”。半夜早過了,這些人家裏的窗口還亮著燈,還在忙著工作,而這時,周圍的人們都已進入夢鄉。第一種人和第二種人都處在某種經常穩定的節律中。盡管“百靈鳥”的作息製度對身體來說更符合生理規律,也就是說更為自然些。他們在白天的大部分時間都充滿活力,這對新陳代謝十分有利。
在人體中,如果“睡與不睡”的節律易位,通常會導致自我感覺的惡化。白天出現困乏,注意力下降,精神委靡。而夜間,在全身疲勞的情況下還出現失眠有些人慢慢能夠習慣夜間不睡。另一些人則會產生疾病導致生理紊亂。科學家們用紊亂這個詞來說人的機體中生理和生化過程的相互協調性(同步性)所遭受的破壞。在此情況下,機體就像一個沒有指揮的樂隊。但是如果根本無人去聽這樣的樂隊的話,那麼紊亂就會給人帶來不幸或是悲劇。想象一下,航空調度員在定位控製台旁睡著、或外科醫生在手術台旁失去注意力將是多麼可怕。所以,現在為那些晝夜的作息時間經常受到破壞的人準備了一套訓練係統。
但是,生物壽命學者們認為,如果不是極為需要,人還是不要在夜裏工作。為什麼盡管晝夜對所有人都是均等的,而有些人在這段時間裏會比其他人做得更多些呢?因為他們善於與自己的身體和周圍環境的生物節律和睦相處。他們不會空費氣力,並且他們能夠充分利用自己的才能。
神奇的刻度盤
除了無數的長生不老的傳說以外,也還有研究這個題目的嚴肅的科學著作。
著名的俄羅斯生物學家H.H.梅契尼科夫(1845-1916)製定出延長生命的切實可行的辦法。他認為,人的機體受到了積蓄在腸子中的毒素的毒害,這也導致了人的衰老。梅契尼科夫研製出一種專門的食物。食物中必定有酸牛奶,因為它可以抑製分泌致命毒素的微生物的活動。他還試圖研製一種能夠促進細胞活動並使細胞返老還童的血清。從事這種實驗的不隻他一個人,其他科學家們也在這方麵進行探索——通過對細胞施加影響,催使人長壽。
但是,要想愚弄自然規律可不那麼容易。今天借助於實驗已經查明,人的細胞具有嚴格確定的分裂數量就是50個,而且這個數量不能增多。染色體內每一個細胞核內具有的神秘的刻度盤不允許再添加一個數字,以使生命的時針放慢自己的腳步。
現代科學既依靠古老的知識,也依靠自身成就的總和。科學家們早就注意到一個令人感興趣的事實。在礦井裏、在凍結的岩層裏找到的北源屬動物或昆蟲,解凍之後就可以複活,盡管它們已經在地下躺了不止一百年了。著名的欣德羅烏斯蝦在凍土裏躺了約兩萬年,它也能“醒來”。已知的還有另外一些個例,那些被找到的動物不僅有冰凍的,還有被封藏起來的。
比如,1829年石匠們在利物浦加工大塊的石榴石來製作台階。在一塊被截斷的石榴石裏發現了一個洞眼,它通向一個不大的孔穴。當洞眼被弄開以後,所有的人突然看到了一隻小烏龜,不知道它是如何鑽進這裏的,也不知道它置身於這裏已有多久。烏龜當時還活著,幾個小時內一直還在動彈。
再比如另一件事,1892年在美國的亞利桑那州的一個礦井裏發現了一隻暗紅色的甲蟲。它呆然不動,被嚴密地封藏在一塊礦石裏。礦石塊被打碎以後,甲蟲沒有顯示出活的跡象。有人想把它扔掉,但是一個地質學家把它拿走了,他把它放在家中的一個盛岩石標本的盒子裏。幾天之後他朝盒子裏看了一眼,他發現甲蟲的爪子在動。有記錄資料能夠證實這隻甲蟲又存活了幾個月。科學會如何來解釋這些令人吃驚而又神秘的事實呢?
大家知道,體溫隻要降低溫度,機體就會進入休眠狀態的。這是一種特別狀態,在這種狀態之下,所有的生命活動過程將驟然放慢。之後,如果體溫升高,這些功能又將被恢複。看來,那些在冰川和礦井凍結的岩層裏找到的昆蟲、蛙和北螈是處在休眠狀態。
然而,能否把人凍結起來,以便許久以後使他重返正常的生活呢?科學家暫時還不能肯定地回答這個問題。問題在於人的機體細胞中含有水,水在常規冷卻條件下會結晶,細胞會因此而死去。除此之外,血中的紅血球——即紅細胞也會遭到破壞,因而血液就不能完成自己的功能了。如果冷卻能夠在瞬間完成的話,那麼就可以保護好機體組織和血液,那樣機體就不會出現結晶。但是還不能對整個人體采用這種方法,因為對這種方法研究得還不充分。
我們還知道一些事例,有些人凍死在雪地裏,或是冰水中長達幾個小時,爾後醫生們又使他們死而複生。在醫學中,有時可以利用體溫過低——即把體溫降到18度來做外科手術。這可以減緩機體中的所有過程,使外科醫生有充足的時間來拯救患者。
生物化學家的資料表明,若能把人的體溫降低兩度,那麼人的壽命將會極大地延長。確實,很難說這是切實可行的。總而言之,科學家們暫時還回答不了如何能夠長生不老的問題。所以,我們每一個人還是要充分利用生命所給予我們的時間。
人體裏的“酒廠”
1942年的一次車禍,使日本人河本太郎住進了醫院。
這位年輕小夥子本來生得瀟灑英俊,可是,現在他被撞得頭破血流,遍體鱗傷,已經不像人樣了。
不過還好,他的傷並不十分嚴重,也無生命危險。然而,他的胃和小腸被硬物撞裂,醫生得為他作縫補手術。
手術很順利。半個月後,經大夫允許,河本太郎可以吃一些軟性易消化的食物了。這時,奇怪的現象發生了,河本太郎竟像喝醉了酒一樣,滿臉通紅,口吐酒氣,走路頭重腳輕,還胡話連篇……
一定是並發了腦震蕩。大夫連忙給他作了檢查。可是診斷下來,他沒有腦震蕩。
病無緣由,醫生束手無策。河本太郎隻得繼續受苦,忍受這種折磨。
有一天,他身體不舒服發寒熱,以致接連四五頓沒有用餐。奇怪,他反而覺得頭腦清醒,一點也沒有喝醉酒的感覺了。他高興得蹦起來,立刻叫人送來了飯菜。可是,當他吃了東西後不久那怪病又發作了。
這究竟是什麼怪病?醫生為此也很苦惱。於是,他們對河本太郎進行了跟蹤研究。經過長達三十年之久的研究,醫生終於發現了秘密;原來河本太郎的胃裏有一種酵母菌,它把河本太郎每天吃下的澱粉食物轉化成了酒精。這種酵母菌在人體內一般隻存在於口腔和直腸內;而那次手術後,這種細菌卻一反常規,跑到河本太郎的胃裏去了。什麼道理,無法解釋。
河本太郎胃裏有了酵母菌,這就相當於一個小小的釀酒廠了,難怪他整天迷迷糊糊,像醉漢一般!
奇特的鼻子
大衛·格裏芬永遠不會忘記那個秋雨綿綿的夜晚。
窗外夜色朦朧。五光十色的霓虹燈和閃著水光的濕津津的路麵相映成輝。陰雨和夜色被隔絕在餐廳的落地玻璃窗之外,讓人倍覺室內的溫馨和舒適。
格裏芬是這裏的常客,有名的美食家。而他作為一個年輕的數學家的身份,幾乎被許多人遺忘。對此他並不在意。
他有滋有味地品嚐著那盤色美味香的鱖魚。他覺得這條茄汁鱖魚,是他嚐過的各種河鮮海味中最可口的一條!他的嗅覺特別靈。他想象著餐廳烹調高手是怎樣別出心裁地烹飪出這樣精美的菜肴,回去以後好給朋友們燒一條嚐嚐!
他是芝加哥小有名氣的業餘烹調師。凡是他嚐過的精美菜譜,他都可以憑借驚人的嗅覺記憶,把它們一樣樣重新配製烹調出來,味道不差分毫!
他從不飲酒。然而眼下品嚐天下無以倫比的佳肴而不喝點“瓊漿玉液”實在是終身遺憾。
他慢慢呷著葡萄酒。直到餐廳關門,他才心滿意足地離去。
這是他生平吃到的最鮮美的一條鱖魚。他永遠不會忘記。
街上是陣陣斜風細雨。仿佛從地麵升起縷縷煙雲,朦朦朧朧,若隱若現。
格裏芬興致很好。在這樣的氛圍中必須放慢腳步,回憶點什麼才更有韻味。
他一邊獨行,一邊咀嚼著那道佳肴留給他的餘味。
不知是下雨路滑還是格裏芬沒有留神的緣故,當他走出餐廳來到大街的一瞬間,從身邊疾駛而過的運貨卡車突然把他撞昏在地上。
那是1978年10月17日夜晚發生的意外事故。事後格裏芬回憶時這麼說。
他被送進醫院搶救。
他的頭受了傷,其他地方沒有一點擦破和瘀血。八天後,他康複回家了。
為了慶賀這個從死神中逃脫出來的幸運兒,朋友們一起到格裏芬家裏來聚會。
格裏芬顯得比往日更活躍更有生氣。他要親自下廚給大家做幾道可口的菜。
長桌上擺著許多佳肴。其中格裏芬最引以為自豪的是他剛學會做的茄汁鱖魚。
然而,客人們嚐了一口就大失所望,一個個像咬了苦瓜似的皺眉蹙額。
“怎麼,不好吃嗎?”格裏芬睜大了驚異的眼睛望著客人。他自已嚐了一口。
他的表情和先前一樣平靜。客人們不禁麵麵相覷,頓生疑竇。
一條斤把重的鱖魚,被他燒得一股焦巴臭,他怎麼一點兒也聞不出來?!
這時,門外進來一位遲到的朋友。他手捧鮮花獻給格裏芬,希望他的生活像鮮花一樣美好。
這束玫瑰花真香,屋裏充滿了它的芬芳。
格裏芬毫無察覺。他聞了又聞,臉上卻沒有一點兒往常因為鮮花的芬香所帶給他的愉悅和歡欣。
煤氣外溢,幾乎使人窒息,而格裏芬一點兒聞不出來。有一次,他的隔壁鄰居家失火,濃煙和焦味撲鼻而來,格裏芬卻像沒事人一樣,嗅不出空氣中的怪味,差一點賠了命。
朋友們記起這一件件往事,斷定格裏芬的鼻子出了毛病,大為驚詫。
他們把他送進醫院。醫學專家經過診斷指出:格裏芬確實得了一種少見的病——嗅覺喪失症。那次夜晚發生的車禍,使他嗅覺神經受到損傷,中斷了大腦和鼻子之間的神經聯係——發生了“短路”現象。
醫學專家對此毫無良策。不久,格裏芬連連向法院起訴,要求因車禍而造成他致殘的司機賠償損失。
這場官司終於以格裏芬勝訴而告終。他得到了一筆可觀的賠償。然而,他原先靈敏的嗅覺不能失而複得。
鮮花的芳馨,田野的泥土氣,山林的鬆脂香,永遠不再屬於他。
高超的烹調手藝,隻能是他美好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