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公元前3世紀,阿育王弘揚佛教,並發掘“八王”修建的佛骨舍利塔,取出舍利,重建新塔安奉。從而增加了對佛骨舍利的崇敬。阿育王將所得舍利,分別盛入84000個寶函,進一步擴大了佛舍利的安奉範圍。阿育王弘揚佛教,造84000個塔供養舍利,在中國的有17所。今據《法苑珠林》列名如下:①西晉會稽鄖縣塔。②東晉金陵長幹塔。③石趙青州東城塔。④姚秦河東蒲板塔。⑤周岐州岐山南塔。(即法門寺塔)⑥周瓜州城東人塔。⑦周沙州城人大乘寺塔。⑧周洛州故都西塔。⑨周涼洲姑臧故塔。⑩周甘州長刪丹縣故塔。周晉州霍山南塔。齊代州城內大乘寺塔。隋益州福感寺塔。隋懷州妙樂寺塔。隋並州淨明寺產塔。隋並州榆社縣塔。隋魏州臨黃縣塔。
1981年11月27日上午,北京房山縣文化科及雲居寺文物保管所人員在雷音洞內清理地麵,見佛座後邊地下五公分處有一方石,不覺有些詫異掀開方石,下有一穴,穴中有一石函。此時現場還有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專家。人們想到了史書上關於石經山藏有佛舍利的記載,於是小心往外拔取。經過緊張勞碌,上午12時15分,五重封函全部取出。佛舍利藏於內函中,共兩顆,黍粒般大小,米黃色,為肉舍利。現場拍照後,封函及佛舍利被北京市文物局送往北京保藏,隨後,佛教文物專家逐一打開封函,進行了反複研究。時過5年零5個月,1987年4月28日,北京市政府舉行中外記者新聞發布會宣布了這一重大發現。次日,各大報刊紛紛報道新聞發布會的情況及佛舍利發現的經過。
外函漢白玉大石函。長寬各49厘米。通高508厘米,此函為明增製。函蓋刻有172字銘文。
次函為青石函。長寬各30厘米,通高24厘米。內原有四五升靈骨,1981年發函時未見,看來是讓明人取出了。
三函為漢白玉石函。長寬各132厘米,通高13厘米。屬明人增製。
四函為鍍金銀函。長立各385厘米,高5厘米。頂部有蓮花,四坡中部飾蓮花,兩側為忍冬草花紋。函體四麵有線刻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靈圖案。周邊飾蓮花及忍冬草,鏨工極精。內藏木質彩繪香珠1顆,珍珠11顆。此函為隋佛舍利二函。被明人鍍金文飾了。函內的木珍、珍珠等物,均為明人安放。
佛舍利內函為一白玉函,長寬各12厘米,高17厘米,為明人增製。內有兩顆米黃色黍粒般大小的肉舍利及兩顆珍珠。
顯而易見,1981年發現的佛舍利“兩顆”與原隋佛舍利外函青石函字銘文記載“內安置佛舍利三粒”不相符合,少一粒佛舍利而多出顆珍珠,於是就成了樁令人費解的疑案。
神牛墓
1850年,30歲的法國考古學家奧古斯特·馬利耶特來到埃及。他到埃及以後,不久就發現一個非常奇怪的現象:無論埃及官僚們豪華的私人花園裏,還是亞曆山大、開羅或吉薩的一些較新的寺廟前的獅身人麵像,雕刻的風格都是一樣的。馬利耶特首先提出這樣一個問題:這些獅身人麵像是從哪裏來的?
馬利耶特在開羅附近的撤卡拉城裏的古代遺跡間散步時,偶然看到一座埋在沙裏隻露著頭部的獅身人麵像,它的位置靠近一座階梯式大金字塔。這金字塔已經證實為古埃及王左瑟所建。這座像決不是馬利耶特第一個看到的,然而,他卻首先看出它和開羅以及亞曆山大港的那些像十分相似。接著,他看到像上的一段銘文,那是有關孟斐斯的神牛塞拉皮斯的記載。
他在後來的回憶中寫道:“這時我想起了斯特拉蓬的話:‘在孟斐斯還有一座塞拉皮斯神廟。當地沙子極多,到處都是被風吹成的沙堆。沙裏埋有各種斯芬克斯的雕像,有些露出一半,有些隻露出頭部。由此可以想象,在走向這座神廟的路上,如果刮起一陣風來是相當危險的’”。
馬利耶特緊接又說:“斯特拉蓬這段話,不正是為了他去世18個世紀之後,幫助我們發現塞拉皮斯神廟嗎?眼前這座陷在沙裏的斯芬克斯,再加上我在亞曆山大城見過的另外15座雕像,顯然就是一條指引我通向孟斐斯神牛墓的大道!此刻我忘了使命,把什麼主教、修道院、科普特語和敘利亞語手稿等,統統丟在腦後。1850年11月的日出,是我自抵埃及以來最美的景象。在這座斯芬克斯雕像的旁邊,30來名工人按我的命令集合起來,開始挖掘,而我在埃及的生活也因此而大大不同了。”
馬利耶特斷定有一支湮沒了的獅身人麵像的行列,其盡頭就是傳說中的西拉皮斯神廟。
孟斐斯的地下神牛墓,和德爾巴哈裏的國王穀木乃伊、圖坦卡蒙的陵墓,以及塔尼斯的王室墓穴,並列為埃及四大重要的考古發現。
直到1851年2月11日,馬利耶特的發掘小組才抵達神牛墓的外圍。
當年,獅身人麵像行列的兩端有兩座廟,馬利耶特也把它們挖掘出來了,同時還出土一批神牛塞拉皮斯墓,這是當地早已為人所知的特有的文物。
神牛就是活公牛,由牧師在廟裏喂養,死後屍體以藥劑保護,葬禮隆重,然後選同樣花色的公牛接替。這些神獸的墓地的規模不下於神祗和帝王的陵墓。
馬利耶特站在神牛塞拉皮斯的陵墓之前。地下墓室的入口處有一座安葬之前放置遺體用的教堂,其規模較之埃及貴族的平頂墓前的教堂不相上下。一條很陡的甬道通向長形墓室,裏麵安放著從拉美西斯大帝起數百年來無數具神牛的屍體。馬利耶特發現,這些屍體各占一間墓室,許多墓室沿著320英尺長的通道排成長列,加上後來出土的直至托勒密時代的墓葬,墓道總長達到1120英尺。
那些埃及工人借著搖曳的火炬光亮,躡著腳跟在馬利耶特的後麵,戰戰兢兢地不敢高聲說話。馬利耶特一個一個墓室看下去。神牛的屍體裝在石棺裏,石棺是整塊的黑色和紅色花崗岩鑿成磨光的,每個約高96英尺,寬64英尺,長128英尺,估計重72噸。
至此,馬利耶特已經進入古代宗教這個神秘的領域。他接著又在埃德福、卡納克和德爾巴哈裏進行了挖掘工作,空前地揭示了古埃及豐富多彩的生活的畫麵。
今天的旅遊者參觀過神牛的墓室,上來以後可以在馬利耶特紀念館小憩。
海底墓群之謎
早在約半個世紀前,考古學家就發現在西太平洋的密克羅尼西亞聯邦的近海區域內的珊瑚礁群內,有一處用石柱群圍起來的海底墓群。
密克羅尼西亞聯邦是在1986年獨立的一個袖珍國,人口僅數千人,首都設在波納佩島,是一個與世隔絕的、相當落後的國家,居民絕大多數都是漁民。島國的四周環繞著美麗的珊瑚礁群,是一處旅遊勝地。在水位高漲的時候,這個島看上去與其他孤立在大洋中的小島無異。但在水位退去的時候,人們就可以看到露出水麵的珊瑚礁群——在礁群間有明顯的看上去工程十分浩大的人工建成的水道,五十多條人工渠道的周圍則有無數建築得十分堅固的石柱。這些石柱群都是由一根根圓形石柱組成,比馬路上的水泥電線杆稍細一些。當地人說,這是曆代酋長的墓地,因不願外人侵擾亡靈,故將墳墓建在活人難以進出的海礁中。
1920年,日本生物學家——東京大學教授杉浦來到了該島。當時的密克羅尼西亞是日本托管地,為了揭開海下墓地之謎,他的隨行人員抓來了一名酋長,逼他說出墓地的秘密。酋長說:“這是萬萬說不得的,島上的酋長終身供奉的海上女神(即希臘神話傳說中海上會唱歌的女妖,海上行駛的船隻向著歌聲駛去,就會被海浪吞沒),保佑著海底的亡靈。任何人去驚動墓地的主人,就會惹怒女神,遭到懲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