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大房子”之謎
“大房子”是北美印地安人阿那薩基部族的居住地。這個神秘的部族在公元13世紀莫名其妙地從地球上消失了。但他們遺留下的文化和石建築卻是如此先進。
阿那薩基文化的遺跡,在美國科羅拉多州、猶他州、亞利桑那州和新墨西哥州均有發現,但最重要的地方恐怕是新墨西哥州西北方一個長15英裏、寬1英裏的查科峽穀。居住在這個峽穀裏的人們突然在公元1050年左右迸發出前所未有的創造力,創造了特殊的建築物——“大房子”。這次被考古學家稱作“查科現象”的大躍進,經過幾十年的發展,造就了12座玲挑剔透的小鎮,逐漸成為了阿那薩基的宗教、政治和商業中心。如果將外圍的零散聚居地也算在內,整個峽穀的人口估計在5000人以上。對於那個時代的一個部族來說,這樣的人口數字是極其龐大的。而他們居住的被稱作“大房子”的多層式建築非常宏偉,隻有數百年後大都市裏出現的高樓大廈才能與之相比。
在當時土地廣闊,可任意取舍的情況下,為何一定要把居住點集中在一塊彈丸之地呢?這是個謎。
每一座“大房子”都由幾十萬塊扁石和2萬多條鬆木或雲杉木檀條構成。這些材料全是從35英裏之外運來的。建築上表現出的磚石工藝也獨具匠心,每塊石料都鑿打得有棱有角,石塊間用一層薄薄的細泥加固,上麵又有微小的石片鑲蓋。具有美學意義的是,所有建築都與自然景色融為一體。
“大房子”中最壯觀的是一種D形的5層建築,內含約800個房間,占地3英畝。
“大房子”中還有圓形房間,它在阿那薩基人生活中占有突出的地位。有人認為它是舉行祭祀的地方,也有人認為它是那些在家庭中隻起妻子室內的投宿人和供養人作用的男人們聚會消遣的場所。每一間都有一個用木料拚成的蜂窩形頂蓋,頂蓋的最上端塞滿土塊和碎石,惟一的入口是室頂上的豁口;室內地上有一個神洞,專供“冥界的精靈”出入。新鮮空氣沿著一條石管導入室內。最大的一間屋子直徑達63英尺,深度達15英尺。室內的音響效果極佳,從一端耳語,聲音可傳到另一端;打一個噴嚏會引起閃雷般的轟響。
每個家庭都擁有大房子中的一套房間,起居室用相當白的灰泥抹遍,並在上麵畫上各式各樣的壁畫。窗和門開得很小,以便冬天時降低熱量的散發速度。室內生火取暖,但是沒有煙囪,使得每間房子的屋頂上都有一層厚厚的煙黑。
阿那薩基人為何要選定這樣一個荒涼、貧瘠而又頻有旱情的峽穀作為生存之地呢?這又是一個謎。
從“大房子”裏挖掘出來的陶器,其中有不少製成獸狀,繪有對比鮮明的黑白幾何圖案。阿那薩基人能把綠鬆石和貝殼改製成精美的飾物,還能把野生的草芥編成漂亮的籃子;他們不僅用鼓、拍板、木哨和烏骨做的笛子奏樂,還在峭壁上繪製圖畫。
查科的阿那薩基人以自己的居住點為中心,向四周開拓條條放射狀的大路,以保持其貿易中心的地位。
“大房子”還將一個未解之謎留給了後人:阿那薩基人將“大房子”外層房屋中所有朝向外界的窗子和門統統用牆堵起來,把集體住所的主要入口也用石塊堵上,隻留下一個梯子口便於他們出入。這種做法似乎是為了防範入侵者,但在廢墟中根本沒發現殘缺不全的屍骨或任何戰爭的遺跡。公元12世紀中葉,正值鼎盛時期的查科文化卻突然神秘地衰敗了,峽穀裏的居民放棄了他們美麗的“大房子”遷往他鄉。是什麼原因使阿那薩基人離開他們居住了幾百年的盆地,離開他們心愛的“大房子”的呢?
錢幣圖案之謎
在日本有明海海灘上,人們發現了一個巨大的錢形圖案。從它酷似中國古代錢幣的造形及圖案中清晰可認的字體來看,實令人費解其意,凡目睹此圖案的人無不稱奇。
這個具有立體感的錢幣圖案,是掘沙築成的。在海灘上行走,親臨它時人們根本不會覺得這是一個圖案,而會誤認為這不過是一道道沙溝。但當你登上岸邊的一座山後向下俯視,就會驚奇地發現這沙溝所展示的竟是一個巨大的“錢形”圖案。在這裏你可以看到這個圓形圖案的構圖與中國古代的銅錢極其相似。在這個圓圓的沙圈中心有個四方形的孔,在這方孔的四邊有“永寬通寶”四個大字。這個錢形圖案究竟能有多大呢?人們進行了實地測量,這一測量人們又發現了新的問題,原來人們所見的這個圖案並非是絕對的圓形,而是一個周長為354米,東西長122米,南北寬90米的橢圓形,難怪站在它東岸山頂上的人,所看到的圖形是那麼圓。
那麼這個巨大的錢形圖案是如何形成的呢?據傳說:1633年,即寬永10年時,當地居民為了迎接龍丸藩主前來巡視,一夜之間,掘沙修造起來的,一直保存至今。另一個傳說是當年在彩彈山頂有一座神殿,叫“八幡神宮”,公元70年,即大寶3年,一天夜間,八幡大神乘座一隻發光的船,從宇佐神宮飛臨此地。從此,便有了這巨型圖案。於是,人們就修了這座神宮祭祀八幡大神。
這神秘的圖案及神話傳說,使人聯想到在秘魯納斯卡平原的那些巨形圖案。那巨型圖案也隻能從高處才能看見,人們認為那是宇宙人的傑作,地麵人是造不出來的。那麼這個錢形圖案是否也是宇宙人的紀念物呢?傳說中從宇佐來的大神,是否就是從宇宙中來的外星人?它所乘坐的發光船,是否就是人們所發現的飛碟?如果是,那麼宇宙人為什麼會來到地球造出此錢形圖案呢?它的喻意是什麼?對這一連串的設想人們很難找到證據來說明。這樣人們又把眼光從宇宙收回到地球,到遠古的人類祖先那裏去尋找答案。他們認為這個巨大的錢形圖案純粹是地球人的傑作,是集體智慧的結晶。他們推測到:在創造這一奇跡時,指揮者站在海岸邊的琴彈山上,通過旗語來指揮海灘上眾多的人,這樣人們在統一指揮下就完成了這項巨大的工程。隻有這樣他們所創造出的錢形圖案雖然實際上是橢圓形,但人們站在山上所看到的卻呈圓形,與錢更加相似。
對於這一解釋人們認為比較合理,但人們還不明白,這個錢形圖案究竟是些什麼人、出於什麼動機和目的、在什麼時間創造出來的?它為什麼能夠在大海的波濤下長存而沒有消失?這還有待學者們進一步的探究才能作出科學的結論。
石頭標記是誰留的
在秘魯利馬南部的畢斯柯灣,有一個人工建造的高820英尺的紅色岩壁,岩壁上雕刻著一個巨大的三叉戟或三足燭台形狀的圖案。三叉戟的每一股約有13英尺寬,而且是用含有像花崗岩一樣硬的雪白磷光性石塊雕成的,因此,如果不是現在被沙土所覆蓋,它將發出耀眼的光芒。是什麼熱情驅使古代人建造這麼巨大的石頭標記呢?
一些考古學家認為,畢斯柯灣岩壁上的三叉戟是指示船隻航行的陸標。但大多數考古學家不同意這種說法。他們指出,繪製在這個海灣中的這幅三叉戟圖案,不能使所有角度上航行的船隻都能看到它;況且,在遙遠的古代,是否有遠洋航行這回事都值得懷疑。如果有些航行必須要用航標來指示的話,古印加人為什麼不利用兩座島嶼?這兩座島嶼就在三叉戟的中股延伸線的同一海麵上;他們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條件,不管船隻從哪一個方向駛向海灣,從很遠的地方就可看到這些島嶼。但如果用三叉戟當航標,從北方或南方來的海員卻不能看到它。而最主要的一點,繪製三叉戟的人,是使它的方向朝天的。另外一點也值得注意,在三叉戟座落的地方,除了一片沙灘之外,沒有任何東西可吸引海員。而且,就是在史前時代,那裏的水中也是礁石磷峋,根本就不適於船隻停泊。因此,考古學家們認為,這座在古時候光芒耀眼的三叉朝圖案,一定是作為某些會“飛”的人的航空標誌而設置的。
考古學家的推測,如果三叉戟確是航空標誌,那它不應是孤立存在的,在它的周圍一定還有另外一些東西。果然,20世紀30年代,在距三叉戟圖案100英裏外的納斯卡荒原上,考古學家又發現了許多神秘的圖案。這些圖案遍布從巴爾帕的北邊至納斯卡南邊的37英裏狹長地帶。它們是一些幾何圖案、動物雕繪,以及排列整齊的石塊;很像一座飛機場的平麵圖。
如果乘飛機在這個荒原的上空飛行,人們可以發現許多閃閃發光的巨大線條。它們伸展幾英裏,有時平行,有時交錯,有時構成巨大的不等邊四邊形。此外,還能看到一些巨形動物的輪廓。它們都是用明亮的石塊鑲嵌出來的。其中有極長的鱷魚,卷尾的猴子……還有一些地球上從未見過的異禽怪獸。
是誰製作了這些圖案?為什麼把它們繪得如此巨大?而且隻能從一個很高的角度——例如在飛機上——才能獲得塑圖案的全貌呢?這些問題引起了文學家們的興趣。
據當地的傳說,在過去的某一個時期,一群不知來曆的智慧生命,登陸在今天納斯卡城近郊的一塊無人居住的荒原上,並為他們的宇宙飛船在那裏開辟了一座臨時機場,設置了一些著陸標記。這之後,不斷地有他們的飛船在這裏著陸和起飛。這群宇宙來客在完成了他們的使命後,又離開地球回到自己的行星上去了。當時的印加部落,曾親眼目睹了這些宇宙人的工作,並且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考古學家們對這個神話般的傳說深信不疑,他們並且推測:如果納斯卡荒原是登陸點,畢斯柯灣上的三叉戟是登陸指標,那麼,在納斯卡的南邊也應有一些指標才對。
果然,在距納斯卡250英裏的玻利維亞英倫道鎮的岩石上,人們發現了許多巨大的指標。在智利的安陶法格斯塔省的山區及沙漠中,也陸續找到了這樣的東西。在許多地方,有直角形、箭矢狀和扶梯狀的圖形,到處都可看到。甚至可以看到整個山坡上繪著很少雕飾的長方形圖案,在同一平麵上的整個區域內,峭壁上陳列著光芒四射的圓周和棋舟形狀的橢圓形圖案。而在人跡罕見的泰拉帕卡爾沙漠的山坡上,有一幅很大的機器人圖案。這幅機器人圖案約有330英尺高。它的形狀是長方形的,很像棋盤,兩腿直條條,纖細的脖子上是一個長方形的頭顱,上麵有12根一樣長的天線般的東西豎立著。從臂部到大腿間,有像超音速戰鬥機那種粗短翅膀般三角鰭連接在身體的兩邊。這幅圖案距納斯卡荒原大約500英裏。
至此,考古學家們推測,這些圖案與宇宙來客有關,是一些很值得研究的古代遺址。不過,這些石頭標記到底是誰留下的?考古學家仍要接受很大的挑戰。
曹操七十二個墳墓之謎
曹操是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詩人。曹操生性多疑,為了防止人們盜他的墳墓,死後竟埋了72個墳包。時至今日,也沒有人能弄清楚曹操的屍體究竟埋在什麼地方。
曹操於東漢獻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正月病死在洛陽。二月,其子曹丕命人將曹操的靈樞運回封地——現今河北臨漳縣——埋葬。據說曹操臨死前,囑咐曹丕說,為了防止盜墓,要多做一些棺材,出殯的時間要在夜晚,並且把所有城門都打開,分72處埋葬。埋曹操的墳墓,後來被人們稱為“疑塚”。“疑塚”從臨漳縣三台村以西4千米的講武城開始,一直延伸到磁縣,一座座墳墓像小山一樣排成一線。曆史上有許多人對“疑塚”進行過考察,但均一無所獲。
曹操的屍體到底埋在了什麼地方?一些史料上說埋在了西門豹祠以西的地方,其他即現在的臨漳縣三台村以西直到磁縣境內的漳河沿岸。可是在臨漳縣一帶,有許多處西門豹祠,究竟在哪一座西門豹祠的西麵,誰也搞不明白。另外,這一帶曾是北朝皇家墓葬區,王公大臣的墳墓很多。元朝以後,這裏的陵墓有許多被人盜過,但那大都是東魏、北齊的墓葬。有人認為,在這72個墳墓裏,肯定有一個是真的。但也有人認為個個都是假的。持這兩種觀點的人,在曆史上都不乏其人。
在臨漳一帶,曾有過這樣的傳說。大約在清順治年間,有一年漳河水幹涸,一個打魚的人看見河底有塊大石板,找來幾個人把石板揭開後,看見下麵有個石室,很深很大。室裏的一邊臥著許多美女,周圍還放著許多石橙和石椅子,中間石床上躺著一個人,身穿蟒袍,頭戴王冠。在石床旁邊還立著一塊石碑,有人認出了碑上的字,說這是曹操的墳墓。這些人便把屍體毀了,把石碑砸了,然後離開。這一傳說雖不可信,但曹操葬在河底倒是有可能的,因為在曹丕的一篇文章裏,曾提到過在河上祭先王的事。
另有記載說,1922年的一天,磁縣農民崔老榮在鎮西的亂墳裏挖墓穴,挖出了一個黑洞。他和一些人沿洞往裏走,進入到一個石室,石室門是打開著的,裏麵又深又廣。可是走進石室門裏的人都死了。人們就趕緊報告縣長。縣長讓往裏投硫磺,過了一段時間後人才進去。進去後人們發現石室的中間放著一口石棺,石棺上有文字,從文字中得知這就是曹操的墓。這一說法也沒有得到多少人的認同。
關於曹操墓的具體方位,在河北臨漳的地方誌裏也有不少這方麵的記載。有的書上說,在縣城西南15千米的地方,有3座大體上呈三角形排列的墓,前麵一座就是曹操的,距離他生前傍河所建的銅雀、金鳳、冰井三台不遠。這是曆史上的記載。當地的考古部門在鄴城村西南約1千米的地方,發現了一座北高南低的墓葬,其封上僅有1米多厚。又於此墓的後方,相繼發現3座大、中型屬於東漢晚期的墓葬。從出土物品看,是高級官員的墓葬,但無法證明就是曹操的墓。
曹操的墓到底在何處,恐怕隻有曹丕等少數幾個人知道,從現有的文獻中,幾乎發現不了什麼線索。但不管怎麼說,曹操肯定是葬在漳河流域,因為當時的交通並不發達,不會葬得太遠。不過曹操既然設疑塚迷惑後人,那麼埋葬的時候,在選擇方位。工程設計、施工建造方麵,也絕對非同一般,不會讓人輕易發現。還有一點,漳河水曾多次改道,曹操建的銅雀台、金鳳台等均被大水衝走,而真正的曹操墓也許也早就被河水衝毀了。當然,這還隻是推測。
怎樣破譯“石鼓”的秘密
“石鼓”是一些鼓形的花崗石,它是我國古代的文化遺寶,現被收藏在故宮博物館和孔廟。
直到今天,人們還沒有探究出這些石鼓到底是什麼東西,它們最初作用是什麼,它們到底產生於什麼時代。成了中國曆史文化研究上的千古之謎。
這些石鼓是唐朝初期在今天的陝西省境內風翔地區發現的。它們造型獨特,而且上麵還都刻有古老的刻石文字。
這些石鼓共有10麵,每一麵上都有刻石文字。雖然這些文字很難辨認,但可以肯定,每麵鼓上的文字內容各不相同。清代以前,隻有文人、學者才看重它們。這些鼓狀花崗石經受住了磨難,一直保留到今天。
石鼓最初被發現時,文字就已經有缺損了。宋代的歐陽修隻見到了485個字,在他稍後的趙堯卿則隻能看到417個字。而元代的記錄中,隻有356個字,到了乾隆年間,就隻看到310個字了。隨著時間的推移,文字剝落得十分厲害。所以,早期的拓本對研究石鼓有著重大的意義。今天,人們對這些文字的屬性已經有了比較一致的看法。大家都認為這些文字是秦始皇統一文字之前的一種大篆,考古學上稱之為“史籀文”。它們是我國現存的最古老的刻石文字之一,其書法水平和篆刻藝術都稱得上是一絕。對這些石鼓文的內容,大多數學者認為,每麵石鼓上的文字實際上是一首四言詩。而這10麵石鼓上的10首詩是一組詩,它們彼此相關。可這些詩到底描寫的是什麼呢?研究石鼓文的專家們繼續深入探究,但是,大家各自考證的結論,往往因為沒有史料記載和其他可信的證據為依據,大多難以使人信服。
現在學者們比較一致的看法認為這些石鼓是前秦時作的,但是,它們究竟屬於哪代君王執政時的作品,這又無法確定。
而能破譯石鼓文的人也不是沒有。有人甚至已經破譯了全文,但這畢竟是一家之說,不被大多數學者承認。
現在對揭開石鼓之謎,雖然都有了比較一致的看法,但又都缺少說服力,因此要揭開這一千古之謎還需更多的證據。
是誰滅亡了印加帝國
印加帝國文化發祥地在的的喀喀湖畔,雖然在高達4000公尺的高原中,但它具有豐富的水量,一片綠茵,陽光充足,是農業立國的最好地方。在這裏,印加人胼手胝足,慘淡經營,以最進步的方法建築了漂亮宏偉的宮殿,並且遵照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男耕女織,這是多麼安祥的一個部落。印加人信奉太陽教,接受太陽神統治帝國的說法。他們還有進步的政治製度,能夠推動完善的法律來治理百姓,絕不以嚴刑酷法刁難人們。
以農業立國的印加人,早在公元前四百年就知道集約栽培法,他們栽培玉米的技術是高超而無人能與之相比擬的,此外印加人在紡織品的生產技術上,更有偉大的突破,各色各樣的織法以及各種形態的精致圖案,都具巧奪天工的技巧。
由於發掘了金礦,在帝國莊嚴的宮殿建築上,四處均鑲著金飾品,燦爛耀目,光彩輝煌,但這也同時為其本身帶來了不幸的災難。
在印加帝國到了多拿卡巴克王統治時,造成了印加無以倫比的盛世,多拿卡巴克王死後,把印加帝國分為兩部分,傳與瓦斯卡爾和阿達瓦爾巴兩個兒子來統治,於是在1532年,手足相殘,互不相讓的戰爭種下了自取滅亡的禍因。
“他們在太平洋上,乘坐浮於水麵的大房子,擲出快如閃電、聲如雷霆的火團,漸漸靠近了。”正如預言所說,貓眼、尖鼻、紅發、白皙的皮膚、蓄著胡須的天使回來了,印地安人甚至沒有抵抗,便獻出一座空城逃逸了。
其實,他們錯了,這一批被誤認為神靈的人,是西班牙征服者比薩羅和他率領的180名士兵。
比薩羅深知必須擒獲印加帝王的皇帝,方可擄獲更多的金銀財寶,於是比薩羅和同來的西班牙籍神父商量後,邀請阿達瓦爾巴——印加皇帝前來卡薩瑪爾卡鎮,接受天使的蒙召,阿達瓦爾巴帶著2000名壯士,手無寸鐵地誠心接受召見,誰知竟然遭受監禁的命運。
比薩羅囚禁了皇帝,便將所有珍寶集中,並冷酷地殺死國王,以除後患。
貪得無厭的比薩羅在殺死國王後,率兵前往印加首都庫斯科,企圖搜尋更多的寶藏,然而令人詫異的是,在庫斯科城中,無論是宮殿、神廟都空無一物,連稱為“太陽的尼姑庵”中百位美女亦不知去向,整個庫斯科城成了一所死的城市。
究竟印加帝國的人們以及財富,何以霎時之間消失的無影無蹤?至今仍令曆史學家們費思難解。
有一種說法是印加人民自知抵抗不過刀劍銳利、心思狠毒的西班牙人,於是用竹筏載滿國王的木乃伊,和國內所有的金銀財寶,經向上天祈禱過後,把這些昂貴的寶物沉到250公尺深的的的喀喀湖中。
然而仔細思考,印加人擁有7萬精銳騎兵,難道不敢和180名西班哥人做殊死戰,而任由比薩羅橫行霸道?卻私下做大遷移,逃向不為世人知曉的高山中,這似乎不能令人滿意。
然而今日許多考古學家在綿延的安地斯山脈中,陸續發掘到許多印加帝國的遺跡,證明印加人確實曾經拋棄辛苦經營的帝國,而在蠻荒的山地中再建王國。
在瑪殊比殊,考古學家丙海姆發現了一個洞穴,兩邊排著雕鑿極工整的石塊,可能為一陵墓,陵墓上是一座半圓形建築物,外牆順著岩石的天然形勢建造,契合的巨石間插不進一張紙,牆是用紋理精細的純白花崗岩方石砌成,匠心獨具,頗有藝術價值。在這山上的墓穴中的骨骸,女性占絕大多數,從其中貴重的明器也表示她們是重要的人物,是否當年“太陽的尼姑庵”中的美女被送到這裏,繼續為印加帝國祈禱呢?
由於印加人沒有發明文字記載,使得遺留下來的問題更具神秘性。又有一些學者根據印加人的記錄,大膽推測當時印加帝國雖然擁有高度文明,但卻被突襲而來的恐怖瘟疫,橫掃全國。
然而就算是發生瘟疫,難道當時的西班牙人具有免疫力?即使印加人認命了,紛紛向瘟疫低頭,垂首等死,試想1100萬的人口,如何能消滅殆盡?