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大海中的間歇水柱之謎
1960年12月4日,地中海海域。一艘名叫“馬爾模”的輪船正在航行,忽然,船長和船員們看到一個奇異的、好像白色積雲的柱狀體從海麵垂直升起,但幾秒鍾後就消失了。
幾秒鍾後,它又再次出現。於是船員們用望遠鏡觀察,發現它是一個有著很規則的周期間隔的升入空中的水柱,每次噴射的時間約持續7秒鍾左右,然後消失;大約2分20秒後又重新出現。用六分儀測得水柱高度為1506米。
“馬爾模”號發現的這股奇異的水柱是怎樣形成的?科學界爭論不休。有人認為它是“海龍卷”。威力巨大的龍卷風經過海麵上空時,會從海洋中吸起一股水柱,形成所謂的“海龍卷”。但“海龍卷”應成漏鬥狀,這與船員們觀察到的情況不同。而且從有關的氣象資料來看,當時似乎無形成“海龍卷”的條件。
於是,有人提出,水柱的產生是火山噴氣作用的結果。理由是,地中海是一個有著眾多的現代活火山的地區,但在水柱產生的海域卻又沒有發現火山活動的記錄。
而且,“馬爾模”號的船員們在看到水柱時,也沒聽到任何爆炸的聲音。
再者,如果確是水下火山噴發,周圍的海域也不會如些平靜。
於是又有人推測,這是一次人為的水下爆炸所造成的。但水柱周期性間歇噴發的特征和當時沒有爆炸聲,排斥了這種可能。
那麼,“馬爾模”船員發現的水柱到底是如何產生的呢?至今都還沒有人找到答案。
大洋中真的出現過陸橋嗎
科學家在100多年前就發現,遠隔重洋的兩大陸有著非常相似、甚至完全相同的生物種屬。根據同一個物種有著同一的起源的觀點,這些既不會飛又不會遊的生物是如何遠渡重洋來到大洋彼岸的呢?
有人提出陸橋說,認為大洋中曾存在過一些狹窄的好像橋一般的陸地,稱為“陸橋”,生物正是通過這種陸橋從一塊大陸來到另一塊大陸的。後來,地殼變動,陸橋被海水淹沒。但我們仍可以根據一些分散的小島和水下高橋找到它們的蹤跡。
另外一些學者堅持大陸漂移說,認為生物並不是通過什麼陸橋遷移的,而是馱載在漂移的大陸上,從這裏漂到那裏。這種學說在20世紀60年代後,曾一度盛行。
不久前,我國一位學者對陸橋說提出了新的評論。認為,盡管大陸漂移說已得了許多重要證據,但陸橋說也不是完全沒有道理。特別是新生代以來的一些生物化石,之所以能在不同的大陸出現,就是通過陸橋遷移的。因為根據大陸漂移說,新生代以來的大陸早已相互漂離,生物遷移隻有通過陸橋才能完成。今天各大洲都有些淺海區相連,如亞洲與北美洲之間的白令海峽,最深處隻有521米;亞洲大陸與蘇門答臘島之間的馬六甲海峽,最深處113米,但絕大多數水深不過幾十米。澳大利亞與新西蘭之間的托雷斯海峽,最淺處僅5米。因此,隻要海水麵比現在下降100米,這些陸塊之間就會出現陸橋。在第四紀冰川期最盛期,由於大量水變成冰,海麵很有可能出現比現在低100米的局麵。因此,不難設想,在第四紀冰川期最盛期,除南極洲外,地球上各大洲均可連成一片,相互溝通。
雖然陸橋說很有道理,但因無進一步的證據論證,所以,大洋中的陸橋仍是一個待解之謎。
神秘恐怖的地震海嘯
在海底或大陸邊緣發生的地震、火山爆發、島弧地區的滑坡、沿岸地區山崩引起的海水劇烈波動。被人們稱之為地震海嘯。山崩造成的海嘯,有些國家則稱為“山崩波”。
地震海嘯的波長很長,短者也有幾十千米,最長的可達五六百千米,而且傳播速度快。在水深三四千米的大洋中,每小時可傳播幾十千米,有時甚至達數百千米。另外,地震海嘯在大洋中傳播時,一般波高在1~2米,加之波長很長,所以不易被人察覺。但當它傳至淺海地帶或近岸時,波浪疊加,波峰隆起,有的高達20米左右,最高者可達40米。此時,由於波浪能量不斷集中,其巨大的破壞力是人們難以想象的。從實測得知,地震海嘯對被衝擊的海岸每平方米的波壓可達20~30噸;美國比斯開灣的一次大海嘯,拍岸浪波壓竟達每平方米90噸。由此不難想象,強大的地震海嘯將對一些沿岸國家和地區的人民和財產構成巨大的威脅,也給地震海嘯發生地區,甚至是波及地區造成無可挽回的損失。
每當地震發生時,海底地殼的急劇升降就會迫使有幾千米深的海水水柱發生運動,同時在海水上層形成巨大而迅猛的波浪,當波浪湧進淺水海域時,浪頭會驟然增高,放慢速度,似海中巨人立起身來,並像一扇牆似的傾倒在岸上。如果遇到漏鬥形深水港灣峽穀,或沿河穀逆流而上,海嘯的浪頭會更大更猛,高高的水牆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奔騰而來,將沿途遇到的一切房屋樹木、人畜財產都吞噬下去。隨即,海嘯波又夾帶著它所吞噬的一切退卻下去,然後再返回來。就這樣一進一退,數次往返,猶如摧枯拉朽,一切障礙物都會被蕩滌一空。
有時海水急劇地流去,形成大退潮,使從不露麵的近岸海底礁石顯露出來。隨之,海水再猛烈地上漲。這種情況一般是由海底地殼急劇陷落而形成的海嘯。相反,如果海嘯波最初到達海岸時像一堵水牆向岸上襲來,那麼這種海嘯一般都是由海底地殼急劇隆起造成的。
夏威夷漁民在1946年4月1日曾目睹了一幕前所未有的奇景:海水急劇退卻,從未露過麵的洋底一下子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許多海魚和海洋生物在洋底亂蹦亂跳。這些漁民以為發生了奇跡,都爭先恐後地去捉魚。結果,猛然襲來的海浪使119人葬身魚腹。這次事件使人們認識到,當海水突然大落時,應當警惕“地震海嘯”的襲擊。
據史料記載,1755年11月1日,大西洋歐洲沿海的葡萄牙首都裏斯本發生大地震時,也引起了一次大海嘯。隻見海水先退後進,巨浪高達18米,海岸附近的大量建築物被怒濤摧毀,許多船隻沉沒。裏斯本全城的建築,在6分鍾內幾乎傾毀殆盡,10萬人死於巨浪之中,一座繁華的城市頃刻間變成了廢墟。
曆史上最有名的地震海嘯有兩次。一次發生在地中海。約在公元前1450年,希臘東南有一西雷島,由於火山爆發,整個島嶼被拋向空中,隨後墜入海底。巨大的海嘯使西雷島上的米若阿文化毀於一旦。有的學者認為,《聖經》上說的摩西分紅海的故事就與這次海嘯有關,柏拉日曾提到過的“大西洲”也是以此為基礎的。另一次巨大的地震海嘯就是上麵提到的葡萄牙首都裏斯本發生的地震海嘯,這次地震引起的海嘯波高近30米。那天正是“萬聖節”,許多信徒正在教堂內做禱告,也未能逃過此劫。這場悲劇引起了許多人對宗教信仰的懷疑。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曾舉此例,勸導人們不要進入教堂。
1883年8月27日在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附近的喀拉喀托火山爆發,導致了近代史上的最大一次地震海嘯,隨之而來的巨浪高達30多米,把整個村莊從地圖上抹掉,死亡人數達36萬。其後的1890年,日本秋田地區的地震海嘯也使27萬人喪生,2萬多所房屋被毀,海水還淹沒了大片土地。
1960年5~6月在南美洲智利附近的海底發生了一係列大地震。其中10次超過了7級,3次超過了8級。最強烈的一次89級,發生在智利奇洛埃地區,並且引起了世界上最大的一次海嘯。1960年5月23日智利的海底發生89級地震,隨即在700千米範圍內引起了海底地殼的變動,震中地殼最大上升量達3~4米,最大下沉量達2米。地震有感範圍達1000千米以上。由於海底地殼的急劇升降,使海水隨之升降而發生海嘯。這次海嘯在智利500千米沿岸上的平均波高為10米,最大波高為25米。當然,就海嘯波的高度來說,它並不是地震海嘯中最高的,但是它的波及範圍之廣和能量之大,卻是其他幾次海嘯難以比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