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徹底搞清楚月球的誕生原因,還有待人們運用各種高科技手段進行不懈地探索來解決。
月球是怎樣誕生的
月球是地球的衛星,它是如何形成的呢?
中國唐代詩人張若虛的著名詩章《春江花月夜》中有雲:“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其實,在世界古往今來許多民族的傳說中,月亮是詩文創作始終擺脫不開的主題之一。地球人這樣的熱愛月球,關心月球,於是就少不了會產生一種迫切的原望:與地球朝夕相伴的月球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是不是像百姓所說——太陽是陽、月亮是陰?中國神話傳說中的嫦娥奔月、月亮中的玉兔和桂樹到底是真的嗎?
誠然,時代發展到當今社會,科學知識的普及已經使當代人對月球有了正確的認識。
天文望遠鏡的誕生,使人類第一次有幸目睹了月球的表相,看到了月球表麵上的山峰和田地,於是,便開始了對月球的科學研究。人造衛星上天,宇宙飛船的研製成功,打開了從地球通向月球的路,開始了人類天文研究的新紀元。
1969年7月16日,美國佛羅裏達半島上的肯尼迪宇航中心站人潮洶湧,歡聲雷動,來自世界各地的科學家和觀光人群正萬分激動地等待著劃時代時刻的到來——人類首次登月航行開始點火!7月20日下午4時17分,人類終於完成了這一劃時代的偉大創舉,千百年來人們登月的夢想變成了生動的現實。
宇航員阿姆斯特朗小心翼翼地爬出艙門,一步一歇地走下來,因重力小,他用了3分鍾的時間才走完9個梯級。他向月球表麵邁出了曆史性的第一步,非常激動地向全世界宣告:“對一個人來說,這是一小步。對人類來說,這是一大步。”
之後,人類又先後多次登上月球,並在月球上設置了科學站,進行各種考察試驗。隨著人們對月球認識的不斷深入,月球展示出了更多的謎團。
最令人不解的是月球的形成。根據研究結果發現,月球從誕生到現在已有45億年曆史,與地球同樣古老。這45億年的月球是怎樣形成的?目前,主要有5種假說被較多的人接受。首先是分裂說:月球原為地球的一部分,早期地球還處於熔融狀態,由於旋轉太快,在赤道附近鼓了起來,越鼓越大,有部分向外凸出,最後斷裂脫離,形成了月球。
其次是俘獲說:認為月球原是一個繞太陽公轉的小行星,在30億~40億年前,因靠近地球,被地球引力俘獲,從此成了地球的一顆衛星。
還有孿生說:認為在太陽附近原有一大片分散著的星雲物質,後來以其中兩個較大的星團為中心,凝聚其他雲狀物質,便形成了地球和月球兩個星球,它們是“孿生兄弟”。
更有一種離奇的假說,認為月球本身是一艘巨大的外星文明所操縱的飛行器,它一直守候在我們地球人身邊,注視著我們的一舉一動。隻是這種假說不能充分說明外星人為什麼要監視著我們且不與我們發生直接聯係,而我們地球人又有什麼值得外星人來監視或觀察的。
持後一種觀點的人認為:公元前1萬多年地球經過長期的發展,已經在許多低海拔、交通便利、土地肥美的地方形成了一定的文明,擁有了一批城市和大量人口。但是有一天,月亮突然闖入了地球人的生活,於是出現了全球性的大洪水,進而地球地軸發生了移位和隨之而來頻繁爆發的地殼及火山活動,史前人類文明由此遭到了毀滅性的破壞。大災變過後的人類幸存者又回到了野蠻時代,從高山上下來的無文化的牧羊人麵對史前文明社會創造的東西一無所知,因此隻能從原始階段重新開始。
眾多假說,許多科學家認為最合理的一種是:月球在太陽係形成初期因行星相撞而產生。這種假說叫做“巨大撞擊論”,它提出曾有個火星一般大的行星撞向地球,當時兩個星球都處於熔融狀態,各有一個高密度的岩石核心,核心外包著一層較輕的岩石,一旦相撞,熔融的岩石就迸射而出,後來聚攏成為月球。月球形成時產生高熱,排除了水等容易汽化的物質。撞向地球的行星,其核心熔入了地球的核心。
起初,許多天文家拒絕接受此說,因為這種發生幾率微乎其微。不過,今天的超級電腦非常先進,算出如果當時發生過這樣的事,月球會有些什麼成分,計算結果竟與事實相吻合。
假說畢竟隻是假說,雖然也能夠使人們了解一部分自然現象。但都缺少足夠的證據,我們相信月亮誕生終會有一個合理的解釋。
人類能在火星上居住嗎
人類若想在火星上居住同樣不可避免地首先要有水的存在。但就在幾年前,美國航天局發布新聞說,火星上有水。由此這顆星球引起了人們極大的關注。
來自聖迭戈馬林太空科學係統的兩位科學家一下子成了風雲人物,他們是該研究機構的邁克士·馬林博士和肯尼斯·埃吉特博士。這兩位科學家一個月前通知國家航空航天局,說他們從火星地球勘探者號航天器發回的照片上,發現了火星表麵近期有水的證據。兩位科學家就此寫出了研究報告,在該年度7月份的美國《科學》雜誌上發表。
火星上曾有水的說法並不新鮮,但火星很可能現在就存在著水,這可是絕對的新觀點。科學家甚至推測,火星上現在可能就有生命存在。
以前,科學家們一般認為,火星地表特點是數十億年前由水流衝刷而成。他們相信,火星曾經有過海洋、河流,而且有過一個溫暖而深厚的大氣層。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火星的大氣層由厚變薄並逐漸消失,氣溫因而變得格外的冷。由於大氣層壓力極低,液態水直接轉變為水蒸氣,火星上的水大部分以這種形式釋放到了太空。
馬林和埃吉特對火星地球勘探者號近兩年發回的65萬張照片進行了大量的分析和比較,最後篩選出200張,經過多方研究和查證,終於大膽提出:火星上存在水的時間距離我們比較近,最多也就是幾百萬年前或幾千年前的事,甚至可以說,“火星現在就有水”。
根據他們的研究,火星上麵有許許多多的山溝、溪穀和扇形的三角洲,這些很可能是水從火山口的懸崖峭壁上急流而下造成的。馬林指出,火星地球勘探者號從太空發回的高清晰度照片上,一條條山溝、溪穀曆曆在目,與地球上的水流特點毫無二致。他們還發現照片上山溝、溪穀邊的水印十分平滑,不像過去看到的火星照片上遍布火山口和到處是黑塵的樣子,因而推斷水流跡象是最近形成的,“這說明某些事情現在發生,或者說隻過了一兩年”,埃吉特說,“這些水流跡象十分年輕”。
如果馬林與埃吉特的論斷被證實,火星地球勘探者號真是立了大功。該探測器於1996年12月發射,目前繞火星軌道運行。據說,這個價值455億美元的航天器與德國大眾汽車公司生產的甲殼蟲汽車大小差不多。探測器上配有一架能發送高清晰度照片的照相機、一個能辨別土壤和岩石特點的紅外線感應器、一個能繪製火星地貌圖的激光測量儀。
對於馬林與埃吉特的最新發現,美國不少科學家認為是“激動人心”的,但同時也認為有待進一步證實。康奈爾天文學家教授斯蒂文·斯奎爾說,“兩位科學家的新發現的確是令人興奮的結果,但我們還得持現實的態度。”
“我認為,到2003年,人們還不會看到一隻小輪車穩穩地落在火星山脈底部,然後爬上爬下再向岩石中打管子。”國家航空航天局首席科學家艾德·威勒爾說,在人類登上火星之前,國家航空航天局還需通過機器人對火星進行幾十年的研究。該局目前計劃每26個月進行一項火星探測任務,這些計劃主要是為了偵察、尋找可供機器人著陸的可能之地,也許最後會送人上去。他說,如果火星表麵存在液態水的觀點能被證實,這無疑將加快將人類送到火星上的可能性。“如果我們曾有過送人到火星的願望的話,現在這種願望更加強烈了。”
許多專家認為,火星若果真有水,人類“紅色星球”居住的夢想在不遠的將來就會成為現實。水可以分解為化學成分氫和氧,這就能供機器人當燃料使用。從水中分離出的氧對人的用處就更大了,可以用來在未來人類“火星基地”內建立一個可供人呼吸的大氣環境。
為此,國際火星學會正在積極準備建立空間站,以便訓練宇航員以及相關設施的製作,我們希望人類登上火星居住的夢想早日實現。
火星上有水嗎
火星上有水嗎?如果有水,那麼水又在哪裏呢?
從1964~1967年,美國對火星發射了“水手號”和“海盜號”兩個係列共8個探測器。1971年11月,“水手”9號對火星全部表麵進行了高分辨率的照相,發現了火星上有寬闊而彎曲的河床。不過,這些河床與轟動一時的運河完全是兩回事。這些幹涸的河床,最長的約1500千米,寬達60千米或更多。主要的大河床分布在赤道地區,大河床和它的支流係統結合,形成脈絡分明的水道係統,還可以觀測到呈淚滴狀的島、沙洲和辮形花紋,支流幾乎全部朝著下坡方向流去。科學家們分析,隻有像水那樣的少黏滯性流體才能造成這種河床,這是天然河床,絕不是“火星人”的運河。
那麼,火星上的河水流到哪裏去了呢?這便成了當代“火星河之謎”。
今天的火星表麵溫度很低,大部分水作為地下冰存在於極冠之中。極稀薄的大氣,使得冰在溫度足夠高時隻能直接升華為水蒸氣,自由流動的河水是無法存在的。
火星河床說明,過去的火星肯定與今日的火星大不相同。有一種假說認為,在火星曆史的早期,頻繁的火山活動噴出了大量氣體,這些濃厚的原始大氣曾經使火星表麵溫暖如春,造成了冰雪融化、河水滔滔的景色。後來火山活動減少,火山氣體逐漸分解,火星大氣變得稀薄、幹燥、寒冷,從此,河水幹涸,火星成為一個荒涼的世界。
另一種假說認為,在火星的早期曆史,自轉軸的傾斜度比現在更大,因而兩極的極冠融化,大量二氧化碳進入大氣,大量的水蒸發並凝成雨滴在赤道地區落下,形成河流。
還有很多關於火星河流消失的假說,但這並不是最終的目的,科學家們最關心的是:水到底哪裏去了?是什麼使火星有這麼大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